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作用对常规-非常规油气连续聚积耦合成藏控制机制——以川东南平桥地区为例
1
作者 高令宇 陈孔全 +5 位作者 陆建林 汤济广 庹秀松 张斗中 闫春明 庞一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2024年第3期565-575,共11页
为探索川东南平桥地区构造作用对常规和非常规气藏成藏过程的动态控制作用及差异,基于地震、地质和包裹体等资料,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剖析了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动态成藏过程及构造对两者影响的差异性,... 为探索川东南平桥地区构造作用对常规和非常规气藏成藏过程的动态控制作用及差异,基于地震、地质和包裹体等资料,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剖析了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动态成藏过程及构造对两者影响的差异性,建立了典型常规—非常规油气连续聚集耦合成藏模式。平桥地区位于川东南SE-NW前展式递进变形带中,受多套滑脱层和江南—雪峰造山带联合控制,发育断展构造和背冲构造。平桥背斜构造形成于燕山期。中燕山期,受江南—雪峰构造体系前展式扩展影响,研究区发生NE向强烈断褶作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川中隆起阻挡和青藏高原隆升使平桥背斜不断抬升;寒武系筇竹寺组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在早燕山期及以前主要经历了长期的埋藏生烃,中燕山期构造变形扩展至研究区,常规气藏储层(洗象池群)、盖层、油气圈闭及运移均受到影响,气藏保存条件较差。非常规气层被改造成为背斜构造,页岩气向背斜核部聚集,整体保存条件较好。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地层隆升泄压,两类气藏保存条件继续变差。因此,构造作用对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成藏控制差异体现在控制方式和改造时间上:中燕山期侧向供烃是常规气藏成藏的关键;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改造和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影响了页岩气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作用 常规气藏 非常规气藏 差异控制 洗象池群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古构造应力场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庞一桢 陈孔全 +6 位作者 张培先 何贵松 汤济广 张斗中 高令宇 闫春明 王砚锋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92,共20页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 渝东南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是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而古构造应力场控制着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武隆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较大影响。本文对武隆地区及周缘发育的节理进行分期配套处理,明确了武隆地区的古构造应力方向,同时通过岩石声发射实验计算得到了古构造应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武隆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关键构造变形期的地质模型,并通过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结果明确了该地区关键构造期的构造应力特征,以确定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进而对构造应力场山中期和中燕山晚期,其中燕山中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112—194 MPa和60.93—147.99MPa,中燕山晚期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75.67—168.32MPa和31.19—95.56MPa。模拟结果显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高值区大多集中于武隆西向斜核部、断层上盘的局部区域以及断层的拐点和端点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与断层上盘的距离要远于断层下盘。向斜的核部曲率越大,越易形成“Λ”型裂缝,越有利于页岩气的储集和保存,因此武隆西向斜的页岩气有利保存区优于武隆东向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区 龙马溪组 构造演化 数值模拟 古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太古界潜山型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3
作者 王丽娟 韩登林 +5 位作者 马良帅 胡蓉蓉 王晨晨 马斌玉 闫康 朱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4,共11页
依据岩心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与渤中19-6低位潜山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风化带储层较发育,以孔隙-裂缝型为主;渤中19-6低位潜山储... 依据岩心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对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与渤中19-6低位潜山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向上,渤海海域M油田中位潜山风化带储层较发育,以孔隙-裂缝型为主;渤中19-6低位潜山储层裂缝尤其发育,风化带和内幕带均以裂缝型储层为主。不同类型潜山在埋藏深度、源储接触及垂向分带等多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导致了储层在孔喉空间等微观结构方面也存在差异。②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不同类型潜山储层分带具有差异性,古地貌构造制约了潜山储层的平面分布及有机酸迁移方向,风化淋滤溶蚀作用间接改善了储层的微观结构,其改善程度受潜山裂缝及风化环境控制。③不同类型潜山的优质储层发育带具有差异性,低位潜山型优质储层主要集中在深层内幕裂缝带,中位潜山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潜山顶部风化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储层 中位潜山 低位潜山 微观结构 裂缝型 孔隙-裂缝型 构造运动 古地貌 太古界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漏失裂缝内封堵层演化规律及颗粒特征行为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4
作者 蒲磊 谢凌志 +3 位作者 徐鹏 陈欢 许明标 汪帮哲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裂缝性漏失成为不稳定地层条件下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桥接堵漏方法是裂缝性漏失控制的最有效方式。传统裂缝实验装置对裂缝内以颗粒流所形成封堵层的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堵漏浆体系配方的科学构建。为了探究颗粒的特征行... 裂缝性漏失成为不稳定地层条件下钻井过程中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桥接堵漏方法是裂缝性漏失控制的最有效方式。传统裂缝实验装置对裂缝内以颗粒流所形成封堵层的机理仍不明确,制约了堵漏浆体系配方的科学构建。为了探究颗粒的特征行为和裂缝内封堵层的动态演化过程,建立了井筒-裂缝可视化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颗粒粒径、浓度、泵入速度、流体黏度等关键因素下颗粒的行为特征、封堵层形成规律以及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内封堵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同时存在颗粒混合行为和特征行为的转换。裂缝的封堵层构建位置对颗粒粒径具有很高的敏感性,颗粒的浓度影响着裂缝的封堵时间,流体的黏度容易改变裂缝内的封堵结构以及过高的泵速会破坏原有形成的封堵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封堵 颗粒特征行为 可视化实验装置 演化过程 堵漏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抑制沥青质沉淀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韩雨潇 邓舒元 +4 位作者 王博 吴奇骏 付健 佘跃惠 张凡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0,共9页
沥青质沉淀作为石油工业常见的现象,几乎出现在石油生产、加工和运输的各个阶段,给石油与天然气工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纳米颗粒(NPs)由于其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而具有极高的表面能,在吸附、催化... 沥青质沉淀作为石油工业常见的现象,几乎出现在石油生产、加工和运输的各个阶段,给石油与天然气工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纳米颗粒(NPs)由于其独特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而具有极高的表面能,在吸附、催化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NPs在抑制沥青质沉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包括吸附稳定机制和空间位阻机制,阐述了这两种机制的潜在作用方式;在抑制沥青质沉淀方面,综述了NPs抑制沥青质沉淀的影响因素,包括NPs因素、沥青质因素以及介质因素,同时论述了这些因素的潜在作用机理,分析了不同因素间的协同/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沥青质沉淀 抑制机理 空间位阻 吸附分散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差异油气充注历史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悠 王海红 +3 位作者 罗顺社 吕奇奇 李昱东 何维领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3-159,共7页
受多种成藏要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在研究区不同地区油藏面貌和勘探成果均存在较大差异。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从微观上探究了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油气充注历史,并结合宏观上油气成藏条件特... 受多种成藏要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延长组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在研究区不同地区油藏面貌和勘探成果均存在较大差异。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从微观上探究了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油气充注历史,并结合宏观上油气成藏条件特征,综合分析了研究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差异油气充注历史。研究结果表明,镇原地区东部长8段油充注较为活跃,油充注成藏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133~124Ma)、早白垩世中期(115Ma)以及晚白垩世早期(95Ma);镇原地区西部长8段油充注较弱,气充注成藏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96 Ma)。镇原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东、西部成藏差异性主要受距盆地生烃中心距离、储层成岩作用以及构造调整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历史 致密砂岩油藏 流体包裹体 延长组长8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部台北坳陷中生界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建 谢睿 +1 位作者 徐敏 林小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158,共9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中生界陆相河湖沉积体系发育福州组泥岩、石门潭组泥岩两套主力烃源岩。根据台北坳陷烃源岩、储盖组合、输导体系等油气藏形成的静态要素为基础,结合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分析,研究其成藏过程,明确了台北坳陷以福州组、石门潭组为主力烃源,福州组、石门潭组及始新世瓯江组砂体为主要储层,油气沿着凹陷边缘的砂体、活动的断层运移,砂体尖灭和断层封闭时期,油气早期成藏;始新世末-渐新世的全盆性挤压反转,油气重新调整聚集成藏。从而建立起台北坳陷中生界早期成藏,后期调整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坳陷 福州组 石门潭组 油气来源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地层沉积特征
8
作者 刘中戎 陈孔全 +6 位作者 范志伟 韩京 吴浩 何志勇 张斗中 庞一桢 马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侏罗统布曲组是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在野外地质调查期间,发现羌塘盆地西北部发育了一套优质白云岩储层。由于前期区内勘探工作较少,地层沉积特征分析仍是实现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 中侏罗统布曲组是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在野外地质调查期间,发现羌塘盆地西北部发育了一套优质白云岩储层。由于前期区内勘探工作较少,地层沉积特征分析仍是实现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野外剖面岩性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总结出了区内发育的七种典型岩相组合类型,继而分析区内布曲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结果表明:(1)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从南往北依次发育开阔台地亚相、台地边缘亚相、斜坡亚相、浅水陆棚亚相四种沉积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七种次相。(2)基于中侏罗统布曲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明确其为典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并建立了“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陆棚”的沉积模式。(3)结合区内三叠系至侏罗系地层垂向叠置关系,可进一步明确区内阿堵拉组(T_(3)a)、布曲组(J_(2)b)和索瓦组(J_(3)s)暗色泥岩作为烃源岩与布曲组白云岩、生物礁灰岩储层,以及布曲组上部泥晶灰岩、夏里组泥岩和膏岩盖层之间形成良好的配置关系,为羌塘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布曲组的油气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西北部 布曲组 白云岩 岩相组合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盐泥隆起塑性变形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9
作者 龚晓星 佘晓宇 +3 位作者 陈洁 许辉群 唐婷婷 董政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0-933,共14页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凸起的成因是该区多年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地震剖面解析,认为是由渔洋组一新沟嘴组和荆沙组一潜江组两套多层盐泥侵一底辟刺穿形成的大型盐泥隆起,主要形成于荆河镇组沉积之后,将完整的潜江凹陷...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凸起的成因是该区多年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地震剖面解析,认为是由渔洋组一新沟嘴组和荆沙组一潜江组两套多层盐泥侵一底辟刺穿形成的大型盐泥隆起,主要形成于荆河镇组沉积之后,将完整的潜江凹陷分割成3个次洼;盐泥隆的成因是在差异负载和重力滑脱动力作用下潜北断裂下降盘塑性侧向上侵推挤,与上升盘重力滑脱推覆造成南北双向挤压上拱,形成了以汉水断层面为底板、中部为盐泥隆核、上层盐泥上部膝折一断褶穹窿3层结构;强烈塑性变形使潭口地区潜北断层面中部塑化一揉皱消失,上部强拱左旋翻转成平卧断层;各个构造层盐泥塑性变形程度和形态差异与构造层盐泥含量、盐泥比有关;盐泥隆是形成各种油藏类型的关键因素,潜三段、潜四上段、新沟嘴组中被盐泥隆和刺穿作用形成的地层、岩性油藏是该区具有勘探潜力的油藏类型,且被近期钻探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北断层 潭口盐泥隆 多层塑性变形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海峰 宋换新 +3 位作者 杨振瑞 唐永 旷红伟 柳永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6-326,共11页
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属于间冰期沉积,目前对其沉积地层及古环境等方面的认识有限。在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大塘坡组古环境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CaO/... 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属于间冰期沉积,目前对其沉积地层及古环境等方面的认识有限。在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大塘坡组古环境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CaO/(CaO+Fe)、Sr/Ba、Rb/K、K/Na值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水体盐度整体为中—低盐度,其中大九湖剖面沉积水体盐度比宋洛剖面沉积水体高。氧化-还原性敏感元素相关参数V/(V+Ni)、Ni/Co、Ce_(anom)值研究表明,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水体。CIA、ICV、Sr/Cu、Sr/Ba、Rb/Sr、Mg/Ca值和Sr含量等研究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属于温暖湿润气候环境。总有机碳(TOC)、古生物资料以及Cu和Ba含量综合分析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温暖湿润气候以及合适的水体条件,为藻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并为大塘坡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大塘坡组 南华系 沉积水体环境 古气候 古盐度 油气勘探 神农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与胶乳液协同作用对固井水泥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宇萌 许明标 +2 位作者 宋建建 王晓亮 周俊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258,264,共7页
为提高水泥石在井下抵抗外部载荷破坏的能力,需要对油井水泥材料增强增韧,碳纤维和胶乳液是油井水泥常用的改性材料。为研究碳纤维与胶乳液协同作用对水泥浆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在水泥浆中加入不同配比的碳纤维和胶乳液,测试了水泥浆常... 为提高水泥石在井下抵抗外部载荷破坏的能力,需要对油井水泥材料增强增韧,碳纤维和胶乳液是油井水泥常用的改性材料。为研究碳纤维与胶乳液协同作用对水泥浆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在水泥浆中加入不同配比的碳纤维和胶乳液,测试了水泥浆常规性能和力学性能,并使用扫描电镜对水泥石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试验表明,相比较单掺碳纤维和单掺胶乳液的水泥石,两种材料协同作用水泥石力学性能提高。在0. 2%碳纤维和1%胶乳液加量协同作用下的水泥石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冲击强度分别为35. 44 MPa、11. 15 MPa、2. 08 k J/m2,弹性模量达到5. 8 GPa。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以发现,胶乳的网状结构和碳纤维的桥接作用综合提高水泥石性能,有效的控制了水泥石微裂隙的发展,从而提高水泥石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石 碳纤维 胶乳液 力学性能 固井完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古地貌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耿军阳 刘丽萍 +3 位作者 罗顺社 吕奇奇 代榕 张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1,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广泛发育古地貌油藏,古地貌对该类型油藏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以印模法恢复该地区的古地貌形态,并结合试油试采资料、油藏剖面等分析古地貌对环江地区延安组下部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环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广泛发育古地貌油藏,古地貌对该类型油藏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以印模法恢复该地区的古地貌形态,并结合试油试采资料、油藏剖面等分析古地貌对环江地区延安组下部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环江地区主要发育古河谷、支河谷、高地、斜坡、河间丘5种古地貌单元;古地貌对研究区侏罗系下部油藏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古地貌的起伏形态直接控制沉积相的展布,古地貌背景下的低幅度鼻隆构造是油藏的富集空间,延长组顶部的不整合面与古河道厚砂带为油气运移提供有利通道;环江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发育斜坡成藏和支河谷成藏2种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环江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地貌 油气富集 延安组 侏罗系 环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源凹陷中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世豪 林小云 刘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4期55-60,共6页
济源凹陷是以华北古生界地台为基底,经过复杂构造演化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成藏体系复杂,可能经历多期油气充注、破坏及改造,而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尚未盖棺定论。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保留了许多重要信息,如温度、压力、流体成分、... 济源凹陷是以华北古生界地台为基底,经过复杂构造演化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成藏体系复杂,可能经历多期油气充注、破坏及改造,而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尚未盖棺定论。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保留了许多重要信息,如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古环境特征等,在鉴别烃源岩热演化阶段和油气的生成、油气充注期次的划分、流体古压力恢复、油气成藏过程剖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济源凹陷中生界油气成藏时期,在下侏罗统鞍腰组和上三叠统谭庄组两套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研究基础之上,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方法以及均一温度-埋藏史间接投影定年法,分析了济源凹陷中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而对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凹陷中生界储层捕获了7种赋存状态的烃类包裹体,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蓝色3种不同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以及纯气相包裹体;根据包裹体颜色、均一温度测定及宿主矿物产状、成岩次序等特征,认为至少发生过3期油充注(163 Ma、101~95 Ma和27~23.8 Ma)和1期天然气充注(119~11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中生界 济源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才 张忠涛 +3 位作者 刘杰 张文珠 徐徽 易雪斐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90,共9页
目前常用的古构造图的制作方法为"厚度图法"和"断层平移法",这两种方法对断控圈闭为主的古构造恢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能定量化的研究古构造生长发育情况。本论文首次将三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应用于珠江口盆地番禺... 目前常用的古构造图的制作方法为"厚度图法"和"断层平移法",这两种方法对断控圈闭为主的古构造恢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能定量化的研究古构造生长发育情况。本论文首次将三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应用于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三维古构造恢复技术在应用时,避免了厚度异常现象,实现了去压实恢复,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古构造情况。该技术在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A"构造的应用,达到了定量分析古构造发育的效果,并且认识到了A构造在关键时期T32时期古构造幅度较小,后期构造幅度增大是A构造充满度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恢复 充满度 去压实 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树脂粉对热采井水泥浆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刘卫红 王晓亮 +1 位作者 胡千红 许明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601,共6页
稠油油藏在开采过程中由于高温蒸汽的注入,产生的热应力往往会导致固井水泥石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优选了一种聚芳醚酮类耐高温树脂粉作为弹性材料加入水泥浆体系中,研究了树脂粉对水泥浆常规性能、力学性能及耐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 稠油油藏在开采过程中由于高温蒸汽的注入,产生的热应力往往会导致固井水泥石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优选了一种聚芳醚酮类耐高温树脂粉作为弹性材料加入水泥浆体系中,研究了树脂粉对水泥浆常规性能、力学性能及耐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泥浆中加入4%的树脂粉时,水泥浆的稠度系数为0.71 Pa·sn、滤失量为34 mL、稠化时间为225 min、抗压强度为17.69 MPa,水泥浆的常规性能均满足现场作业要求;而水泥石的弹性模量则可以降低至4 GPa以下,树脂粉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水泥石的弹性。加有树脂粉的水泥石在320℃高温养护28 d后,抗压强度为18.68 MPa,抗冲击强度为1.97 kJ/m^(2),弹性模量为3.67 GPa,显示了较好的抗高温强度和弹性。与未加树脂粉的水泥石相比,水泥石的渗透率降低了61.3%,弹性模量下降了39.1%,峰值应变增加了119.0%。树脂粉的加入改善了水泥石的脆性,增加了水泥石的弹性以及抗形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热采井水泥石在注蒸汽作业过程中抵抗热应力破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树脂粉 热采井 固井 水泥浆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采泵迷宫密封泄漏率的动网格技术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阳 刘旭辉 +1 位作者 高成 梅熠轩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170,共8页
分层采油泵作为油田开采中、后期常用设备,其柱塞与泵筒间的密封常采用迷宫密封,由于井下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密封间隙漏失成为影响泵效的主要问题。为探究压差流和剪切流对密封泄漏率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和Fluent动网格技术对密... 分层采油泵作为油田开采中、后期常用设备,其柱塞与泵筒间的密封常采用迷宫密封,由于井下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密封间隙漏失成为影响泵效的主要问题。为探究压差流和剪切流对密封泄漏率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和Fluent动网格技术对密封间隙流场进行仿真实验,利用动网格中网格弹性光顺和网格重构的方法,避免了由运动壁面引起的网格畸变,进一步揭示间隙流场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瞬态仿真中由运动壁面引起的剪切流作用更加明显,剪切流速的增大使边界层厚度变薄,进而影响泄漏率;间隙宽度、两端压差和柱塞运动速度对泄漏率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泄漏率主要受间隙宽度和压差流的影响,受剪切流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泵 迷宫密封 剪切流 压差流 瞬态仿真 动网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及其代谢物提高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收率 被引量:2
17
作者 付健 刘宇龙 +4 位作者 张岑茜 王晨月 孙珊珊 佘跃惠 张凡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09,共8页
自发渗吸是低渗透油藏采油的重要方法,微生物提高渗吸采收率的主要采油机理详细研究报导较少。使用从油藏环境中分离得到的专利菌株波茨坦短芽孢杆菌BS3096和铜绿假单胞菌LZ3-2,通过自发渗吸实验研究了细菌和培养基的选择、微生物的生... 自发渗吸是低渗透油藏采油的重要方法,微生物提高渗吸采收率的主要采油机理详细研究报导较少。使用从油藏环境中分离得到的专利菌株波茨坦短芽孢杆菌BS3096和铜绿假单胞菌LZ3-2,通过自发渗吸实验研究了细菌和培养基的选择、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细菌的代谢产物生物表面活性剂、菌体影响等因素对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有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渗吸液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从0.8848mN/m降低至0.2055mN/m,接触角由116.4°减小至42.8°,使岩石的润湿性从油湿变为水湿。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和岩石润湿性的改变对提高渗吸原油采收率影响显著,BS3096产的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渗吸采收率可达60%;铜绿假单胞菌PAO1产的鼠李糖脂渗吸采收率为56.26%;LZ3-2产的糖蛋白类生物乳化剂对原油的具有乳化效果,乳化率为6.96%。渗吸实验中,BS3096菌体在岩心内大量累积,选择性地封堵大孔喉通道,使渗吸液分流至低渗区的小孔隙中将原油驱替出来,可使采收率提高7.5百分点。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自发渗吸作用强弱顺序为生物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阳离子型,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渗吸采收率比化学型表面活性剂高11.8百分点~41.5百分点。本研究为低渗透油藏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为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现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微生物 提高原油采收率 自发渗吸 生物表面活性剂 采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亚 吴宇 侯珊珊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纳米材料因表面效应和小粒径效应在改善钻井液性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钻井液添加剂的进阶选择。主要介绍了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及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钻井液用纳米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 纳米材料因表面效应和小粒径效应在改善钻井液性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是钻井液添加剂的进阶选择。主要介绍了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及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钻井液用纳米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钻井液新型添加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钻井液 流变性 滤失控制 抑制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介导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绿色合成及应用
19
作者 佘跃惠 王晨月 +2 位作者 刘宇龙 黄培秀 张岑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14901-14910,共10页
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微藻合成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符合绿色化学的宗旨,展现出卓越的应用潜力。综述了微藻介导合成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机理:主要包括胞内、胞外两种合成途径。微... 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已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微藻合成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符合绿色化学的宗旨,展现出卓越的应用潜力。综述了微藻介导合成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机理:主要包括胞内、胞外两种合成途径。微藻活细胞利用光合传递链产生的电子将捕获的金属离子还原,或产生的植物螯合素、金属硫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低毒复合纳米颗粒;另一方面,利用微藻提取物中的蛋白质、黄酮、多酚、单宁等生物活性物质将金属离子还原、封端,形成稳定的纳米颗粒。讨论了微藻类型、培养条件(光照、温度)及合成条件(pH、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纳米粒径、形貌和性质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微藻基纳米材料在抑菌技术、环境修复、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基于当前微藻基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瓶颈,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及方向,旨在为微藻基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生物纳米颗粒 合成影响因素 绿色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新元古代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被引量:31
20
作者 旷红伟 柳永清 +7 位作者 耿元生 白华青 彭楠 范正秀 宋换新 夏晓旭 王玉冲 陈骁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共30页
地球曾经历了3次超大陆演化过程,其中2次超大陆(哥伦比亚(Columbia)和罗迪尼亚(Rodinia))旋回涉及中新元古代,并与一系列区域性事件相联系,形成了多成因的超大陆演化模型。华北中东部新元古代沉积事件、扬子和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事件、... 地球曾经历了3次超大陆演化过程,其中2次超大陆(哥伦比亚(Columbia)和罗迪尼亚(Rodinia))旋回涉及中新元古代,并与一系列区域性事件相联系,形成了多成因的超大陆演化模型。华北中东部新元古代沉积事件、扬子和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事件、雪球事件等都被视为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响应,它们对定时三大陆块相互关系及定位其在全球超大陆的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在超大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在中新元古代的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过程中,还伴随发育具有广泛区域性甚至全球意义的巨厚白云岩与碳酸盐岩微生物(岩)、红层与黑色页岩、全球性臼齿亮晶碳酸盐岩和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等沉积事件群及元素(同位素)漂移等地球化学异常事件,也包括特殊且重要的磷块岩、锰、铁矿等沉积成矿事件。由于不断显示出来在全球古大陆重建和古地理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们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中通过系统分析中国中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演化中发育的部分重要或关键地质事件(群)时空发育与分布特征,并结合作者团队的实际资料和测试数据,以期揭示超大陆演化过程与重要沉积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为超大陆聚散旋回演化和时空定位及原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和评价提供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臼齿碳酸盐岩 叠层石 红层 黑色岩系 冰川事件 超大陆 中元古代 新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