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S与GIS技术在页岩气地质调查和井场选址中的应用: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
1
作者 罗真富 谢洪斌 +3 位作者 谭德军 吴欣蔓 曾祥亮 蒲达成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共10页
为了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基础地质特征及地表条件较好的页岩气井场位置,提高勘查效率和减少勘查成本,本文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开展了地质解译和井场选址。以资源三号和ETM+遥感数据为数... 为了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基础地质特征及地表条件较好的页岩气井场位置,提高勘查效率和减少勘查成本,本文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开展了地质解译和井场选址。以资源三号和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本次地质解译建立了33个地层单元和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在1∶5万地质图基础上补充和修正了50条地层界线和143条断裂构造,通过遥感分析,进一步获取了研究区地层和断裂构造特征。为了获取最佳井场位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解译获取的断层和地层也用于井场选址,进一步优化井场适宜性评价因子和分级指标,选取坡度、断层、道路、水系、地质灾害、生态保护红线、居住用地和冲积物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采取“一票否决”的方法和GIS叠加分析得到井场适宜地,综合考虑地层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确定最优井场位置。首次采用LocaSpaceViewer软件实现地表三维可视化和井场景观室内浏览,辅助技术人员开展后期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通过野外调查验证,遥感地质解译成果和优选井场与实际情况一致。结果表明: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利用RS和GIS技术有效获取的基础地质特征和优选井场可以为页岩气地质调查、资源评价、勘探开发及后期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遥感解译 GIS技术 井场选址 LocaSpaceViewer软件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现状、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德敏 喻元秀 +2 位作者 梁睿 夏宏 袁建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9-125,共7页
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做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切实统筹好页岩气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结合我国页岩气开发现状和环境影响特征,分析了页岩气开... 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做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切实统筹好页岩气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结合我国页岩气开发现状和环境影响特征,分析了页岩气开发钻探期、采气期和闭井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以及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管理现状,系统梳理了目前我国在页岩气开发环评管理和环评文件编制两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环境监管体系顶层设计缺失,无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2)环评介入时机不明确,环评分类分级管理不统一;(3)评价内容和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4)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信息公开不完整;(5)项目后评价和规划跟踪评价不及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页岩气开发环评管理建议:(1)加强环境监管体系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健全并实施严格的页岩气开发环评制度;(2)加强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环境影响和环保技术基础研究;(3)对页岩气重点建产区开发开展规划环评,解决规划环评落地难题,探索性开展页岩气战略环评;(4)加快构建环评大数据平台,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5)建立并完善针对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机制,强化对环评机构的市场监管和责任追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开发 环境影响 水力压裂 土地占用 大气污染 环评管理 环评文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裂隙煤岩变形局部化及微裂纹扩展过程研究
3
作者 雷瑞德 邹旭 +3 位作者 胡超 李俊 黄凌 周林森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9,166,共11页
为探究矿物非均质性对充填裂隙煤岩变形局部化及微裂纹扩展演化规律的影响,构建基于矿物组分离散元细观数值模型,从细观尺度上揭示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宏观变形破裂,并基于测量圆方法对裂隙煤岩应力场及裂纹周围位移矢量场的局部化特征进... 为探究矿物非均质性对充填裂隙煤岩变形局部化及微裂纹扩展演化规律的影响,构建基于矿物组分离散元细观数值模型,从细观尺度上揭示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宏观变形破裂,并基于测量圆方法对裂隙煤岩应力场及裂纹周围位移矢量场的局部化特征进行反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裂隙倾角下,随着岩桥角度增大,裂隙煤岩峰值强度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对应的裂纹贯通模式由近似平行于轴向张拉混合破坏的间接贯通向斜剪拉伸破坏的直接贯通转变,微观拉伸和剪切裂纹的萌生应力水平与裂隙倾角成正相关,压剪裂纹萌生起裂时间较拉伸裂纹和拉-剪混合裂纹晚。另外,含充填裂隙煤岩周围的压缩局部化区域较非充填工况大,相反,拉伸局部化区域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煤岩 非均质性 矿物颗粒模型 变形局部化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对CO2的绝对吸附量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汤积仁 张靖 +4 位作者 卢义玉 王相成 陈侠宇 周建坤 陆朝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38-2845,共8页
为研究页岩在CO2作用下达到吸附平衡过程中对CO2的绝对吸附量(na)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吸附相体积和页岩体积应变两个因素对吸附系统自由空间体积的影响,基于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适用于“阶段平衡法”的CO2绝对吸附量计算模型。利用自主研... 为研究页岩在CO2作用下达到吸附平衡过程中对CO2的绝对吸附量(na)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吸附相体积和页岩体积应变两个因素对吸附系统自由空间体积的影响,基于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适用于“阶段平衡法”的CO2绝对吸附量计算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页岩吸附膨胀仪”开展了0~16 MPa CO2压力下页岩吸附-变形试验,结合试验计算结果分析了CO2质量注入量、吸附相体积、试件体积应变3个因素对na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O2压力下使用该模型计算的na值与常规绝对吸附量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当CO2压力高于4 MPa时CO2绝对吸附量的计算值明显大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且差值随平衡压力升高而逐渐变大;拟合结果显示:na与CO2平衡压力满足指数函数关系。由CO2质量注入量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na的比例随平衡压力升高持续降低;由吸附相体积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na的比例随平衡压力升高而增加,在平衡压力高于6 MPa后达到50%以上,吸附相体积因素成为影响na的主导因素;由CO2质量注入量与吸附相体积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CO2绝对吸附量的95%以上,而页岩体积应变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对na的影响较小,占na的比例始终位于5%以下,但对其他吸附质如煤而言,吸附CO2产生的体积变形量可达试件体积的10%,此时体积应变因素将对na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强化页岩气开采 CO2地质封存 CO2绝对吸附量 吸附相体积 体积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沉积特征及其对优质页岩气储层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4 位作者 Geoff Wang 白万备 曾春林 焦伟伟 刘静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6,46,共12页
笔石是我国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主要古生物大化石类型,以渝东南地区YC-4井、QQ-1井、YC-6井、YC-8井等为例,结合手标本观察、岩心研究、储层室内实验测试等手段,综合展开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笔石沉积特征、笔石带序列、笔石沉... 笔石是我国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主要古生物大化石类型,以渝东南地区YC-4井、QQ-1井、YC-6井、YC-8井等为例,结合手标本观察、岩心研究、储层室内实验测试等手段,综合展开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笔石沉积特征、笔石带序列、笔石沉积环境意义及储层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主要以薄膜状有机质保存于层理面间,五峰组页岩笔石动物群以叉笔石-双笔石动物群过渡至晚期对笔石动物群,龙马溪组沉积期则为单笔石动物群;通过钻孔研究,建立了渝东南地区笔石带序列,在五峰组、龙马溪组分别识别出3个以及6~8个笔石带,为储层精细对比与评价预测提供了时间框架;受控于沉积环境与沉积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笔石经历灭绝→重新演化→结构复杂化的演化过程,其化石结构、演化、丰度、赋存状态、沉积方式发生转变,向上笔石定向性增强、丰度下降、结构保存完整程度下降,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笔石体有机质发育丰富的有机孔隙,其作为富笔石水平层理等沉积构造的一部分,也具有页岩气渗流通道的作用。综上,海相页岩中的笔石沉积特征与结构特征可以作为指示、预测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重要依据,具有页岩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储层 笔石沉积 笔石带序列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沉积环境与沉积层序对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影响——以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4 位作者 曾春林 焦伟伟 任呈瑶 王玉杰 于金巧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为探明海相沉积环境与沉积层序对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影响,通过岩石手标本研究、化石研究、岩芯薄片观察、测井小波分析、地化测试、储层特征测试等手段,以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探究沉积环境与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系与影响... 为探明海相沉积环境与沉积层序对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影响,通过岩石手标本研究、化石研究、岩芯薄片观察、测井小波分析、地化测试、储层特征测试等手段,以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探究沉积环境与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系与影响。研究表明: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3个三级层序,通过测井小波分析,结合岩石学特征、地化特征、化石特征,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5个中期旋回A—E及11个笔石带;旋回A对应五峰组页岩储层,有机质及矿物富集受沉积环境滞留闭塞程度影响,有机质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对应笔石带WF1-5;旋回B对应龙马溪组底部页岩储层,沉积构造发育、有机质及矿物富集受益于水体快速加深的沉积条件,与旋回A共同构成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系的优质页岩储层段,对应笔石带LM1-3;旋回C对应龙马溪组下部储层,水体深度相对变浅,扰动增强,使有机质及纳米孔隙系统发育变差,储层质量显著下降;旋回D—E对应龙马溪组中—上部,水体进一步变浅,沉积构造与矿物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在沉积环境的控制下,储层物质组分、微观结构与物性特征存在显著的非均质性,使不同层段具有不同的生气能力、储气能力、"憋"气(自封)能力,进而影响了页岩储层的含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含气性 非均质性 海相沉积环境 龙马溪组-五峰组 沉积层序 笔石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吸附量校正及其吸附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军平 范茂琳 +2 位作者 鲜学福 杨康 陆朝晖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62,共9页
为探究页岩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维数对页岩吸附特性的影响,开展龙马溪组、五峰组以及延长组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测试、X射线衍射(XRD)测试、低温N_(2)吸附测试,CH_(4)等温吸附实验,基于吸附相体积V_(a)恒定、吸附相密度ρ_(a)... 为探究页岩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维数对页岩吸附特性的影响,开展龙马溪组、五峰组以及延长组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测试、X射线衍射(XRD)测试、低温N_(2)吸附测试,CH_(4)等温吸附实验,基于吸附相体积V_(a)恒定、吸附相密度ρ_(a)恒定2种方法对页岩气绝对吸附量进行了校正,并采用Langmuir模型对绝对吸附量进行了拟合,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页岩矿物组分、孔隙结构以及Lang⁃muir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条件下CH_(4)在不同页岩上的吸附数据,且Langmuir模型对基于V_(a)恒定方法得到的页岩气绝对吸附量拟合结果精度更高。Langmuir体积V_(L)与页岩TOC、石英含量、比表面积、孔体积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黏土矿物相关性较差;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与其TOC含量、石英矿物含量、比表面积、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黏土矿物相关性较差;分形维数D与V_(L)呈正相关关系,与Langmuir压力P_(L)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分形维数越大,页岩吸附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吸附相密度 矿物组分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地质理论的研究现状、进展与方向评述 被引量:20
8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5 位作者 刘静 曹磊 崇璇 李冠霖 王玉杰 魏源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6期1-4,共4页
非均质性是页岩储层的固有性质,影响了页岩储层的物性、含气性及其勘探开发。对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认识,目前还集中在对不同参数的评述表征上,非均质性地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缺乏标准工作流程、量化程度不足、未以动态指标纳... 非均质性是页岩储层的固有性质,影响了页岩储层的物性、含气性及其勘探开发。对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认识,目前还集中在对不同参数的评述表征上,非均质性地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缺乏标准工作流程、量化程度不足、未以动态指标纳入评价预测体系,以及对多影响因素下的关键控制因素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总结、评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方案、思路与建议,为非常规油气地质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页岩储层 非常规油气 储层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油基岩屑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比选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莉 李诗雨 +2 位作者 陆朝晖 田君竹 李昊宸 《中国矿业》 2022年第10期62-67,共6页
油基岩屑是页岩气开采产生的危险废物,对于油基岩屑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构建适用于页岩气油基岩屑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综合比选体系,向实际生产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考虑环境安全、技术可行、经济绩优,... 油基岩屑是页岩气开采产生的危险废物,对于油基岩屑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构建适用于页岩气油基岩屑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综合比选体系,向实际生产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考虑环境安全、技术可行、经济绩优,构建方案比选评价体系,选取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市页岩气田的2种脱油处置方案及5种残渣资源化利用方案进行排序,推选最优方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油基岩屑脱油处置的较优方案为热解析和离心分离,残渣的资源化利用最优方案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其次是制砖,最劣方案为制备混凝土。本文研究结果与重庆市企业实际情况对比一致,表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可为企业方案选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油基岩屑 资源化利用 方案比选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孔隙纳米尺度表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精细、量化与机理耦合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迪斐 卢琪荣 +1 位作者 郭英海 尹俊凯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1期108-118,100,共12页
煤储层的纳米孔隙特征是决定煤层含气性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明确、总结煤层气储层纳米孔隙的研究进展,针对煤储层纳米孔隙表征这一问题,开展国内外文献系统调研与总结归纳工作。结果表明,煤储层纳米孔隙表征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方法、技... 煤储层的纳米孔隙特征是决定煤层含气性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明确、总结煤层气储层纳米孔隙的研究进展,针对煤储层纳米孔隙表征这一问题,开展国内外文献系统调研与总结归纳工作。结果表明,煤储层纳米孔隙表征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方法、技术,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影响气体赋存运移机理,是煤储层纳米孔隙表征的研究方向;对20 nm以下孔径纳米孔隙的准确量化表征是关键难点。进一步丰富研究手段,定性定量表征结合,提高表征精度,综合考虑沉积环境、演化程度、构造运动及开采过程气体运移多个因素对煤纳米孔发育的影响,并在真实表征的基础上加深煤层气赋存、扩散、运移机理的研究,将是煤纳米孔研究的重要方向。总结归纳煤储层纳米孔隙表征的研究进展,有为煤层气赋存富集机理、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 煤储层 煤层气 非常规油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含气性差异关键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1
作者 焦伟伟 方光建 +2 位作者 汪生秀 张志平 余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86-1794,共9页
渝东南地区紧邻涪陵页岩气田,区内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相比于涪陵焦石坝地区,改造强度更强,演化程度更高,勘探效果也差别较大,已有研究证明构造运动是盆内与盆外页... 渝东南地区紧邻涪陵页岩气田,区内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相比于涪陵焦石坝地区,改造强度更强,演化程度更高,勘探效果也差别较大,已有研究证明构造运动是盆内与盆外页岩气差异富集的关键控制作用。而对于同样经历了强改造和高演化的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的2套页岩层位来说,2者均具有优质的物质基础,但含气性却差异十分显著。从现场含气量解吸和室内等温吸附实验出发,通过动静态指标对比和相关性研究,分析含气性的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吸附能力较强,但现场解吸气却表现为“高氮、低烃、微含气”的特征;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吸附能力略逊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但含气性却明显好于牛蹄塘组,多口井的解吸气量达到工业下限,气体成分以烃类气体为主。有机质的孔隙结构和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底板的封闭性是导致这2套层位含气性差异显著的关键因素。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孔欠发育,致使储集物性较差,而其底板发育不整合面并伴随流体活动,导致气藏遭到破坏,是其含气性差的关键。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呈蜂窝状密集发育的有机质孔大大增加了页岩气赋存的空间,加之顶底板的封闭性较好,为页岩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单井解剖总结建立了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两种典型的页岩气保存散失模型:敛聚保存型聚集模式和底板冲刷破坏散失模式。针对2套目的层的含气性关键控制因素的差异,建议对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应进一步加强选区指标的研究;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应进一步加强选带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富有机质页岩 含气性 有机质孔 封闭性 氮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开发地质灾害问题及监管政策建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健强 李平 +2 位作者 张义 陆朝晖 蒙春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1年第4期82-84,87,共4页
结合国内外油气田开发情况,论述了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影响,从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其主要成因,结合西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油气开发地质灾害预防和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油气资源... 结合国内外油气田开发情况,论述了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影响,从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其主要成因,结合西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油气开发地质灾害预防和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油气资源有效开发和有力监管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 地质环境 页岩气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强变形区断裂对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汪生秀 汪威 +3 位作者 张志平 曾春林 王巧丽 余忠樯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5-699,共5页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一套深水陆棚页岩沉积建造,在区内分布广泛,具有厚度大、总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脆性矿物体积分数高的特点,具备形成页岩气的良好物质基础。该套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一套深水陆棚页岩沉积建造,在区内分布广泛,具有厚度大、总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脆性矿物体积分数高的特点,具备形成页岩气的良好物质基础。该套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矿物组分等静态指标在平面上展布稳定,但各钻井含气性在区域内差异性较大,整体呈现东西分带的特征,可见构造变形对页岩气的后期保存有重要影响。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分析测试等手段,综合分析了断裂对研究区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分析认为,渝东南地区断裂比较发育,断裂按照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基底逆冲断裂、深大逆冲断裂、层间滑脱断裂3级。其中:层间滑脱断裂,没有切穿上下围岩,增大了页岩储层空间;基底逆冲断裂和深大逆冲断裂连通了上下围岩,使气体发生置换或逸散,最终破坏了页岩气藏。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内发育的马喇湖断裂断距大、延伸广,具有远程推覆特征,沿断层上下盘可能发生相变,这是导致研究区内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东西分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断裂 保存条件 五峰组—龙马溪组 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孔隙结构对烃类气体吸附能力控制
14
作者 方光建 余川 +3 位作者 汪威 黄振华 张跃磊 汪生秀 《石化技术》 CAS 2018年第12期318-319,共2页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愈发迅速,人们就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非常规性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渝东北、鄂西北和陕西南部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鲁家坪组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沿...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愈发迅速,人们就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非常规性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渝东北、鄂西北和陕西南部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鲁家坪组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沿着镇巴断裂带出现了不同变质程度的岩石,通过样品采集,利用实验手段对页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孔隙结构分析和对烃类气体的吸附能力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重要的储集空间。随着变质程度加深、岩石孔隙结构变小,有机质颗粒变小,对烃类气体吸附能力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北 孔隙结构 保存条件 含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地面监测技术在城口页岩气勘查区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飞 黄振华 +1 位作者 郭晓中 王达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针对渝东北地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在城口页岩气勘查区对城页1井区进行了地面微地震监测试验。环形布设32个监测台站,台站排列直径与页岩气压裂目的层深度相当。采用三分量速度检波器,钻浅孔埋置,其中部分检波器埋深30 m。监测拾取到有效信... 针对渝东北地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在城口页岩气勘查区对城页1井区进行了地面微地震监测试验。环形布设32个监测台站,台站排列直径与页岩气压裂目的层深度相当。采用三分量速度检波器,钻浅孔埋置,其中部分检波器埋深30 m。监测拾取到有效信号74个,储层改造体积1. 93×10~7m^3,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该地区运用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北地区 页岩气藏 压裂效果 微地震监测 地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陡构造区薄-中厚煤层群复合氮气泡沫压裂液研究——以合川地区煤层气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烨 邓智 +2 位作者 潘林华 孙良田 张健强 《非常规油气》 2021年第6期83-90,共8页
针对重庆市沥鼻峡背斜呈高陡复杂构造区,活性水压裂施工压力高、加砂风险大、支撑剂展布差及排采期间出砂严重等难题,评价优选了一套性能优良的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即0.5%复合发泡稳泡剂JZQW-1+1.5%KCl防彭剂+N;并成功实现对合煤1-X2井... 针对重庆市沥鼻峡背斜呈高陡复杂构造区,活性水压裂施工压力高、加砂风险大、支撑剂展布差及排采期间出砂严重等难题,评价优选了一套性能优良的氮气泡沫压裂液体系,即0.5%复合发泡稳泡剂JZQW-1+1.5%KCl防彭剂+N;并成功实现对合煤1-X2井4个煤层三级分段压裂合层排采实验。室内评价及现场实验结果表明:起泡稳泡剂JZQW-1采用小分子稳定剂代替大分子稳泡剂,有效提高泡沫液黏度、弹性和稳定性,克服了传统泡沫压裂液的缺点;该泡沫压裂液体系在30℃条件下,起泡体积约为700 ml,半衰期超过800 min,压裂液黏度达81 mPa·s,泡沫液稳定性好,耐剪切能力强。压裂施工期间裂缝监测结果对比证实该泡沫压裂液可有效降滤以提高改造效果,也为推进重庆市煤层气地面抽采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构造区 煤层 氮气泡沫压裂 分级压裂 多层合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17
作者 张治波 郭英海 +4 位作者 郑伟清 曾春林 李岩 赵迪斐 张家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38,共15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产区,川东北地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的接替区,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 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产区,川东北地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的接替区,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14件页岩进行元素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探讨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体系、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输入、初级生产力和古气候关系。识别出了3个三级层序(SSQ1,SSQ2和SSQ3),海平面经历了由高—低—高—低的过程,结合页岩元素的w(V)/w(Cr),w(V)/w(V+Ni),w(Ni)/w(Co),w(Sr)/w(Cu),w(Sr)/w(Ba),T(℃)等参数,指示了五峰组-龙马溪组,经历了氧化—贫氧—缺氧还原—贫氧—氧化的淡水环境;气候经历了温暖湿润—干旱寒冷—温润湿润—干旱寒冷—温暖湿润演化过程,温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过程。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模式可划分为Ⅲ阶段模式,第Ⅰ阶段,五峰组到龙马溪组底部沉积时期,有机碳逐渐增高阶段;第Ⅱ阶段,龙马溪组中部,有机碳富集阶段(甜点段);第Ⅲ阶段,龙马溪组上部,有机碳逐渐降低阶段。期望为川东北地区页岩气的勘探提供依据,下一步,将开展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对有机质富集的资源响应研究,深化页岩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沉积体系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五峰组–龙马溪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径比煤样巴西劈裂声发射特征及能量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瑞德 粟罗 +3 位作者 贺培 胡超 李俊 周林森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77,共15页
为探究不同高径比对圆盘煤样抗拉强度及能量演化机制的影响,对5组直径相同、高度不同的煤样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同步声发射监测系统及三维形貌扫描技术探究不同高径比煤样的抗拉特性、声发射特征、破断模式及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随... 为探究不同高径比对圆盘煤样抗拉强度及能量演化机制的影响,对5组直径相同、高度不同的煤样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同步声发射监测系统及三维形貌扫描技术探究不同高径比煤样的抗拉特性、声发射特征、破断模式及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煤样高径比的增加,煤样抗拉强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高径比在0.4∶1至1∶1范围内时,高径比为0.4∶1的煤样抗拉强度最大。圆盘煤样宏观破坏模式逐渐由拉-剪混合裂纹主导的多裂纹复杂破断模式转变为单一断面拉伸裂纹破坏。累积声发射能量逐渐增大,且累积能量曲线的聚丛现象较为显著,呈阶梯式上升趋势。较低应力水平阶段的耗散能占比逐渐增大;当荷载增至弹性极限时,耗散能及其占比逐渐减小;当煤样趋近破裂阶段时,弹性应变能与耗散能占比趋于平稳;当煤样进入峰后破裂阶段时,积聚在煤样内的弹性应变能迅速释放,耗散能占比急剧增加,煤样内部宏观裂纹迅速扩展并贯通。多重分形谱宽度(Δα)逐渐增大,频谱测度子集(Δf)小于零,表明煤样拉伸破裂过程中小破裂尺度信号占主导优势。另外,不同高径比工况下煤样破断面高程的相对频率呈现出拟合度较高的高斯型函数分布,分形维数呈逐渐增大趋势,表明高径比越小,其破裂后断面的复杂程度越低,反之高径比越大的煤样破裂后断面粗糙程度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劈裂 力学特性 声发射 微观裂纹 多重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体积压裂复杂裂缝支撑剂的运移与展布规律 被引量:32
19
作者 潘林华 张烨 +4 位作者 程礼军 陆朝晖 康远波 贺培 董兵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70,共10页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体积压裂复杂裂缝支撑剂的运移与展布规律,构建了大尺度复杂裂缝支撑剂运移与展布评价实验系统,测试了次裂缝角度、注入排量、加砂浓度、支撑剂粒径、压裂液黏度等对支撑剂运移与展布的影响,研究了主/次裂缝中支撑剂的...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体积压裂复杂裂缝支撑剂的运移与展布规律,构建了大尺度复杂裂缝支撑剂运移与展布评价实验系统,测试了次裂缝角度、注入排量、加砂浓度、支撑剂粒径、压裂液黏度等对支撑剂运移与展布的影响,研究了主/次裂缝中支撑剂的运移与展布规律。结果表明:(1)裂缝中流体流态随裂缝支撑高度增加逐步由层流向紊流转变;(2)支撑剂在裂缝中的运移方式主要包括悬浮运移和滑移运动;(3)分支前主裂缝的支撑剂展布形态与次裂缝角度、注入排量、加砂浓度和支撑剂粒径等参数相关,其中注入排量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4)分支后主裂缝的支撑剂质量比与次裂缝角度、注入排量、液体黏度、加砂浓度和支撑剂粒径呈正比,同次裂缝与主裂缝的流量比呈反比;(5)分支后次裂缝的支撑剂质量比与注入排量、次裂缝与主裂缝的流量比、压裂液黏度呈正比,与次裂缝角度、加砂浓度和支撑剂粒径呈反比;(6)分支后主裂缝的砂堤前缘角度同加砂浓度、支撑剂粒径、次裂缝与主裂缝的流量比呈正比,与次裂缝角度、注入排量和压裂液黏度呈反比;(7)次裂缝的砂堤前缘角度同次裂缝角度、加砂浓度与支撑剂粒径呈正比,和注入排量、压裂液黏度、次裂缝与主裂缝的流量比呈反比。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页岩储层体积压裂支撑剂的优选和压裂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储集层 体积压裂 复杂裂缝 支撑剂 运移与展布规律 实验室试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损害机理及钻井液优化 被引量:27
20
作者 董兵强 邱正松 +4 位作者 陆朝晖 张烨 邓智 孙泽宁 张伟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0,共6页
致密砂岩气储层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入侵将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难题。通过岩心分析技术、岩心流动实验等系统分析了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主要损害机理,统计并分析了现场钻井液存在的技术难题,并优化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致密砂岩气储层保护... 致密砂岩气储层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入侵将造成严重的储层伤害难题。通过岩心分析技术、岩心流动实验等系统分析了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主要损害机理,统计并分析了现场钻井液存在的技术难题,并优化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致密砂岩气储层保护钻井液。研究结果表明,临兴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岩石具有中-粗砂状结构,胶结致密,孔喉细小,含敏感性黏土矿物,储层潜在严重的水锁伤害与中等偏强的水敏性及应力敏感性损害(临界压力为7.0 MPa),潜在中等偏弱的速敏性(临界流速为0.75 mL/min)、盐敏性(临界矿化度为7500 mg/L)、碱敏性(临界pH值为10.0)及土酸敏感性损害;临兴区块主要存在储层损害、钻井液漏失、井眼垮塌、摩阻扭矩大与井眼清洁等钻井液技术难题。优化出的钻井液封堵性能良好,滤液表面张力低(23.3 mN·m-1),能减少固相侵入,削弱水锁效应,提高岩石渗透率恢复值至91.3%,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性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储层保护钻井液完全满足复杂井段或水平井段钻进的钻井液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储层伤害 钻井液 临兴区块 纳米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