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63 m焦炉配用高硫气肥煤炼焦的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李杰 邱全山 +3 位作者 张晓萍 张晓宁 钱虎林 胡俊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6,共6页
为扩大炼焦煤资源、降低配煤成本,对比分析某高硫气肥煤和7.63 m焦炉在用三种1/3焦煤、两种肥煤的常规煤质、煤岩、基氏流动度和矿物质催化指数等指标,并采用40 kg荷重试验焦炉进行炼焦试验,研究气肥煤替代1/3焦煤和肥煤的可行性及适宜... 为扩大炼焦煤资源、降低配煤成本,对比分析某高硫气肥煤和7.63 m焦炉在用三种1/3焦煤、两种肥煤的常规煤质、煤岩、基氏流动度和矿物质催化指数等指标,并采用40 kg荷重试验焦炉进行炼焦试验,研究气肥煤替代1/3焦煤和肥煤的可行性及适宜配比。结果表明,与1/3焦煤和肥煤相比,气肥煤呈低灰、高挥发分、高硫、高粘结性特征;为了减小配用气肥煤对焦炭强度的不利影响,优先替代1/3焦煤A、肥煤A和1/3焦煤C;随着气肥煤配比提高,焦炭机械强度缓慢降低、热态性能改善;气肥煤直接替代1/3焦煤、肥煤,配比可达10%而焦炭质量满足生产需求;若同步优化配煤结构,并考虑配合煤S_(t,d)≤1.00%控制要求,气肥煤配比最高可达15%。结合实验研究结果,7.63 m焦炉自2024年3月配用气肥煤,配比维持5%~6%,焦炭强度指标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肥煤 1/3焦煤 肥煤 炼焦 机械强度 热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差率对动车组车轮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俊 曾东方 +3 位作者 鲁连涛 宫彦华 陈希 邹朗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0,共8页
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是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轮轨间滑差率会对滚动接触疲劳损伤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分析滑差率对动车组车轮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中开展了水润滑条件下的车轮钢滚动接触疲劳试验,分析了不同滑差... 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是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轮轨间滑差率会对滚动接触疲劳损伤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分析滑差率对动车组车轮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中开展了水润滑条件下的车轮钢滚动接触疲劳试验,分析了不同滑差率条件下车轮钢的摩擦磨损行为和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特征;通过安定图理论分析裂纹萌生行为,通过基于最大周向力准则和流体腔技术的有限元仿真分析裂纹扩展行为;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滑差率对车轮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滑差率的增加,车轮钢试样的牵引系数增加,磨损加剧,滚动接触疲劳寿命先减小后增大.通过安定图理论分析表明,随着滑差率增加,表面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指数FI_(surf)增加,促进了疲劳裂纹萌生.有限元仿真分析发现,随着滑差率增加,裂纹等效应力强度因子峰值K_(θ,max)增加,促进了疲劳裂纹扩展.磨损的增加抑制了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因此,滚动接触疲劳与磨损的竞争导致车轮试样的接触疲劳寿命随着滑差率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本研究中还发现,通过最大周向力准则和流体腔技术可预测水润滑条件下的车轮钢滚动接触疲劳裂纹扩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钢 滑差率 滚动接触疲劳 磨损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退火过程中再加热速度对C-Mn-Si-Al钢组织演变的影响
3
作者 肖洋洋 冷德平 +1 位作者 崔磊 彭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5,共4页
以Nb/Ti微合金化C-Mn-Si-Al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双退火过程中再加热速率对组织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氏体基体再加热过程中发生回火析出渗碳体,随着再加热速率的增加,渗碳体析出区间逐渐增大,但析出量逐渐减小,到再加热速率为80... 以Nb/Ti微合金化C-Mn-Si-Al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双退火过程中再加热速率对组织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氏体基体再加热过程中发生回火析出渗碳体,随着再加热速率的增加,渗碳体析出区间逐渐增大,但析出量逐渐减小,到再加热速率为80℃/s时,基本不析出渗碳体。最终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其中部分板条马氏体存在自回火析出的碳化物。此外,存在两种不同形态和尺寸的夹杂物,一种是由TiN和Al2O3组成的块状复合夹杂,另一种是由Nb单质为主体微溶Ti的长方形夹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退火 马氏体 渗碳体 再加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钢烧结优化配矿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自民 吴胜利 +2 位作者 金俊 宋灿阳 朱娟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8,共6页
对马钢常用的10种铁矿粉的同化性、液相流动性、粘结相自身强度、SFCA生成特性、连晶固结强度等高温烧结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铁矿粉高温特性互补原理,设计了五组烧结优化配矿方案并进行了烧结杯试验,均获得了良好的烧结效果... 对马钢常用的10种铁矿粉的同化性、液相流动性、粘结相自身强度、SFCA生成特性、连晶固结强度等高温烧结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铁矿粉高温特性互补原理,设计了五组烧结优化配矿方案并进行了烧结杯试验,均获得了良好的烧结效果,验证了基于铁矿粉高温特性的烧结优化配矿方法的可行性,为马钢充分利用铁矿粉资源、降低配矿成本,改善烧结矿质量提供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粉 烧结 高温特性 优化配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钢冶金污泥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自民 金俊 +1 位作者 苏允隆 黄发元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2,共5页
自2002年以来,马钢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开发了多种对转炉和高炉污泥的循环利用技术,并成功实施。至2007年7月,实现了马钢所有钢厂转炉污泥在厂区内部循环利用;至2009年7月,实现了马钢所有铁厂高炉瓦斯泥在厂区内部循环利用。该系列技术... 自2002年以来,马钢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开发了多种对转炉和高炉污泥的循环利用技术,并成功实施。至2007年7月,实现了马钢所有钢厂转炉污泥在厂区内部循环利用;至2009年7月,实现了马钢所有铁厂高炉瓦斯泥在厂区内部循环利用。该系列技术的应用,在为马钢减少冶金废弃物排放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马钢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污泥 瓦斯泥 循环利用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钢380m^2烧结机“小风量、低负压、超厚料层”技术创新实践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群山 郑兴荣 +2 位作者 徐冰 戚义龙 陈东峰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1,共6页
"厚料层烧结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除了理论、技术问题外,还有制度问题、各方面成龙配套问题。本文介绍了马钢第三炼铁总厂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厚料层与高负压这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两台380 ... "厚料层烧结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除了理论、技术问题外,还有制度问题、各方面成龙配套问题。本文介绍了马钢第三炼铁总厂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厚料层与高负压这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两台380 m^2烧结机上成功实现了900 mm超厚料层下"小风量、低负压"烧结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生产组织、操作策略调整上对烧结产质量提升、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厚料层烧结 烧结风量再分配 小风量低负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钢集团朝阳公司烧结配矿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杰 周明顺 +4 位作者 赵东明 孙宏武 翟立委 张辉 徐礼兵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74,79,共5页
根据朝阳鞍凌公司烧结生产实际情况,分析研究了配加鞍凌"四合一"杂料,改变粉矿种类和提高粉矿比例对烧结技术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加杂料可以提高各项烧结技术指标,但配加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工业生产带来困难;在... 根据朝阳鞍凌公司烧结生产实际情况,分析研究了配加鞍凌"四合一"杂料,改变粉矿种类和提高粉矿比例对烧结技术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加杂料可以提高各项烧结技术指标,但配加比例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工业生产带来困难;在配加比例相同的条件下,配加杨迪矿可以提高烧结矿的转鼓强度,配加纽曼矿可以提高烧结机产量,配加巴西矿可以提高烧结矿成品率;提高粉矿比例后,当杨迪矿和南非矿混合配加时,可以得到较好的技术指标。根据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指标较差的实际,分析了烧结矿的显微结构,并进行了烧结矿喷洒氯化钙溶液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钢 杂料 烧结 配矿 低温还原粉化 矿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团矿NH_(3)-H_(2)还原动力学研究
8
作者 杨佳龙 米澳 +4 位作者 张晓萍 从俊强 胡正洪 李家新 温宝良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7,72,共9页
氨还原赤铁矿是一种潜在的环保炼铁方法,有利于解决氢的运输和储存所面临的物流和能源问题。然而,先前研究中氨还原球团矿的样品质量通常仅为2.8 g,且缺乏对氨氢共同还原球团矿活化能的讨论。为进一步分析NH_(3)-H_(2)还原球团矿的还原... 氨还原赤铁矿是一种潜在的环保炼铁方法,有利于解决氢的运输和储存所面临的物流和能源问题。然而,先前研究中氨还原球团矿的样品质量通常仅为2.8 g,且缺乏对氨氢共同还原球团矿活化能的讨论。为进一步分析NH_(3)-H_(2)还原球团矿的还原动力学,本文采用50 g球团矿进行还原试验,讨论NH_(3)-H_(2)还原球团矿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并通过热力学与XRD分析研究球团矿NH_(3)-H_(2)还原过程中的相结构组成与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使用100%NH_(3)还原50 g球团矿的速率低于50%NH_(3)与50%H_(2)的混合气体,而后者又低于100%H_(2)。随着温度的升高,50%NH_(3)与50%H_(2)对球团矿的还原效果逐渐接近于100%H_(2)。从常见的气固反应数学模型中选取相边界控制模型中的收缩圆柱模型作为最概然反应机理函数,对于还原50 g球团矿,使用100%NH_(3)、50%NH_(3)与50%H_(2)和100%H_(2)的还原反应活化能分别为65.42、54.37 kJ/mol和29.17 kJ/mol。NH_(3)的分解反应对Fe_(2)O_(3)的还原具有负面影响。热力学与XRD分析结果表明:100%NH_(3)还原Fe_(2)O_(3)过程中会伴随有少量Fe_(4)N生成;由于NH_(3)分压之间的差异,使用50%NH_(3)与50%H_(2)还原球团矿会大幅减少Fe_(4)N的生成。本文研究成果可拓展氨还原球团矿动力学研究范围,为后续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炼铁 氨还原 氢还原 球团矿 还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钢除尘污泥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朱贺民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3,共4页
主要介绍马钢转炉炼钢除尘污泥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在烧结生产中的利用情况。生产实践表明,马钢开发的烧结利用炼钢除尘污泥工艺,混合效果较好,处理量大,能够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不会给烧结生产指标带来不利影响。
关键词 炼钢除尘污泥 打碎 混合 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预处理工艺对其矿物组成与资源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辽沙 曾晶 +4 位作者 苏世怀 陈广言 叶平 周云 董元篪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1-74,共4页
结合转炉钢渣的稳定化预处理工艺,分别研究了经风碎法、滚筒水淬法、热泼法预处理后转炉钢渣的矿物形貌、组成与结构特点,探讨了不同稳定化预处理方式对钢渣资源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的稳定化预处理,转炉钢渣的矿物组成和形貌... 结合转炉钢渣的稳定化预处理工艺,分别研究了经风碎法、滚筒水淬法、热泼法预处理后转炉钢渣的矿物形貌、组成与结构特点,探讨了不同稳定化预处理方式对钢渣资源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的稳定化预处理,转炉钢渣的矿物组成和形貌及稳定性等理化特性差别很大。热泼法预处理钢渣中含大量不稳定的较大颗粒硅酸三钙相,易析出游离氧化钙,不宜直接资源化利用;滚筒水淬法预处理后的钢渣消化完全,结构稳定,以硅酸二钙和铁铝酸钙为主要矿物相,利于直接资源化利用;风碎法预处理后的钢渣结构稳定性较好,以硅酸二钙和铁酸钙为主要矿物,矿物粒度细小而均匀,对直接资源化利用也较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钢渣 稳定化处理 矿物相 资源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镀锌板表面无机组分与有机硅烷复合钝化膜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振海 叶鹏飞 +2 位作者 徐丽萍 杨兴亮 张千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7,33,共5页
以硅烷偶联剂KH560和KH602复配出有机硅烷钝化组分,再加入双氧水改性的TiOSO4和Na3VO4无机组分,配制出无机组分-有机硅烷复合钝化液。通过电化学Tafel极化曲线、交流阻抗谱(EIS)和中性盐雾试验,对比了未钝化镀锌板、添加和未添加无机组... 以硅烷偶联剂KH560和KH602复配出有机硅烷钝化组分,再加入双氧水改性的TiOSO4和Na3VO4无机组分,配制出无机组分-有机硅烷复合钝化液。通过电化学Tafel极化曲线、交流阻抗谱(EIS)和中性盐雾试验,对比了未钝化镀锌板、添加和未添加无机组分钝化的镀锌板的耐蚀性;通过附着力测试,评价了两种钝化膜层的附着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了三种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加入无机组分能有效改善钝化膜的耐蚀性,提高膜层表面结构的致密性,从而形成耐蚀性好、附着力强、表面均匀、结构致密的复合钝化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钝化 无机组分 耐蚀性 附着力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重型热轧H型钢的开发和应用现状 被引量:25
12
作者 程鼎 吴保桥 +1 位作者 夏勐 彦井成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23,共3页
近年来,在大高度和大跨度钢结构加工领域,重型热轧H型钢有逐步替代大尺寸焊接H型钢的趋势。本文介绍了中国重型热轧H型钢的生产设备、技术及应用现状,并简要阐述了重型热轧H型钢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热轧H型钢 重型 结构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齿轮钢18CrNiMo7-6奥氏体晶粒度长大规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少朋 尉文超 +4 位作者 胡芳忠 王毛球 汪开忠 王自敏 时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9-183,共5页
利用金相实验法研究了低碳齿轮钢18CrNiMo7-6在不同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行为,建立了Arrhenius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并利用时间指数对模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1173~1373 K范围内,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 利用金相实验法研究了低碳齿轮钢18CrNiMo7-6在不同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行为,建立了Arrhenius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并利用时间指数对模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1173~1373 K范围内,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且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对时间的敏感性,显著粗化温度为1273 K;建立了Arrhenius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D=2.223×10^(6)exp[-132086/(RT)]tn,其中激活能Q=132.086 kJ/mol;时间指数n随温度的变化近似服从S型函数,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方程式n=0.0775+0.2317/(1+10(1326.73-T)×0.0235),用该方程式对考虑合金元素的Arrhenius方程中的时间指数进行了优化,将优化后由该模型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其吻合性较未优化前的模型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钢 奥氏体晶粒 长大模型 奥氏体化温度 时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工艺对高速列车用DZ2车轴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汪开忠 胡芳忠 +4 位作者 陈世杰 郝震宇 胡艺耀 孙维 杜松林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62-165,168,共5页
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高速列车用DZ2车轴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80~700℃之间回火时,新开发的高速列车用DZ2车轴钢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组织;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料中马氏体位相逐渐消失,位错密度下降,碳化... 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高速列车用DZ2车轴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80~700℃之间回火时,新开发的高速列车用DZ2车轴钢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组织;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料中马氏体位相逐渐消失,位错密度下降,碳化物逐渐析出和球化;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试验钢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下降,断面收缩率、断后伸长率和冲击韧性逐渐增加,其中,在640℃以下回火时,冲击韧性增加的幅度比较显著,当回火温度高于640℃时,冲击韧性提高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Z2车轴钢 高铁 组织 力学性能 热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扩孔型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谷海容 张建 +2 位作者 杨兴亮 刘永刚 潘红波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419-423,共5页
对540MPa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组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85%左右的铁素体加上15%左右的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尺寸细小,基体中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和大量细小弥散的析出物;贝氏体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均匀,以板条状... 对540MPa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组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85%左右的铁素体加上15%左右的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尺寸细小,基体中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和大量细小弥散的析出物;贝氏体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均匀,以板条状为主,板条间分布有较多碳化物颗粒。通过合适的成分设计和控轧控冷手段获得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形态,可较好地保证材料所需的强度-拉伸凸缘性能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 组织 强度 拉伸凸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钢耐火钢高温下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蒋首超 陆立新 +3 位作者 李国强 沈俊昶 吴保桥 吴结才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75,共4页
为了得到高温下耐火钢的材料特性,对马钢集团开发的耐火钢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高温下的恒温加载拉伸试验,得到不同温度下耐火钢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延伸率、面缩率和应力-应变关系,并测定高温下耐火钢的热膨胀系... 为了得到高温下耐火钢的材料特性,对马钢集团开发的耐火钢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高温下的恒温加载拉伸试验,得到不同温度下耐火钢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延伸率、面缩率和应力-应变关系,并测定高温下耐火钢的热膨胀系数,采用悬丝耦合共振法测定高温下耐火钢的初始弹性模量。试验表明,马钢耐火钢在600℃时的屈服强度大于常温下的2/3,弹性模量大于常温下的3/4。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拟合得到耐火钢的各力学指标参数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可用于耐火钢结构抗火性能的分析与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试验 力学性能 耐火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钛酸改性复合有机硅烷钝化膜及膜层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田飘飘 张振海 +2 位作者 徐丽萍 杨兴亮 张千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37,共5页
通过氟钛酸改性KH858+KH580混合硅烷,配制出无铬钝化液,将其涂覆在热镀锌板上,经烘干、固化,形成无铬钝化膜。测定了钝化膜的厚度、附着力和硬度;通过中性盐雾试验,研究了钝化膜的耐化学腐蚀性能;通过Tafel极化曲线和EIS图谱,表征了钝... 通过氟钛酸改性KH858+KH580混合硅烷,配制出无铬钝化液,将其涂覆在热镀锌板上,经烘干、固化,形成无铬钝化膜。测定了钝化膜的厚度、附着力和硬度;通过中性盐雾试验,研究了钝化膜的耐化学腐蚀性能;通过Tafel极化曲线和EIS图谱,表征了钝化膜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钝化膜的平均厚度为5.2μm,附着力测试的被剥离面积为3%,硬度为3H,均满足国家标准,符合工业生产要求;此外,钝化膜的耐化学腐蚀和耐电化学腐蚀性能优良,相比于改性前,其性能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锌钢板 氟钛酸 有机硅烷 钝化膜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的改性及其对水性聚氨酯树脂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汤晓东 张振海 +2 位作者 徐丽萍 杨兴亮 张千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在乙醇水溶液中,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通过测定粒径,探讨了纳米SiO2含量、乙醇水溶液配比以及改性剂含量对分散性的影响。将改性后的纳米SiO2分散液、水性聚氨酯树脂及无机组分等复配成无铬钝化液,在热镀锌板... 在乙醇水溶液中,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通过测定粒径,探讨了纳米SiO2含量、乙醇水溶液配比以及改性剂含量对分散性的影响。将改性后的纳米SiO2分散液、水性聚氨酯树脂及无机组分等复配成无铬钝化液,在热镀锌板上制备钝化膜,通过电化学Tafel极化曲线、交流阻抗以及中性盐雾试验对比纳米SiO2改性聚氨酯复合钝化膜和未改性聚氨酯复合钝化膜的耐蚀性,结果表明,与后者相比,前者的耐腐蚀性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改性 粒径 水性聚氨酯树脂 电化学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体车轮钢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付秀琴 张斌 +1 位作者 张弘 张明如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86,共4页
针对铁路车轮使用中存在的剥离问题,对新研制的贝氏体车轮钢进行检验。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说明,与普通CL60车轮钢相比,新型贝氏体车轮钢的强度提高13%,塑性变形能力提高23%,冲击韧性提高2-3倍;通过金相组织观察、SEM断口分析、X射线衍射... 针对铁路车轮使用中存在的剥离问题,对新研制的贝氏体车轮钢进行检验。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说明,与普通CL60车轮钢相比,新型贝氏体车轮钢的强度提高13%,塑性变形能力提高23%,冲击韧性提高2-3倍;通过金相组织观察、SEM断口分析、X射线衍射组织测定和TEM分析得出:新型贝氏体车轮钢为细而均匀的贝氏体+铁素体+少量粒状贝氏体组织,冲击断口具有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为12%,显微组织主要由条状铁素体组成,未见碳化物析出相,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贝氏体车轮钢能显著提高车轮的抗剥离性能,具有更高的运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钢 贝氏体钢 性能分析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锌板硅烷-硝酸锆复合转化膜的性能与表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田飘飘 徐丽萍 +2 位作者 张振海 杨兴亮 张千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获得一种防腐性能优越的转化膜。方法将KH560和KH791两种硅烷复合后水解,添加硝酸锆,得到KH560-KH791-硝酸锆复合钝化液,采用该钝化液对镀锌钢板进行钝化处理,通过盐水浸泡实验、中性盐雾试验和附着力测试,与添加硝酸锆前的转化膜... 目的获得一种防腐性能优越的转化膜。方法将KH560和KH791两种硅烷复合后水解,添加硝酸锆,得到KH560-KH791-硝酸锆复合钝化液,采用该钝化液对镀锌钢板进行钝化处理,通过盐水浸泡实验、中性盐雾试验和附着力测试,与添加硝酸锆前的转化膜进行性能对比。结果盐水浸泡和中性盐雾腐蚀72 h的实验中,添加硝酸锆后的转化膜性能都明显优于添加前,二者的附着力测试均能达到一级。结论加入的硝酸锆填充了膜层空隙,更加有效地阻挡了腐蚀介质的渗透,使得钝化膜的防腐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烷 复合转化膜 硝酸锆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