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提高油气采收率与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彬儒 郭继香 +3 位作者 薛鹏程 陈利新 刘骐峣 王霞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3-757,共5页
CO_(2)驱油可以提高低渗/特低渗油藏、致密油藏、高含水油藏等不同类型油气藏的采收率并实现CO_(2)地质封存,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CO_(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与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CO_(2)驱油与... CO_(2)驱油可以提高低渗/特低渗油藏、致密油藏、高含水油藏等不同类型油气藏的采收率并实现CO_(2)地质封存,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CO_(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与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CO_(2)驱油与封存油藏工程和地面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探讨了CO_(2)驱油技术面临的挑战,指出了加快CO_(2)驱技术发展的方向。旨在为改善气驱开发效果、提高油气藏采收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低碳减排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提高采收率 地质封存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乳液:性能、制备及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殷俊荣 陈宇琪 +3 位作者 张百川 王金冉 鲜成钢 贾文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67,共6页
从尺寸、制备方法、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性等方面详细地对纳米乳液和微乳液的特点与不同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纳米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失稳机理。系统介绍了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驱油与助排机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对纳米乳... 从尺寸、制备方法、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性等方面详细地对纳米乳液和微乳液的特点与不同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纳米乳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失稳机理。系统介绍了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驱油与助排机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对纳米乳液在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开发新型低成本、高效的制备方法及研究新型耐温耐盐型纳米乳液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乳液 微乳液 驱油 助排 非常规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鲜成钢 金衍 +5 位作者 李斌会 黄小青 赵杨 张景臣 贾文峰 李曹雄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共8页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我国复杂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效益开发必由之路,亟需从理念向方法论转变,以期更好地促进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理论的技术探索与应用。遵循系统工程的原则,按照全生命周期可接受效益指标下最大化采收率的开发理...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我国复杂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效益开发必由之路,亟需从理念向方法论转变,以期更好地促进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理论的技术探索与应用。遵循系统工程的原则,按照全生命周期可接受效益指标下最大化采收率的开发理念,重点研究了地质流体演化动力学模型、高分辨率裂缝表征方法与技术、立体开发智能布井方法与技术、高分辨率岩石力学参数测量与建模、超大型真三轴压裂模拟实验系统、空间应力场主动利用机理与调控机制、页岩油可流动性机理与评价方法和页岩油压裂提高采收率一体化关键材料,与实践充分结合,提出了岩石复杂组构和强非均质性是形成复杂缝网的自然基础、“构造驱动、多因素综合”立体开发布井等理论认识和创新思路,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从理念向方法论转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强调了辩证与发散思维在推动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中的核心作用,为我国页岩油气效益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浅层页岩气 陆相页岩油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概述 被引量:6
4
作者 罗群 王井伶 +1 位作者 罗家国 吴安彬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2,共12页
针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不清,富集机制与富集效率不明等科学问题,采用广泛调研、野外观察、岩心描述、镜下鉴定、模拟实验、统计分析等手段和途径,结合科研实践,提出了缝-孔耦合是制约非常规油气滞留、运移、聚集、富集关键... 针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不清,富集机制与富集效率不明等科学问题,采用广泛调研、野外观察、岩心描述、镜下鉴定、模拟实验、统计分析等手段和途径,结合科研实践,提出了缝-孔耦合是制约非常规油气滞留、运移、聚集、富集关键控制因素,即“缝-孔耦合富烃假说”。主要结论包括:①缝-孔耦合不仅控制了非常规油气运聚、富集与成藏的动力与阻力、还控制了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空间,而且也制约着非常规油气运聚、富集与成藏的相态、方式、流体流动规律和运聚富集的效率。②总结出 16 种缝-孔耦合类型,划分优势耦合、良好耦合、一般耦合和不利耦合等 4 个评价级别的缝-孔耦合,其中优势耦合的缝-孔系统最有利于非常规油气的运聚、富集与成藏,其次是良好耦合。③概述了“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提出的背景、基本原理、主要依据、主要观点以及基于“缝-孔耦合富烃假说”的勘探思路。“缝-孔耦合富烃假说”的系统梳理对非常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以丰富和发展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缝-孔耦合 优势耦合 富烃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储层孔隙网络两相流动模拟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秀坤 刘海成 +1 位作者 吴忠维 崔传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512-10518,共7页
针对非常规储层多相渗流微观机理认识不清且室内实验开展困难的问题,基于星形截面流体微观赋存模型,结合高性能图论算法和开源可视化表征软件,在考虑活塞式驱替、卡断填充、协同式填充、带油膜充填等孔喉微观填充机理基础上,建立孔隙网... 针对非常规储层多相渗流微观机理认识不清且室内实验开展困难的问题,基于星形截面流体微观赋存模型,结合高性能图论算法和开源可视化表征软件,在考虑活塞式驱替、卡断填充、协同式填充、带油膜充填等孔喉微观填充机理基础上,建立孔隙网络两相流动模拟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模拟了初次排驱和不同润湿性条件下的水驱油过程,实现了对孔隙网络内非润湿相连通关系的动态监测,表征了剩余油的三维空间展布,计算得到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细管力曲线。通过对比计算获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与室内实验获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验证了建立的孔隙网络两相流动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运用建立的孔隙网络两相流动模拟方法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的复杂油水两相流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吉木萨尔页岩储层两相流区域狭窄,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存在“渗透率圈闭”现象。研究结果为非常规储层两相流动模拟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网络模型 两相流动 相对渗透率 混合润湿 吉木萨尔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内涵与研究思路 被引量:4
6
作者 宋岩 贾承造 +2 位作者 姜林 马行陟 邵鑫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9-1210,1226,共13页
传统的含油气系统理论强调从“源”到“圈闭”的成藏过程恢复,其概念中的油气资源主体为常规油气资源,难以涵盖非常规油气富集机理的理念和研究。全油气系统理论是从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而来,结合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实践与发现,增... 传统的含油气系统理论强调从“源”到“圈闭”的成藏过程恢复,其概念中的油气资源主体为常规油气资源,难以涵盖非常规油气富集机理的理念和研究。全油气系统理论是从含油气系统理论发展而来,结合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实践与发现,增加了非常规油气的研究内容。尽管全油气系统研究仍涵盖“地质要素、动态演化、油气分布”三大方面,但其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相较含油气系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包括:①地质要素方面,含油气系统主要研究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演化、常规油气储层物性、圈闭、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内容,而全油气系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滞留烃定量评价、非常规储层表征、源储配置等研究内容;②动态演化方面,含油气系统主要研究常规油气烃源岩演化与圈闭形成期匹配,而全油气系统增加了非常规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的匹配、非常规油气藏后期改造等研究内容;③油气分布方面,含油气系统以浮力成藏机制为核心研究常规油气的运聚与分布,而全油气系统则通过深入理解非常规油气自封闭成藏机制、查明常规—非常规油气分布序列,从而确定全油气系统的油气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油气系统 常规-非常规油气 研究思路 地质要素 动态演化 油气分布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映艳 邓远 +5 位作者 何吉祥 彭寿昌 宋斯宇 李一鸣 范青青 刘达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陆源碎屑-碳酸盐-火山碎屑多元混积层系。文中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N2吸附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渗关系法、核磁共振法、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和J函数法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与渗...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陆源碎屑-碳酸盐-火山碎屑多元混积层系。文中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N2吸附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渗关系法、核磁共振法、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和J函数法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各类方法计算得到的芦草沟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分布范围在3.88%~6.57%,渗透率下限分布范围在0.0059×10^(-3)~0.0120×10^(-3)μm^(2)。综合分析各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最终优选出核磁共振法与水膜厚度法2种方法来明确芦草沟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得到芦草沟组页岩油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5.92%、渗透率下限为0.01×10^(-3)μm^(2)。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页岩油藏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可靠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有效储层 物性下限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芦草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
8
作者 陆加敏 孙立东 +10 位作者 杨亮 姜振学 刘家军 李笑梅 施立冬 蔡壮 李卓 杨威 缪欢 陈瑞华 孙伟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区块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复杂且不明确。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手段,重点分析了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次,并建立了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区块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复杂且不明确。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手段,重点分析了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次,并建立了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宋芳屯构造带内登娄库组泥岩品质较差,主要为Ⅲ和Ⅱ2型,Ro为1.73%,处于高成熟阶段,徐西次凹沙河子组泥岩以好-很好烃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Ⅲ-Ⅱ1型,Ro为2.55%,处于过成熟阶段;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原油来源于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泥岩和徐西次凹沙河子组泥岩,而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徐西次凹的沙河子组泥岩;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运移期为距今89.6~67.5Ma,最大运移时期约为距今76.0Ma;登娄库组泥岩和沙河子组泥岩持续供烃是宋芳屯构造带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多层系砂岩泥岩互层与主干断裂、砂体对油气的输导为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生烃期与成藏期高度匹配是多层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多种地质条件的耦合下形成了宋芳屯构造带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宋芳屯构造带 登娄库组 油气系统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赋能型油气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9
作者 李景叶 林伯韬 +3 位作者 胡晓东 范媛 廖广志 高秋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6,共8页
高校“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工智能和应用学科双向赋能,形成了侧重人工智能学科的“人工智能+X”和侧重应用学科的“X+人工智能”两种复合型学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了双向赋能型油气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 高校“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工智能和应用学科双向赋能,形成了侧重人工智能学科的“人工智能+X”和侧重应用学科的“X+人工智能”两种复合型学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了双向赋能型油气人工智能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侧重人工智能学科的“人工智能+油气”和侧重油气学科的“油气+人工智能”两种复合型学科,创立了人工智能+油气交叉学科,油气+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方向,本科人工智能+研究生油气一体化培养三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油气人工智能学科平台牵引的“一平台三融合”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出既懂油气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创新、针对性培养以及实践成效、全球胜任力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赋能 学科融合 人工智能 油气工程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乳化降黏剂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丁保东 刘磊 +3 位作者 张文龙 高晨豪 陈祥伟 郭继香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73,共6页
为了避免稠油热采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对稠油乳化降黏剂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乳化降黏剂的工作原理、分类、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重点讨论了降黏剂在实现绿色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油田中降黏剂的应用和稠油的... 为了避免稠油热采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对稠油乳化降黏剂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乳化降黏剂的工作原理、分类、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重点讨论了降黏剂在实现绿色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油田中降黏剂的应用和稠油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表面活性剂 两亲聚合物 纳米颗粒 乳化降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条件下原油/石油磺酸盐体系的乳化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张娟 刘平 +3 位作者 侯晓康 高源 吕其超 杨子浩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9-979,共11页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相行为直接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时的采油效率。该文选用一种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与原油模拟油的乳化相行为,绘制了体系相图,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相行为直接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时的采油效率。该文选用一种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与原油模拟油的乳化相行为,绘制了体系相图,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化相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改变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水比,石油磺酸盐与模拟油乳化形成了W/O/W和W/O型两种乳状液,乳化性能较好。表面活性剂浓度、油水比、温度和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原油乳状液的类型、稳定性和粒径具有显著影响。油/水界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界面黏弹性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界面张力随矿化度增大先显著降低后增大。不同类型乳状液的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水比增大而显著增强。提高温度使原油乳状液由W/O型逐渐转相生成W/O/W型,而提高矿化度使原油乳状液由W/O/W型逐渐转相生成W/O型。此外,提高温度与矿化度可以增加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但是温度与矿化度过高又会降低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相行为 提高采收率 石油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纳米乳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俊荣 何涛 +2 位作者 王艺博 武俊文 贾文峰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6,共6页
介绍了Pickering纳米乳液的制备工艺、总结了Pickering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在医疗、食品和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讨论了目前Pickering纳米乳液所遇到的挑战,对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展望。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 介绍了Pickering纳米乳液的制备工艺、总结了Pickering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因素以及国内外在医疗、食品和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讨论了目前Pickering纳米乳液所遇到的挑战,对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展望。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选择固体颗粒的类型,制备耗能低、成本低、可持续发展的Pickering纳米乳液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纳米乳液 制备工艺 影响因素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气藏水侵及开发效果主控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昭宇 宋兆杰 +3 位作者 朱绍鹏 张骞 韩鑫 周鑫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6,共6页
水侵是水驱气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L1气田是优质大型深水水驱气田,明确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对于气田的高效开发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明确气田各井水侵风险的基础上,开展了考虑多影响因素的气藏水侵数值模拟,... 水侵是水驱气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L1气田是优质大型深水水驱气田,明确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对于气田的高效开发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明确气田各井水侵风险的基础上,开展了考虑多影响因素的气藏水侵数值模拟,明确了影响水驱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L1气田存在较高见水风险;水体类型和水体倍数为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Ⅰ类主控因素;井型和K_(z)/K_(r)(储层垂向渗透率与平面渗透率之比)是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Ⅱ类主控因素;日产量、射开程度、地层倾角为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Ⅲ类主控因素。在气藏实际开发中,需要优先考虑Ⅰ类和Ⅱ类主控因素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指导气田后续见水预测及生产制度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气藏 水侵 开发效果 主控因素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常用有机酸化缓蚀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臧嘉炜 张世岭 +5 位作者 杨向同 叶艳 宋瀚轩 姚二冬 张杨 刘乐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763,共6页
系统综述了油田常用有机酸化缓蚀剂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目前曼尼希碱类、季铵盐类、炔醇类及醛酮类及其他类型缓蚀剂的合成工艺、性能特点与作用机理,并总结了其在高温高压、强酸环境等复杂工况下的应用效果。通过梳理缓蚀剂的电化学... 系统综述了油田常用有机酸化缓蚀剂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目前曼尼希碱类、季铵盐类、炔醇类及醛酮类及其他类型缓蚀剂的合成工艺、性能特点与作用机理,并总结了其在高温高压、强酸环境等复杂工况下的应用效果。通过梳理缓蚀剂的电化学与物理化学作用机制,阐明了不同类型缓蚀剂在金属表面成膜、抑制腐蚀反应的关键路径。同时,通过对缓蚀剂最新成果及新兴方向的研究,指出当前研究在环保性、高温适应性及协同增效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最后,展望了油田缓蚀剂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需深化绿色环保型缓蚀剂的机理研究、优化多元复配技术、开发耐超高温材料,以提升缓蚀剂的经济性与环境兼容性,满足深层油气开发的严苛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油田缓蚀剂 材料合成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15
作者 桂诗琦 罗群 +3 位作者 贺小标 王千军 王仕琛 汪亮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 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安山岩及角砾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与裂缝,孔隙度多小于8%,渗透率多为0.1~10.0 mD,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②研究区油藏富集运聚为“断-储-壳”3要素联合控制,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风化淋滤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石炭系及其上覆泥岩均较致密,与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储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走滑断裂与盖层的配置关系对油气垂向与横向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③研究区油藏整体上具有“双源供烃、多体系输导、多类型盖层、多层系含油、多种油藏类型、复式含油气区”的特征。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油藏具有明显的差异,横向上,近源为“断毯输导、侧向充注、近源风化壳成藏模式”,远源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远源断壳体成藏模式”;纵向上,浅部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浅部风化壳成藏模式”,深部为“双源供烃、断裂输导、致密岩层封盖、深部断缝体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藏 物理模拟 深大断裂 风化淋滤作用 双源供烃 石炭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型降黏剂性能与驱油效果研究
16
作者 魏超平 束宁凯 +3 位作者 李伟 吴光焕 赵红雨 钟立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关系数,明晰了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提出驱油程度和驱油指数2项指标,利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形成了反映驱油效率的驱油指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最小乳化转速、降黏率、乳状液粒径和吸附损失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脱水率和洗油效率对驱油效率具有一定影响,在低界面张力范围内,界面张力影响不明显;最小乳化转速、乳状液粒径、吸附损失、脱水率与驱油效率呈负相关,降黏率、洗油效率与驱油效率呈正相关;具有易乳化、乳化后油滴可通过性高、降黏剂抗吸附能力强、乳化后原油流动性强、对原油的剥离作用强的降黏剂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驱油指数与驱油效率明显呈线性正相关,驱油指数大小可以评判驱油效率高低。矿场降黏吞吐与降黏驱试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 化学降黏开发 驱油效率 乳化性能 评价与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砾岩油藏CO_(2)吞吐降混剂优选实验研究
17
作者 吴海荣 王立坤 +4 位作者 杨钰龙 宋平 张记刚 谭龙 侯吉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参数,如何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新疆M油田某区块致密砾岩储层无法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实验... 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参数,如何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新疆M油田某区块致密砾岩储层无法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法筛选降混效果最佳的降混剂,并评价降混剂的注入对致密砾岩储层岩心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注入柠檬酸异丁酯时,CO_(2)与原油的MMP降幅最大,故选其为最佳降混剂。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柠檬酸异丁酯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原油黏度的降幅逐渐增大,当注入的柠檬酸异丁酯质量分数为0.6%和0.8%时,其对原油的降黏效果相当。结合降混效果和经济性,将柠檬酸异丁酯的注入段塞和质量分数分别优化为0.006 PV和0.6%。柠檬酸异丁酯能够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MMP的机理主要包括降低原油黏度和促进CO_(2)萃取能力2方面。室内CO_(2)吞吐实验参数优化为:注气时机为压力衰竭程度为10%,注气体积为0.75 PV,焖井时间为15 h。该条件下注入段塞为0.006 PV的质量分数为0.6%的柠檬酸异丁酯后,CO_(2)吞吐采收率由未注入降混剂的12.89%升至19.36%,所优选的柠檬酸异丁酯提高CO_(2)吞吐采收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 CO_(2)吞吐 降混剂 最小混相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s-MPG与MSRG联合堵水适应性研究
18
作者 吴伟鹏 马冬晨 +4 位作者 杨敏 侯吉瑞 吴文明 梁拓 马国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探明储量规模大,高温高盐的地质条件远超东部砂岩油藏,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裂缝、溶蚀孔洞等形态发育,不同储集空间在三维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展布形态多样,流动规律复杂,非均质性较强,边底水能量较高,剩余油分布形式多...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探明储量规模大,高温高盐的地质条件远超东部砂岩油藏,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裂缝、溶蚀孔洞等形态发育,不同储集空间在三维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展布形态多样,流动规律复杂,非均质性较强,边底水能量较高,剩余油分布形式多样,提高采出程度难度较大。基于油藏地质特点设计制作典型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开展多凝胶联合堵水实验,揭示凝胶堵水在不同缝洞结构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储集体凝胶联合堵水,控水增油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缝网型储集体增油12%,断裂破碎带储集体增油10%,缝洞型储集体增油8%,溶洞型储集体增油5%。此外,基于室内实验结果开展矿场先导应用,小规模多溶洞井堵水后,含水率由100%最低降至30%,阶段累积产油量千余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联合堵水 不同储集体 典型结构模型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国内外钻井液用抗钙处理剂研究进展
19
作者 贾文峰 张百川 +1 位作者 刘皓 杨小华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3-461,共9页
国内外针对钻井液处理剂在高钙污染下性能大幅降低的难题,对降滤失剂、增黏剂、抑制剂、润滑剂及降黏剂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处理剂的抗钙性能,虽然出现抗钙25%时抗温达150℃、抗钙11%时抗温180℃的产品,且部分产品成功应用于... 国内外针对钻井液处理剂在高钙污染下性能大幅降低的难题,对降滤失剂、增黏剂、抑制剂、润滑剂及降黏剂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处理剂的抗钙性能,虽然出现抗钙25%时抗温达150℃、抗钙11%时抗温180℃的产品,且部分产品成功应用于现场。但多数处理剂研究还限于室内,且仍存在抗温抗钙性能还不能同时兼顾的问题,尤其在抗钙含量大于200000 ppm(≥20%氯化钙)的处理剂研究不多。今后抗钙处理剂的研究要在着重将室内研究成果尽快转化的基础上提高抗温抗钙同时兼顾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利用价廉易得的天然材料,开发基于生物质资源的低成本处理剂;同时要在分子结构设计上突破传统结构,采用支化或星形、树枝状或树形结构的抗钙聚合物材料,注重新单体研发,新材料的引入,并结合材料科学领域AI技术,进一步提升处理剂抗温抗钙能力、提高研发效率及处理剂现场应用的适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抗温抗钙 降滤失剂 增黏剂 降黏剂 润滑剂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岭页岩油储层甜点评价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万有余 王小琼 +3 位作者 林海 熊廷松 钟毅 申颍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496-4504,共9页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主要发育有纹层状和薄层状页岩油储层,为了确定优势甜点,在实验室中开展了纹层状和薄层状页岩岩石物性及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结合现场产液等资料,系统地对英雄岭页岩油储层甜点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薄...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主要发育有纹层状和薄层状页岩油储层,为了确定优势甜点,在实验室中开展了纹层状和薄层状页岩岩石物性及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结合现场产液等资料,系统地对英雄岭页岩油储层甜点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薄层状页岩,纹层状页岩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含量高、生烃能力强,原始含油饱和度高;纹层状页岩孔隙度相对低,但纹层状页岩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和应力敏感性系数,初始天然微裂隙发育;纹层状页岩水平渗透率高,吸液能力较强,渗吸驱油能力强;纹层状页岩抗压强度相对低,天然微裂隙更发育,破裂后更易沿层理方向形成裂缝条数更多的复杂裂缝网络。实验研究结果与现场的产液分析结果一致,纹层状页岩压后产生的裂缝形态更复杂,液体进入后置换驱油的面积大,导致渗吸驱油的能力强,渗吸驱油效率高,使得纹层状页岩最先产液。综合分析可见纹层状页岩是最优的甜点。研究成果对于英雄岭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岭 页岩油 甜点 纹层状页岩 薄层状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