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井组模式注采工艺参数研究
1
作者
曾壹坚
朱超凡
+2 位作者
李彦伟
水浩澈
郭威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6-87,共12页
【背景】井组作为“多井协同单元”,其模式直接决定注采工艺的优选,地层条件的利用效率,最终影响资源的整体开采效果。【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价“一注一采”“一注四采”与“一注六采”3种垂直井组模式自生热原位转化开发效果,进...
【背景】井组作为“多井协同单元”,其模式直接决定注采工艺的优选,地层条件的利用效率,最终影响资源的整体开采效果。【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价“一注一采”“一注四采”与“一注六采”3种垂直井组模式自生热原位转化开发效果,进一步揭示井组配置对能量效率的协同机制。【结果和结论】“一注四采”井组模式考虑钻井成本的综合原位转化利用效率较高。在自生热原位转化的热激发阶段,预热气体温度和时间一定的条件下,400 m^(3)/h预热气体流量的能效较优。自生热控制阶段,注气流量200 m^(3)/h以下无法触发自生热裂解反应,1000 m^(3)/h以上流量过高中断自生热反应推进;在触发范围内,400 m^(3)/h自生热气体流量能量回报率最优。研究“一注四采”井组模式下不同井间距的开发效果,注采井距25 m条件下综合能量效率较好。4%低含油率地层就可实现自生热原位转化技术开采,并且具有理想的能量投入产出比。通过井距与注气参数联动优化进行矿场尺度油页岩原位转化开发,第3.7年达回报率峰值8.85,4 a累计产油10519.5 t,桶油运行平均成本具有较高经济性,并留存大量潜在可利用余热资源。研究成果为油页岩原位转化工业化应用提供井组模式设计理论依据与经济性评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自生热原位转化
井组模式
工艺参数
数值模拟
桶油运行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地下体系封闭方法探讨
被引量:
12
2
作者
郭威
刘召
+2 位作者
孙友宏
李强
邓孙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采用地下原位热解“取油留碳”是富油煤资源绿色高效开发的主要趋势。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需要围绕富油煤原位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地下体系封闭是保障富油煤原位热解开采能量高效利用和...
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采用地下原位热解“取油留碳”是富油煤资源绿色高效开发的主要趋势。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需要围绕富油煤原位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地下体系封闭是保障富油煤原位热解开采能量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的关键技术之一,亟需研发并构建适于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特点的地下体系封闭技术。根据目前地下体系封闭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系统梳理总结了地下冻结、注浆帷幕、气驱止水、泡沫止水等各类地下体系封闭技术原理与优缺点,深入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地层适应性。结合富油煤层埋深、层厚、区域构造等地质特点,以及热解开发工艺和规模,讨论了不同体系封闭技术在富油煤热解开发中的适用性。探讨了体系封闭技术研发的发展趋势,即创新现有技术原理、发展复合封闭技术。针对地下体系封闭技术的工程实施,围绕开发前精细设计、开发中严密监测和开发后安全恢复,提出了包括地下体系封闭设计-监测-修复和环境恢复的系统方法。通过整合富油煤原位热解、地下体系封闭、产物驱采、CO_(2)地质封存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发及CO_(2)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构想,为我国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技术研发与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热解
体系封闭
地层适应性
CO_(2)地质封存
一体化开发技术
富油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层理特征对油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12
3
作者
李彦伟
朱超凡
+3 位作者
曾壹坚
水浩澈
范存翰
郭威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54,共11页
目前水力压裂是油页岩储层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油页岩层理特征的差异对压后裂缝形态起主要影响作用,目前研究大多聚焦在层理发育程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忽略层理厚度本身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油页岩为研究对...
目前水力压裂是油页岩储层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油页岩层理特征的差异对压后裂缝形态起主要影响作用,目前研究大多聚焦在层理发育程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忽略层理厚度本身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油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构建应力-损伤-渗流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型,并采取全局FEM-CZM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层理厚度、层理间距、地应力场对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对比不同影响因素下裂缝的破坏类型、裂缝长度和层理沟通面积。结果表明:(1)层理厚度影响层理面对水力裂缝的拦截能力,在层理厚度较大时,会导致裂缝在层理面上扩展的倾向更强,发生张拉破坏,所对应的裂缝长度和层理沟通面积更大。(2)层理间距影响水力裂缝到达层理面的时间,较小的层理间距水力裂缝会直接穿透层理面,较大的层理间距增加裂缝扩展的阻力,伴随层理间距越大,发生张拉破坏,水力裂缝长度和层理沟通面积越大。(3)地应力场决定水力裂缝扩展方向,垂向地应力差较大时,垂向应力会对层理有压实作用,导致更容易穿透层理面扩展,垂向地应力差较小时,水力裂缝在层理面扩展多发生弯曲、分支情况,所对应裂缝长度和层理沟通面积均增加。建议在压裂施工选址方面选择层理厚度较大、层理间距较大、垂向地应力场较小的区域,更有利于形成高效渗流传热通道,该研究可为旬邑地区油页岩水力压裂施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水力压裂
层理厚度
层理间距
地应力
数值模拟
裂缝扩展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陵矿区富油煤对流加热原位转化开发效果数值模拟
被引量:
10
4
作者
董光顺
朱超凡
+2 位作者
厉家宗
徐绍涛
郭威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7,共11页
有效开发富油煤提取石油对缓解我国油气紧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下原位开采对流加热技术是富油煤有效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以黄陵矿区延安组富油煤层为例,将高温蒸汽和氮气作为加热介质,采用地下原位转化开采对流加热的技术手段,分别...
有效开发富油煤提取石油对缓解我国油气紧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下原位开采对流加热技术是富油煤有效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以黄陵矿区延安组富油煤层为例,将高温蒸汽和氮气作为加热介质,采用地下原位转化开采对流加热的技术手段,分别研究2种加热介质在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开采效果与能量回报率。结果表明:当注入气体的温度为400℃时,注蒸汽开采的加热效率更高,相同注入压力下注蒸汽开采将地层干酪根开采完所需要的时间小于注入高温氮气,二者比例为0.52~0.68,节省时间效果明显,注蒸汽开采与注氮气开采的天然气总产量比例为1.07~1.11,油总产量比例为0.82~0.85,二者差值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注蒸汽开采与注氮气开采的能量回报率比例为1.754~2.363,注蒸汽开采注入压力为6 MPa时能量回报率在4.99 a达到峰值1.796,注氮气开采均未达到能量正收益。无论哪种加热介质,增加注入压力都能够缩短加热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注蒸汽能量回报率。注氮气开采的地层流体有效渗透率较高,利于油气在地层中流动。注蒸汽开采在富油煤清洁开采方面具有优越性,为富油煤清洁开采的具体生产过程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加热
注蒸汽热采
注氮气原位转化
富油煤
黄陵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注采井数比对抚顺油页岩注高温氮气原位转化开采的影响
被引量:
2
5
作者
厉家宗
朱超凡
+2 位作者
徐绍涛
董光顺
郭威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3-750,共8页
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是油页岩工业的发展趋势,注高温氮气是一种对流加热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安全环保、加热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文中以抚顺油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油页岩注高温氮气原位...
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是油页岩工业的发展趋势,注高温氮气是一种对流加热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安全环保、加热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文中以抚顺油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油页岩注高温氮气原位转化过程,并分析了常规油气田开采5种布井方式对应的注采井数比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油气田开采中,以注采井数比1∶1为界,增大注采井数比有利于缩短生产时间,减小注采井数比有利于增大能量效率;注采井数比为1∶3或1∶2时,油气产量受到生产井处地层渗透率、孔隙度变化的影响,生产过程出现2个峰值;通过对比不同布井方式,注采井数比为1∶2的反七点井网法单位体积产油量最大,能量效率最大为56%,开采效果最优。该研究成果为油页岩注氮气原位开采的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高温氮气
原位转化
布井方式
注采井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井组模式注采工艺参数研究
1
作者
曾壹坚
朱超凡
李彦伟
水浩澈
郭威
机构
深
部
探测与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
油
页岩
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自然
资源
部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6-87,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FA0705502)。
文摘
【背景】井组作为“多井协同单元”,其模式直接决定注采工艺的优选,地层条件的利用效率,最终影响资源的整体开采效果。【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价“一注一采”“一注四采”与“一注六采”3种垂直井组模式自生热原位转化开发效果,进一步揭示井组配置对能量效率的协同机制。【结果和结论】“一注四采”井组模式考虑钻井成本的综合原位转化利用效率较高。在自生热原位转化的热激发阶段,预热气体温度和时间一定的条件下,400 m^(3)/h预热气体流量的能效较优。自生热控制阶段,注气流量200 m^(3)/h以下无法触发自生热裂解反应,1000 m^(3)/h以上流量过高中断自生热反应推进;在触发范围内,400 m^(3)/h自生热气体流量能量回报率最优。研究“一注四采”井组模式下不同井间距的开发效果,注采井距25 m条件下综合能量效率较好。4%低含油率地层就可实现自生热原位转化技术开采,并且具有理想的能量投入产出比。通过井距与注气参数联动优化进行矿场尺度油页岩原位转化开发,第3.7年达回报率峰值8.85,4 a累计产油10519.5 t,桶油运行平均成本具有较高经济性,并留存大量潜在可利用余热资源。研究成果为油页岩原位转化工业化应用提供井组模式设计理论依据与经济性评估范式。
关键词
油页岩
自生热原位转化
井组模式
工艺参数
数值模拟
桶油运行成本
Keywords
oil shale
autothermic pyrolysis in situ conversion(ATS)
well group configuration
process parameter
nu-merical simulation
operating cost per barrel of oil
分类号
TD84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地下体系封闭方法探讨
被引量:
12
2
作者
郭威
刘召
孙友宏
李强
邓孙华
机构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油
页岩
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自然
资源
部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出处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4,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FA0705502)
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卓越团队项目(20220508135RC)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2022C021)。
文摘
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采用地下原位热解“取油留碳”是富油煤资源绿色高效开发的主要趋势。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需要围绕富油煤原位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地下体系封闭是保障富油煤原位热解开采能量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的关键技术之一,亟需研发并构建适于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特点的地下体系封闭技术。根据目前地下体系封闭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系统梳理总结了地下冻结、注浆帷幕、气驱止水、泡沫止水等各类地下体系封闭技术原理与优缺点,深入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地层适应性。结合富油煤层埋深、层厚、区域构造等地质特点,以及热解开发工艺和规模,讨论了不同体系封闭技术在富油煤热解开发中的适用性。探讨了体系封闭技术研发的发展趋势,即创新现有技术原理、发展复合封闭技术。针对地下体系封闭技术的工程实施,围绕开发前精细设计、开发中严密监测和开发后安全恢复,提出了包括地下体系封闭设计-监测-修复和环境恢复的系统方法。通过整合富油煤原位热解、地下体系封闭、产物驱采、CO_(2)地质封存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发及CO_(2)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构想,为我国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技术研发与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原位热解
体系封闭
地层适应性
CO_(2)地质封存
一体化开发技术
富油煤
Keywords
in-situ pyrolysis
system sealing
ground adaptability
CO_(2) geological storage
integrated exploitation technology
tar-rich coal
分类号
P63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层理特征对油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12
3
作者
李彦伟
朱超凡
曾壹坚
水浩澈
范存翰
郭威
机构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油
页岩
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自然
资源
部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54,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9YFA0705502)
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卓越团队项目(20220508135RC)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2022C021)。
文摘
目前水力压裂是油页岩储层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油页岩层理特征的差异对压后裂缝形态起主要影响作用,目前研究大多聚焦在层理发育程度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忽略层理厚度本身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油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构建应力-损伤-渗流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型,并采取全局FEM-CZM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层理厚度、层理间距、地应力场对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对比不同影响因素下裂缝的破坏类型、裂缝长度和层理沟通面积。结果表明:(1)层理厚度影响层理面对水力裂缝的拦截能力,在层理厚度较大时,会导致裂缝在层理面上扩展的倾向更强,发生张拉破坏,所对应的裂缝长度和层理沟通面积更大。(2)层理间距影响水力裂缝到达层理面的时间,较小的层理间距水力裂缝会直接穿透层理面,较大的层理间距增加裂缝扩展的阻力,伴随层理间距越大,发生张拉破坏,水力裂缝长度和层理沟通面积越大。(3)地应力场决定水力裂缝扩展方向,垂向地应力差较大时,垂向应力会对层理有压实作用,导致更容易穿透层理面扩展,垂向地应力差较小时,水力裂缝在层理面扩展多发生弯曲、分支情况,所对应裂缝长度和层理沟通面积均增加。建议在压裂施工选址方面选择层理厚度较大、层理间距较大、垂向地应力场较小的区域,更有利于形成高效渗流传热通道,该研究可为旬邑地区油页岩水力压裂施工提供指导。
关键词
油页岩
水力压裂
层理厚度
层理间距
地应力
数值模拟
裂缝扩展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
Keywords
oil shale
hydraulic fracturing
bedding plane thickness
bedding plane spacing
in-situ stress
numerical simulation
fracture propagation law
Ordos Basi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陵矿区富油煤对流加热原位转化开发效果数值模拟
被引量:
10
4
作者
董光顺
朱超凡
厉家宗
徐绍涛
郭威
机构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油
页岩
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自然
资源
部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7,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9YFA0705502)
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卓越团队项目(20220508135RC)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2022C021)。
文摘
有效开发富油煤提取石油对缓解我国油气紧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下原位开采对流加热技术是富油煤有效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以黄陵矿区延安组富油煤层为例,将高温蒸汽和氮气作为加热介质,采用地下原位转化开采对流加热的技术手段,分别研究2种加热介质在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开采效果与能量回报率。结果表明:当注入气体的温度为400℃时,注蒸汽开采的加热效率更高,相同注入压力下注蒸汽开采将地层干酪根开采完所需要的时间小于注入高温氮气,二者比例为0.52~0.68,节省时间效果明显,注蒸汽开采与注氮气开采的天然气总产量比例为1.07~1.11,油总产量比例为0.82~0.85,二者差值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注蒸汽开采与注氮气开采的能量回报率比例为1.754~2.363,注蒸汽开采注入压力为6 MPa时能量回报率在4.99 a达到峰值1.796,注氮气开采均未达到能量正收益。无论哪种加热介质,增加注入压力都能够缩短加热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注蒸汽能量回报率。注氮气开采的地层流体有效渗透率较高,利于油气在地层中流动。注蒸汽开采在富油煤清洁开采方面具有优越性,为富油煤清洁开采的具体生产过程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依据。
关键词
对流加热
注蒸汽热采
注氮气原位转化
富油煤
黄陵矿区
Keywords
convective heating
thermal recovery by steam injection
in-situ conversion with nitrogen injection
tar-rich coal
Huangling Mining Area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注采井数比对抚顺油页岩注高温氮气原位转化开采的影响
被引量:
2
5
作者
厉家宗
朱超凡
徐绍涛
董光顺
郭威
机构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油
页岩
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吉林大学教育
部
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大学自然
资源
部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3-750,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油页岩原位转化高效加热方法”(2019YFA0705502)
吉林大学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20TD-05)
+1 种基金
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卓越团队项目“油页岩原位转化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团队”(20220508135RC)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作室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22C021)。
文摘
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是油页岩工业的发展趋势,注高温氮气是一种对流加热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安全环保、加热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文中以抚顺油页岩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油页岩注高温氮气原位转化过程,并分析了常规油气田开采5种布井方式对应的注采井数比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油气田开采中,以注采井数比1∶1为界,增大注采井数比有利于缩短生产时间,减小注采井数比有利于增大能量效率;注采井数比为1∶3或1∶2时,油气产量受到生产井处地层渗透率、孔隙度变化的影响,生产过程出现2个峰值;通过对比不同布井方式,注采井数比为1∶2的反七点井网法单位体积产油量最大,能量效率最大为56%,开采效果最优。该研究成果为油页岩注氮气原位开采的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页岩
高温氮气
原位转化
布井方式
注采井数比
Keywords
oil shale
high-temperature nitrogen gas
in-situ conversion
well pattern
injection-production wells ratio
分类号
TD83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井组模式注采工艺参数研究
曾壹坚
朱超凡
李彦伟
水浩澈
郭威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地下体系封闭方法探讨
郭威
刘召
孙友宏
李强
邓孙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层理特征对油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彦伟
朱超凡
曾壹坚
水浩澈
范存翰
郭威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黄陵矿区富油煤对流加热原位转化开发效果数值模拟
董光顺
朱超凡
厉家宗
徐绍涛
郭威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注采井数比对抚顺油页岩注高温氮气原位转化开采的影响
厉家宗
朱超凡
徐绍涛
董光顺
郭威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