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S与GIS技术在页岩气地质调查和井场选址中的应用: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
1
作者 罗真富 谢洪斌 +3 位作者 谭德军 吴欣蔓 曾祥亮 蒲达成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共10页
为了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基础地质特征及地表条件较好的页岩气井场位置,提高勘查效率和减少勘查成本,本文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开展了地质解译和井场选址。以资源三号和ETM+遥感数据为数... 为了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基础地质特征及地表条件较好的页岩气井场位置,提高勘查效率和减少勘查成本,本文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开展了地质解译和井场选址。以资源三号和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本次地质解译建立了33个地层单元和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在1∶5万地质图基础上补充和修正了50条地层界线和143条断裂构造,通过遥感分析,进一步获取了研究区地层和断裂构造特征。为了获取最佳井场位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解译获取的断层和地层也用于井场选址,进一步优化井场适宜性评价因子和分级指标,选取坡度、断层、道路、水系、地质灾害、生态保护红线、居住用地和冲积物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采取“一票否决”的方法和GIS叠加分析得到井场适宜地,综合考虑地层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确定最优井场位置。首次采用LocaSpaceViewer软件实现地表三维可视化和井场景观室内浏览,辅助技术人员开展后期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通过野外调查验证,遥感地质解译成果和优选井场与实际情况一致。结果表明: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利用RS和GIS技术有效获取的基础地质特征和优选井场可以为页岩气地质调查、资源评价、勘探开发及后期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遥感解译 GIS技术 井场选址 LocaSpaceViewer软件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含气性差异关键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焦伟伟 方光建 +2 位作者 汪生秀 张志平 余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86-1794,共9页
渝东南地区紧邻涪陵页岩气田,区内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相比于涪陵焦石坝地区,改造强度更强,演化程度更高,勘探效果也差别较大,已有研究证明构造运动是盆内与盆外页... 渝东南地区紧邻涪陵页岩气田,区内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相比于涪陵焦石坝地区,改造强度更强,演化程度更高,勘探效果也差别较大,已有研究证明构造运动是盆内与盆外页岩气差异富集的关键控制作用。而对于同样经历了强改造和高演化的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的2套页岩层位来说,2者均具有优质的物质基础,但含气性却差异十分显著。从现场含气量解吸和室内等温吸附实验出发,通过动静态指标对比和相关性研究,分析含气性的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吸附能力较强,但现场解吸气却表现为“高氮、低烃、微含气”的特征;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吸附能力略逊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但含气性却明显好于牛蹄塘组,多口井的解吸气量达到工业下限,气体成分以烃类气体为主。有机质的孔隙结构和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底板的封闭性是导致这2套层位含气性差异显著的关键因素。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孔欠发育,致使储集物性较差,而其底板发育不整合面并伴随流体活动,导致气藏遭到破坏,是其含气性差的关键。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呈蜂窝状密集发育的有机质孔大大增加了页岩气赋存的空间,加之顶底板的封闭性较好,为页岩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单井解剖总结建立了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两种典型的页岩气保存散失模型:敛聚保存型聚集模式和底板冲刷破坏散失模式。针对2套目的层的含气性关键控制因素的差异,建议对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应进一步加强选区指标的研究;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应进一步加强选带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富有机质页岩 含气性 有机质孔 封闭性 氮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孔隙结构对烃类气体吸附能力控制
3
作者 方光建 余川 +3 位作者 汪威 黄振华 张跃磊 汪生秀 《石化技术》 CAS 2018年第12期318-319,共2页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愈发迅速,人们就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非常规性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渝东北、鄂西北和陕西南部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鲁家坪组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沿...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愈发迅速,人们就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非常规性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渝东北、鄂西北和陕西南部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鲁家坪组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沿着镇巴断裂带出现了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通过样品采集,利用实验手段对页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孔隙结构分析和对烃类气体的吸附能力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重要的储集空间。随着变质程度加深、岩石孔隙结构变小,有机质颗粒变小,对烃类气体吸附能力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北 孔隙结构 保存条件 含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4
作者 张治波 郭英海 +4 位作者 郑伟清 曾春林 李岩 赵迪斐 张家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38,共15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产区,川东北地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的接替区,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 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产区,川东北地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的接替区,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14件页岩进行元素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探讨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体系、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输入、初级生产力和古气候关系。识别出了3个三级层序(SSQ1,SSQ2和SSQ3),海平面经历了由高—低—高—低的过程,结合页岩元素的w(V)/w(Cr),w(V)/w(V+Ni),w(Ni)/w(Co),w(Sr)/w(Cu),w(Sr)/w(Ba),T(℃)等参数,指示了五峰组-龙马溪组,经历了氧化—贫氧—缺氧还原—贫氧—氧化的淡水环境;气候经历了温暖湿润—干旱寒冷—温润湿润—干旱寒冷—温暖湿润演化过程,温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过程。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模式可划分为Ⅲ阶段模式,第Ⅰ阶段,五峰组到龙马溪组底部沉积时期,有机碳逐渐增高阶段;第Ⅱ阶段,龙马溪组中部,有机碳富集阶段(甜点段);第Ⅲ阶段,龙马溪组上部,有机碳逐渐降低阶段。期望为川东北地区页岩气的勘探提供依据,下一步,将开展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对有机质富集的资源响应研究,深化页岩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沉积体系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五峰组–龙马溪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式台阵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5
作者 郭晓中 王飞 王达远 《河南科技》 2018年第31期29-31,共3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流动式台阵监测的特点及应用现状,针对其观测方式与应用目的,选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建立了完整处理流程,并利用矿山爆破开采的应用验证了处理流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比了两种定位算法在试验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流动台站 地震 微地震 数据处理 事件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矿物的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中数据校正方法探讨
6
作者 杨柳 栾进华 +3 位作者 胡科 李梦来 何廷鹏 李甜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8期280-281,共2页
基于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在实验中都常会遇到等温吸附曲线在高压阶段下拐即“倒吸”现象,。通过4种不同方法相互比较,最终采用以吸附相密度为变量的三元Langmuir模型来作为地质矿物重量法等温吸附的校正方法。
关键词 地质矿物 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 数据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复杂裂缝支撑剂分流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潘林华 张烨 +2 位作者 王海波 贺甲元 陆朝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70,共10页
针对页岩水力压裂复杂裂缝支撑剂分流问题,研发复杂裂缝支撑剂分流运移评价试验系统并进行支撑剂分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支撑剂在压裂裂缝中存在悬浮运移和滑移滚动,其中支撑裂缝前缘主要以滑移滚动为主;次级裂缝角度、注入排量、加砂... 针对页岩水力压裂复杂裂缝支撑剂分流问题,研发复杂裂缝支撑剂分流运移评价试验系统并进行支撑剂分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支撑剂在压裂裂缝中存在悬浮运移和滑移滚动,其中支撑裂缝前缘主要以滑移滚动为主;次级裂缝角度、注入排量、加砂质量浓度、压裂液黏度、次级裂缝与主裂缝流量比等对分支后主次裂缝的支撑长度、支撑高度和支撑形态具有重要影响;分支后主裂缝支撑剂分流体积比与次级裂缝角度、注入排量、加砂质量浓度、主次裂缝宽度比成正比,与次级裂缝与主裂缝流量比、压裂液黏度成反比,影响因素由强至弱排序分别为主次裂缝宽度比、注入排量、压裂液黏度、加砂质量浓度、次级裂缝角度和次级裂缝与主裂缝流量比;分支后次级裂缝支撑剂分流体积比与次级裂缝角度、加砂质量浓度、主次裂缝宽度比、次级裂缝与主裂缝流量比成反比,与注入排量、压裂液黏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天然裂缝 复杂裂缝 水力压裂 支撑剂 分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层、夹层沉积构造对海相页岩储集空间和储层脆性的影响——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玉杰 赵迪斐 +3 位作者 卢琪荣 张逸箫 刘静 郭英海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6期33-40,共8页
为研究纹层、夹层对海相页岩储层的影响,通过岩心研究、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纹层、夹层发育层段的岩性、矿物组分、结构、物性以及成因等进行分析,并与页岩基质进行比较,得到如下认识纹层发育层段岩性为砂质、粉... 为研究纹层、夹层对海相页岩储层的影响,通过岩心研究、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纹层、夹层发育层段的岩性、矿物组分、结构、物性以及成因等进行分析,并与页岩基质进行比较,得到如下认识纹层发育层段岩性为砂质、粉砂质、碳酸盐岩等;与页岩基质相比,脆性矿物的含量更高、储层物性更好、孔隙及微裂隙发育尺度更大,说明纹层、夹层可以改变储层的物性、增加微观储集空间,其与页岩孔隙裂隙系统的相互配合改变了页岩气形成后的运聚条件,并增加了地层中脆性矿物的总含量,相比龙马溪组中部,纹层、夹层发育的顶部及新滩组储层脆性矿物总含量增加15%~35%,但以陆源碎屑矿物为主。同时,海相环境中的粉砂质沉积为在非优质页岩储层段进行致密气勘探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粉砂质纹层 粉砂质夹层 龙马溪组 物性 脆性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北缘下寒武统页岩沉积特征及有利相带分析——以紫阳毛坝剖面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烨 余川 +2 位作者 张志平 韦国栋 张华莲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2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大巴山北缘下寒武统页岩气钻探显示良好,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该区下寒武统普遍发育了一套暗色页岩层系,但地层非均质性较强,区域上沉积相变较大。对该区下寒武统页岩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有机质差异富集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的勘... 大巴山北缘下寒武统页岩气钻探显示良好,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该区下寒武统普遍发育了一套暗色页岩层系,但地层非均质性较强,区域上沉积相变较大。对该区下寒武统页岩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有机质差异富集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以紫阳毛坝露头剖面及其实验测试资料为基础,从沉积相划分与对比、沉积模式分析、有利沉积相带分析等3个方面开展研究。将研究区下寒武统划分为次深海裂陷槽盆相、深水陆棚相、浅水陆棚相、台地边缘斜坡相4类沉积亚相;纵向上,水体由深变浅,碳质、硅质含量逐渐降低,黏土质、碳酸盐含量逐渐增高。研究区岚皋—镇坪地层小区下寒武统鲁家坪组下部深水陆棚相发育的暗色泥页岩,厚度大,总有机碳和脆性矿物含量均较高,是优质页岩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北缘 下寒武统 沉积模式 页岩气 差异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省级油气监管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蒙春 张烨 +3 位作者 陆朝晖 郭晓中 卜小平 文雅萍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47,共7页
当前油气监管面临市场主体数量和类型增加、地质和生态环境风险亟需加强管控以及需要往"事中事后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方向进行监管方式升级的新形势,对省级管理部门进一步发挥监管作用,部省合力开... 当前油气监管面临市场主体数量和类型增加、地质和生态环境风险亟需加强管控以及需要往"事中事后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方向进行监管方式升级的新形势,对省级管理部门进一步发挥监管作用,部省合力开展油气监管提出了现实要求。省级油气监管长期以来较为被动,参与度低,配合自然资源部每年实施油气督察是其主要内容。虽然目前涉及油气资源的省份均完成了油气督察队伍建立,近年来部分代表省份也以非常规油气为示范主动开展了一些监管工作探索,但省级油气监管仍然存在工作依据不足、未形成规范化的工作体系、缺少开展监管的必要基础资料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省级管理部门实施油气督察形式较单一、对矿业权人督促效果不强,油气勘查开采工作推进受限以及油气资源开采所在地人居环境和安全面临较大风险等后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加强省级油气监管工作的建议:完善监管网络,促进监管力量重心下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全过程监管机制;增强对油气勘查开采工作的政策指导,促进协调服务制度完善;构建省级油气监管诚信体系,落实监管成果使用;加强油气监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级监管 油气监管 监管方式 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作用下砂岩声发射特征及破坏前兆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小林 温仕轩 +2 位作者 王煜东 张亮 雷瑞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8-124,共7页
为探究不同温度作用后砂岩声发射多重分形特征及破坏前兆信息,对不同温度加热后砂岩开展室内单轴加载试验,研究试样破坏过程中裂纹起裂应力、损伤应力、峰值应力及声发射特征等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借助声发射技术量化识别了加载... 为探究不同温度作用后砂岩声发射多重分形特征及破坏前兆信息,对不同温度加热后砂岩开展室内单轴加载试验,研究试样破坏过程中裂纹起裂应力、损伤应力、峰值应力及声发射特征等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借助声发射技术量化识别了加载过程中不同温度加热后砂岩的裂纹起裂应力和损伤应力门槛,随着温度的增加,不同裂纹应力门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演化规律,裂纹起裂扩展阶段占比逐渐降低。当应力水平由0~0.2σc增至峰后阶段时,多重分形谱宽度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该结论进一步证实了加载过程中砂岩内部结构产生的变化。声发射b值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试样失稳破断前声发射b值急剧下降,声发射b值急剧下降阶段可作为失稳突变前兆信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高温作用 声发射 多重分形 裂纹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