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末民初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仲红卫 张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56,共7页
文学公共领域是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各种学会、社团以及报纸、杂志等文学性刊物的兴盛为中心,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逐渐形成了文学公共领域的雏形。清末民初的文学公共领域具有... 文学公共领域是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近代自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各种学会、社团以及报纸、杂志等文学性刊物的兴盛为中心,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逐渐形成了文学公共领域的雏形。清末民初的文学公共领域具有和18世纪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文学公共领域颇不相同的若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公共领域 学会 报纸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策略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以“文革”文学为出发点和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仲红卫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6,共8页
策略化,亦即将文学作为从意识形态和情感-心理角度巩固新生政权的基本手段,是"文革"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学策略化的本质在于文学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具理性化,包括红色文学传统和所谓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在内的整个20世纪中国文... 策略化,亦即将文学作为从意识形态和情感-心理角度巩固新生政权的基本手段,是"文革"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学策略化的本质在于文学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具理性化,包括红色文学传统和所谓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在内的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都具有这个特征。因为忽视了对批评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前提的反思,从自由主义和启蒙主义出发的多种对"文革"文学的批判都没有切中这一要害。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文学活动作为一种有着戏剧行为属性的自我表述行为,具有自身的基本规范和有效性要求。文学的策略化改变了这种规范和有效性要求,促使审美表达蜕变成为有目的的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批评 策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与“本土”的纠结——论台湾乡土文学观念的演变
3
作者 张晓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87,共5页
台湾作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乡土文学"具有不同的涵义,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意识。在台湾,乡土文学观念的分歧,不仅是文学观的差异,而且是政治态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考察乡土文学观念的演变对于正确地理解台湾乡土文学论... 台湾作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乡土文学"具有不同的涵义,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意识。在台湾,乡土文学观念的分歧,不仅是文学观的差异,而且是政治态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考察乡土文学观念的演变对于正确地理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乡土文学创作和从事乡土文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乡土文学 文学观念 文学论争 民族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交往空间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的生成
4
作者 仲红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1,共5页
“新时期共识”是“新时期文学”的价值核心,而1980年代在广泛的文学活动领域内形成的具有公共领域幻象的新型交往空间,则是“新时期共识”生成的基础。文学刊物、文学社团和大学是建构新的文学交往空间的主要机制化领域。虽然在意识形... “新时期共识”是“新时期文学”的价值核心,而1980年代在广泛的文学活动领域内形成的具有公共领域幻象的新型交往空间,则是“新时期共识”生成的基础。文学刊物、文学社团和大学是建构新的文学交往空间的主要机制化领域。虽然在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因为缺乏成熟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新生成的文学交往空间归根结底还是“被操纵的公共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共识 文学交往空间 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例
5
作者 仲红卫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70,共8页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观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革命文学史观 主体论文学史观 主体论文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审美倾向的变迁
6
作者 肖佩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2-125,共4页
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已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讴歌是其基本的美学品格,走过了真诚纯净的讴歌→矫揉虚伪的讴歌→反思批判的讴歌历程。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 文学创作 审美倾向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四库全书》看个我自强的人格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彩花 黄希庭 +2 位作者 岳彩镇 蔡亮 赵天一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4,共4页
语句材料搜集采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 476种书籍检索关键词"自强"而得,分析策略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表明,个我自强人格内涵包括个我身体、个我精神和外界物质追求;个我自强体现为重自身轻外物的人格特征;个... 语句材料搜集采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 476种书籍检索关键词"自强"而得,分析策略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表明,个我自强人格内涵包括个我身体、个我精神和外界物质追求;个我自强体现为重自身轻外物的人格特征;个我的精神追求取向使修身能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衔接,它的存在也保证了个我自强人格的无私和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 自强 个我 精神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四库全书》看小我自强的人格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彩花 黄希庭 +2 位作者 岳彩镇 蔡亮 赵天一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语句材料搜集采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476种书籍检索关键词"自强"而得,分析策略采用内容分析法。结果表明,小我自强人格包含"立门户"、"慰亲故"、"惠乡井"等九方面内容,它囊括了... 语句材料搜集采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476种书籍检索关键词"自强"而得,分析策略采用内容分析法。结果表明,小我自强人格包含"立门户"、"慰亲故"、"惠乡井"等九方面内容,它囊括了含"五伦"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具有鲜明的情感主动施为和差异对待特征。传统文化中的"小我"属于家、国并重者,自强人格是"德"、"业"双修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 自强 小我 人伦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四库全书》看大我自强的人格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彩花 黄希庭 +2 位作者 岳彩镇 蔡亮 赵天一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 476种书籍中检索关键词"自强"得到1 674条语句材料,经内容分析法研究表明,可以归纳出"个我"、"小我"、"大我"三种自强人格的语句材料;再对大我自强语句... 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 476种书籍中检索关键词"自强"得到1 674条语句材料,经内容分析法研究表明,可以归纳出"个我"、"小我"、"大我"三种自强人格的语句材料;再对大我自强语句材料做进一步内容分析,发现大我自强人格包含"进德修业"、"盛德大业"和"天德圣业"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德"、"业"双修的特征。我们提出的健全人格概念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我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 大我自强 人格特征 健全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枚批判乾嘉考据诗风的反封建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225,共4页
袁枚对乾嘉考据诗风的批判态度与他对乾嘉考据学风的态度紧密相联。他没有主张诗歌要绝对排斥考据,认为只要适量和切入得好,考据可以入诗,考据诗也是诗歌大家庭中的一员。但他反对将大量考据内容放进诗中,反对以考据家的眼光来评诗、注... 袁枚对乾嘉考据诗风的批判态度与他对乾嘉考据学风的态度紧密相联。他没有主张诗歌要绝对排斥考据,认为只要适量和切入得好,考据可以入诗,考据诗也是诗歌大家庭中的一员。但他反对将大量考据内容放进诗中,反对以考据家的眼光来评诗、注诗。他对乾嘉考据诗风的批判,不仅维护了"诗本性情"的审美传统,也是对以"经术"和"文治"相标榜的封建专制文化的鲜明抵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 考据诗风 诗本性情 反封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像崇拜的符号学解读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志文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35,共2页
关于偶像崇拜的争论经久不息。"梦"、"偶像"以及"粉丝"等关键符号,在符号学视野中别有意义。因为徘徊于消费话语结构中的许多符号已经抽离了它原本的能指,具有神话般的意指性。经此,与"超级粉丝&qu... 关于偶像崇拜的争论经久不息。"梦"、"偶像"以及"粉丝"等关键符号,在符号学视野中别有意义。因为徘徊于消费话语结构中的许多符号已经抽离了它原本的能指,具有神话般的意指性。经此,与"超级粉丝"偶像崇拜相关联的身份认同与角色置换诉求如果失败,"碎裂"(符号的与心理的)便不期而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 符号 消费主义 神话 碎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诗以学胜 被引量:2
12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8-204,239,共7页
清诗处于唐诗、宋诗两座古典诗歌的高峰之后,以学问见长而与之鼎峙。清诗学问化较先前时代的诗歌更为明显:一是以专门之学(主要是朴学)入诗;二是诗歌体现出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三是典故运用的经常化和偏僻化。其原因应从古典诗歌自身的... 清诗处于唐诗、宋诗两座古典诗歌的高峰之后,以学问见长而与之鼎峙。清诗学问化较先前时代的诗歌更为明显:一是以专门之学(主要是朴学)入诗;二是诗歌体现出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三是典故运用的经常化和偏僻化。其原因应从古典诗歌自身的发展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清代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来考虑。清诗重根柢学问,力纠明代诗坛空疏不学之弊,但始终未能克服学问有余而诗性不足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学问化 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与城市:对中国古代诗歌中一对空间意象的考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仲红卫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2-179,共8页
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对意象。乡村意象中的怨刺型意象源起于《诗经》,理想型意象源起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于乡村意象,城市意象迟至唐代才基本定型。总体而言,乡村意象表现出对乡村价值的肯定,而城市意象则带有明... 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对意象。乡村意象中的怨刺型意象源起于《诗经》,理想型意象源起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于乡村意象,城市意象迟至唐代才基本定型。总体而言,乡村意象表现出对乡村价值的肯定,而城市意象则带有明显的反城市倾向。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中所包含的价值倾向,不应该简单地从诗歌是否反映了现实的角度去认识,而应该视作传统士人以求"道"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借助于诗歌这一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学体裁而进行的面向公众的"话语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意象 城市意象 士人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志士之诗 被引量:1
14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1-214,共4页
晚清初期的经世派、中后期的维新派以及后期的革命派是相对集中的三个志士群体。从这三个志士群体留下的诗作看,他们有着激昂慷慨的用世之心,渴望挽救民族危机,但却屡遭清朝统治者的排斥、压制甚至迫害。他们的诗歌是愤激发奋之作,具有... 晚清初期的经世派、中后期的维新派以及后期的革命派是相对集中的三个志士群体。从这三个志士群体留下的诗作看,他们有着激昂慷慨的用世之心,渴望挽救民族危机,但却屡遭清朝统治者的排斥、压制甚至迫害。他们的诗歌是愤激发奋之作,具有强烈的济时经世特征。这些志士之诗中的主流思想,从一个侧面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动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志士之诗 近代诗风 反帝反封建 思想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文高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133,共3页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公共信息平台,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是新闻传媒的天职。当前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商业主义行为,造成了新闻报道人文精神的流失。要重建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就必须在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上体现人文视野、...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公共信息平台,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是新闻传媒的天职。当前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商业主义行为,造成了新闻报道人文精神的流失。要重建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就必须在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上体现人文视野、新闻主题提炼上体现人文视角、新闻语言运用上体现人文意识和在新闻标题及新闻版式的编排上体现人文情怀,让新闻报道洋溢着人文关怀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人文精神 缺失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说“胜”和“败” 被引量:5
16
作者 岳中奇 《语言科学》 2003年第6期33-45,共13页
本文以为,“X+胜+Y”和“X+败+Y”句法结构中的“胜”和“败”与其转换式“X+胜”和“Y+败”中的“胜”和“败”具有不同的配价功能,分别是“胜_1”与“胜_2”、“败、”与“败_2”。其词义所描写的基体、突显的侧面及其包含的实体、实... 本文以为,“X+胜+Y”和“X+败+Y”句法结构中的“胜”和“败”与其转换式“X+胜”和“Y+败”中的“胜”和“败”具有不同的配价功能,分别是“胜_1”与“胜_2”、“败、”与“败_2”。其词义所描写的基体、突显的侧面及其包含的实体、实体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等因素,不但制约着它们所联系的论元,而且也制约着它们所生成的句法结构及其转换形式,同时也导致了“胜_1”和“败_1”所生成的主述宾结构在主宾语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表述出基本相同的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体 侧面 实体 论元 语义结构 摹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诗派与清代诗坛 被引量:2
17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2-85,共4页
竟陵诗派在清代诗坛被指责为亡国诗妖、不学之诗。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学者曾对竟陵诗派做出过公正评价,但在批判竟陵诗派的强势舆论中细若游丝。喜爱竟陵诗风的诗人只能暗取其艺术精髓而另换门庭,几乎没有谁愿声称与竟陵诗派有渊源联系... 竟陵诗派在清代诗坛被指责为亡国诗妖、不学之诗。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学者曾对竟陵诗派做出过公正评价,但在批判竟陵诗派的强势舆论中细若游丝。喜爱竟陵诗风的诗人只能暗取其艺术精髓而另换门庭,几乎没有谁愿声称与竟陵诗派有渊源联系,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从没有过的文化恐怖。这种文化恐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随后乾嘉诗坛的虚肥啴缓之气;对竟陵诗派"不根"、"不学"的诋责,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清诗根柢于学,清代诗坛折入学人之诗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诗派 亡国诗妖 文化恐怖 空疏浅薄 学人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天忠愤”铸诗魂:论甲午战争爱国诗潮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中林 宁夏江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8-171,共4页
甲午战争爱国诗潮是继鸦片战争爱国诗潮后,随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出现的新的诗歌创作潮流,广大爱国诗人,无论是洋务派作家、早期维新派作家还是部分帝党官僚,集结在爱国救亡的旗帜下,以强烈的义愤全面揭露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丧权卖... 甲午战争爱国诗潮是继鸦片战争爱国诗潮后,随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出现的新的诗歌创作潮流,广大爱国诗人,无论是洋务派作家、早期维新派作家还是部分帝党官僚,集结在爱国救亡的旗帜下,以强烈的义愤全面揭露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丧权卖国的投降派,讴歌了忠勇抗敌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以“普天忠愤”为特征的爱国诗歌创作潮流。甲午战争爱国诗歌具有明显的“诗史”特征,尽管在艺术锤炼上还略有遗憾,却尽到了文学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爱国诗潮 救亡图存 普天忠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孺”字考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宝贵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6-107,共2页
《说文》对其形体及其本义分析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各本作‘颊毛也,象毛之形’。今正,颊毛者,须部所谓缛须之类耳。《礼运》《正义》引《说文》曰:‘而,须也。须,... 《说文》对其形体及其本义分析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各本作‘颊毛也,象毛之形’。今正,颊毛者,须部所谓缛须之类耳。《礼运》《正义》引《说文》曰:‘而,须也。须,谓颐下之毛。象形字也。’知唐初本‘须’篆下‘颐毛也’。‘而’篆下云:‘须也。’二篆相为转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考释 《说文》 《周礼》 《礼运》 段玉裁 象形字 本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角度看张九龄籍贯 被引量:3
20
作者 熊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张九龄 籍贯 作家 曲江 范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