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S与GIS技术在页岩气地质调查和井场选址中的应用: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
1
作者 罗真富 谢洪斌 +3 位作者 谭德军 吴欣蔓 曾祥亮 蒲达成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共10页
为了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基础地质特征及地表条件较好的页岩气井场位置,提高勘查效率和减少勘查成本,本文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开展了地质解译和井场选址。以资源三号和ETM+遥感数据为数... 为了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全面获取基础地质特征及地表条件较好的页岩气井场位置,提高勘查效率和减少勘查成本,本文以重庆城口页岩气勘查区为例,利用RS与GIS技术开展了地质解译和井场选址。以资源三号和E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本次地质解译建立了33个地层单元和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在1∶5万地质图基础上补充和修正了50条地层界线和143条断裂构造,通过遥感分析,进一步获取了研究区地层和断裂构造特征。为了获取最佳井场位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解译获取的断层和地层也用于井场选址,进一步优化井场适宜性评价因子和分级指标,选取坡度、断层、道路、水系、地质灾害、生态保护红线、居住用地和冲积物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采取“一票否决”的方法和GIS叠加分析得到井场适宜地,综合考虑地层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确定最优井场位置。首次采用LocaSpaceViewer软件实现地表三维可视化和井场景观室内浏览,辅助技术人员开展后期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通过野外调查验证,遥感地质解译成果和优选井场与实际情况一致。结果表明:在页岩气勘查工作中,利用RS和GIS技术有效获取的基础地质特征和优选井场可以为页岩气地质调查、资源评价、勘探开发及后期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遥感解译 GIS技术 井场选址 LocaSpaceViewer软件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现状、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德敏 喻元秀 +2 位作者 梁睿 夏宏 袁建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9-125,共7页
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做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切实统筹好页岩气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结合我国页岩气开发现状和环境影响特征,分析了页岩气开... 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做好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切实统筹好页岩气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结合我国页岩气开发现状和环境影响特征,分析了页岩气开发钻探期、采气期和闭井期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以及页岩气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管理现状,系统梳理了目前我国在页岩气开发环评管理和环评文件编制两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环境监管体系顶层设计缺失,无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2)环评介入时机不明确,环评分类分级管理不统一;(3)评价内容和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4)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信息公开不完整;(5)项目后评价和规划跟踪评价不及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页岩气开发环评管理建议:(1)加强环境监管体系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健全并实施严格的页岩气开发环评制度;(2)加强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环境影响和环保技术基础研究;(3)对页岩气重点建产区开发开展规划环评,解决规划环评落地难题,探索性开展页岩气战略环评;(4)加快构建环评大数据平台,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5)建立并完善针对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机制,强化对环评机构的市场监管和责任追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页岩气开发 环境影响 水力压裂 土地占用 大气污染 环评管理 环评文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气浮+臭氧催化氧化+膜分离+MVR蒸发工艺处理气田开发废水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德敏 张烨 +2 位作者 袁建梅 廖新睿 阚涛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151,共4页
针对气田开发废水组分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盐度高、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强化混凝+气浮分离+臭氧催化氧化+膜分离+MVR蒸发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降解性能良好,处理效率高,... 针对气田开发废水组分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盐度高、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强化混凝+气浮分离+臭氧催化氧化+膜分离+MVR蒸发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降解性能良好,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处理出水COD、氯离子、SS、氨氮、石油类分别为20.5、10.8、9.0、1.5、0.7 mg/L,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9.77%、99.94%、99.68%、98.73%、99.75%,各项水质指标均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要求(其中氯离子质量浓度优于《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190-93)一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开发废水 强化混凝 臭氧催化氧化 超滤 反渗透 M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页岩气重点建产区开发进展、环保现状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德敏 喻元秀 +1 位作者 梁睿 袁建梅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页岩气开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分析我国页岩气重点建产区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水资源、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固体废物等方面对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出了存在的主要环境问... 页岩气开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分析我国页岩气重点建产区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水资源、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固体废物等方面对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出了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2个方面的环境保护对策建议:(1)加强环境监管体系顶层设计,推进规划环评,规范环评管理,建设大数据平台;(2)以页岩气重点建产区为示范,深入开展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基础研究,攻克污染防治关键技术装备。以期能为我国页岩气开发与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重点建产区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裂隙煤岩变形局部化及微裂纹扩展过程研究
5
作者 雷瑞德 邹旭 +3 位作者 胡超 李俊 黄凌 周林森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9,166,共11页
为探究矿物非均质性对充填裂隙煤岩变形局部化及微裂纹扩展演化规律的影响,构建基于矿物组分离散元细观数值模型,从细观尺度上揭示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宏观变形破裂,并基于测量圆方法对裂隙煤岩应力场及裂纹周围位移矢量场的局部化特征进... 为探究矿物非均质性对充填裂隙煤岩变形局部化及微裂纹扩展演化规律的影响,构建基于矿物组分离散元细观数值模型,从细观尺度上揭示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宏观变形破裂,并基于测量圆方法对裂隙煤岩应力场及裂纹周围位移矢量场的局部化特征进行反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裂隙倾角下,随着岩桥角度增大,裂隙煤岩峰值强度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对应的裂纹贯通模式由近似平行于轴向张拉混合破坏的间接贯通向斜剪拉伸破坏的直接贯通转变,微观拉伸和剪切裂纹的萌生应力水平与裂隙倾角成正相关,压剪裂纹萌生起裂时间较拉伸裂纹和拉-剪混合裂纹晚。另外,含充填裂隙煤岩周围的压缩局部化区域较非充填工况大,相反,拉伸局部化区域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煤岩 非均质性 矿物颗粒模型 变形局部化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砂岩声发射信号特征及破裂前兆识别研究
6
作者 雷瑞德 顾清恒 +2 位作者 胡超 贺培 周林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23-2038,共16页
在外荷载作用下,岩体内岩桥破裂贯通导致的结构失稳破坏是边坡及采矿工程中常见的问题,量化并揭示岩体破裂前兆特征是保障围岩稳定性及断裂失稳的重要内容。为探究裂隙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破裂前兆特征及断裂失效机制,开展了6组不同岩桥... 在外荷载作用下,岩体内岩桥破裂贯通导致的结构失稳破坏是边坡及采矿工程中常见的问题,量化并揭示岩体破裂前兆特征是保障围岩稳定性及断裂失稳的重要内容。为探究裂隙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破裂前兆特征及断裂失效机制,开展了6组不同岩桥角度的裂隙砂岩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其力学强度、破断模式、声发射多重分形特征,讨论了不同声发射参量方差与关键断裂特征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得到了基于声发射撞击率时间函数及声发射参量方差的前兆识别及预警时间。结果表明:当岩桥角度由0°增至150°时,裂隙砂岩的弹性模量与峰值应力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倒置”高斯型变化趋势,且在60°时取得最小值;试样贯通破坏模式由压剪裂纹主导的间接贯通破坏向拉剪裂纹主导的直接贯通破坏转变;频谱宽度?α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演化趋势。声发射撞击率时间函数和声发射参量方差能够有效识别破裂过程中的早期预警点、亚临界断裂点、不稳定断裂点和最终失效点。对比3种关键断裂特征点的预警时间发现,声发射能量方差法的预警时间最短,而声发射上升时间方差法的预警时间最长;相比声发射计数方差和声发射上升时间方差,声发射能量方差作为前兆因子对岩石关键破裂点识别的敏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砂岩 声发射 多重分形 前兆信息 临界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对CO2的绝对吸附量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汤积仁 张靖 +4 位作者 卢义玉 王相成 陈侠宇 周建坤 陆朝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38-2845,共8页
为研究页岩在CO2作用下达到吸附平衡过程中对CO2的绝对吸附量(na)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吸附相体积和页岩体积应变两个因素对吸附系统自由空间体积的影响,基于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适用于“阶段平衡法”的CO2绝对吸附量计算模型。利用自主研... 为研究页岩在CO2作用下达到吸附平衡过程中对CO2的绝对吸附量(na)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吸附相体积和页岩体积应变两个因素对吸附系统自由空间体积的影响,基于质量守恒原理推导了适用于“阶段平衡法”的CO2绝对吸附量计算模型。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页岩吸附膨胀仪”开展了0~16 MPa CO2压力下页岩吸附-变形试验,结合试验计算结果分析了CO2质量注入量、吸附相体积、试件体积应变3个因素对na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O2压力下使用该模型计算的na值与常规绝对吸附量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当CO2压力高于4 MPa时CO2绝对吸附量的计算值明显大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且差值随平衡压力升高而逐渐变大;拟合结果显示:na与CO2平衡压力满足指数函数关系。由CO2质量注入量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na的比例随平衡压力升高持续降低;由吸附相体积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na的比例随平衡压力升高而增加,在平衡压力高于6 MPa后达到50%以上,吸附相体积因素成为影响na的主导因素;由CO2质量注入量与吸附相体积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占CO2绝对吸附量的95%以上,而页岩体积应变因素所引起的吸附量对na的影响较小,占na的比例始终位于5%以下,但对其他吸附质如煤而言,吸附CO2产生的体积变形量可达试件体积的10%,此时体积应变因素将对na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强化页岩气开采 CO2地质封存 CO2绝对吸附量 吸附相体积 体积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以酉参2井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黎琼 欧光习 +2 位作者 汪生秀 张敏 吴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9-540,共12页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中发育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以酉参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的显微岩相学、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恢复的酉参2井埋藏生烃史,深入探讨了研...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中发育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以酉参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粉砂岩夹层和裂缝脉体的显微岩相学、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恢复的酉参2井埋藏生烃史,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页岩气的形成与成藏特征。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粉砂岩夹层中记录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三叠世,页岩为低成熟—成熟阶段,油气的成熟度较低,为粉砂岩夹层石英颗粒中的重质油包裹体以及粉砂岩夹层粒间孔隙中的褐色、深褐色沥青;第二期油气充注时间为早侏罗世,页岩处在成熟阶段,主要为沿切穿石英颗粒微裂缝成带状分布的气烃包裹体以及石英颗粒中充注的轻质油。五峰组—龙马溪组裂缝脉体中捕获大量纯气包裹体,主要成分为CH 4,来源于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被捕获时间主要为白垩纪。渝东南局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虽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与保存条件,但在页岩气勘探过程中,需在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上讨论页岩气成藏与保存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储层 页岩气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龚滩向斜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沉积特征及其对优质页岩气储层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4 位作者 Geoff Wang 白万备 曾春林 焦伟伟 刘静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6,46,共12页
笔石是我国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主要古生物大化石类型,以渝东南地区YC-4井、QQ-1井、YC-6井、YC-8井等为例,结合手标本观察、岩心研究、储层室内实验测试等手段,综合展开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笔石沉积特征、笔石带序列、笔石沉... 笔石是我国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的主要古生物大化石类型,以渝东南地区YC-4井、QQ-1井、YC-6井、YC-8井等为例,结合手标本观察、岩心研究、储层室内实验测试等手段,综合展开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笔石沉积特征、笔石带序列、笔石沉积环境意义及储层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笔石主要以薄膜状有机质保存于层理面间,五峰组页岩笔石动物群以叉笔石-双笔石动物群过渡至晚期对笔石动物群,龙马溪组沉积期则为单笔石动物群;通过钻孔研究,建立了渝东南地区笔石带序列,在五峰组、龙马溪组分别识别出3个以及6~8个笔石带,为储层精细对比与评价预测提供了时间框架;受控于沉积环境与沉积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笔石经历灭绝→重新演化→结构复杂化的演化过程,其化石结构、演化、丰度、赋存状态、沉积方式发生转变,向上笔石定向性增强、丰度下降、结构保存完整程度下降,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笔石体有机质发育丰富的有机孔隙,其作为富笔石水平层理等沉积构造的一部分,也具有页岩气渗流通道的作用。综上,海相页岩中的笔石沉积特征与结构特征可以作为指示、预测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重要依据,具有页岩气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储层 笔石沉积 笔石带序列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沉积环境与沉积层序对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影响——以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4 位作者 曾春林 焦伟伟 任呈瑶 王玉杰 于金巧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为探明海相沉积环境与沉积层序对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影响,通过岩石手标本研究、化石研究、岩芯薄片观察、测井小波分析、地化测试、储层特征测试等手段,以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探究沉积环境与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系与影响... 为探明海相沉积环境与沉积层序对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影响,通过岩石手标本研究、化石研究、岩芯薄片观察、测井小波分析、地化测试、储层特征测试等手段,以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探究沉积环境与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系与影响。研究表明: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3个三级层序,通过测井小波分析,结合岩石学特征、地化特征、化石特征,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5个中期旋回A—E及11个笔石带;旋回A对应五峰组页岩储层,有机质及矿物富集受沉积环境滞留闭塞程度影响,有机质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对应笔石带WF1-5;旋回B对应龙马溪组底部页岩储层,沉积构造发育、有机质及矿物富集受益于水体快速加深的沉积条件,与旋回A共同构成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系的优质页岩储层段,对应笔石带LM1-3;旋回C对应龙马溪组下部储层,水体深度相对变浅,扰动增强,使有机质及纳米孔隙系统发育变差,储层质量显著下降;旋回D—E对应龙马溪组中—上部,水体进一步变浅,沉积构造与矿物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在沉积环境的控制下,储层物质组分、微观结构与物性特征存在显著的非均质性,使不同层段具有不同的生气能力、储气能力、"憋"气(自封)能力,进而影响了页岩储层的含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含气性 非均质性 海相沉积环境 龙马溪组-五峰组 沉积层序 笔石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吸附量校正及其吸附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军平 范茂琳 +2 位作者 鲜学福 杨康 陆朝晖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62,共9页
为探究页岩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维数对页岩吸附特性的影响,开展龙马溪组、五峰组以及延长组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测试、X射线衍射(XRD)测试、低温N_(2)吸附测试,CH_(4)等温吸附实验,基于吸附相体积V_(a)恒定、吸附相密度ρ_(a)... 为探究页岩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维数对页岩吸附特性的影响,开展龙马溪组、五峰组以及延长组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测试、X射线衍射(XRD)测试、低温N_(2)吸附测试,CH_(4)等温吸附实验,基于吸附相体积V_(a)恒定、吸附相密度ρ_(a)恒定2种方法对页岩气绝对吸附量进行了校正,并采用Langmuir模型对绝对吸附量进行了拟合,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页岩矿物组分、孔隙结构以及Lang⁃muir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条件下CH_(4)在不同页岩上的吸附数据,且Langmuir模型对基于V_(a)恒定方法得到的页岩气绝对吸附量拟合结果精度更高。Langmuir体积V_(L)与页岩TOC、石英含量、比表面积、孔体积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黏土矿物相关性较差;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与其TOC含量、石英矿物含量、比表面积、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黏土矿物相关性较差;分形维数D与V_(L)呈正相关关系,与Langmuir压力P_(L)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分形维数越大,页岩吸附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吸附相密度 矿物组分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油基岩屑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比选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莉 李诗雨 +2 位作者 陆朝晖 田君竹 李昊宸 《中国矿业》 2022年第10期62-67,共6页
油基岩屑是页岩气开采产生的危险废物,对于油基岩屑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构建适用于页岩气油基岩屑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综合比选体系,向实际生产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考虑环境安全、技术可行、经济绩优,... 油基岩屑是页岩气开采产生的危险废物,对于油基岩屑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构建适用于页岩气油基岩屑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方案综合比选体系,向实际生产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考虑环境安全、技术可行、经济绩优,构建方案比选评价体系,选取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市页岩气田的2种脱油处置方案及5种残渣资源化利用方案进行排序,推选最优方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油基岩屑脱油处置的较优方案为热解析和离心分离,残渣的资源化利用最优方案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其次是制砖,最劣方案为制备混凝土。本文研究结果与重庆市企业实际情况对比一致,表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可为企业方案选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油基岩屑 资源化利用 方案比选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含气性差异关键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3
作者 焦伟伟 方光建 +2 位作者 汪生秀 张志平 余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86-1794,共9页
渝东南地区紧邻涪陵页岩气田,区内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相比于涪陵焦石坝地区,改造强度更强,演化程度更高,勘探效果也差别较大,已有研究证明构造运动是盆内与盆外页... 渝东南地区紧邻涪陵页岩气田,区内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相比于涪陵焦石坝地区,改造强度更强,演化程度更高,勘探效果也差别较大,已有研究证明构造运动是盆内与盆外页岩气差异富集的关键控制作用。而对于同样经历了强改造和高演化的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的2套页岩层位来说,2者均具有优质的物质基础,但含气性却差异十分显著。从现场含气量解吸和室内等温吸附实验出发,通过动静态指标对比和相关性研究,分析含气性的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吸附能力较强,但现场解吸气却表现为“高氮、低烃、微含气”的特征;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吸附能力略逊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但含气性却明显好于牛蹄塘组,多口井的解吸气量达到工业下限,气体成分以烃类气体为主。有机质的孔隙结构和富有机质页岩层系底板的封闭性是导致这2套层位含气性差异显著的关键因素。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孔欠发育,致使储集物性较差,而其底板发育不整合面并伴随流体活动,导致气藏遭到破坏,是其含气性差的关键。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中呈蜂窝状密集发育的有机质孔大大增加了页岩气赋存的空间,加之顶底板的封闭性较好,为页岩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单井解剖总结建立了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两种典型的页岩气保存散失模型:敛聚保存型聚集模式和底板冲刷破坏散失模式。针对2套目的层的含气性关键控制因素的差异,建议对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应进一步加强选区指标的研究;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应进一步加强选带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富有机质页岩 含气性 有机质孔 封闭性 氮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入井流体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14
作者 张义 康远波 +1 位作者 陈朝刚 张健强 《绿色科技》 2018年第24期47-52,共6页
针对页岩气开发入井流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问题,借鉴类似行业相关指标体系,结合入井流体本身及其衍生物成分分析结果,选择页岩气入井流体环境影响的筛选出了2个理化指标(常规污染负荷指标和特征污染源指标),9个地层特性指标(地下水层埋... 针对页岩气开发入井流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问题,借鉴类似行业相关指标体系,结合入井流体本身及其衍生物成分分析结果,选择页岩气入井流体环境影响的筛选出了2个理化指标(常规污染负荷指标和特征污染源指标),9个地层特性指标(地下水层埋深、地表土壤介质、含水层岩性、含水层导水系数等)以及6个个例特性指标(压裂液返排率、钻井废水产生量等),有效指导页岩气开发入井流体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入井流体 环境影响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德敏 张烨 +3 位作者 袁建梅 廖新睿 陈颖馨 王益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125,140,共5页
采用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功能陶瓷膜、初始pH、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处理效果和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锰陶瓷膜、氧化钛陶瓷膜和氧化铝陶瓷膜具有良好的臭氧催化功能,... 采用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功能陶瓷膜、初始pH、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处理效果和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锰陶瓷膜、氧化钛陶瓷膜和氧化铝陶瓷膜具有良好的臭氧催化功能,与臭氧组合促进了氧化反应系统中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明显增强了废水处理效果,相比单独臭氧氧化COD去除率最高提升了21.65%。在初始pH为7.5、臭氧投加量为80 mg/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氧化锰陶瓷膜与臭氧组合处理压裂废水COD去除率为79.17%;臭氧可有效控制氧化锰陶瓷膜污染,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ΔTMP明显下降,当臭氧投加量为80 mg/L时,ΔTMP达到最大下降比率7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废水 功能陶瓷膜 臭氧氧化 羟基自由基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开采钻井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杨德敏 袁建梅 +2 位作者 程方平 夏宏 伍溢春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对比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油气开采钻井固体废物的污染特征,对普通钻井固体废物和含油钻井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固化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不落地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萃取技术、热... 对比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油气开采钻井固体废物的污染特征,对普通钻井固体废物和含油钻井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固化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不落地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萃取技术、热解析技术和组合处理技术等。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4条对策建议:加强源头控制,减少钻井固体废物产生量;对钻井固体废物进行分质分级区别处理和利用;开发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的钻井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发展联合处理工艺;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强油气田污染治理的事中事后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开采 钻井固体废物 钻井泥浆 钻井岩屑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强变形区断裂对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汪生秀 汪威 +3 位作者 张志平 曾春林 王巧丽 余忠樯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5-699,共5页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一套深水陆棚页岩沉积建造,在区内分布广泛,具有厚度大、总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脆性矿物体积分数高的特点,具备形成页岩气的良好物质基础。该套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一套深水陆棚页岩沉积建造,在区内分布广泛,具有厚度大、总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脆性矿物体积分数高的特点,具备形成页岩气的良好物质基础。该套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矿物组分等静态指标在平面上展布稳定,但各钻井含气性在区域内差异性较大,整体呈现东西分带的特征,可见构造变形对页岩气的后期保存有重要影响。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分析测试等手段,综合分析了断裂对研究区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分析认为,渝东南地区断裂比较发育,断裂按照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基底逆冲断裂、深大逆冲断裂、层间滑脱断裂3级。其中:层间滑脱断裂,没有切穿上下围岩,增大了页岩储层空间;基底逆冲断裂和深大逆冲断裂连通了上下围岩,使气体发生置换或逸散,最终破坏了页岩气藏。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内发育的马喇湖断裂断距大、延伸广,具有远程推覆特征,沿断层上下盘可能发生相变,这是导致研究区内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东西分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断裂 保存条件 五峰组—龙马溪组 渝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北缘鲁家坪组变质作用及其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川 汪生秀 +3 位作者 汪威 曾春林 王巧丽 张华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61-3470,共10页
大巴山北缘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发育物质基础,钻探显示了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但页岩含气性非均质性较强。针对鲁家坪组页岩气差异富集问题,以地质调查、钻探、实验测试等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了鲁家坪组变质作用特征及其... 大巴山北缘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发育物质基础,钻探显示了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但页岩含气性非均质性较强。针对鲁家坪组页岩气差异富集问题,以地质调查、钻探、实验测试等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了鲁家坪组变质作用特征及其对页岩储集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揭示,大巴山北缘在强烈的构造活动作用下,普遍发生了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上差异构造作用决定了鲁家坪组页岩变质程度的差异性,部分地区只发生了极低级的动力变质作用;在受到岩浆侵入作用影响的范围(距侵入带约0.3~1.5km),主要表现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变质程度相对较高。大巴山北缘鲁家坪组储集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导致鲁家坪组物性明显变差,孔隙结构更加细小致密;动力变质并没有对鲁家坪组储集性能造成明显影响,但在动力变质程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构造挤压变形强烈、断裂发育、地层破碎,页岩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因此,针对大巴山北缘鲁家坪组页岩气勘探,需寻找局部动力变质程度较低的构造稳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物性 孔隙结构 变质作用 页岩气 鲁家坪组 大巴山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19
作者 张治波 郭英海 +4 位作者 郑伟清 曾春林 李岩 赵迪斐 张家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38,共15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产区,川东北地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的接替区,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 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产区,川东北地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的接替区,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14件页岩进行元素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探讨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体系、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输入、初级生产力和古气候关系。识别出了3个三级层序(SSQ1,SSQ2和SSQ3),海平面经历了由高—低—高—低的过程,结合页岩元素的w(V)/w(Cr),w(V)/w(V+Ni),w(Ni)/w(Co),w(Sr)/w(Cu),w(Sr)/w(Ba),T(℃)等参数,指示了五峰组-龙马溪组,经历了氧化—贫氧—缺氧还原—贫氧—氧化的淡水环境;气候经历了温暖湿润—干旱寒冷—温润湿润—干旱寒冷—温暖湿润演化过程,温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过程。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模式可划分为Ⅲ阶段模式,第Ⅰ阶段,五峰组到龙马溪组底部沉积时期,有机碳逐渐增高阶段;第Ⅱ阶段,龙马溪组中部,有机碳富集阶段(甜点段);第Ⅲ阶段,龙马溪组上部,有机碳逐渐降低阶段。期望为川东北地区页岩气的勘探提供依据,下一步,将开展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对有机质富集的资源响应研究,深化页岩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沉积体系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五峰组–龙马溪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径比煤样巴西劈裂声发射特征及能量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雷瑞德 粟罗 +3 位作者 贺培 胡超 李俊 周林森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77,共15页
为探究不同高径比对圆盘煤样抗拉强度及能量演化机制的影响,对5组直径相同、高度不同的煤样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同步声发射监测系统及三维形貌扫描技术探究不同高径比煤样的抗拉特性、声发射特征、破断模式及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随... 为探究不同高径比对圆盘煤样抗拉强度及能量演化机制的影响,对5组直径相同、高度不同的煤样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同步声发射监测系统及三维形貌扫描技术探究不同高径比煤样的抗拉特性、声发射特征、破断模式及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煤样高径比的增加,煤样抗拉强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高径比在0.4∶1至1∶1范围内时,高径比为0.4∶1的煤样抗拉强度最大。圆盘煤样宏观破坏模式逐渐由拉-剪混合裂纹主导的多裂纹复杂破断模式转变为单一断面拉伸裂纹破坏。累积声发射能量逐渐增大,且累积能量曲线的聚丛现象较为显著,呈阶梯式上升趋势。较低应力水平阶段的耗散能占比逐渐增大;当荷载增至弹性极限时,耗散能及其占比逐渐减小;当煤样趋近破裂阶段时,弹性应变能与耗散能占比趋于平稳;当煤样进入峰后破裂阶段时,积聚在煤样内的弹性应变能迅速释放,耗散能占比急剧增加,煤样内部宏观裂纹迅速扩展并贯通。多重分形谱宽度(Δα)逐渐增大,频谱测度子集(Δf)小于零,表明煤样拉伸破裂过程中小破裂尺度信号占主导优势。另外,不同高径比工况下煤样破断面高程的相对频率呈现出拟合度较高的高斯型函数分布,分形维数呈逐渐增大趋势,表明高径比越小,其破裂后断面的复杂程度越低,反之高径比越大的煤样破裂后断面粗糙程度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劈裂 力学特性 声发射 微观裂纹 多重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