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镀活化液磷酸中铜铬的脱除机理研究
1
作者 曹浩宇 梁智鹏 +3 位作者 宁哲 李继东 李彬周 王一雍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2,共5页
电镀活化液磷酸再生循环利用是实现结晶器铜板绿色电镀技术的关键环节。利用草酸化学沉淀-活性炭吸附耦合脱除废弃磷酸中铜铬,探讨了草酸化学沉淀Cu^(2+)以及活性炭吸附Cu^(2+)、Cr^(3+)的耦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草酸化学沉淀机制在于C... 电镀活化液磷酸再生循环利用是实现结晶器铜板绿色电镀技术的关键环节。利用草酸化学沉淀-活性炭吸附耦合脱除废弃磷酸中铜铬,探讨了草酸化学沉淀Cu^(2+)以及活性炭吸附Cu^(2+)、Cr^(3+)的耦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草酸化学沉淀机制在于Cu^(2+)与H_(2)C_(2)O_(4)的两个—COOH配位,形成稳定的Cu C2O4沉淀;活性炭吸附Cu^(2+)、Cr^(3+)机理在于其在活性炭表面的离子交换吸附,去除Cu^(2+)的主要原因是H_(2)C_(2)O_(4)。且当草酸加入量和活性炭加入量为20 g/L时,再生磷酸活化液中Cu^(2+)、Cr^(3+)分别降低至23.85、12.98 mg/L。利用处理后磷酸电解活化铜板并进行表面镀覆,铜板表面腐蚀均匀,获得的镀层平整光滑、结晶致密,具有良好的表面活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磷酸 化学沉淀 吸附 活性炭 电解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二冷比水量下24Mn钢连铸坯枝晶生长热模拟研究
2
作者 张凯伦 潘栋 +4 位作者 郭庆涛 仲红刚 张宇 张翔宇 徐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30,共8页
基于数值-物理耦合仿真原理,采用连铸坯枝晶生长模拟装置对不同二冷比水量下的24Mn钢凝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冷比水量的增大,铸坯表面及中心温度显著降低,表面回温现象加剧,铸坯凝固速率增大,而凝固坯壳厚度变化不明显。在... 基于数值-物理耦合仿真原理,采用连铸坯枝晶生长模拟装置对不同二冷比水量下的24Mn钢凝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冷比水量的增大,铸坯表面及中心温度显著降低,表面回温现象加剧,铸坯凝固速率增大,而凝固坯壳厚度变化不明显。在二冷比水量0.45 L/kg条件下铸坯中心等轴晶率增大,可达58.7%,而在二冷比水量0.73 L/kg条件下铸坯中心元素偏析减轻,碳偏析为1.079。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发现在连铸坯凝固过程中S、P最容易在枝晶前沿偏聚,形成枝晶偏析,而通过增大二冷比水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大枝晶偏析,减轻宏观偏析,改善铸坯成分均匀性。本研究有效建立了连铸工艺与铸坯组织、偏析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为24Mn钢高质量连铸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Mn钢 二冷比水量 耦合模拟 枝晶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铁精矿的氢基直接还原机理研究
3
作者 傅国辉 杨晓峰 +2 位作者 陈国荣 周廷波 孙永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1,共7页
为给高纯铁精矿的低碳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辽宁弓长岭地区的某高纯磁铁精矿为对象,研究了其氢基直接还原的矿相变化过程,并通过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分析和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BET)揭示... 为给高纯铁精矿的低碳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辽宁弓长岭地区的某高纯磁铁精矿为对象,研究了其氢基直接还原的矿相变化过程,并通过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分析和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BET)揭示了还原反应机制,并结合模型匹配法对还原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还原度随还原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升高还原温度可有效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反应模型更符合收缩核模型,即还原反应由颗粒外层逐层向内部进行,表观活化能E_(a)=55.12 kJ/mol,指前因子A=23.73 min^(-1);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反应首先发生在颗粒表面并形成裂纹,使得H2能够进入颗粒内部进一步发生反应;同时孔隙不断向内发育,致密的磁铁矿颗粒结构不断被破坏,并转变为海绵状金属铁,比表面积大幅增加;在575℃下还原60 min,磁铁矿已完全转化为金属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铁精矿 氢基 直接还原 动力学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激光熔覆M2+MnS涂层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姝 张宇 +2 位作者 亓昌 白倩 郭庆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9-239,共11页
通过对比在干摩擦条件下超高速激光熔覆M2+MnS耐磨自润滑涂层与H13基体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深入探讨了温度和载荷对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以及磨损机理。采用SEM、EDS、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和白光干涉仪等多种仪器对自润滑涂层... 通过对比在干摩擦条件下超高速激光熔覆M2+MnS耐磨自润滑涂层与H13基体的高温摩擦磨损性能,深入探讨了温度和载荷对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以及磨损机理。采用SEM、EDS、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和白光干涉仪等多种仪器对自润滑涂层试样进行了全面的试验表征。结果表明,室温下,涂层平均摩擦因数基本保持稳定;在一定载荷下,随温度升高,涂层平均摩擦因数呈现下降趋势;与基体相比,相同条件下涂层的平均摩擦因数始终较低。M2+MnS涂层的磨损体积随载荷增大近似呈线性增加,且随测试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300℃时,磨损体积达到最大值,而在600℃时最小;涂层在相同条件下磨损体积始终小于基体,室温下为基体的61.96%,而在600℃时为基体的9.48%。研究还揭示了M2+MnS涂层的磨损机理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较低时,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而温度升高时则主要由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激光熔覆 耐磨涂层 高温磨损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全流程智能开采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曲福明 王怀远 +2 位作者 柳小波 岳星彤 马意彭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针对目前大型金属露天矿智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系统规划难、系统智能难和系统协同难三大难题,开展了大型金属露天矿全流程智能开采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基于大型金属露天矿智能安全开采的全工艺流程,构建了包括“三大平台、四大层... 针对目前大型金属露天矿智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系统规划难、系统智能难和系统协同难三大难题,开展了大型金属露天矿全流程智能开采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基于大型金属露天矿智能安全开采的全工艺流程,构建了包括“三大平台、四大层次和四大板块”在内的大型金属露天矿智能矿山的总体架构,设计了穿孔、爆破、采装、运输和排卸五大生产工序全流程智能安全开采框架,提出了涵盖设备状态及运行环境智能感知、智能导航与设备行为规划和智能装备核心控制等在内的多环节、系列化的智能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齐大山露天铁矿,分别以齐大山矿智能生产中的三维模拟仿真系统、智能指挥调度系统和钻机远程遥控系统为例进行了相关技术的阐述与应用效果分析。最终在齐大山矿实现了多场景、多环节、多工序的智能安全应用,形成了“全流程规划—多工序智能—多场景联动”的大型金属露天矿智能开采模式,解决了露天矿智能开采关键共性理论和技术难题,对我国露天矿智能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露天矿 智能开采 全流程 多工序 总体架构 智慧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主要煤田关键煤质特征及利用途径分析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越 杨芊 张锐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4,共8页
分析新疆主要煤田关键煤质特征及其与利用途径的适配关系,并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及利用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主要煤田的煤质特征具有多样性,导致部分新疆煤的煤种判断极易发生偏差;煤中矿物含量及赋存状态导致煤灰成分、煤灰熔融... 分析新疆主要煤田关键煤质特征及其与利用途径的适配关系,并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及利用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主要煤田的煤质特征具有多样性,导致部分新疆煤的煤种判断极易发生偏差;煤中矿物含量及赋存状态导致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温度及黏温特性波动较大,极易对煤炭加工及利用产生不利的影响。新疆东部矿区以煤炭外运为主,准南煤田及南疆各煤田以满足当地用煤需求为主,准东、伊犁及准北煤田适宜建设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在利用过程中应建立商品煤质量与煤灰化学调控技术,建立煤化工项目用煤与地勘煤质数据的跟踪校正机制,保障煤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煤 煤质特征 煤灰化学 煤化工 利用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发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怀远 刘政宇 +4 位作者 曲福明 王连成 岳星彤 张兴帆 邵安林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63,共12页
矿石品位是衡量矿产经济价值的核心指标,相应在线检测能力事关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生产智能化水平。本文论述了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分类情况,从放射性检测、光学检测、电磁检测、机器视觉检测等技术方向出发,梳... 矿石品位是衡量矿产经济价值的核心指标,相应在线检测能力事关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生产智能化水平。本文论述了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分类情况,从放射性检测、光学检测、电磁检测、机器视觉检测等技术方向出发,梳理了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辨识了相关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涵盖技术研究层面的精度瓶颈与干扰因素、信号解析与优化难题、模型构建与数据依赖关系,实际应用层面的辐射安全与成本效益考量、适应多样矿石特性的技术突破、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与即时反馈。进一步阐述了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多模态融合与智能感知技术前沿探索、智能感知与数据处理算法迭代升级、微型化/远程化/智能化设备研发、实时动态监测网络系统构建与优化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内容,深度学习促进微观与宏观特征融合分析、量子计算与生物启发算法、智能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前瞻探索内容。建议在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标准制定与规范建设、“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深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积极行动,以矿石品位在线检测技术提升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品位 在线检测 放射性检测 光学检测 电磁检测 机器视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铁矿含量对铁矿石浮选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智慧 施建军 +3 位作者 杜艳清 余莹 董振海 刘剑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2,共6页
眼前山铁矿中菱铁矿含量高,难以直接分选利用。为了实现眼前山铁矿石合理利用,采用化学分析、XRD等手段查明眼前山铁矿石与配矿用齐大山低菱铁矿石的矿物组成及铁物相。通过磨矿—磁选、浮选试验研究了眼前山铁矿石与齐大山铁矿石在不... 眼前山铁矿中菱铁矿含量高,难以直接分选利用。为了实现眼前山铁矿石合理利用,采用化学分析、XRD等手段查明眼前山铁矿石与配矿用齐大山低菱铁矿石的矿物组成及铁物相。通过磨矿—磁选、浮选试验研究了眼前山铁矿石与齐大山铁矿石在不同配矿比例下精矿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眼前山配矿量低于45%、磨矿细度为-74μm占90%、混磁精矿中菱铁矿含量低于5.41%时,浮选过程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仍可以获得TFe品位大于65%、TFe回收率高于60%的精矿;当眼前山配矿量在45%~50%、混磁精矿中菱铁矿含量在5.41%~6.05%时,浮选环境已被菱铁矿严重恶化,精矿TFe品位若达到65%,TFe回收率则大幅下降;当眼前山配矿量高于50%、混磁精矿中菱铁矿含量高于6.05%时,出现精尾不分的现象,难以通过浮选进行选别。激光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菱铁矿在磨矿过程中易泥化,产生的大量细泥容易罩盖在大颗粒矿物表面,阻碍浮选药剂的吸附,使得脉石矿物与铁矿物的疏水性差异变小,恶化浮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浮选 配矿 细泥罩盖 疏水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熄炉料钟结构对焦炭布料粒径均匀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9
作者 黄俊豪 庞克亮 +5 位作者 孙方远 刘福军 谷致远 韩龙 段衍泉 冯妍卉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8-169,共12页
干熄炉内焦炭粒径偏析问题会严重影响焦炭与冷却气体的气固换热效率。基于离散元方法(DEM)研究某钢厂干熄炉的料钟结构在装焦过程产生的料面形状、粒径分布以及粒径偏析现象,并针对干熄炉的料钟结构进行了优化,以改善焦炭粒径分布。结... 干熄炉内焦炭粒径偏析问题会严重影响焦炭与冷却气体的气固换热效率。基于离散元方法(DEM)研究某钢厂干熄炉的料钟结构在装焦过程产生的料面形状、粒径分布以及粒径偏析现象,并针对干熄炉的料钟结构进行了优化,以改善焦炭粒径分布。结果表明:相比于料钟倾角和分料板夹角,横梁方向对料面形状和粒径均匀度的影响更大。由于料钟横梁对焦炭颗粒有分流作用,容易形成倾斜堆积料面,导致焦炭颗粒分布不均匀。旋转横梁方向与焦罐布料开口平行后,减弱了料面倾斜效应,降低了焦炭颗粒粒径偏析情况。在40°~60°的料钟倾角、30°~60°的分料板夹角和横梁方向优化条件下,料面高度差最大降低70.8%,标准偏差降低最高49.4%,尤其在较大的倾角和夹角值下效果显著,有助于气体在填充床中均匀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立元件建模 干熄焦 填充床 料面形状 粒度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AQUS的EH36海工钢气电立焊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江坤 刘芳芳 +1 位作者 蒋健博 厉文墨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为研究EH36海工钢气电立焊过程,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平台,建立了用于计算气电立焊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椭球体热源与高斯面热源的组合热源模型并通过DFLUX子程序实现,通过生死单元技术来控制焊缝的填充加载,通过实测得... 为研究EH36海工钢气电立焊过程,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平台,建立了用于计算气电立焊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椭球体热源与高斯面热源的组合热源模型并通过DFLUX子程序实现,通过生死单元技术来控制焊缝的填充加载,通过实测得到EH36钢的热物理性能参数,模拟了气电立焊焊接过程。进行了焊接试验,并通过热电偶测得了焊板典型位置的热循环曲线。结果表明:焊后横向残余应力在立板的中间区域为拉应力,在其余区域为压应力。纵向残余应力在焊缝及其附近区域表现为较大的拉应力,而远离焊缝拉应力迅速衰减并过渡为压应力;计算得到的热循环曲线和焊缝形状与实际基本一致,表明了本文建立的气电立焊焊接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电立焊 热源模型 热循环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扫描速度对选区激光熔化TiC/AlSi10Mg复合材料微观组织与耐蚀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晓昕 敖敏 +1 位作者 孙美慧 刘慧敏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7-414,共8页
使用激光选区熔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制备TiC/AlSi10Mg复合材料,探索不同激光扫描速度对SLM-TiC/AlSi10Mg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力学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激光扫描速度(600、800、1000、1200 mm/s)的提高,材... 使用激光选区熔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制备TiC/AlSi10Mg复合材料,探索不同激光扫描速度对SLM-TiC/AlSi10Mg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力学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激光扫描速度(600、800、1000、1200 mm/s)的提高,材料内部缺陷逐渐降低,晶粒尺寸和均匀性得到明显的改善,TiC颗粒弥散分布特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SLM-TiC/AlSi10Mg复合材料硬度从HV(121.1±2.0)提高至HV(132.5±2.0)。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逐渐提高,SLM-TiC/AlSi10Mg复合-6-2-7材料的腐蚀电流密度从1.57×10^(-6) A∙cm^(-2)降低至1.57×10^(-7) A∙cm^(-2),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获得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选区熔化 TiC/AlSi10Mg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输电线路巡检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龙珊珊 信瑞山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121,共6页
为了准确、及时地发现输电线路中的缺陷,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输电线路立体化巡检模式。具体地,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为支持,借助K-means算法对立体巡检图像进行聚类处理,同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图像中输电线路缺陷进行智... 为了准确、及时地发现输电线路中的缺陷,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输电线路立体化巡检模式。具体地,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为支持,借助K-means算法对立体巡检图像进行聚类处理,同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图像中输电线路缺陷进行智能识别。经测试,在相同工作量下,未采用本文所提技术的输电线路缺陷识别需要5个分析员持续工作15 d,平均每分钟进行2~3张图片的识别,图像识别速度为20~30 s/张;采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识别速度高达0.25 s/张,仅需3.6 h便可以将识别任务完成。在弱光环境下,经过增强处理的图像边缘更加清晰,目标图像与背景实现明显分界,且现阶段可利用输电线路中相同部件不同角度的7张图片实现高于90%的识别准确率。另外,通过对相同条件下其他几种方法影响模型实际收敛情况的比较发现,所有方法的重构误差均呈现出逐渐降低之势,最终都趋于稳定。结果表明本文技术在立体化线路图像缺陷检测中有一定普适性,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立体化巡检 缺陷识别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用42CrMo轴承钢的电化学行为
13
作者 何武豪 郭同翰 +4 位作者 冯宇芹 孙美慧 杨思懿 周溢 吴伟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5,21,共8页
采用开路电位、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测试等手段研究了42CrMo轴承钢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并研究了温度和腐蚀时间对其电化学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42CrMo轴承钢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以活化溶解为主;且随着温... 采用开路电位、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位极化测试等手段研究了42CrMo轴承钢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并研究了温度和腐蚀时间对其电化学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42CrMo轴承钢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以活化溶解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浸泡时间的延长,42CrMo钢的电化学活性显著增加,其电荷转移电阻Rct显著降低,自腐蚀电流密度Jcorr则显著提高,表明其耐蚀性下降。腐蚀形貌分析发现,42CrMo轴承钢的表面以局部腐蚀为主,伴随着点蚀坑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轴承钢 电化学 腐蚀形貌 动电位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4099合金轧棒内部条带粗晶形成机理
14
作者 王楷萌 刘华松 +4 位作者 夏长林 裴丙红 闫智然 郭啸东 王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7-1178,共12页
GH4099合金轧棒热处理后出现内部条带粗晶,导致其高温持久性能波动。本文系统研究不同固溶时间下条带粗晶的形貌特征、演变规律、碳化物分布形态及局部微区元素分布,结合热力学计算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条带粗晶的形成与Mo、Ti和C... GH4099合金轧棒热处理后出现内部条带粗晶,导致其高温持久性能波动。本文系统研究不同固溶时间下条带粗晶的形貌特征、演变规律、碳化物分布形态及局部微区元素分布,结合热力学计算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条带粗晶的形成与Mo、Ti和Cr元素的负偏析密切相关。上述元素的条带状负偏析降低了晶界碳化物的析出量,碳化物熟化过程进一步弱化晶界钉扎作用,引发局部晶粒异常长大。随着固溶时间延长,晶粒沿低钉扎力方向优先生长,最终形成条带粗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合金 GH4099 条带粗晶 元素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绕组螺旋电磁搅拌对高碳大方坯中心偏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庆涛 唐雪峰 +3 位作者 李泽林 潘栋 柴明亮 贾吉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3-157,共5页
本工作自主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螺旋电磁搅拌器(单绕组),并研究了单绕组线圈所激发的螺旋电磁场对含碳量为0.75%(质量分数)的钢铸坯(大方坯)的元素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螺旋电磁搅拌的电流、搅拌频率以及搅拌方式都会显著影响合金元... 本工作自主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螺旋电磁搅拌器(单绕组),并研究了单绕组线圈所激发的螺旋电磁场对含碳量为0.75%(质量分数)的钢铸坯(大方坯)的元素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螺旋电磁搅拌的电流、搅拌频率以及搅拌方式都会显著影响合金元素的分布。当对铸坯进行反螺旋型搅拌时,螺旋搅拌的电流越大(400 A以上)、频率越高(6 Hz以上),碳元素的偏析程度越低。采用电火花原位分析测定了搅拌前后铸坯的碳元素偏析程度,结果表明,对螺旋电磁搅拌的参数进行优化后,铸坯中心区域的碳元素的统计偏析度可降低50%以上(95%的置信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方坯 连铸 螺旋电磁搅拌 碳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捕收剂DYN-3在铁矿石浮选脱硅中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晓峰 马玉宁 +4 位作者 陈宇 谷晓恬 朱一民 刘杰 李慧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09,共7页
以组合药剂DYN-3为研究对象,将醚胺(DYN-1)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进行组合(简称DYN-3),针对石英、赤铁矿、磁铁矿开展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考察DYN-3用量、矿浆pH值、温度、淀粉用量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YN-3对石英... 以组合药剂DYN-3为研究对象,将醚胺(DYN-1)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进行组合(简称DYN-3),针对石英、赤铁矿、磁铁矿开展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考察DYN-3用量、矿浆pH值、温度、淀粉用量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YN-3对石英捕收能力很强,在矿浆pH值为8.0时,石英回收率为99.57%,且该药剂对温度适应能力强,经人工混合矿试验可得到精矿铁品位为68.29%、回收率为95.62%的选别指标。通过红外光谱、Zeta电位等表征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DYN-3在石英表面为化学吸附,DYN-3内部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与DYN-1在吸附过程中存在正协同作用,因此增强了DYN-3在石英表面的吸附强度,从而改善石英表面可浮性。综上所述,DYN-3是一种可应用于铁矿石反浮选的新型高效低温捕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捕收剂 磁铁矿 浮选脱硅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含后缘裂隙岩质边坡岩体卸荷断裂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建明 崔新男 +1 位作者 陈忠辉 陈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5-353,共9页
基于边坡实际结构特征,利用断裂力学理论,推导了卸荷作用下后缘裂隙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和临界失稳高度计算公式,考虑分支裂隙扩展长度,构建了边坡岩体裂隙扩展贯通力学模型,提出了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来验证。结果表... 基于边坡实际结构特征,利用断裂力学理论,推导了卸荷作用下后缘裂隙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和临界失稳高度计算公式,考虑分支裂隙扩展长度,构建了边坡岩体裂隙扩展贯通力学模型,提出了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来验证。结果表明:(1)卸荷作用越强,后缘裂隙尖端复合应力强度因子越大,边坡的稳定性越差。(2)后缘裂隙倾角越大,临界扩展高度越小,起裂角越大,裂隙越来越趋向于边坡坡面扩展;平均高度越大,临界扩展高度越小,起裂角越大,裂隙越来越偏离边坡坡面扩展;裂隙长度对临界扩展高度和起裂角没有影响。(3)边坡安全系数随后缘裂隙倾角、平均高度和断裂韧度的增加而增大,随裂隙长度、下部裂隙角度和卸荷拉应力的增加而减小。研究成果可为认识和治理卸荷诱发含后缘裂隙岩质边坡崩塌滑坡灾害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卸荷 后缘裂隙 起裂角 分支裂隙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某难选混合铁矿石预富集精矿磁化焙烧过程物相转变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晓峰 李天舒 +1 位作者 孙昊延 董振海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1-76,共6页
基于流态化焙烧手段,对鞍山某含菱铁矿难选混合铁矿预富集精矿的磁化焙烧过程物相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参照工业还原气条件的直接磁化焙烧结果显示,预富集精矿中的菱铁矿会产出弱磁FeO,降低磁化率。采用氧化—还原的工艺,可以将菱铁矿... 基于流态化焙烧手段,对鞍山某含菱铁矿难选混合铁矿预富集精矿的磁化焙烧过程物相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参照工业还原气条件的直接磁化焙烧结果显示,预富集精矿中的菱铁矿会产出弱磁FeO,降低磁化率。采用氧化—还原的工艺,可以将菱铁矿改性为弱磁赤铁矿α-Fe2O3和磁赤铁矿γ-Fe2O3,避免分解产物FeO存在。但后续500~550℃长时间还原仍会出现弱磁FeO,只有在还原温度450℃磁赤铁矿γ-Fe2O3的还原产物Fe3O4能够稳定存在。据此提出了“低温预氧化—超低温还原”磁化焙烧工艺,能够实现含菱铁矿混合难选铁矿的稳定磁性转化,且满足生产适应性需求。经该流态化工艺磁化焙烧后,预富集精矿焙烧矿经弱磁选可达到铁精矿产品铁品位65.15%、铁回收率92.02%的良好指标。实验结果为含菱铁矿混合难选铁矿的磁化焙烧生产工艺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流态化 磁化焙烧 物相转变 浮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温捕收剂反浮选齐大山选厂混磁精矿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振海 智慧 +4 位作者 满晓霏 刘剑军 杨晓峰 付亚峰 李文博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56,共5页
为解决齐大山选厂反浮选使用高温浮选药剂问题,采用实验室制备的新型低温组合捕收剂AG⁃1对齐大山选厂混磁精矿在室温(20℃)下进行反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矿浆pH=11.5、抑制剂玉米淀粉用量950 g/t、活化剂CaO用量100 g/t、捕收剂AG⁃1用量7... 为解决齐大山选厂反浮选使用高温浮选药剂问题,采用实验室制备的新型低温组合捕收剂AG⁃1对齐大山选厂混磁精矿在室温(20℃)下进行反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矿浆pH=11.5、抑制剂玉米淀粉用量950 g/t、活化剂CaO用量100 g/t、捕收剂AG⁃1用量750 g/t条件下,一粗一精三扫反浮选闭路流程试验可以获得TFe品位68.13%、回收率88.43%的铁精矿。浮选精矿、尾矿XRD图谱和光学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捕收剂AG⁃1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可以有效分离脉石矿物石英和有用矿物。组合捕收剂AG⁃1与单一捕收剂油酸钠、十二胺表面张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捕收剂AG⁃1表面张力较小,降低气液界面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强,可以更好地提高矿物表面的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药剂 低温 捕收剂 反浮选 表面张力 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某含菱铁矿强磁精矿流态化磁化焙烧——弱磁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智慧 董振海 +2 位作者 刘剑军 杨晓峰 孙昊延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1-96,共6页
鞍山某强磁精矿中菱铁矿含量较高,难以实现有效分选。为此,采用流态化焙烧反应器,在传统还原磁化焙烧的基础上,开展了低温预氧化—超低温还原磁化焙烧—弱磁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试样TFe品位为29.47%,主要脉石成分SiO_(2)含量为52.8... 鞍山某强磁精矿中菱铁矿含量较高,难以实现有效分选。为此,采用流态化焙烧反应器,在传统还原磁化焙烧的基础上,开展了低温预氧化—超低温还原磁化焙烧—弱磁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试样TFe品位为29.47%,主要脉石成分SiO_(2)含量为52.81%,有害杂质S、P含量较低;铁主要以赤铁矿的形式存在,分布率为79.37%,其次为碳酸铁11.71%、磁性铁3.46%。②在500℃和550℃的条件下,以工业发生炉煤气为还原气,直接还原磁化焙烧过程中生成弱磁性浮氏体,难以实现弱磁选铁矿物相的完全磁性转化。③采用低温预氧化—超低温还原磁化焙烧可获得稳定的完全强磁性转化,适宜的流态化磁化焙烧参数为550℃预氧化2.5 min,再450℃还原焙烧10 min。④焙烧矿在磨矿细度为-30μm占92.60%、磁场强度为79.60 kA/m的条件下,可获得精矿全铁品位大于63%、全铁回收率大于84%的良好指标。⑤产品XRD分析、BSE矿相检测、EDS能谱检测结果显示试验过程中未见弱磁性赤褐铁矿和浮氏体存在,预氧化矿保持了原试样中含铁物相边界的初始形态,菱铁矿矿物相中类质同象替换的Mg、Ca元素在焙烧过程也未发生迁移,磨矿和弱磁选过程也无法将其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流态化 磁化焙烧 浮氏体 预氧化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