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速再入飞行器磁流体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罗仕超 杨彦广 +5 位作者 张志刚 柳军 吴里银 胡守超 孔小平 黄成扬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7-1060,共14页
针对磁流体动力学(MHD)控制技术在超高速再入领域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探讨。研究阐述了MHD技术在高焓再入流场控制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热防护、电磁通信及机载发电,并详细介绍了相关建模方法。通过分析热防护、电磁通讯及机... 针对磁流体动力学(MHD)控制技术在超高速再入领域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探讨。研究阐述了MHD技术在高焓再入流场控制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热防护、电磁通信及机载发电,并详细介绍了相关建模方法。通过分析热防护、电磁通讯及机载发电三方面的应用,揭示了MHD控制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高焓流场MHD控制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未来需拓展MHD控制手段在再入飞行器领域的应用场景,发展热电离等离子体与非平衡流场的全耦合计算模型及高效算法,并开展相关验证实验,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飞行器 磁流体动力学 流动控制 数值模拟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流温度对气动热的影响及关联方法初步研究
2
作者 赵金山 张志刚 +6 位作者 石义雷 李维东 肖雨 陈挺 粟斯尧 王勇 廖军好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1,共9页
边界层底层温度梯度是造成气动热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底层恢复温度和壁面温度直接影响边界层底层温度分布。为提升地面风洞低总温环境下气动热实验数据外推预测真实飞行高总温环境下气动热的预测精度,首先基于无量纲N-S方程推导了层流... 边界层底层温度梯度是造成气动热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底层恢复温度和壁面温度直接影响边界层底层温度分布。为提升地面风洞低总温环境下气动热实验数据外推预测真实飞行高总温环境下气动热的预测精度,首先基于无量纲N-S方程推导了层流和湍流流态下气动热的主要影响参数;然后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标模外形,在相同马赫数、雷诺数条件下,分别开展固定壁温/壁温比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来流温度对气动热系数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边界层近似解理论,分别针对层流和湍流流态建立了考虑当地边界层外缘参数影响的气动热关联换算方法,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量热完全气体假设下的气动热计算结果开展了关联换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热环境 来流温度 无量纲 关联换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层热电堆热流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应用
3
作者 杨凯 陈曦 +3 位作者 朱涛 陶伯万 赵睿鹏 王辉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高频脉动热流在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气动基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当前,高频脉动热流测试主要依赖于原子层热电堆(Atomic Layer Thermopile,ALTP)热流传感器。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在优化沉积环... 高频脉动热流在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气动基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当前,高频脉动热流测试主要依赖于原子层热电堆(Atomic Layer Thermopile,ALTP)热流传感器。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在优化沉积环境条件参数的基础上发展了性能更优的ALTP热流传感器。面向传感器小型化、耐高温、柔性等发展需求,通过导电膜连接将多条YBa_(2)Cu_(3)O_(7)-δ(YBCO)薄膜首尾串联,在保持传感器尺寸不变的同时提高灵敏度系数,为传感器小型化奠定了基础;通过替换常规ALTP热流传感器敏感元的热电材料体系,研制了基于La1-xCaxMnO_(3)(LCMO)的耐高温(超过500℃)ALTP热流传感器样件。针对LCMO的能量输运特点,采用半导体材料性能调控方法,以交替串联的方式延长敏感薄膜的有效长度,进而能在有限的传感器感应面上布置更多的敏感薄膜;以表面经特殊处理的金属薄带为基底替换斜切SrTiO_(3)晶片,发展了柔性ALTP热流传感器,便于开展高频脉动热流的密集点测试以及在复杂曲面等位置布放高频脉动热流测点。传感器应用方面,除在激波风洞等实验环境下开展高频脉动热流测试的应用外,针对薄膜热电阻和同轴热电偶标定环节多、测热结果不确定度偏高等问题,讨论了利用ALTP热流传感器在线标定的可行性;针对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的薄壁量热计、同轴热电偶和红外热图等测热方式易受噪声干扰、不确定度高以及有效时间短等问题,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ALTP热流传感器在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长时间中低热流测试的可行性,弥补了现有测热手段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热电堆 热流 标定 柔性 耐高温 高频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高温流场测量技术”专题简介
4
作者 朱涛 赵金山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认识和理解高超声速高温流动现象,是支撑飞行器气动设计与热防护系统验证的核心,同时也对高超声速高温流场精细诊断及物面载荷精确测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高速、高温、高压环境下,传统测量技术在瞬态响应、抗干扰与多场耦合解耦... 认识和理解高超声速高温流动现象,是支撑飞行器气动设计与热防护系统验证的核心,同时也对高超声速高温流场精细诊断及物面载荷精确测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高速、高温、高压环境下,传统测量技术在瞬态响应、抗干扰与多场耦合解耦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亟需实现高超声速高温流场测量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双重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高温流场 飞行器气动设计 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的优化与应用
5
作者 倪克松 焦德志 +1 位作者 宋强 柯发伟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31,共9页
二级轻气炮是一种超高速发射试验设备,在超高速碰撞等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轻质气体膨胀做功从而对模型进行加速,以实现极高的发射速度。为实现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10 g以上模型6 km/s超高速稳定发射能力,利用自研内... 二级轻气炮是一种超高速发射试验设备,在超高速碰撞等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轻质气体膨胀做功从而对模型进行加速,以实现极高的发射速度。为实现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10 g以上模型6 km/s超高速稳定发射能力,利用自研内弹道分析软件调整气动轮廓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了模型计算发射速度、加速度、弹底载荷等内弹道发射性能参数,完成了新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的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发射装填参数,确定了动态调试试验的装药量和充气压力;通过2次发射试验实现了14 g气动分离模型6.238 km/s和6.366 km/s的超高速发射能力,新25 mm口径二级轻气炮气动轮廓结构参数可为其他轻气炮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轻气炮 内弹道计算 性能优化 气动力试验 超高速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入式神经网络数据预测的多体分离安全评估平台
6
作者 吴岸平 林敬周 +2 位作者 王岩 邹东阳 解福田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0,I0001,共10页
针对高速飞行器头罩分离等高动态多体分离问题,开展气动特性智能预测与分离轨迹仿真模拟研究,为分离系统设计、分离窗口选择、分离方案优化与评估提供技术支撑。选取典型状态点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和网格测力风洞试验,建立气动数据库。采... 针对高速飞行器头罩分离等高动态多体分离问题,开展气动特性智能预测与分离轨迹仿真模拟研究,为分离系统设计、分离窗口选择、分离方案优化与评估提供技术支撑。选取典型状态点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和网格测力风洞试验,建立气动数据库。采用融合高、低保真度数据的嵌入式神经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并结合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得到的气动力系数预测结果相较网格测力试验结果误差小于5%。在此基础上,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飞行器六自由度运动方程,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训练结果的分离轨迹仿真模拟方法。通过在不同初始分离条件下开展蒙特卡罗分析和灵敏度分析,评估了影响分离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风洞CTS模拟轨迹结果相比,平台分离轨迹预测可靠,成本代价较低,可快速提升轨迹模拟能力,为分离方案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体分离 轨迹预测 安全评估平台 嵌入式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流量异丁烷燃烧加热器高频不稳定燃烧抑制研究
7
作者 靳雨树 曾令国 +2 位作者 杨样 吕德润 朱超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3 m高温风洞采用空气/液氧/异丁烷三组元燃烧加热方式运行,针对所用大流量异丁烷燃烧加热器出现的高频不稳定燃烧现象,分析了激发维持机理,提出了喷注器物理结构分区、燃烧流强分区等不稳定燃烧抑制方案,在典型状态下开展了试验验证。... ∅3 m高温风洞采用空气/液氧/异丁烷三组元燃烧加热方式运行,针对所用大流量异丁烷燃烧加热器出现的高频不稳定燃烧现象,分析了激发维持机理,提出了喷注器物理结构分区、燃烧流强分区等不稳定燃烧抑制方案,在典型状态下开展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物理结构分区的肋片隔板方案时,室压振荡由20%降至11%,结构振动小幅降低,不稳定燃烧抑制效果有限;采用基于物理结构分区和燃烧流强分区组合的隔板喷嘴方案时,室压振荡由20%降至4%,结构振动明显降低,不稳定燃烧抑制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基于自有介质气膜冷却的隔板喷嘴方案,实现加热器典型试验状态下低燃烧脉动、低结构振动、300 s长时间安全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丁烷加热器 不稳定燃烧 隔板喷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态粒子激光吸收光谱标定系统
8
作者 郭念尧 邓伦华 +2 位作者 支冬 陈卫 张三军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130,共10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辉光放电技术的瞬态粒子发生系统。在等离子体诊断、燃烧优化与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瞬态粒子的定量测量具有重要意义。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虽可高精度测量瞬态粒子,但目前缺乏可靠标定源。研究采用辉光放... 介绍了一种基于辉光放电技术的瞬态粒子发生系统。在等离子体诊断、燃烧优化与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瞬态粒子的定量测量具有重要意义。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虽可高精度测量瞬态粒子,但目前缺乏可靠标定源。研究采用辉光放电技术构建多元瞬态粒子制备系统,实现了氮原子、氧原子、OH自由基及激发态水分子等多种瞬态粒子的可控生成。通过TDLAS技术监测粒子并验证其光谱标定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调节母体分子气压与放电电流,可宽范围调节瞬态粒子浓度,且能获得高信噪比吸收光谱用于分析。该研究为瞬态粒子的TDLAS测量提供可靠标定源,满足等离子体诊断、燃烧优化等领域的标定需求,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持续稳定浓度的瞬态粒子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放电 瞬态粒子 TDL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焓激波风洞有效试验时间标定研究
9
作者 孔小平 陈卫 +3 位作者 罗仕超 吕明磊 屈涛 吴里银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准确获得高压氢气驱动空气运行的激波风洞高焓流场有效试验时间,针对50 MPa氢气驱动0.1 MPa空气的激波风洞运行工况,分别采用高频压力传感器技术、高频热电偶技术和高频TDLAS的水组分测量技术,结合CFD数值模拟,对激波风洞高焓运行过... 为准确获得高压氢气驱动空气运行的激波风洞高焓流场有效试验时间,针对50 MPa氢气驱动0.1 MPa空气的激波风洞运行工况,分别采用高频压力传感器技术、高频热电偶技术和高频TDLAS的水组分测量技术,结合CFD数值模拟,对激波风洞高焓运行过程及试验流场的有效试验时间进行了标定研究。结果表明:驱动段的高压氢气和被驱动段的空气在接触区域发生燃烧,导致激波管局部区域温度显著升高,燃烧产生的水扩散到低压段的空气中,对试验气体造成污染,从而缩短激波风洞有效试验时间;高频热电偶技术和高频TDLAS的水组分测量技术能够有效识别氢气/空气接触面到达时刻,实现激波风洞高焓流场有效试验时间的定量化测量,试验测得Φ2 m激波风洞在上述运行工况下,马赫数10流场的有效试验时间为2.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驱动 激波风洞 高焓流场 有效试验时间 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使用运载器热环境风洞试验的天地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胡彦辰 杜涛 +2 位作者 李明 高武焕 刘凯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5-1296,共12页
针对地面风洞试验难以直接模拟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热环境的问题,从驻点热流的Van Driest公式出发,变换构造了经典斯坦顿数-雷诺数关联关系的相关性修正函数。理论分析揭示了新修正函数为经典关联关系引入了来流马赫数和温度比效应,其能... 针对地面风洞试验难以直接模拟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热环境的问题,从驻点热流的Van Driest公式出发,变换构造了经典斯坦顿数-雷诺数关联关系的相关性修正函数。理论分析揭示了新修正函数为经典关联关系引入了来流马赫数和温度比效应,其能够提升关联精度,并给出了湍流流动修正函数。研究发现风洞试验中来流的低焓值对天地相关性有显著影响。提出了临界马赫数描述试验焓值影响,试验条件需远离临界马赫数以保持试验数据的相关性。利用国内外多座不同类型风洞上4个外形的热环境试验数据开展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新方法能够提升大范围风洞试验结果的关联精度,可推广应用于连续流热环境的关联外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热 关联外推方法 天地相关性 风洞试验 重复使用运载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及脉动热流的壁面喷气诱导转捩试验研究
11
作者 曾炜一 徐洋 +3 位作者 乐嘉陵 杨凯 解福田 巢根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05,共10页
针对前体压缩面喷气诱导转捩试验难以控制喷注压力、壁温高于传统脉动压力传感器工作温度上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热图与脉动热流数据的喷气诱导转捩的试验方法。首先,首次结合红外与原子层热电堆测试方法,从频域和时域角度研究... 针对前体压缩面喷气诱导转捩试验难以控制喷注压力、壁温高于传统脉动压力传感器工作温度上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热图与脉动热流数据的喷气诱导转捩的试验方法。首先,首次结合红外与原子层热电堆测试方法,从频域和时域角度研究了类飞行器前体模型的转捩诱导问题;其次,设计了基于高压储存-底压喷注的0.5 mm孔径的微喷流试验方案,开展了基于喷流喷注压比/喷注介质等多干扰因素的转捩诱导风洞试验;最后,针对前体压缩面转捩阵面不规则不易定量评估问题,提出了基于平均转捩起始位置及平均临界雷诺数的转捩评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喷注压比从40增加到200,平均转捩起始位置前移10%;当喷注流量和喷注压比相同时,平均转捩起始位置随喷注介质分子量增加前移。此次试验不仅理清了喷注压比、喷注介质等参量对促进转捩效果的影响,还完善了转捩试验分析时的测试手段,为后续转捩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图 原子层热电堆传感器 微喷流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羽流中相变过程DSMC仿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中华 李志辉 吴俊林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6-1365,共10页
真空燃气羽流快速膨胀过程中,其中的H_(2)O和CO_(2)等组元容易发生凝结相变现象.为了研究真空羽流中水蒸气的相变产物冰晶对羽流红外信号、侵蚀等污染效应的影响,开展羽流中相变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基于稀薄两相羽流双向耦合DSMC方... 真空燃气羽流快速膨胀过程中,其中的H_(2)O和CO_(2)等组元容易发生凝结相变现象.为了研究真空羽流中水蒸气的相变产物冰晶对羽流红外信号、侵蚀等污染效应的影响,开展羽流中相变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基于稀薄两相羽流双向耦合DSMC方法,采用经典成核理论和液滴生长理论,建立了真空羽流的相变过程的数值仿真方法.对水蒸气在拉法尔喷管中自凝结试验的仿真.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对经典成核理论进行了修正,对成核率给出了10^(3)的修正因子,可以得到与试验符合的仿真结果,表明对成核理论修正后,可以应用到稀薄流动的数值模拟中.对某发动机真空羽流相变流场的仿真,在核心区得到与CFD相近的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在羽流流场中,由于相变,存在较多的冰晶颗粒,在计算条件下,羽流核心区冰晶数密度最大达到10^(15) m^(-3)的量级,冰晶直径在约10^(-8) m的量级.在真空环境下,随着羽流向倒流区无限制膨胀,倒流区流场内也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冰晶颗粒,数密度从10^(7)~10^(10)m^(-3)的量级,直径在5.0×10^(-10)m的量级.颗粒在空间的数密度、尺寸等分布与气相分布存在差异,需要开展相关污染效应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羽流 相变 成核 直接模拟蒙特卡罗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型数据采集器的一体化天平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飞 蒙泽威 许晓斌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95,共8页
针对传统应变天平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存在抗干扰能力弱、传输距离短、线缆复杂等问题,开展了基于微型高精度数据采集器的一体化数字天平研制及应用。通过将微型高精度数据采集器嵌入测力天平,并且在微型高精度数据采集器中集成具有浮点运... 针对传统应变天平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存在抗干扰能力弱、传输距离短、线缆复杂等问题,开展了基于微型高精度数据采集器的一体化数字天平研制及应用。通过将微型高精度数据采集器嵌入测力天平,并且在微型高精度数据采集器中集成具有浮点运算能力的微控制单元,结合天平静态校准公式实现了天平实际力/力矩的实时解算和输出,并且实现了天平测量信号由模拟方式传输向数字方式传输的转变,提高测试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通过风洞内抗干扰测试表明,在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较为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一体化天平信号传输几乎零干扰;通过开展高超升力体标模风洞试验验证表明,一体化天平试验重复性好(精度高),数据规律与常规天平测量结果一致,轴向力系数、法向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最大偏差分别为2.1%、1.8%和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天平 微型数据采集器 风洞试验 气动力 信号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振动非平衡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李中华 陈爱国 +2 位作者 杨彦广 李志辉 粟斯尧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62,I0001,共9页
在高速低密度风洞喷管流动中,振动温度出现冻结,与平动温度和转动温度产生了严重的非平衡现象。相关数值模拟结果中,振动温度完全冻结,而试验结果明显低于计算结果。为合理解释此现象,对数值模拟方法在低温条件下的应用进行分析,基于直... 在高速低密度风洞喷管流动中,振动温度出现冻结,与平动温度和转动温度产生了严重的非平衡现象。相关数值模拟结果中,振动温度完全冻结,而试验结果明显低于计算结果。为合理解释此现象,对数值模拟方法在低温条件下的应用进行分析,基于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方法中热力学非平衡模拟技术,对振动松弛碰撞数进行修正,给出了修正系数1×10^(-7),建立了低温振动非平衡流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低密度风洞M16喷管流场和10 N姿控发动机羽流流场开展数值模拟,得到了与试验结果相符合的振动温度。研究表明:在低温条件下,由于振动松弛碰撞数很大,气体分子很难发生振动松弛碰撞,振动能不能向平动能转化,振动温度完全冻结;通过修正,降低振动松弛碰撞数,增加振动松弛碰撞的概率,可以降低振动冻结温度,使得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非平衡 振动松弛碰撞数 DSMC 高速流动 冻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党雷宁 白智勇 +1 位作者 石义雷 黄洁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605,共43页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之一。行星防御是国际上近20年来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是我国重大安全需求.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评估是行星防御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具有概率低、危害大、随机性的特点,...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之一。行星防御是国际上近20年来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是我国重大安全需求.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评估是行星防御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危害具有概率低、危害大、随机性的特点,存在超压、热辐射、地震、海啸、全球效应五种危害类型,危害评估有防御决策阶段、防御实施阶段、地面民防阶段三个应用场景。本文总结了五种危害类型的研究现状,从模型、方法与软件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数值仿真与工程计算这两种危害评估手段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危害评估的输入输出与典型案例,简要阐述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力学问题研究进展,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撞击地球 危害评估 模型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风洞TSP膜基结构表面温升特性研究
16
作者 张雁恒 庄宇 +2 位作者 支冬 胡守超 江涛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9-1808,共10页
针对激波风洞温敏漆(TSP)膜基结构横向传热效应,以及表面温升特性长期困扰大面积测热试验设计的工程问题,首先基于瞬态传热数理模型分别开展模型材质、热流密度、TSP层厚及流场作用时间对膜基结构横向传热效应和表面温升特性影响规律的... 针对激波风洞温敏漆(TSP)膜基结构横向传热效应,以及表面温升特性长期困扰大面积测热试验设计的工程问题,首先基于瞬态传热数理模型分别开展模型材质、热流密度、TSP层厚及流场作用时间对膜基结构横向传热效应和表面温升特性影响规律的仿真分析,并给出了一维传热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然后利用Φ0.6 m激波风洞开展典型工况下不同材质平板舵模型的表面温升测量试验,并对数值仿真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对比验证,最终获得膜基结构表面温升特性的主要影响规律。结果可为激波风洞测热试验如何兼顾TSP喷涂厚度、模型选材与测温范围提供理论支撑,指导膜基结构材料与厚度的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风洞 温敏漆(TSP) 膜基结构 横向传热 表面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