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材料含椭圆热夹杂的平面应变问题解析解
1
作者 刘俊 Feodor M.Borodich +1 位作者 吕鼎 金晓清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53,共14页
以含椭圆热夹杂的结合双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平面应变问题进行解析求解和算例讨论。根据Eshelby提出的夹杂分析方法,推导了椭圆夹杂受热本征应变作用引起的弹性场封闭解析解。受Dundurs参数启发,当前解析解引入了1个新的材料参数(范围-1... 以含椭圆热夹杂的结合双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平面应变问题进行解析求解和算例讨论。根据Eshelby提出的夹杂分析方法,推导了椭圆夹杂受热本征应变作用引起的弹性场封闭解析解。受Dundurs参数启发,当前解析解引入了1个新的材料参数(范围-1~1)和5个类张量表达式来简洁表达,使之便于实际应用。针对典型的圆形夹杂问题,解析解在形式上可以得到极大简化,且根据得到的解析解给出了双材料界面上位移、应变和应力的跳跃条件。通过调整双材料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当前解可以退化为全平面或半平面含椭圆热夹杂的解析解。本文的数值解与已发表文献中的数值解的一致性证实了所推导解析解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热夹杂 完美结合界面 双材料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工况下坐姿对驾驶人心率变异性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曾超 张继亮 +3 位作者 李清坤 刘巧 陈朝阳 王文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764,共7页
为了研究自动驾驶工况下驾驶人坐姿是否影响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特征,通过驾驶模拟器开展L3级自动驾驶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驾驶人的心电信号和主观疲劳自评。从心电信号中提取HRV特征,将疲劳程度归并为5个等级,Wi... 为了研究自动驾驶工况下驾驶人坐姿是否影响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特征,通过驾驶模拟器开展L3级自动驾驶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驾驶人的心电信号和主观疲劳自评。从心电信号中提取HRV特征,将疲劳程度归并为5个等级,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RR间期均值M_(RR)在被试处于全部等级的疲劳程度时,在挺直坐姿和后倾坐姿间具有显著(p<0.05)差异;频域特征p_(LF(nu))、p_(HF(nu))和r_(LF/HF)均在被试处于4个等级的疲劳程度时,在两种坐姿间具有显著差异;庞加莱散点图特征L_(SD1)、L_(SD2)和r_(SD2/SD1)分别在被试处于1、0和3个等级的疲劳程度时,在两种坐姿间具有显著差异。坐姿影响驾驶人的HRV特征,频域特征比庞加莱散点图特征更易受驾驶人坐姿影响,研究结果为驾驶人状态监测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驾驶姿势 心率变异性 驾驶疲劳 驾驶人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段连续结构手功能康复外骨骼运动规划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敏 陈佳洲 +4 位作者 何博 徐光华 谢俊 朱圣晨 陈朝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共9页
针对现有康复机器人手指运动轨迹仿生度低、轨迹规划策略与正常人手指运动轨迹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au-jerk引导策略的手指运动轨迹规划方法。首先建立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用ABAQUS进行运动学仿真,引入修正系数调整运动... 针对现有康复机器人手指运动轨迹仿生度低、轨迹规划策略与正常人手指运动轨迹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au-jerk引导策略的手指运动轨迹规划方法。首先建立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用ABAQUS进行运动学仿真,引入修正系数调整运动学模型;然后以jerk值为耦合对象,推导出内部Tau-jerk引导策略,引入最小做功和最小面积确定最优轨迹和最优多段连续结构;最后比较了Tau-jerk规划的运动轨迹与多项式插值方法规划的轨迹同真实人手运动轨迹的偏差。实验结果表明:采用Tau-jerk轨迹规划的外骨骼运动平均关节角度误差小于1.5°,且平均指尖轨迹误差小于1 mm;与3次多项式插值和3、4、5次多项式插值运动规划相比,Tau-jerk轨迹规划方法更符合人手指运动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功能康复 外骨骼 运动规划 康复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驾驶员疲劳状态生理信号的DFA 被引量:7
4
作者 曾超 王文军 +3 位作者 陈朝阳 张超飞 成波 Cavanaugh John M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6年第1期7-10,共4页
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研究驾驶员疲劳状态的心率变异性信号和脑电信号特征。22名被试在驾驶模拟器上进行模拟驾驶作业,采集驾驶过程中的心率变异性和脑电信号并进行离线分析。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于分析清醒和疲劳两种状态间DFA标... 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研究驾驶员疲劳状态的心率变异性信号和脑电信号特征。22名被试在驾驶模拟器上进行模拟驾驶作业,采集驾驶过程中的心率变异性和脑电信号并进行离线分析。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于分析清醒和疲劳两种状态间DFA标度指数的差异,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用于确定DFA区分疲劳驾驶和清醒驾驶的能力。结果表明:疲劳状态时,心率变异性和脑电信号的标度指数显著增加(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1);心率变异性和脑电信号标度指数的ROC下面积最大分别为0.75和0.78。DFA的标度指数具有应用于驾驶疲劳监测系统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员疲劳 去趋势波动分析 心率变异性 脑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测疲劳驾驶时定量脑电图特征量化指标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朝阳 王文军 +4 位作者 张超飞 成波 曾超 孟祥杰 John M CAVANAUGH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60-166,共7页
为界定驾驶疲劳生理指标,使用驾驶模拟平台,研究疲劳驾驶时的脑电图(EEG)参数的变化。用定量脑电图(q EEG)信号分析技术,提取22名驾驶员δ波功率以及90%边缘频谱值,分析不同记录部位的信号差异。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分类辨别和受试者... 为界定驾驶疲劳生理指标,使用驾驶模拟平台,研究疲劳驾驶时的脑电图(EEG)参数的变化。用定量脑电图(q EEG)信号分析技术,提取22名驾驶员δ波功率以及90%边缘频谱值,分析不同记录部位的信号差异。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分类辨别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的分析。结果表明:60 min的单一环境驾驶会产生驾驶困意,脑电信号的δ波的相对功率谱(比功率)增大,90%边缘频谱值减小;颞部记录到的脑电信号量化改变比前额记录到的信号更为明显。因此,δ波的比功率增加可以作为量化指标区分清醒与困意驾驶;90%边缘频谱值的减少可以作为判别驾驶困意的另一个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定量脑电图(qEEG) 驾驶疲劳 二元回归分析 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90%边缘频谱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碰撞瞬间驾驶员颈部肌电信号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振海 李钊 +3 位作者 赵凯姝 赵会 禹慧丽 陈朝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66-1472,共7页
为了解驾驶员在汽车碰撞瞬间的颈部肌肉主动反应,在汽车性能模拟器上构造了具有高度虚拟现实感的汽车正碰工况,选择10名志愿者在模拟器上分别以20、50、80和100km/h时速驾驶,记录在碰撞发生时驾驶员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斜方肌的肌肉电... 为了解驾驶员在汽车碰撞瞬间的颈部肌肉主动反应,在汽车性能模拟器上构造了具有高度虚拟现实感的汽车正碰工况,选择10名志愿者在模拟器上分别以20、50、80和100km/h时速驾驶,记录在碰撞发生时驾驶员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斜方肌的肌肉电信号及其肌肉激活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发生碰撞时,驾驶员主要工作肌群的肌肉电信号明显升高,同时,肌电信号增幅随着车速升高呈现整体增大态势。本研究揭示了汽车碰撞时驾驶员颈部肌肉力学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高仿生保真度的假人模型的建造和更为准确地分析乘员碰撞损伤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员 驾驶模拟器 碰撞工况 颈部肌肉 肌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驾驶实验中同步装置设计及实验教学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曾超 王文军 +2 位作者 陈朝阳 张超飞 成波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9-102,共4页
设计了一个实用的模拟驾驶同步装置,该装置的主要部分将Biopac生理仪UIM100C模块输出端产生的方波同时送入该模块输入端、驾驶模拟器输入端,并点亮面部视频视野中的发光二极管。该装置应用于实验教学,为相关人员了解实验环境、合理设计... 设计了一个实用的模拟驾驶同步装置,该装置的主要部分将Biopac生理仪UIM100C模块输出端产生的方波同时送入该模块输入端、驾驶模拟器输入端,并点亮面部视频视野中的发光二极管。该装置应用于实验教学,为相关人员了解实验环境、合理设计实验提供了便利;该装置应用于科研实验,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驾驶实验 同步装置 驾驶模拟器 Biopac生理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中国汽车安全发展的建议(英文) 被引量:7
8
作者 Albert I.KIng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加快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程师在进行安全设计时应该打破常规设计思路,采用大胆而创新的技术路线。当前欧美设计师为达到汽车安全标准所采用的手段是完全依赖于碰撞假人(比如混三假人),这不可避免地会需要较长的汽... 为了加快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程师在进行安全设计时应该打破常规设计思路,采用大胆而创新的技术路线。当前欧美设计师为达到汽车安全标准所采用的手段是完全依赖于碰撞假人(比如混三假人),这不可避免地会需要较长的汽车安全性设计周期。如果以真实人体的计算机模型代替假人模型,并且使用基于人体模型的计算仿真来进行所有的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那么汽车安全设计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设计周期也将显著缩短,并且依此而设计的车辆也将更加安全。最终仍可以采用基于碰撞假人的实车碰撞试验来考察是否达到碰撞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假人测试 计算仿真 更短的设计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