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城市化下中国饮食文化景观演化特征
1
作者 陈菁 崔文静 林灵茵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7,共9页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饮食结构与行为发生巨大变化。在界定饮食文化景观概念的基础上,基于2008年、2015年、2022年农村及城市消费数据,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研究期间中国饮食消费均衡性和结构性的演化特征,并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饮食结构与行为发生巨大变化。在界定饮食文化景观概念的基础上,基于2008年、2015年、2022年农村及城市消费数据,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研究期间中国饮食消费均衡性和结构性的演化特征,并分析饮食文化景观演化成因。研究发现:(1)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饮食消费的均衡性和结构性发生了明显演变;(2)时间维度上,饮食文化景观逐步转向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态势;(3)饮食文化景观与城市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景观一致性特征;(4)空间特征上,东部饮食文化景观发展迅速,而西部饮食文化景观发展缓慢。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分异,并揭示了饮食与人类社会系统间的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景观 城市化 演化特征 耦合协调度模型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游凝视的潮州市金山大桥湿地公园旅游意象植入研究
2
作者 崔文静 陈菁 +1 位作者 吴梓峰 李巧怡 《绿色科技》 2022年第9期173-178,共6页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生态涵养、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文化休闲功能,以及生态、经济与社会多重价值。在潮州市推进“一江两岸”城市景观塑造的过程中,金山大桥湿地公园成为重要的生态游憩空间。基于隐喻抽取技术和问卷调查法,探析了金山大...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生态涵养、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文化休闲功能,以及生态、经济与社会多重价值。在潮州市推进“一江两岸”城市景观塑造的过程中,金山大桥湿地公园成为重要的生态游憩空间。基于隐喻抽取技术和问卷调查法,探析了金山大桥湿地公园与潮州市的典型意象元素,并根据公需旅游意象,探索湿地公园开发路径。结果表明:①金山大桥湿地公园意象元素为传统、风景优美、视野开阔与空气清新;②访潮州游客则认为历史风貌、民俗资源、文化风貌和生活风情是潮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意象。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金山大桥湿地公园实际情况,从强化历史风格;打造民俗全景式交互体验;加深区域文化符号印象;提升潮州生活氛围涉入性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凝视 隐喻抽取技术 旅游典型意象 开发与利用 金山大桥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侵程度两种菊科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桔红 陈文 +3 位作者 彭玉姣 崔现亮 李佳维 黄龙军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9-1480,共12页
资源分配与养分策略是外来植物入侵性的重要体现。为探究入侵植物的资源分配格局、吸收利用策略以及与入侵性的关系,该研究以2种菊科入侵植物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和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入侵程度... 资源分配与养分策略是外来植物入侵性的重要体现。为探究入侵植物的资源分配格局、吸收利用策略以及与入侵性的关系,该研究以2种菊科入侵植物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和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入侵程度的植物构件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碳(C)、氮(N)、磷(P)含量,分析了植物各器官N、P分配格局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营养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假臭草入侵程度的加重,土壤速效氮(AN)含量显著降低;随金腰箭入侵程度的加重,土壤N、P、AN含量显著降低;假臭草入侵生境土壤N含量(0.696~2.701 g·kg^(-1))显著大于金腰箭入侵生境(0.189~0.337 g·kg^(-1)),土壤C、P、AN、速效磷(AP)含量小于金腰箭入侵生境。(2)3种入侵程度的假臭草和金腰箭N分配为叶>茎>根;P较多地分配至茎(假臭草)、茎和叶(金腰箭);轻度入侵的假臭草(根、茎)和金腰箭(叶)较重度入侵有低的C∶P值和N∶P值,2种植物入侵初期有较快的相对生长速率;2种植物N∶P值均为叶>根、茎,其根和茎具有较快的生长能力。(3)3种入侵程度的假臭草根、茎N∶P值,根、茎C∶P值均小于金腰箭,金腰箭叶N∶P值、C∶P值均显著小于假臭草,即假臭草根、茎具有较快的相对生长速率并增大入侵性,金腰箭则整体具有更快的相对生长速率,其入侵潜力更强。(4)假臭草和金腰箭各器官N、P分配及相对生长速率分别受土壤AN、AP含量和土壤N、P含量的影响,其相对生长速率分别随土壤AN、AP、N、P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外来植物对资源分配和利用策略以及入侵潜力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 氮磷分配 营养策略 入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凝乳酶变色栓菌鉴定及其凝乳酶的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4
作者 黄武营 李云 +1 位作者 朱慧 周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250,I0008,共9页
微生物凝乳酶具有生产周期短和易于发酵生产的优点,是传统小牛皱胃酶的经济高效替代选择之一。为了筛选新的凝乳酶产生菌,该研究以从传统发酵腐乳分离的霉菌为出发菌株,筛选具有高凝乳活性和低蛋白水解活性的霉菌菌株。采用内源转录区... 微生物凝乳酶具有生产周期短和易于发酵生产的优点,是传统小牛皱胃酶的经济高效替代选择之一。为了筛选新的凝乳酶产生菌,该研究以从传统发酵腐乳分离的霉菌为出发菌株,筛选具有高凝乳活性和低蛋白水解活性的霉菌菌株。采用内源转录区间隔区结合线粒体小亚基核糖体DNA扩增测序的方法对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通过硫酸铵分级盐析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法对酶进行了纯化,并研究了凝乳酶酶学特性。筛选出菌株CQ3具有良好的凝乳活性和低蛋白水解活性,该菌株鉴定为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icolor)。CQ3凝乳酶纯化后经SDS-PAGE分析呈现出分子质量为61 kDa的唯一条带。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6.5,Ca^(2+)对酶活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酶在pH值为4.5~7.0和温度低于50℃条件下有良好的稳定性。蛋白酶抑制剂试验表明,该酶为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该研究结果报道了一种新的产凝乳酶菌种资源,为丰富凝乳酶产生菌株资源,进一步评价栓菌凝乳酶在干酪加工适用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乳酶 变色栓菌 酶的分离纯化 内源转录间隔区 线粒体小亚基核糖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前缘砾石层成因及青衣江演化过程:基于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
5
作者 周游 李斌 +3 位作者 吴中海 左嘉梦 邹任洲 郑丽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33,共13页
四川西部(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发生强烈隆升,形成了陡峻的地形梯度带。在紧邻龙门山断裂带的四川盆地堆积一系列砾石层,其中包括名邛(名山—邛崃)砾石层、丹思(丹棱—思蒙)砾石层。名邛砾石层、丹思砾石层为古青衣江堆积砾... 四川西部(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发生强烈隆升,形成了陡峻的地形梯度带。在紧邻龙门山断裂带的四川盆地堆积一系列砾石层,其中包括名邛(名山—邛崃)砾石层、丹思(丹棱—思蒙)砾石层。名邛砾石层、丹思砾石层为古青衣江堆积砾石层,是古青衣江改道的产物,也是探究青衣江演化及该地区古环境变化的良好对象。基于龙门山前缘地区野外调查和名邛砾石层、丹思砾石层的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定年测试,发现名邛砾石层埋藏年龄为(0.6089±0.0187)Ma,丹思砾石层埋藏年龄为(0.2180±0.0941)Ma,由此推断名邛砾石层形成时间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Q_(1)^(3)—Q_(2)^(1)),丹思砾石层形成时间为中更新世中期(Q_(2)^(2))。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两套砾石层分别对应于深海冰心δ^(18)O曲线和中国黄土序列曲线,都形成于温暖的间冰期。结合前人对该地区的砾石成分、砾径、砾向统计分析和古流向分布等研究,认为青衣江水系经历三次主要的改道事件,早期的青衣江由雅安往北北东方向流向建山,随着熊坡背斜的隆起和名邛台地的持续抬升,由南西-北东流向的青衣江被迫在草坝东南方向切断熊坡背斜从而改道南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成因核素定年 名邛砾石层 丹思砾石层 青衣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贪铜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铜污染含羞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桔红 陈文 +5 位作者 阮玥婷 张诗燕 孙欢婷 马培华 魏梓欣 黎源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140,共10页
【目的】研究贪铜菌及其与含羞草(Mimosa pudica)形成的共生体对重金属铜污染的抗性,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丰富功能菌株资源库。【方法】自含羞草根瘤中分离得到菌株HXC-8,扩增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并... 【目的】研究贪铜菌及其与含羞草(Mimosa pudica)形成的共生体对重金属铜污染的抗性,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丰富功能菌株资源库。【方法】自含羞草根瘤中分离得到菌株HXC-8,扩增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研究菌株HXC-8对重金属铜的耐受性及去除率。此外,设置接菌组(含羞草种子在HXC-8菌悬液中浸泡6 h、自然阴干1 h)和未接菌组(含羞草种子在蒸馏水中浸泡6 h、自然阴干1 h),将2组含羞草种子在Cu^(2+)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350,400 mg/L的混合营养液中培养,分析菌株HXC-8对铜胁迫下含羞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HXC-8为贪铜菌属(Cupriavidus sp.)细菌,将其命名为“贪铜菌HXC-8”。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贪铜菌HXC-8为革兰氏阴性菌,能分泌活性较高的H_(2)O_(2)酶和淀粉酶,不产生纤维素酶,不适合在肉汁培养基上生长,在糖代谢过程中无混合酸发酵,属于快生型内生菌。随着Cu^(2+)质量浓度的升高,贪铜菌HXC-8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该菌对Cu^(2+)的耐受量是0~150 mg/L。当Cu^(2+)质量浓度为25~150 mg/L时,随着菌液中Cu^(2+)质量浓度的增大,贪铜菌HXC-8对铜的去除率逐渐降低,其中Cu^(2+)质量浓度为25 mg/L时,贪铜菌HXC-8对铜的去除率最高,为97.93%。在0~400 mg/L Cu^(2+)胁迫下,随Cu^(2+)质量浓度的升高,未接菌组和接菌组含羞草种子萌发率均无显著变化,但种子活力指数明显下降;未接菌组和接菌组含羞草幼苗鲜质量、根长、茎长及株高均明显降低。当Cu^(2+)质量浓度为0~300 mg/L时,接菌组与未接菌组含羞草幼苗鲜质量、根长、茎长、株高均无显著差异;当Cu^(2+)质量浓度为350~400 mg/L时,接菌组幼苗以上指标均明显大于未接菌组。【结论】贪铜菌HXC-8对铜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降低环境中游离态的Cu^(2+),可减缓重金属铜对含羞草生长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铜菌 含羞草 铜污染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力培养的《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探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巍巍 孙涵 +1 位作者 曾乐佳 林浩 《地理教学》 2022年第23期49-52,56,共5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且有一定的难度,多理解性、逻辑推理性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大量的图表,隐含丰富的知识信息。如果能深入浅出地剖析教材中推理性强的知识点,挖掘书中图表中的知识信息。这不仅使学生能比较轻...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且有一定的难度,多理解性、逻辑推理性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大量的图表,隐含丰富的知识信息。如果能深入浅出地剖析教材中推理性强的知识点,挖掘书中图表中的知识信息。这不仅使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由记忆层次向理解、分析和应用等高层次发展。文章指导学生将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立体图形制作成教具模型,便于学生直观看图和老师课堂分析讲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培养 气象学与气候学 教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烹饪原料学”微课程群设计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彭珩 戚晓微 +1 位作者 陈蔚辉 黄俊生 《农产品加工》 2021年第23期88-90,94,共4页
“烹饪原料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以“烹饪原料学”为核心构建“烹饪原料学”微课程群,主要从前期分析、微课程群的设计、微课程的制作及微课程群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烹饪原料学”微课程群应用于课堂教学及人才培... “烹饪原料学”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以“烹饪原料学”为核心构建“烹饪原料学”微课程群,主要从前期分析、微课程群的设计、微课程的制作及微课程群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烹饪原料学”微课程群应用于课堂教学及人才培养中,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烹饪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饪原料学 微课程群 设计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古生代北阿尔金HP/LT混杂岩片--一个“化石”俯冲隧道
9
作者 毛小红 林宜慧 张建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33-3554,共22页
北阿尔金高压/低温(HP/LT)变质岩呈构造岩片分布在俯冲-增生杂岩中,主要由强变形的变质沉积岩(泥质片岩、钙质片岩和石英片岩)和少量呈透镜状分布在变沉积岩中的蓝片岩和榴辉岩组成,与相邻的蛇绿混杂岩呈断层接触。榴辉岩主要矿物为绿... 北阿尔金高压/低温(HP/LT)变质岩呈构造岩片分布在俯冲-增生杂岩中,主要由强变形的变质沉积岩(泥质片岩、钙质片岩和石英片岩)和少量呈透镜状分布在变沉积岩中的蓝片岩和榴辉岩组成,与相邻的蛇绿混杂岩呈断层接触。榴辉岩主要矿物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多硅白云母、石英、冻蓝闪石,含少量蓝闪石、绿泥石、方解石、钠长石、榍石。蓝片岩主要矿物为蓝闪石、石榴子石、碳酸盐类矿物、阳起石、绿帘石、钠云母、绿泥石、钠长石和石英,偶见多硅白云母,其中在部分蓝片岩的石榴子石中有少量硬柱石和绿辉石包体。本文对蓝片岩(样品A06-16-7)和榴辉岩(样品A03-3-5.3)开展了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得到它们形成的压力峰期的温压条件分别是:T=~524℃、P=~2.1GPa和T=~527℃、P=~2.2GPa,并均经历了后期蓝片岩相的退变质叠加。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研究表明,北阿尔金HP/LT混杂岩片中不同类型岩石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变质演化历史,反映了古俯冲隧道的不均匀性,并在俯冲隧道的较浅部混杂在一起,共同经历了蓝片岩相或蓝片岩-绿片岩过渡相条件下的透入性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阿尔金 榴辉岩 蓝片岩 相平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大气污染特征及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贾艳青 兰杰 刘秀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9,共12页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_(2.5)、PM_(10)和O_(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_(2.5)、PM_(10)和O_(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_(2.5)...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_(2.5)、PM_(10)和O_(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_(2.5)、PM_(10)和O_(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年均质量浓度总体下降,两者在2017年最高,2020年最低;O_(3)年均浓度总体增加。在季节尺度上,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在冬季的12月和1月最高,夏季的8月最低;O_(3)浓度在6月最高。空间上,相较2015年,202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PM_(2.5)污染程度均有改善,其中长治改善效果最好;2020年山西各地级市PM_(10)污染兼有加重和减轻的情形,所有地级市PM_(2.5)和PM_(10)污染水平均超过国家二级污染浓度限值;2020年山西多数地级市O_(3)浓度升高。山西公众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离散特征,PM_(2.5)和PM_(10)浓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O_(3)浓度分布呈“南部高,中北部低”的格局。大气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对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和健康体检人数的变化有正向影响,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对公众健康均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山西省PM_(2.5)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城市PM_(2.5)和PM_(10)达标率较低,O_(3)浓度有持续升高的趋势,PM_(10)和O_(3)污染改善缓慢,深度减排仍面临挑战。PM_(2.5)和PM_(10)是危害山西公众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_(2.5)、PM_(10)和O_(3)的精细化管理及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颗粒物(PM_(2.5)、PM 10) 臭氧(O 3) 公众健康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耗散结构的农村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特征研究
11
作者 崔文静 陈菁 卢惠萍 《南方农业》 2022年第5期81-86,共6页
耗散结构可用于有效测度系统结构和状态的有序性。农村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物质的、能量的交换过程,为典型的耗散结构。基于耗散结构视角,构建农村产业生态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产业、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熵变特征,探析我... 耗散结构可用于有效测度系统结构和状态的有序性。农村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物质的、能量的交换过程,为典型的耗散结构。基于耗散结构视角,构建农村产业生态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产业、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熵变特征,探析我国农村2001—2015年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特征,进而分析系统熵流。研究发现:1)2001—2015年农村产业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熵增状态,农村产业生态系统有序性尚待提升;2)农村产业生态系统中经济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处于熵减态势,向有序的动态平衡状态发展;3)2001—2015年农村产业生态系统的熵增的影响因子为产业生产效率(产业结构)、资源要素分配、产业环境污染程度和技术进步程度。建议采取加快产业融合、优化资源配比、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等措施,有助于增加农村产业生态系统负熵流,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散结构 产业生态系统 产业结构 驱动因素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