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氟乙酸/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催化煤沥青氧化脱硫的研究
1
作者 赵晨鹏 张瑞 +6 位作者 穆春丰 李德康 张大奎 刘海丰 靳立军 何莹 胡浩权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6-847,共12页
为避免煤沥青中硫对制备的炭材料性能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选择具有不同酸度的有机酸和氯化胆碱(ChCl)通过低温加热的方法制备低共熔溶剂(DES),并以H_(2)O_(2)为氧化剂构成煤沥青催化氧化-萃取脱硫体系,研究DES组成、氧化温度、氧化时... 为避免煤沥青中硫对制备的炭材料性能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选择具有不同酸度的有机酸和氯化胆碱(ChCl)通过低温加热的方法制备低共熔溶剂(DES),并以H_(2)O_(2)为氧化剂构成煤沥青催化氧化-萃取脱硫体系,研究DES组成、氧化温度、氧化时间以及H_(2)O_(2)用量等对煤沥青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氟乙酸(TFA)/ChCl DES具有较好的催化煤沥青氧化脱硫效果,在优化条件下的煤沥青脱硫率达到38.7%。利用元素分析、FT-IR、XRD和XPS等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的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DES催化煤沥青氧化脱硫时不仅引入一定量的含氧官能团,使煤沥青的亲水性大幅提高,而且煤沥青的表面微观形貌发生变化,产生裂纹和小颗粒,这些因素促使煤沥青中的噻吩硫氧化成砜,并进一步氧化为可溶性硫酸盐,从而实现沥青中硫的脱除。同时DES催化氧化处理的煤沥青引入的氧含量相对较低,对沥青炭化焦的晶体排列取向度的影响较小。研究工作对拓展高硫煤沥青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低共熔溶剂 H_(2)O_(2) 氧化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Zn掺杂Cu/MOR催化甲烷中C−H键活化的构效关系研究
2
作者 杨乐 吕学勇 +2 位作者 刘子乐 阎智锋 左志军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40-1552,共13页
甲烷(CH_(4))C−H键高效活化是实现甲烷低温转化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以活性O原子的自旋密度ρ为活性描述符进行理论筛选基础上,计算了高ρ活性中心的Ag、Zn掺杂[Cu_(3)O_(3)]^(2+)/MOR和Zn掺杂[CuOCu]^(2+)/MOR表... 甲烷(CH_(4))C−H键高效活化是实现甲烷低温转化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以活性O原子的自旋密度ρ为活性描述符进行理论筛选基础上,计算了高ρ活性中心的Ag、Zn掺杂[Cu_(3)O_(3)]^(2+)/MOR和Zn掺杂[CuOCu]^(2+)/MOR表面CH_(4)吸附及其C−H键活化机理。结果表明,CH_(4)在催化剂表面均为物理吸附,且吸附后可通过自由基机制生成CH3∙和表面OH。Ag、Zn掺杂均能够降低CH_(4)中C−H活化所需活化能和反应能,促进C−H键活化。进一步电子结构分析表明,活性O原子及其键连金属的电子轨道均发生自旋极化。Ag掺杂[Cu_(3)O_(3)]^(2+)/MOR与活性O原子形成Ag−O键后,增大了O 2p轨道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p带中心差值Δε_(p)及其自旋密度ρ,从而提高活性O原子对C−H键的活化能力。Zn掺杂[Cu_(3)O_(3)]^(2+)/MOR和[CuOCu]^(2+)/MOR后同样增大了Δε_(p)。尤其Zn 4s与Zn 4p轨道向低能量方向下移至合适位置时可与O 2p作用使活性O原子表现出半金属特征,极大地促进了CH_(4)中C−H键活化,且Δε_(p)和ρ作为活性描述符不足以对这一优异的促进作用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OR Zn掺杂 甲烷C−H键活化 半金属特征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煤沥青甲苯不溶物等4项指标的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金丹 穆春丰 +3 位作者 张大奎 王绍辉 王海洋 王守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3-896,共4页
采用仪器所配的积分球分析模块采集了中温煤沥青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图,采用一阶导数(SG1D)、标准正态变化(SNV)等方法对所得的原始光谱进行了预处理。分别采用GB/T2292-2018、GB/T 2293-2019、GB/T 2294-2019、GB/T 8727-2008测定... 采用仪器所配的积分球分析模块采集了中温煤沥青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图,采用一阶导数(SG1D)、标准正态变化(SNV)等方法对所得的原始光谱进行了预处理。分别采用GB/T2292-2018、GB/T 2293-2019、GB/T 2294-2019、GB/T 8727-2008测定了样品的甲苯不溶物(TI)含量、喹啉不溶物(QI)含量、软化点和结焦值等4项指标。以4项指标的光谱数据为自变量,测定值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了测定值与光谱数据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4项指标的预测值和测定值的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0.79,0.71,0.96,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48%,0.35%,1.11℃,0.35%,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59%,0.45%,1.10℃,0.52%,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满足煤沥青制成过程质量控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预测模型 甲苯不溶物含量 喹啉不溶物含量 软化点温度 结焦值 中温煤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4
作者 姚希燕 唐晓宁 +2 位作者 王晓楠 张彬 夏振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无机材料作为抗菌剂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其材料特性与抗菌机理不断得到研究。无机抗菌材料主要分为金属离子型(如Ag、Cu、Zn等)与金属氧化物光催化型(如TiO 2、ZnO等),将其制备成纳米级材料后,其由于比表面积增大,可以更好地吸附于微生... 无机材料作为抗菌剂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其材料特性与抗菌机理不断得到研究。无机抗菌材料主要分为金属离子型(如Ag、Cu、Zn等)与金属氧化物光催化型(如TiO 2、ZnO等),将其制备成纳米级材料后,其由于比表面积增大,可以更好地吸附于微生物,获得更好的抗菌效果。同时,相比于有机抗菌材料和天然抗菌材料,无机抗菌材料具有毒性低、稳定性高、耐久性好、不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优点。然而,近些年对无机抗菌材料抗菌机理的提出与研究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大部分研究人员仅对某一金属型抗菌材料提出该种材料的抗菌机理。银系抗菌材料的抗菌机理是无机抗菌材料中研究较为深入的,一般认为银系抗菌材料释放出Ag+,Ag+吸附于细菌表面,然后击穿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与细胞内容物发生反应,最后导致细菌失活。而金属氧化物光催化型(如TiO 2)抗菌材料由于其较宽的光学带隙在光照的条件下可发生光催化反应,从而产生大量如·OH、·O 2-一类的自由基,当这些自由基与细胞接触时,与细胞内有机物反应,导致细菌失活。本文归纳了各种无机材料的抗菌机理研究方式及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根据抗菌活性物质和作用对象将抗菌机理分为三类:直接接触型、溶出-渗透型和催化氧化型。目前的研究表明,三种抗菌机理往往共同存在,相互交错,对其机理分析仍不透彻,因此建议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层面,比如细胞修复、蛋白质转换等方面揭示抗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抗菌材料 抗菌机理 活性氧(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和石油基C7-沥青质的结构特征及缔合行为 被引量:5
5
作者 杜俊涛 张大奎 +5 位作者 张敏鑫 郏慧娜 聂毅 孙一凯 邓文安 李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4-682,I0003,共10页
采用核磁(NMR)、小角散射分析(SAX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改进的B-L法等手段,研究了煤基C7-沥青质(CT-asp)和石油基C7-沥青质(M-asp)两类沥青质的化学组成、官能团和分子结构等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差异性,进而通过极性溶剂中沥青质稳... 采用核磁(NMR)、小角散射分析(SAX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改进的B-L法等手段,研究了煤基C7-沥青质(CT-asp)和石油基C7-沥青质(M-asp)两类沥青质的化学组成、官能团和分子结构等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差异性,进而通过极性溶剂中沥青质稳定参数研究两类沥青质的缔合行为和聚集体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氢键和酸碱作用。结果表明,CT-asp分子芳香环数较少且有较多短烷基侧链,且芳香度较高,较高含量氧杂原子以芳香醚和酚羟基赋存形态为主;而M-asp的芳香核尺寸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明显高于CT-asp,芳香环数虽较多且有较多长烷基支链,且芳香度较小;两类沥青质缔合聚集程度关联物质的量比(nCT-asp/nM-asp)及其分子结构特征,源于杂原子官能团的氢键和酸碱作用是两类沥青质缔合的主要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石油 C7-沥青质 分子结构 缔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修饰炭黑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6
作者 印瑞琳 王坤 +3 位作者 张健 徐桂英 张大奎 周卫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140,共5页
鉴于碳材料容量低、循环稳定差,提出了利用有机-无机杂化的概念来制备碳基复合材料,并将其用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首先以亚磷酸三乙酯为原料制备磷酰氯,然后借助炭黑表面的羟基与羧基进行接枝反应,制备出有机磷修饰炭黑原料,并利用红... 鉴于碳材料容量低、循环稳定差,提出了利用有机-无机杂化的概念来制备碳基复合材料,并将其用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首先以亚磷酸三乙酯为原料制备磷酰氯,然后借助炭黑表面的羟基与羧基进行接枝反应,制备出有机磷修饰炭黑原料,并利用红外光谱、氮气吸脱附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面官能团及结构表征,利用恒流充放电与循环伏安测试对其储锂性能和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磷官能团修饰到炭黑表面,与原料炭黑相比,磷修饰炭黑的首圈可逆容量由301mAh/g提升至950mAh/g,首圈库仑效率由54%提升至80%,动力学分析表明,有机磷官能团的引入明显增强了电极材料储锂过程中的电容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磷修饰 锂离子电池 电容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