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结直肠癌侵犯脉管
1
作者 李鹏强 刘念军 +6 位作者 张潇月 王彦斐 兰金辉 任虎玲 王婧 窦郁 雷军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0,共5页
目的探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结直肠癌侵犯脉管(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术前腹部光谱CT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组(n=36)与无LVI组(n=62)。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组间... 目的探讨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及CT特征预测结直肠癌侵犯脉管(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术前腹部光谱CT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组(n=36)与无LVI组(n=62)。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组间临床、病理、常规CT表现及光谱CT定量参数,筛选结直肠癌LVI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一独立预测因素及回归模型预测结直肠癌LVI的效能。结果血清糖类抗原724,CT显示肠周脂肪浸润和病灶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均为结直肠癌LVI的独立预测因素(OR=4.723、7.301、18.912,P均<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2、0.723及0.691,而回归模型的AUC为0.837。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联合临床及CT特征能有效预测结直肠癌L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脉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细胞外容积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 被引量:9
2
作者 郑文霞 王莉莉 +3 位作者 陈杏彪 郑小霞 崔雅琼 黄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1-559,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参数图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来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期获得一种术前无创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5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ITK-SNAP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勾画肿瘤... 目的:探讨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参数图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来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侵犯,以期获得一种术前无创评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15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ITK-SNAP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勾画肿瘤三维感兴趣区(VOI)。采用FeAture Explorer (FAE)软件提取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组学模型构建。在临床指标中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临床模型,由临床指标及组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3种模型预测结直肠癌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的价值。结果:血管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13、0.52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97、0.852;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9、0.862。淋巴管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636、0.60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68、0.806;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85、0.823。神经侵犯组中临床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12、0.771;组学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00、0.819;联合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35、0.892。结论:基于影像细胞外容积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模型可有效预测结直肠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具有术前无创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结直肠癌 细胞外容积 影像组学 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娟 马玉荣 +4 位作者 韩娜 郭方舟 王鹏飞 艾凯 张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超声检查,分析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NCE-CMRA)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方面的优势,探讨该技术诊断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临床确诊的41例川... 目的通过对比超声检查,分析非对比增强全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NCE-CMRA)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方面的优势,探讨该技术诊断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临床确诊的41例川崎病患儿的NCE-CMRA及超声资料。对比超声与NCE-CMRA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分析NCE-CMRA技术的成像特点,总结NCE-CMRA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等影像学特征。结果41例患儿NCE-CMRA检查整体血管节段显示率为75.6%;超声整体节段显示率为46.3%,两种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4,P<0.001)。针对冠状动脉中、远段的显示,NCE-CMRA较超声具有明确的显像优势(χ^(2)=57.98、161.47,P<0.001)。41例患儿中,25例(200节段)冠状动脉受损,94个节段表现为不同程度扩张,其中巨大冠状动脉瘤8段(8.6%),中型冠状动脉瘤35段(37.2%),小型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51段(54.2%)。结论NCE-CMRA技术能够客观、清晰地显示儿童冠状动脉,准确反映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受损程度,在诊断和评估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分析直肠癌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莉莉 郑文霞 +7 位作者 贾应梅 陈杏彪 魏照坤 马小梅 崔雅琼 马颖 杨大雄 黄刚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55-1560,共6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筛选诊断脉管神经侵犯的最佳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和最佳扫描期相。方法:前瞻性将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双期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光谱CT参数,包括120 kVp图像(PI)、4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虚拟平扫(VNC)图像上的CT值、无水碘密度、标准化碘密度(NIC)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脉管神经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经病理检测获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各项光谱CT参数在直肠癌不同病理特征分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光谱CT参数对脉管神经侵犯等病理特征的诊断效能。结果:动脉期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在血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以及在淋巴管侵犯组和未侵犯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犯组和淋巴管侵犯组的静脉期CT值_(40 keV-VMI)、无水碘密度、NIC和Eff-Z均分别高于血管未侵犯组和淋巴管未侵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Eff-Z在有和无神经侵犯组、不同分化程度组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_(40 keV-VMI)、NIC和Eff-Z评价直肠癌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为0.74、0.69、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3、0.68、0.75和0.75;静脉期无水碘密度、CT值_(40 keV-VMI)、NIC和Eff-Z评价淋巴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68、0.68、0.75和0.74,评价直肠癌血管浸润的AUC分别是0.71、0.76、0.76、0.72。结论:光谱CT定量参数对直肠癌脉管侵犯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静脉期是反映直肠癌神经侵犯、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期相,光谱CT可作为术前评估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CT 直肠肿瘤 标准化碘密度 脉管神经浸润 有效原子序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量化的细胞外容积评估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 被引量:19
5
作者 郑文霞 王莉莉 +6 位作者 陈杏彪 郑小霞 崔雅琼 马颖 魏照坤 梁小芹 黄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6-902,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碘密度测量的细胞外容积(ECV)评估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的可行性及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1年2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断为结直肠癌的95例(结肠癌22例,直肠癌73例)患者的基... 目的探讨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碘密度测量的细胞外容积(ECV)评估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的可行性及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1年2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断为结直肠癌的95例(结肠癌22例,直肠癌73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所有患者行双层探测器光谱CT增强检查,检查前均采集红细胞压积,扫描后测量病灶及正常肠壁的静脉期、延迟期碘密度及同层面腹主动脉或髂血管碘密度,计算ECV;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病理切片疑有血管、淋巴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者行免疫组化染色。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ECV术前诊断结直肠癌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的效能。结果血管侵犯阳性组40例,阴性组55例;淋巴管侵犯阳性组37例,阴性组58例,神经侵犯阳性组51例,阴性组44例。神经、血管、淋巴管浸润阳性组及阴性组静脉期E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41、1.646、1.543,P均>0.05)。神经、血管、淋巴管浸润阳性组及阴性组间延迟期E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63、5.806、6.663,P均<0.001)。静脉期、延迟期结直肠癌的ECV与正常肠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61、17.317,P均<0.001)。静脉期、延迟期ECV对于免疫组化的AUC分别为:血管侵犯0.576、0.798,淋巴管侵犯0.575、0.838;神经侵犯0.584、0.759。结论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延迟期碘密度量化的ECV分数可反映结直肠癌患者的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浸润情况,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术前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CT 结直肠癌 碘密度 细胞外容积 神经及血管淋巴管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肺原发恶性肿瘤、肺慢性炎症及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6
作者 郑小霞 马娅琼 +4 位作者 熊晟原 陈杏彪 郑文霞 崔雅琼 黄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33-1143,共11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参数和常规CT征象在肺原发恶性肿瘤、肺慢性炎症及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6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DLCT胸部增强扫描并获得病理结果的345例肺部疾病患者,按照病理结果分为...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参数和常规CT征象在肺原发恶性肿瘤、肺慢性炎症及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6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DLCT胸部增强扫描并获得病理结果的345例肺部疾病患者,按照病理结果分为肺原发恶性肿瘤组(n=187)、肺慢性炎症组(n=101)与肺结核组(n=57)。回顾性分析三组病变的常规CT征象并测量其DLCT参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常规CT征象诊断模型、DLCT参数诊断模型及联合诊断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三组病变的常规CT征象包括病灶距胸膜距离(P=0.009)、形态(P<0.001)、密度(P=0.001)、与肺组织分界(P=0.001),以及有无分叶(P<0.001)、液化坏死(P=0.003)、血管集束征(P<0.001)、晕征(P=0.003)、卫星灶(P=0.045)、胸腔积液(P=0.002)、纵隔淋巴结大(P<0.001),DLCT参数包括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有效原子序数(Z_(eff))、碘密度(IC)、标准化碘密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_(HU))、动脉强化分数(AEF)(P<0.001)均存在明显差异。在肺原发恶性肿瘤和慢性炎症的鉴别诊断中,病灶与肺组织分界(P=0.009)、分叶(P<0.001)、液化坏死(P<0.001)、晕征(P=0.025)、纵隔淋巴结大(P<0.001)、λ_(HU)-AP(P=0.037)和λ_(HU)-VP(P=0.029)为独立影响因素;在原发恶性肿瘤和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中,病灶形态(P=0.019)、血管集束征(P=0.009)、卫星灶(P=0.006)、胸腔积液(P=0.001)、AEF(P=0.041)、λ_(HU)-AP(P=0.038)及λ_(HU)-VP(P<0.001)为独立影响因素;在慢性炎症和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中,胸腔积液(P=0.002)、纵隔淋巴结大(P<0.001)、NIC-VP(P=0.001)、Z_(eff)-VP(P=0.043)、λ_(HU)-AP(P=0.015)及λ_(HU)-VP(P=0.023)为独立影响因素。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鉴别肺原发恶性肿瘤与肺慢性炎症、肺原发恶性肿瘤与肺结核、肺慢性炎症与肺结核时,常规CT征象诊断模型的AUC分别为0.827、0.770及0.753,DLCT参数诊断模型的AUC分别为0.905、0.909及0.824,常规CT征象和DLCT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AUC分别为0.929、0.942、0.889。结论DLCT参数联合常规CT征象可提高肺原发恶性肿瘤、肺慢性炎症及肺结核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鉴别 双层探测器光谱CT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吴美红 李小虎 +3 位作者 盛茂 陈杏彪 李若梅 张继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43例拟行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后一周内行光谱CT胸部增强扫描。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分化程度以及化...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43例拟行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后一周内行光谱CT胸部增强扫描。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分化程度以及化疗方案等,测量并记录化疗前后原发肿瘤的最大横截面积最长径,平扫、动脉期(AP)及静脉期(VP)CT值,原发肿瘤动、静脉期碘浓度(IC_(AP)、IC_(VP))、40 keV CT值(CT_(40keV AP)、CT_(40keV VP))及能谱曲线斜率(λ_(AP)、λ_(VP)),气管分叉水平主动脉碘浓度(AIC_(AP)、AIC_(VP))等。根据RECIST 1.1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依次比较治疗前两组△CT_(AP)、△CT_(VP)、IC_(AP)、IC_(VP)、CT_(40keV AP)、CT_(40keV VP)、NIC_(AP)、NIC_(VP)以及λ_(AP)、λ_(VP)等指标的差异;治疗后两组各指标的差异;以及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治疗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诊断效能,并确定诊断阈值。结果: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有效组与无效组N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NIC AUC为0.711,以0.098为诊断阈值,其预测化疗疗效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7%和62.5%。治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各指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前后IC_(AP)、CT_(40keV AP)、λ_(AP)及NIC_(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分析对晚期NSCLC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治疗前病灶NIC_(AP)对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