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国清州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作品选登
1
作者 蔡建权 李楚益 +1 位作者 陈威龙 曾希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传承语境下的剪纸艺术传承路径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文剑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I0024-I0024,共1页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剪纸艺术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历经千年的发展,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浪潮中,传统剪纸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非遗传承语境下找到合适的路径对剪纸艺术进行保...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剪纸艺术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历经千年的发展,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浪潮中,传统剪纸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非遗传承语境下找到合适的路径对剪纸艺术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当代剪纸艺术工作者及相关从业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纸艺术 艺术工作者 传承路径 非遗传承 重视的问题 传承与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特的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文旅中技术实现与戏剧艺术共生关系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吕欣谕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5,共6页
近年来,沉浸式文旅以新颖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沉浸式文旅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业态,为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也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抓手。文章先梳理了沉浸式文旅兴起的原因,然后分析其特点。沉浸式... 近年来,沉浸式文旅以新颖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沉浸式文旅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业态,为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也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抓手。文章先梳理了沉浸式文旅兴起的原因,然后分析其特点。沉浸式文旅作为新业态主要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沉浸式文旅涉及的技术来源于演艺工程技术,涉及声光电和舞台机械等领域,随着计算机图像学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成为沉浸式文旅的重要技术力量;沉浸式文旅涉及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主题、故事情节和表演等内容,沉浸式文旅深入挖掘旅游产品中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使得游客们在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之外,获得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最后对沉浸式文旅的基本旅游要素,如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和旅游者等,与传统旅游进行比较,总结旅游要素重组后的旅游价值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文旅 夜经济 虚拟现实 戏剧艺术 演艺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下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实践与技术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毛晶晶 田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1-95,共5页
人工智能语境下,AI技术在动画电影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逐渐从浅层次的动画电影信息检索、作品内容呈现向动画电影剧本共创、场景设计等全流程升级。但是,在AIGC技术应用于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创作套路化、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倾向,... 人工智能语境下,AI技术在动画电影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逐渐从浅层次的动画电影信息检索、作品内容呈现向动画电影剧本共创、场景设计等全流程升级。但是,在AIGC技术应用于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出现了创作套路化、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倾向,不仅缺少独立、个性化的人文内涵,也抑制了动画电影的创意表达。为更好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与创作语境,中国动画电影应以“人机共生共融”为基础,以丰富艺术创意为重点,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借助数字技术的美学优势,在生动表达美、展现美的同时,赋予观众“沉浸式”观感体验。本文以人工智能媒介应用为基础,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变化进行解读,并对艺术内涵及技术应用进行思考,以其为推进“新动画中国学派”建设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媒介 中国动画电影 艺术内核 技术思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出没·重启未来》视觉特效与叙事逻辑的深度融合
5
作者 赵思遥 章颖芳 顾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156,共5页
《熊出没·重启未来》作为“熊出没”系列的科幻终章,通过视觉特效与叙事逻辑的深度融合,展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高度。影片借助特效构建瑰丽而危险的孢子世界,巧妙地将环保主题具象化为视觉奇观,同时通过角色塑造,利用多层空间叙... 《熊出没·重启未来》作为“熊出没”系列的科幻终章,通过视觉特效与叙事逻辑的深度融合,展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高度。影片借助特效构建瑰丽而危险的孢子世界,巧妙地将环保主题具象化为视觉奇观,同时通过角色塑造,利用多层空间叙事串联现实与未来,营造出紧张而富有张力的观影体验。此外,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注重共鸣,以特效强化动作设计和戏剧性,运用象征隐喻传递深刻主题。作品在这些方面的成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出没·重启未来》 动画电影 视觉特效 叙事逻辑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感知·共情:交互影像设计的具身转向与意义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巴晓 黄钰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29,共5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互影像的具身性愈发明显,身体在虚拟现实的交互融合及影像互动体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观众身体感知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从交互影像设计的具身性出发,揭示出具身理论对交互影像设计的影响,总结得出交互影像具身...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互影像的具身性愈发明显,身体在虚拟现实的交互融合及影像互动体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观众身体感知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从交互影像设计的具身性出发,揭示出具身理论对交互影像设计的影响,总结得出交互影像具身性转向及意义建构。即借助技术升级,架构影像与观众之间情感连接的桥梁;依托情感互动,建构具身性体验的影像叙事场域;利用人工智能生成,重构个性化定制的具身影像内容。以期能为交互影像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交互影像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嵌入与创作解构:人工智能时代影视生态的重塑和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梦蕾 巴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4,共6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正在重构影视创作的生产逻辑与价值体系。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构建“技术嵌入—生产变革—生态重构”三维框架,系统探讨人工智能对影视创作的全链路影响。通过特定影视案例分析,得出借助生成式模型(AIGC)、多模态交...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正在重构影视创作的生产逻辑与价值体系。基于媒介生态学视角,构建“技术嵌入—生产变革—生态重构”三维框架,系统探讨人工智能对影视创作的全链路影响。通过特定影视案例分析,得出借助生成式模型(AIGC)、多模态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能显著提升影视创作效率,但技术工具理性与艺术主体性间的张力也导致“算法同质化”与“创作主体消解”等风险。因此提出“技术—艺术—伦理”协同发展模型,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影视创新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影视创作 媒介生态 技术伦理 人机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格·观照·题旨:东亚三国艺术电影的国别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昊姝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3-25,共3页
法国电影杂志创建人路易·德吕克曾说:“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和美的电影。”①电影表达的不仅是导演的情绪与观念,同时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情绪与欲望,社会矛盾的激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在银幕之上。... 法国电影杂志创建人路易·德吕克曾说:“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和美的电影。”①电影表达的不仅是导演的情绪与观念,同时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情绪与欲望,社会矛盾的激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在银幕之上。批评社会的电影经常凸显出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如何在镜头语言与叙事方法中融入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中重要的是,导演自己必须要有明确的意识,是想让人们通过作品反观自己的行为,还是仅仅追求娱乐性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电影 国别 东亚 题旨 观照 风格 社会矛盾 社会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科幻电影的叙事机制与想象力表达
9
作者 薛双宝 姚忠呈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56,共6页
电影工业美学不仅是助力科幻电影创作的关键要素,也是将科幻想象转化为具象、可视化电影作品的核心动力。随着我国电影工业体系不断成熟、规范,通过发挥电影制作技术、管理流程标准化等优势,构建由想象力美学指引,电影工业美学驱动的科... 电影工业美学不仅是助力科幻电影创作的关键要素,也是将科幻想象转化为具象、可视化电影作品的核心动力。随着我国电影工业体系不断成熟、规范,通过发挥电影制作技术、管理流程标准化等优势,构建由想象力美学指引,电影工业美学驱动的科幻电影美学,在关切现实话题、阐释多元主题的同时,充分满足大众的想象力消费需求,成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本文以电影工业美学为研究基础,结合科幻电影的叙事演变趋势,对科幻电影的叙事机制进行完整解读,从现实主义、情感、文化和国际化等多个视角,探索科幻电影的想象力表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科幻电影 叙事机制 想象力美学 表达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宝宝:皮老板大电影》:动画电影反派角色塑造与叙事的创新实践
10
作者 郑鑫垒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5-149,共5页
《海绵宝宝:皮老板大电影》通过对反派角色塑造的创新实践,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角色塑造上,皮老板从扁平的阴谋家变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其幽默与自大的性格特点贯穿全片,同时通过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现出团队协作与友情的重要... 《海绵宝宝:皮老板大电影》通过对反派角色塑造的创新实践,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角色塑造上,皮老板从扁平的阴谋家变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其幽默与自大的性格特点贯穿全片,同时通过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现出团队协作与友情的重要性。在叙事方式上,影片采用反英雄叙事、非线性叙事、多线叙事等手法,丰富了故事层次。此外,影片通过皮老板的角色转变,探讨了爱与责任、团队合作、科技伦理等主题,引发观众对人性、社会价值观念和现代科技的深度思考,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电影 《海绵宝宝:皮老板大电影》 反派角色 创新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与融合:国产动画电影构图与剪辑手法运用
11
作者 肖凯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8-142,共5页
近年来,国产动画在构图与剪辑手法的运用上展现出独特魅力。动态构图通过镜头运动赋予画面流动性,框架式构图利用前景元素引导观众视线,极简构图以简洁元素突出主题,对比构图强化视觉冲击力。交叉剪辑增强叙事紧凑性,情感剪辑通过节奏... 近年来,国产动画在构图与剪辑手法的运用上展现出独特魅力。动态构图通过镜头运动赋予画面流动性,框架式构图利用前景元素引导观众视线,极简构图以简洁元素突出主题,对比构图强化视觉冲击力。交叉剪辑增强叙事紧凑性,情感剪辑通过节奏与音乐把控强化情感共鸣,快切剪辑制造紧张节奏,蒙太奇剪辑则通过非线性组接深化主题。构图与剪辑的协同运用,可引导剪辑节奏、景深控制塑造空间感、色彩构图强化情感表达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影片的叙事效果与艺术表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动画电影 构图 剪辑 视听语言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融与共生:粤港澳大湾区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12
作者 李从睿 朱海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65-69,共5页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其创作承载着构建文化自觉的使命,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大湾区电影通过主体意识的审美升华、情感价值的有效链接及历史记忆的意象重构,形成了生活空间、地志空... 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其创作承载着构建文化自觉的使命,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大湾区电影通过主体意识的审美升华、情感价值的有效链接及历史记忆的意象重构,形成了生活空间、地志空间与心理空间三位一体的叙事矩阵,进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成功与主流意识有机融合。从空间叙事视角进一步对大湾区电影考察,能有效挖掘其在新时代、新语境和新格局中的独特表达路径,并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价值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电影 电影空间 空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插曲与叙事断层:音画分离情景审思
13
作者 仇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4,共5页
插曲在电影叙事中既传递情感与主题,还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意象。音画分离现象带来感官错位,使影像与声音脱节造成叙事断裂与认知张力,因此音画同步极为必要。音画同步承载着音画编码、因果联锁、联觉平衡等关键功能,其本质在于通过视听... 插曲在电影叙事中既传递情感与主题,还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意象。音画分离现象带来感官错位,使影像与声音脱节造成叙事断裂与认知张力,因此音画同步极为必要。音画同步承载着音画编码、因果联锁、联觉平衡等关键功能,其本质在于通过视听元素的严密共构,实现叙事逻辑与情感结构的无缝融合,以视听同构的方式强化观众的感官体验与潜意识认知,使电影语言达至审美共鸣的巅峰。基于此,应根据电影情节及叙事节奏适切调整插曲的配乐时序,加强两者的多重对位与语义共振,并注重叠加音画效果,最终再生出鲜明深刻的音画同步效果与叙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插曲 叙事断层 音画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和生成:AIGC在电影影像制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巴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5,共6页
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图像生成与处理技术(AIGC)在电影影像制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AIGC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制作者能够更高效地创建出精美的视觉效果。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AIGC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对AIGC技... 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图像生成与处理技术(AIGC)在电影影像制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AIGC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制作者能够更高效地创建出精美的视觉效果。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AIGC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对AIGC技术的背景和其在电影影像制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出AIGC在电影影像制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其未来的应用前景,以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AIGC在电影影像制作中的作用,为电影影像制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电影影像制作 视觉效果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游融合”与元宇宙:游戏IP影像美学的破与立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东华 李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2,共6页
元宇宙为观众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沉浸体验,为游戏IP影像美学重构提供多种可能。在“影游融合”背景下,对游戏IP进行改编时,通过以“讲故事”为重点,密切关注观众奇观化视觉消费需求,采用“游戏升级式”的叙事方式,增设符合电影叙事的人物... 元宇宙为观众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沉浸体验,为游戏IP影像美学重构提供多种可能。在“影游融合”背景下,对游戏IP进行改编时,通过以“讲故事”为重点,密切关注观众奇观化视觉消费需求,采用“游戏升级式”的叙事方式,增设符合电影叙事的人物角色、故事内容,正确处理游戏IP与电影叙事的关系,在保留游戏故事内核的同时,向观众讲述完整的故事。本文通过以“影游融合”与元宇宙为背景,对元宇宙背景下游戏IP的影像美学重构策略进行解读,从而促进游戏IP宇宙实现有序拓展与全面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游融合 游戏IP 影像美学 重构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悖论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从睿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0,共5页
随着电影《奥本海默》的热度持续上涨,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独特影像风格也再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最受热议的莫过于该片通过多线交错的时空逻辑和隐晦、理性的意识呈现,共同促合成了影片的悖论叙事模式,进而生发出导... 随着电影《奥本海默》的热度持续上涨,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独特影像风格也再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最受热议的莫过于该片通过多线交错的时空逻辑和隐晦、理性的意识呈现,共同促合成了影片的悖论叙事模式,进而生发出导演对既定道德伦理和人类未来的深刻诘问。以此透观诺兰的其他电影作品不难发现,悖论性同样存在于影片叙事发展的弧线之中。同时,对诺兰电影的悖论叙事研究不仅能够对后现代文化特质形成深层解构,而且为更多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思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托弗·诺兰 悖论叙事 个体意志 电影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秋菊打官司》到《第二十条》:论张艺谋现实题材电影创作风格之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宝明 孙景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10-115,共6页
新时期以来,国产现实题材电影不断涌现,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烙印和创作范式。同样是关于法律的现实题材电影,张艺谋导演最新上映的《第二十条》较之其早期的《秋菊打官司》在电影语言的运用方式以及叙事策略上有显著变化。这... 新时期以来,国产现实题材电影不断涌现,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烙印和创作范式。同样是关于法律的现实题材电影,张艺谋导演最新上映的《第二十条》较之其早期的《秋菊打官司》在电影语言的运用方式以及叙事策略上有显著变化。这意味着他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风格已然发生转变,而这种风格之变是由时代诉求、电影政策、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国产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观念不断演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题材电影 张艺谋 风格之变 《第二十条》 《秋菊打官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美学、文化内核与创意表达: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产业思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鹏 郑东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5-89,共5页
电影是以技术为支撑,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意表达为方向的艺术产品,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在推动我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积极培育电影新质生产力,通过以技术美学、文化内核和创意表达为着力点,突出电影叙事文本的“新”创意,... 电影是以技术为支撑,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意表达为方向的艺术产品,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在推动我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积极培育电影新质生产力,通过以技术美学、文化内核和创意表达为着力点,突出电影叙事文本的“新”创意,提升电影视听“质感”美学,持续提升电影艺术的生命力。本文从技术、文化和艺术创意等维度,探索新质生产力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具体影响,以期为促进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美学 文化内核 创意表达 新质生产力 电影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业态模式下美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
19
作者 马亚捷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0-250,共1页
由刘军丽等编著的《美食旅游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一书,综合运用管理学、饮食文化学、人类学、统计学、经济学、旅游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理论,对美食旅游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为新时期美食旅游业态创新提供更加完善的学理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 业态创新 业态模式 理论与实践 美食旅游 学理依据 经济学 学科理论 管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媒介时代《莫斯科行动》的类型化建构
20
作者 李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6,共3页
《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凭借数字技术的直观性与冲击性,调用观众的情动机制,实现了新主流大片的类型突破。快剪辑与碎片化的影像片段将观众抛向原始的、非主体的情动,继而生成一种感官先于情绪的观看模式。怀旧情绪支撑了影片... 《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凭借数字技术的直观性与冲击性,调用观众的情动机制,实现了新主流大片的类型突破。快剪辑与碎片化的影像片段将观众抛向原始的、非主体的情动,继而生成一种感官先于情绪的观看模式。怀旧情绪支撑了影片在美学方面的叙事,怀念着在动荡时代曾经出现的“侠客”式英雄们。同时,影片对于灾难图景的描绘与异托邦的塑造也提供了一个认同空间,使得观众能够进入其中,重新经历身份认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 情动 历史 怀旧 类型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