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效益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5
1
作者 何希鹏 张培先 +5 位作者 高玉巧 汪凯明 何贵松 任建华 高全芳 臧素华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3,共16页
通过深入调研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在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国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现状,提出了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主要面临资源战略接替、开发关键技术、管理体制机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等挑战。借鉴北美... 通过深入调研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在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国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现状,提出了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主要面临资源战略接替、开发关键技术、管理体制机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等挑战。借鉴北美“页岩革命”的经验启示,聚焦资源、技术、管理、成本、效益等关键要素,研究提出了推动中国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的5项对策建议:(1)全领域战略谋划,加强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做优国内资源阵地,扩大海外资源市场,进一步夯实非常规油气规模开发的资源基础。(2)全生命周期评价,单井长期试采,摸清生产规律,强化重点试验井组评价,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落实开发技术政策,提高单井产量和油气田采收率。(3)全链条技术迭代,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攻克效益开发关键核心技术,高效推动非常规示范区建设,集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做法,全面推进非常规效益开发。(4)全要素资源统筹,推进四个一体化、多元合作及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提产提效和互惠共赢,增强非常规油气开发活力。(5)全过程绿色智能,构建大科研体系、大运营体系和大环保体系,打造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新格局。5项对策旨在推动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早日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确保国内油气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践行端牢能源饭碗的重大责任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效益开发 挑战 对策建议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陆相凉高山组页岩油气甜点预测关键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超 陈祖庆 +4 位作者 刘晓晶 印兴耀 石美璟 陈琪 周江辉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4,共11页
中国页岩油气正处于勘探开发快速发展期,通过近十年快速发展,海相页岩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甜点”地震预测技术,有效支撑了规模效益开发。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是重要的接替和增储上产领域,为了尽快形成一套适用于陆相页岩油气的“甜点... 中国页岩油气正处于勘探开发快速发展期,通过近十年快速发展,海相页岩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甜点”地震预测技术,有效支撑了规模效益开发。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是重要的接替和增储上产领域,为了尽快形成一套适用于陆相页岩油气的“甜点”地震预测技术,以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为例,深入分析凉高山组页岩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提出了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甜点”地震预测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陆相页岩纹层结构发育特征,构建了陆相页岩岩石物理模型,岩心测试与岩石物理模型相结合,明确了各向异性参数是有利岩相的敏感参数,并进一步推导建立了4项式VTI反射系数近似方程,降低了反演维度,提高了各向异性参数的反演稳定性,预测了有利岩相展布;(2)建立了考虑构造宽缓度、变形强弱等因素的压实趋势面,对Eaton法预测结果进行了校正,形成了基于趋势面校正的压力系数预测技术,预测相对误差小于10%;(3)基于全岩X射线衍射以及测井力学参数分析,明确了复兴地区脆性平面变化特征,基于YPD方程开展杨氏模量、泊松比直接反演,实现陆相页岩脆性指数地震预测;(4)针对断裂、褶皱多成因的陆相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将地震属性与地质力学裂缝预测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多类型多尺度裂缝预测技术。结论认为,将有利岩相、压力系数地质甜点参数、脆性指数和裂缝工程甜点参数融合评价,综合确定了该区的页岩油气甜点区范围,经实钻井验证地震预测结果吻合度较高,研究成果对我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凉高山组 陆相页岩油气 有利岩相 VTI各向异性 脆性指数 甜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突破及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东风 魏志红 +3 位作者 魏祥峰 石文斌 王道军 刘晓晶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近期,四川盆地复兴地区XY9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日产油10^(8).15 m^(3)、日产气1.58×10^(4)m^(3),继TY1井之后取得了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勘探新突破。为了深化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因素认识,在分析总结复兴地区凉高... 近期,四川盆地复兴地区XY9井在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日产油10^(8).15 m^(3)、日产气1.58×10^(4)m^(3),继TY1井之后取得了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气勘探新突破。为了深化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因素认识,在分析总结复兴地区凉高山组页岩层系油气勘探历程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岩心、地球化学、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沉积、储层及油气藏地质特征,研究了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明确了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突破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 XY9井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以下简称凉二下亚段)上油气层是该区的主产层段,为半深湖相浅水区沉积,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灰黑色粉砂质页岩,页岩储层整体具有“无机孔为主、大孔大喉、孔缝一体”的孔缝储集体系特征。(2)凉二下亚段页岩总有机碳含量为1.27%、孔隙度为4.22%、含油率为2.76 mg/g,生产井油气同产,气油比为300~500 m^(3)/m^(3),平均原油密度为0.785 3 t/m^(3),为典型的挥发性页岩油藏。(3)凉二下亚段湖相暗色页岩具有“物性好、含油性高”特征,物质基础好;页岩顶底板岩石致密、生烃滞留率高和构造宽缓稳定,有利于页岩油气持续保存;粉砂纹层发育、脆性矿物含量高,是地质—工程双甜点层,有利于储层改造与油气高产。结论认为,复兴地区凉二下亚段陆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大,新一轮资源评价原油资源量为7.12×10^(8) t、天然气资源量为5 725×10^(8) m^(3),是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气重要的增储上产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XY9井 侏罗系 凉高山组 页岩油气 富集高产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耦合特征及页岩油气甜点优选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志红 石文斌 +4 位作者 魏祥峰 刘苗苗 陈超 王道军 谢佳彤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2,共16页
为了落实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关系,明确页岩油气甜点层段,基于岩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及不同纹层剥离测试、核磁共振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的结构、纹层、矿物、有机质丰度、储集性能及含油气... 为了落实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关系,明确页岩油气甜点层段,基于岩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及不同纹层剥离测试、核磁共振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的结构、纹层、矿物、有机质丰度、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性,并划分了页岩源—储耦合类型,明确了其对页岩油气甜点分布的控制作用,最后落实了侏罗系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研究结果表明:(1)侏罗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一亚段(以下简称东一亚段)、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以下简称凉二下亚段),并可识别出10种岩相,其中灰黑色富碳粉砂纹层黏土页岩、灰黑色富碳介屑纹层黏土页岩为最有利岩相。(2)东一亚段(4)层、凉二下亚段(6)层—(8)层页岩具有中高总有机碳含量(TOC)、高孔隙度、高含油气性特征。(3)侏罗系页岩中发育黏土矿物纹层、长英质碎屑纹层、介屑/碳酸盐矿物纹层,其中黏土矿物纹层具有最高的生烃能力与含油气性;宏观上夹层起隔挡封闭作用,有利于页岩油气原位滞留。(4)侏罗系页岩中可识别出6种源—储耦合类型,其中,高TOC—高孔型、中高TOC—高孔型、高TOC—高孔/微裂缝型源—储耦合系数最高。结论认为:(1)东一亚段的(2)层、(4)层、凉二下亚段的(6)层、(8)层横向分布稳定,累计厚度大,耦合系数最高,为A类地质甜点,是目前最现实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对象;(2)东一亚段的(1)层、(3)层耦合系数较高,凉二下亚段的(4)层、(7)层脆性高,可改造性强,为B类地质甜点,是下一步页岩油气拓展勘探开发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侏罗系 页岩 纹层 源—储耦合 页岩油气 甜点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希鹏 蔡潇 +5 位作者 高玉巧 丁安徐 姜志高 何贵松 夏威 曾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6,共15页
页岩气开发的成功得益于全新地质理论的建立及工程技术的进步,其中地质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验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但随着页岩气进入全面开发的新阶段,对实验方法、基础理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技术挑战。为此,针对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 页岩气开发的成功得益于全新地质理论的建立及工程技术的进步,其中地质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验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但随着页岩气进入全面开发的新阶段,对实验方法、基础理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技术挑战。为此,针对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页岩矿物组成、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含气性及可压性等5个方面展示了地质实验研究的进展和应用实例,分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是页岩矿物分析最有效的定性定量方法,开展矿物成因实验研究对于揭示页岩成储规律及地质工程甜点段优选有着更重要的指导意义;②页岩物性测试方法多且标准不统一,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用的测试方法,开展地层条件下的物性测试对储量计算及开发效果评价更有帮助;③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已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二维到三维的综合评价方法,可指导开发层系划分和水平井靶窗优选;④页岩含气性评价已形成了现场含气量测试、等温吸附、气体碳同位素监测等实验方法,揭示了页岩气赋存状态和解吸规律,可有效指导气井生产制度制订和采收率提高;⑤页岩可压性评价已形成了X射线衍射、多尺度的裂缝网络刻画、三轴力学、差应变法、声波各向异性法及声发射法等实验方法,可指导水平井设计和压裂工艺优化。结论认为,建立跨尺度多方法深度融合的实验体系、加强原位条件下的页岩气储层评价、开展关键参数的动态演化和基于大数据模型的人工智能实验评价等是下一步研究方向,持续完善页岩气实验地质技术体系方可为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实验地质技术 储层评价 跨尺度 人工智能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8 位作者 陈辉 张民 孙强 贾丽华 孙超 陈挺 张红欣 范菲 张礼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8,共13页
随着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在继承常规油藏和页岩气藏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油藏物理与渗流机理实验技术体系,为页岩油藏地质评价、油藏工程优化设计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 随着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在继承常规油藏和页岩气藏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油藏物理与渗流机理实验技术体系,为页岩油藏地质评价、油藏工程优化设计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系统总结了孔隙度、渗透率、油水饱和度、润湿性、相对渗透率、渗吸等6项实验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陆相页岩油成熟度低、非均质性强、纹层和微裂缝发育等特点,从实验技术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关键影响因素和实验控制条件、方法优缺点和技术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各实验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和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统一岩样清洗溶剂及清洗时间是提高孔隙度不同测定方法之间可对比性的关键,核磁共振测定孔隙度技术是满足矿场快速分析需求的技术发展方向。②非规则、多方向以及模拟地层压力变化的渗透率测定技术是下步技术发展方向。③酒精浸泡法和二维核磁共振(T_(1)-T_(2))法是页岩油水饱和度测定的技术发展方向,依然面临黏土束缚水、吸附油对测定精度的影响难题。④液滴形态法是页岩油藏润湿性测定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需要对实验方法及表面润湿和自发渗吸2个过程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化研究并统一标准。⑤实验测定和数值方法相结合是获取页岩油藏相对渗透率的有效路径,微量油水计量、末端效应校正以及考虑压力时变的技术方法是攻关方向。⑥压后弹性开发中渗吸效果评价、闷井时间优化应采用带压渗吸测定方式,基于核磁共振T_(2)谱、分层T_(2)谱和T_(1)-T_(2)谱的带压渗吸测定方法将是重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页岩油 开发实验技术 孔隙度 渗透率 油水饱和度 润湿性 相对渗透率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开发刻度区建立及其意义
7
作者 何希鹏 王凯 +5 位作者 何贵松 马军 龙志平 张志萍 雷林 李彦婧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5,共20页
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难度高于高压页岩气,其勘探开发程度总体较低,亟需建立该类页岩气资源开发刻度区,为相似地区页岩气资源开发提供重要借鉴。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缘平桥构造带常压页岩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剖析了该区关... 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难度高于高压页岩气,其勘探开发程度总体较低,亟需建立该类页岩气资源开发刻度区,为相似地区页岩气资源开发提供重要借鉴。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南缘平桥构造带常压页岩气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和剖析了该区关键地质参数、开发技术政策、钻完井工艺、压裂工艺及生产特征,并将其建立为常压页岩气开发刻度区,确定了常压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参数和配套工程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平桥构造带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利层段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压力系数为1.0~1.35,处于高压—常压过渡区,整体勘探程度高、资料丰富、构造清晰、气藏类型丰富、单井生产时间长、页岩气富集高产规律明确,具备建立常压页岩气开发刻度区的良好条件;(2)基于地层压力与构造应力场细化了3个开发单元,建立了差异化开发技术政策、钻完井和压裂对策,各单元生产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3)阳春沟构造带邻近平桥构造带,优质页岩地质静态指标与之相当,推广应用平桥开发刻度区形成的相关技术政策,开发效果较好,单井估算最终可采储量较高,经济效益良好,已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结论认为,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开发刻度区的建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页岩气的评价开发内涵,对于加快同类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提高低勘探开发程度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川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构造复杂带 常压页岩气 刻度区 平桥构造带 开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聂海宽 张金川 +8 位作者 金之钧 刘全有 李双建 党伟 李沛 边瑞康 孙川翔 张珂 苏海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5-991,共17页
深入探究页岩气富集机理是保障勘探开发高效推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生成机理、运移机理、赋存机理和保存机理四个方面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 深入探究页岩气富集机理是保障勘探开发高效推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生成机理、运移机理、赋存机理和保存机理四个方面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深层和常压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在生成机理方面,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控制了页岩生排烃史、生排烃量和现今含气量;页岩气运移机理涉及运移动力、运移相态、运移方式和运移通道四方面内容,页岩气运移主要是烃源岩内的初次运移,同时讨论了初次运移的影响因素;在赋存机理方面,甲烷—页岩间表现出单/多分子层吸附和微孔充填等多种赋存机制,组分润湿性和孔隙有效性是决定甲烷吸附赋存和解吸运移的关键;在保存机理方面,盖层和物性自封闭是主要的保存机理,构造运动引起的裂缝—流体活动是页岩气保存条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流体活动时间和期次研究是页岩气保存条件和含气量定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页岩气富集机理的系统分析和创新认识为页岩气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加强页岩气演化历史全过程的动态评价。结合深层和常压页岩气勘探实践,分析了深层和常压页岩气的成因机制及主要特征,指出了下一步攻关内容及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富集机理 差异富集 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陆相断陷湖盆中-低成熟度页岩“富烃-成储-富集-高产”的理论认识与开发实践 被引量:6
9
作者 倪良田 杜玉山 +6 位作者 蒋龙 孙红霞 程紫燕 刘祖鹏 钟建华 曹增辉 马存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7-1430,共14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页岩油资源丰富,初步估算资源量超100×10^(8) t,分析、研究、总结页岩油形成、富集和高产理论认识对指导页岩油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研究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四)上亚段和沙河街组三段(沙...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页岩油资源丰富,初步估算资源量超100×10^(8) t,分析、研究、总结页岩油形成、富集和高产理论认识对指导页岩油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研究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四)上亚段和沙河街组三段(沙三)下亚段2套主力页岩油层系有机质形成与演化特征以及页岩油富集与可动规律,提出了济阳陆相断陷湖盆中-低成熟度页岩“富烃-成储-富集-高产”的理论认识。研究表明: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具有高有机质丰度和中-低成熟度特征,页岩为高生烃潜力和低成烃活化能的优质烃源岩。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沉积期,咸化水体中嗜盐菌藻等类脂类化合物发育,有机质古生产力高、富硫有机相成烃活化能低且生烃转化率高。生、排烃早,镜质体反射率(R_(o))值约0.65%时游离油量达到峰值。富有机质层与多孔纹层高频互层、有序分布,源-储配置好。洼陷带低级序断层未打破厚层页岩层系自封闭性,页岩层系普遍高压。页岩油层系多为纹层状富碳酸盐页岩和纹层状混积页岩2大类岩相。这2类岩相具有“纹层控油富集、缝网控油流动”的优质页岩油甜点特征,纹层组合控制了储集空间的发育和分布。多尺度、多类型基质微缝与压裂缝网的空间耦合,构成了页岩天然-人工多级缝网叠加的高效渗流系统,纹层框架下页岩具有“满层皆油”的富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成储-流动特征 纹层类岩相组合 页岩油开发 中-低成熟度页岩 沙河街组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单元的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优选新思路
10
作者 郭旭升 申宝剑 +7 位作者 王鹏威 卢龙飞 李倩文 王冠平 常佳琦 刘伟新 李楚雄 何晋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目前行业内尚未从页岩油气统一性的角度建立甜点段评价参数与标准体系。总有机碳含量(TOC)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但仅仅利用TOC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甜点评价而不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最优甜点段偏离。... 目前行业内尚未从页岩油气统一性的角度建立甜点段评价参数与标准体系。总有机碳含量(TOC)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但仅仅利用TOC作为主要参数进行甜点评价而不充分考虑页岩油气储集条件的重要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最优甜点段偏离。在研究中国页岩油气甜点段类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源-储单元的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新思路,并结合典型地区和典型页岩层系甜点段,提出了该方法的评价流程。源-储分离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孔隙度与含油/气性正相关,孔隙度是甜点段优选的关键参数;源-储一体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TOC与含油/气性正相关,无论是TOC还是孔隙度均可作为是甜点段评价的关键参数;源-储共生型页岩油气甜点段的含油/气性受TOC和孔隙度共同控制,只有综合考虑两者才能准确地评价甜点段。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应聚焦良好的储集层段,而非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今后在页岩油气甜点段评价方法体系中,应对储集条件予以更多考虑,增加孔-缝-纹一体化储集条件评价,并结合地球物理甜点评价技术,提高甜点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TOC 甜点段 源-储单元 页岩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理论认识与技术实践——以济阳页岩油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勇 张世明 +7 位作者 吕琦 孙志刚 蒋龙 孙红霞 刘祖鹏 吕晶 邢祥东 倪良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共15页
以济阳页岩油为代表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取得产能突破,但埋藏深、厚度大、成熟度低,地层温度高、压力大,原油流动能力差的特点,使其实现高产稳产面临巨大挑战。基于万米岩心及90余口水平井生产实践,深化发展了“储-缝-压”三... 以济阳页岩油为代表的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取得产能突破,但埋藏深、厚度大、成熟度低,地层温度高、压力大,原油流动能力差的特点,使其实现高产稳产面临巨大挑战。基于万米岩心及90余口水平井生产实践,深化发展了“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以此为指导形成了页岩油开发甜点立体评价、立体开发优化设计、立体均衡压裂等济阳页岩油开发关键技术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孔隙和多尺度、多类型发育的微缝组成“双储”系统,控制着储集空间及油气富集规律,是高产稳产的物质基础;支撑缝与激活缝耦合形成跨纳米-厘米尺度的“双缝”系统,具有梯级启动特征,是高产稳产的渗流路径;地层保压性好的前提下,压裂增能可有效提高孔缝的渗流能力、增加渗吸置换效率,同时精细控压实现能场协同耦合,可进一步释放页岩油藏产能,保压增压“双压”协同是高产稳产的能量保障;以三元储渗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开发关键技术体系为多洼陷多层系产能突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促进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济阳页岩油 三元储渗理论 甜点评价 开发优化 均衡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济阳页岩油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玉山 蒋龙 +12 位作者 程紫燕 李伟忠 任敏华 刘巍 倪良田 陈建勋 蔡鑫 郭士博 王云鹤 刘艳 方正 彭艳霞 隆佳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98,共22页
为了实现济阳陆相断陷盆地中低演化程度页岩油的有效开发,2019年以来,依托万米系统取心、十万余块次的岩心测试,在博兴、牛庄、民丰等洼陷同时开展系统评价,单井评价及立体井组开发均取得突破。博兴洼陷开展了3层楼8口井的先导试验,建... 为了实现济阳陆相断陷盆地中低演化程度页岩油的有效开发,2019年以来,依托万米系统取心、十万余块次的岩心测试,在博兴、牛庄、民丰等洼陷同时开展系统评价,单井评价及立体井组开发均取得突破。博兴洼陷开展了3层楼8口井的先导试验,建成中国石化首个10万吨级页岩油开发井组;牛庄洼陷开展了5层楼20口井大平台立体开发井组试验,已全部投产;民丰洼陷按照“大平台整体部署、小井组分步实施”的模式,整体评价、立体开发试验全面展开。樊页平1、丰页1-1HF井等28口井峰值日产油量超百吨,30口井累计产油量超万吨。基于基础研究与开发实践,提出了济阳页岩油“储-缝-压”三元储渗理论认识,攻关形成了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开发甜点立体精细评价技术、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立体开发优化调控技术,初步构建了胜利特色的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立体开发理论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页岩油 立体开发 开发进展 济阳坳陷 攻关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咸化湖盆证据及页岩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6,共10页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常规油气最为富集的坳陷之一,也是页岩油获得全面战略性勘探突破的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2套主力烃源岩,其沉积环境颇受争议。利用页岩系统取芯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包裹体等... 济阳坳陷是渤海湾盆地常规油气最为富集的坳陷之一,也是页岩油获得全面战略性勘探突破的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2套主力烃源岩,其沉积环境颇受争议。利用页岩系统取芯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包裹体等资料对页岩沉积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页岩为气候控制下的咸化湖盆的产物,主要发育富碳酸盐纹层状岩相,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高,多呈纹层状、透镜状产出,平均质量分数为43%,背散射扫描电镜下部分页岩样品发现NaCl、BaSO_(4)和SrSO_(4)典型的咸化湖盆标志性矿物,页岩沉积期水体盐度相对较高;水体环境的w(Sr)/w(Ba)大于1,Sr元素质量分数大于500μg/g,B元素质量分数大于75×10^(-6),相当硼质量分数主要分布在300×10^(-6)~700×10^(-6),均显示为咸化环境;页岩w(^(87)Sr)/w(^(86)Sr)为0.710 7~0.712 4,明显高于同期海水的w(^(87)Sr)/w(^(86)Sr),结合对应稀土元素Ce正异常特征,认为沉积期水体条件受控于盆地自身环境,与海侵没有必然联系;碳酸盐矿物δ^(18)O主要分布在-11‰~-3‰,δ^(13)C主要分布在0~6‰,δ^(18)O、δ^(13)C均偏大,与沉积期湖盆气候相对干旱、湖水蒸发作用增强有关;页岩中检测到气液两相原生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范围在32.5~45.3℃,对应盐度范围为19.21%~27.78%,成岩早期地层流体盐度较高;气候控制下的咸水环境为富碳酸盐页岩形成提供条件,奠定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沙四上亚段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常规油气 页岩油 咸化湖盆 富碳酸盐纹层状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和成岩作用交互约束页岩油生储品质机理分析--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为例
14
作者 滕建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2,共15页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下亚段和沙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富集高产,属于典型的陆相页岩油,目前对页岩纹层间成岩驱动的物质交换和储集特征认识尚不明确。利用岩石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依据亮晶方解石脉切割穿行、物质...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下亚段和沙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富集高产,属于典型的陆相页岩油,目前对页岩纹层间成岩驱动的物质交换和储集特征认识尚不明确。利用岩石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依据亮晶方解石脉切割穿行、物质转移现象以及页岩生烃和含油性参数,开展沉积和成岩作用交互约束页岩油生储品质机理分析,阐述页岩纹层间物质转移、亮晶方解石脉生成及页岩油运移方式。微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物质纹层内Th和U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泥质纹层、亮晶方解石脉、重结晶方解石纹层、泥质纹层与亮晶方解石脉接触面。泥质纹层和亮晶方解石脉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表现为显著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呈明显Dy元素负异常。重结晶方解石纹层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呈Dy元素负异常。亮晶方解石脉中Th、U和稀土元素含量低于泥质纹层,高于重结晶方解石纹层,是区别亮晶方解石脉和重结晶方解石纹层的重要地球化学指标。压实作用和物质组分含量是影响页岩孔隙度的主要因素。核磁共振实验法测定埋深为3300~3600 m的页岩中孔径大于等于30 nm的孔隙明显减少,孔隙度降幅约为1%/hm。受控于生烃增压导致的超压流体保孔作用的影响,陆源矿物总含量与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水成碳酸盐矿物承受上覆压力能力强,有利于人工压裂,其晶间孔和溶蚀孔孔径大且储油能力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晶方解石脉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成岩作用 页岩油 牛庄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赋存特征、可动性实验技术及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政 包友书 +5 位作者 朱日房 王秀红 王鑫 吴连波 王忠 王大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5,共12页
赋存特征与可动性是页岩油评价及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页岩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较为复杂,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表征仍存在较大挑战。近些年,随着中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进行,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不断涌现... 赋存特征与可动性是页岩油评价及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页岩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及流体性质较为复杂,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表征仍存在较大挑战。近些年,随着中外页岩油勘探开发的进行,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不断涌现。为此,针对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进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利用先进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进行图像观察是定性评价页岩油赋存特征的最直接方法;基于统计分析的油饱和度指数法和分级评价方法在成熟探区评价页岩油可动性具有优势;多温阶热解参数法是目前快速高效定量表征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量的方法,在页岩含油性、页岩油可动性及资源量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未来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①开发高仿真的页岩油富集、流动及开发模拟实验,保证实验条件与地下地质条件的相似性。②开展微纳米尺度下页岩油微观流动实验,探索页岩油微观流动机理及控制因素。③详细剖析不同基础薄层中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可动性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基础薄层对页岩含油性及页岩油可动性的贡献。④将页岩油微观赋存形式、流体机理与宏观地质参数结合,确定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的宏观地质条件及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特征 可动性 游离油 吸附油 多温阶热解 实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页岩油气的统一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旭升 申宝剑 +3 位作者 李志明 万成祥 李楚雄 李倩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905,共17页
页岩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战略资源,具有赋存于页岩层系中、自生自储的特征。2012年我国涪陵页岩气获得突破,形成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即深水陆棚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 页岩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战略资源,具有赋存于页岩层系中、自生自储的特征。2012年我国涪陵页岩气获得突破,形成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即深水陆棚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的关键。近年来,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我国陆相页岩油同样具有“二元富集”特征。通过解剖我国典型页岩油气藏特征,将页岩油气纳入同一套成烃、成储、成藏体系中,进一步深化页岩油气“二元富集”理论内涵,形成页岩油气富集统一性新认识,并对未来深化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研究表明:①以半深水—深水陆棚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为主的沉积环境是页岩油气成烃控储的基础,不仅控制着页岩的有机质丰度与类型,也控制着优质储层和有利岩相组合的分布;②稳定的构造条件、有效的顶底板封盖和页岩自封闭性共同形成的以地层超压为依据的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油气成藏控产的关键,为页岩油气的富集与高产提供关键保障;③页岩油气形成与富集是一个统一的动态演化体系,以热演化为主线,有序形成页岩油、凝析油和页岩气;④今后研究中重点加强常非一体化的评价思路,深化常非油气资源的分配系数,从整体的角度思考油气的分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对深化页岩油气富集理论和指导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富集特征 沉积环境 保存条件 热演化程度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富集可动性地球化学评价参数探讨——以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惠民 包友书 +5 位作者 黎茂稳 李政 吴连波 朱日房 王大洋 王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2-636,共15页
地球化学参数是页岩油富集可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矿物/页岩抽提残渣混油/烷烃热解实验,以及产油页岩有机试剂抽提前、后热解参数对比正演模拟,剖析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产油页岩的实例,分析页... 地球化学参数是页岩油富集可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矿物/页岩抽提残渣混油/烷烃热解实验,以及产油页岩有机试剂抽提前、后热解参数对比正演模拟,剖析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产油页岩的实例,分析页岩油富集特征与地球化学参数响应,研究评价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含油饱和度指数(OSI)及烃产率指数(PI)下限值。研究表明:页岩中的油在常规热解过程中,除了热解游离烃量(S1)之外,也对热解裂解烃量(S2)有贡献,影响了S2曲线的峰型及热解烃峰值温度(T_(max))。页岩内由于原油富集,造成页岩热解参数呈现出异常高OSI和PI值、异常低T_(max)值,OSI值、PI值及T_(max)值之间具有协同变化的关系。富含油的贫有机质页岩的热解参数异常较为明显,富有机质页岩在总有机碳含量(TOC)达到特定值后OSI和PI值趋于稳定。这些页岩由于液-固相互作用影响了烃类可动性下限值。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1口井和济阳坳陷沙河街组3口井系统解剖结果表明,这些井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OSI下限值为50~75 mg/g,对应PI下限值为0.12~0.20,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OSI下限与页岩岩性和原油性质密切相关,富碳酸盐页岩具有较低的OSI下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饱和度指数 烃产率指数 页岩油可动性 Bakken组 威利斯顿盆地 沙河街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川常压页岩气田注CO_(2)吞吐矿场实践
18
作者 高玉巧 郑永旺 +3 位作者 张莉娜 任建华 张耀祖 房大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5,共11页
受吸附态甲烷占比高、地层能量弱等影响,常压页岩气藏采收率普遍不足30%。中国石化率先在四川盆地南川常压页岩气田开展注CO_(2)吞吐矿场试验,验证了海相页岩气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为推广该技术,以南川常压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 受吸附态甲烷占比高、地层能量弱等影响,常压页岩气藏采收率普遍不足30%。中国石化率先在四川盆地南川常压页岩气田开展注CO_(2)吞吐矿场试验,验证了海相页岩气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为推广该技术,以南川常压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吞吐动态分析全链条研究,分析CO_(2)在不同页岩储层中竞争吸附差异性,探究矿场CO_(2)注入、吞吐特征,明确页岩气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增能+置换+解水锁”多机制协同机理,进而指导选井及方案优化。综合利用电镜扫描、测井解释、等温吸附实验等方法,揭示南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常压页岩储层随埋深变浅、地层压力减小以及孔隙度、TOC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CO_(2)竞争吸附能力增强,超临界态CO_(2)吸附量最高可达CH_(4)的6~7倍。现场页岩气井注CO_(2)吞吐后,日产气可提高3.5~6.5倍,采收率提升1.9%~3.1%。根据2井3轮次注入—焖井阶段压力监测,CO_(2)主要集中在近井地带微裂缝中,扩散距离与地层压力、压裂缝网导流能力有关,一般不超过70m。CO_(2)吞吐可划分为初期CO_(2)快速返排、早期提产和中后期稳产3个阶段,增产机理分别为早期增能补能、中期膨胀助排+解水锁、后期吸附置换+分压促解吸。吞吐提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储层改造程度和采出程度。中深层压裂效果较差的井在吞吐中早期换气率高,浅层采出程度较高的井在吞吐中后期累增气量高。结合数值模拟,建议优选吸附能力强、采出程度20%~30%、携液能力较差且关井压力尽可能达到7MPa的井开展矿场先导试验。在低压低产阶段,中深层井可开展小规模多轮次注CO_(2)吞吐以增能助排,浅层井可开展大规模注CO_(2)吞吐以补充地层能量、吸附置换实现采收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页岩气 CO_(2)吞吐 矿场试验 采收率 选井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与勘探开发前景
19
作者 周德华 陈刚 +5 位作者 赵石虎 申宝剑 刘曾勤 叶金诚 陈新军 张嘉琪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0,共12页
自2019年鄂尔多斯盆地实现深层煤层气勘探突破以来,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向深层领域拓展。针对中国石化探区煤层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储层禀赋空间异质性强等特征,基于“典型区块解剖—参数体系构建—区域外推应用”3级递进评价流程,系统... 自2019年鄂尔多斯盆地实现深层煤层气勘探突破以来,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向深层领域拓展。针对中国石化探区煤层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储层禀赋空间异质性强等特征,基于“典型区块解剖—参数体系构建—区域外推应用”3级递进评价流程,系统开展探区内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分布特征研究,旨在支撑产业战略布局优化,主要取得以下认识:①中国石化探区内埋深4000 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到10.31×10^(12)m^(3),可采资源量为3.07×10^(12)m^(3),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川南黔北、准噶尔、渤海湾及滇东黔西等盆地(群);②74.6%的资源量(7.69×10^(12)m^(3))分布于山地、沙漠和黄土塬等复杂地貌单元,导致勘探开发面临显著地表工程挑战;③中高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资源量8.95×10^(12)m^(3),占比达86.9%,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川南黔北、渤海湾和滇东黔西等含气盆地(群);④深层煤层气(埋深>1500 m)勘探潜力大,地质资源量7.59×10^(12)m^(3),占比达到73.6%,其中中高煤阶深层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6.95×10^(12)m^(3),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和川南黔北盆地(群);⑤建议沿“基础理论深化—核心技术攻关—开发策略优化—产业基地建设”路径推进,重点构建深层煤层气差异化开发技术体系,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上成果认识不仅为中国石化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提供了定量决策依据,更为行业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质资源量 可采资源量 分布特征 体积法 可采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始新统页岩岩相组合类型及分布特征
20
作者 王勇 刘惠民 +2 位作者 孟伟 魏晓亮 张顺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针对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岩相多、相变快、预测难度大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始新统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页岩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剖析了页岩岩相组合类型、沉积序列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内源型、混源型... 针对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岩相多、相变快、预测难度大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始新统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页岩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剖析了页岩岩相组合类型、沉积序列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内源型、混源型和外源型3大类岩相组合,其中,内源型岩相组合主要形成于浅湖-半深湖、水体盐度高、外部碎屑物源供给较少的沉积环境;混源型岩相组合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水体盐度相对较高、内外物源供给相对平衡的沉积环境;外源型岩相组合主要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外部物源供给充足的沉积环境;总体上,古气候和古水介质协同演化控制页岩岩相组合的纵向演化,古地貌和古物源协同演化控制页岩岩相组合的分带分区性,沉积环境的环带状协同演化控制岩相组合的平面上环带状发育。页岩岩相组合可作为勘探部署的基本单元。该研究成果对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组合 沉积环境 古水介质 古地貌 古物源 陆相断陷盆地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