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孔隙岩石中断裂带内部结构及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9
1
作者 付晓飞 尚小钰 孟令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8-2438,共11页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资料,研究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及形成断裂带内部结构,分析断裂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碎裂作用和碎裂流作用,分别形成初角砾岩、角砾岩和碎...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资料,研究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及形成断裂带内部结构,分析断裂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碎裂作用和碎裂流作用,分别形成初角砾岩、角砾岩和碎裂岩以及超碎裂岩,前3类断层岩渗透性相对较高,多为流体运移的通道。不同岩性地层内形成的断裂带结构有共性也有差异,共同特征是:伴随位移增加,断裂带逐渐从"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发展,一旦大规模断层泥形成,变形集中在断层核上,破碎带宽度不再明显增加。不同的是演化模式的差异,碳酸盐岩压溶作用明显,伴随大量压溶缝形成和生长连接,最终演化成断裂。火山岩特别是凝灰岩中,开始发生断裂变形不形成破碎带,而是先形成断层核。超固结泥岩形成的断裂带开始渗透性增强,伴随断层泥产生,渗透率又会接近母岩。这种差异可能造成断层封闭模式演化及油气富集规律的差异。仅发育破碎带小规模断层、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以及具有连续断层核的破碎带为典型的高渗透性断层,对非常规储层油气充注起到重要的作用。断层核渗透性决定断层封闭类型及油气富集模式,高渗透性断层核本身不具有封闭能力,主要靠岩性对接封闭,油气通常富集在区域性盖层之下且主要富集在断裂的下盘。低渗透断层核具有很强的封闭能力,油气在两盘均可以富集。破碎带由于大量裂缝发育,成为非常规油气富集的"甜点"区,有些致密气和页岩气富集区沿着断层呈条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非孔隙性岩石 断裂变形 结构 非常规储层 油气运聚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致密砂岩-膏泥岩储盖组合断裂带内部结构及与天然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9
2
作者 付晓飞 徐萌 +2 位作者 柳少波 卓勤功 孟令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1-533,共13页
本文在野外观察描述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致密砂岩-膏泥岩储盖组合内断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断裂在膏泥岩内变形机制取决于埋藏深度决定的脆塑性,膏泥岩在浅埋条件下处于脆性变形阶段,形成断层泥充填的贯通型断裂,垂向封闭能力很差... 本文在野外观察描述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致密砂岩-膏泥岩储盖组合内断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断裂在膏泥岩内变形机制取决于埋藏深度决定的脆塑性,膏泥岩在浅埋条件下处于脆性变形阶段,形成断层泥充填的贯通型断裂,垂向封闭能力很差;膏泥岩在较深埋条件下处于脆-塑性变形阶段,形成涂抹型断裂带,伴随断距增加,涂抹逐渐失去连续性,连续的膏岩涂抹形成有效封闭,一旦失去连续性,油气将穿越盖层垂向散失;膏泥岩在深埋条件下处于塑性变形阶段,膏泥岩限制断裂穿层。因此,塑性膏泥岩和脆-塑性膏泥岩在涂抹连续情况下,能够形成有效封闭。断裂变形时储层已经致密化,抬升作用和储层超压导致断裂变形机制以破裂为主,断层核为断层角砾岩,破碎带发育大量裂缝,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侧向封闭依靠岩性对接。这种岩性对接封闭导致天然气聚集模式具有3个典型特征:一是天然气紧邻区域性盖层分布,即天然气层之上为区域性盖层;二是区域性盖层与储层对接形成有效封闭,因此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气源断裂上升盘;三是烃柱高度取决于断距大小,圈闭范围内最小断距决定烃柱高度和气-水界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泥岩 断裂带结构 封闭性 岩性对接 脆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内断裂带结构及其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3
3
作者 郄莹 付晓飞 +1 位作者 孟令东 许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9-761,共13页
以野外观察描述为手段,系统研究了碳酸盐岩断裂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断裂带结构演化过程,剖析了碳酸盐岩地层中断裂带结构与流体运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碳酸盐岩内断裂变形机制的因素包括岩性、孔隙度、变形深度、温度、胶结作用、... 以野外观察描述为手段,系统研究了碳酸盐岩断裂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断裂带结构演化过程,剖析了碳酸盐岩地层中断裂带结构与流体运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碳酸盐岩内断裂变形机制的因素包括岩性、孔隙度、变形深度、温度、胶结作用、先存裂缝等,控制断裂带结构形成的因素包括滑动位移和破裂模式等。低孔隙度碳酸盐岩以裂缝发育为主,高孔隙度碳酸盐岩变形早期产生变形带,带内裂缝联接逐渐发育成断层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断裂带结构不同:埋藏深度小于3km,断层核主要发育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埋藏深度大于3km,断层核普遍发育有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破碎带发育多种成因的裂缝。随着位移的增加,破裂模式从早期的破裂作用变为后期的碎裂作用,最终形成碎裂流。断裂带演化是一个四维过程,断层核和破碎带发育情况直接影响断层对油气的运移和封闭的作用。断裂变形机制、断裂带内部结构以及与流体运移关系的研究,都可为封闭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断裂带结构 物性特征 控制流体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84
4
作者 柳波 吕延防 +3 位作者 冉清昌 戴春雷 李梅 王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0-285,共6页
页岩油气是重要的常规油气接替资源之一。根据页岩油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优选出有利层段,并评估了其勘探潜力。青山口组内部旋回性明显,受湖平面控制富有机质与灰质、粉砂质泥岩交替出现;次... 页岩油气是重要的常规油气接替资源之一。根据页岩油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优选出有利层段,并评估了其勘探潜力。青山口组内部旋回性明显,受湖平面控制富有机质与灰质、粉砂质泥岩交替出现;次级旋回下部暗色泥页岩具有单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等特点,目前尚处于大量生油气阶段;次级旋回上部富含长英质矿物,属于特低孔特低渗性储层,扫描电镜下微孔及微裂缝较为发育,为油气滞留提供了储集空间;青一段泥页岩整体非均质性强,并普遍发育有异常压力,具备形成页岩油的有利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分析及等温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青山口组一段相比其他层段含油性最好,并具有一定的含气量,是具有最优勘探潜力的页岩油层系。综合以上地质条件及含油气性研究,确定了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有利层段的空间分布,并通过资源量计算的相关参数赋值,采用概率体积法计算出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105.60×108t,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吸附 概率体积法 储集性能 页岩油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盖层封闭性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54
5
作者 付晓飞 吴桐 +3 位作者 吕延防 柳少波 田华 卢明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471,共18页
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大中型油气田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膏盐岩和碳酸盐岩。近几十年来,盖层封闭性研究在封闭机理与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毛细管封闭、水力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机理,针对不同... 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大中型油气田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膏盐岩和碳酸盐岩。近几十年来,盖层封闭性研究在封闭机理与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毛细管封闭、水力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机理,针对不同封闭机理建立了盖层封闭性评价行业标准,在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选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盖层封闭性主要是静态评价,经历多期埋藏-抬升的盖层封闭能力是变化的。金之钧等建立了盖层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定量评价方法,利用埋藏过程孔隙度-毛细管压力、抬升过程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关系和OCR定量预测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变化过程,为多期构造演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提供了合理依据。基于对以上机理和方法的研究,指出断层、构造裂缝和水力裂缝是盖层完整性破坏的关键因素,明确了油气穿越盖层运移条件,为寻找次生油藏提供了思路。断裂和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盖层完整性破坏取决于盖层岩石力学特征,即盖层脆-韧性变形,基于泥岩密度和岩石力学特征建立了泥质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基于拜尔利摩擦定律和盖茨准则建立了膏盐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明确了断裂和裂缝在脆性、脆-韧性和韧性盖层中形成演化机理和对盖层破坏作用。现今,盖层封闭性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包括不同级别盖层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宏观地质因素对盖层封闭能力的影响,泥页岩岩石成岩阶段划分及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盖层脆-韧性转化及破裂条件定量表征,深层断层对油气输导和保存,盖层完整性定量评价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演化 脆韧性变形 毛细管压力 岩石力学特征 封闭机理 盖层 叠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式断陷边界控陷断层生长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长岭早白垩世复式断陷群东部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有功 吕延防 +2 位作者 付广 孙永河 李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66-1676,共11页
在陆内裂陷盆地中,复式断陷的边界控陷断层具有分段生长的特征,通过古断距回剥技术利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对松辽盆地长岭早白垩世复式断陷群东部的5个断陷边界控陷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行恢复。得到各边界控陷断层形成均经历"孤立分段&... 在陆内裂陷盆地中,复式断陷的边界控陷断层具有分段生长的特征,通过古断距回剥技术利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对松辽盆地长岭早白垩世复式断陷群东部的5个断陷边界控陷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行恢复。得到各边界控陷断层形成均经历"孤立分段"—"软连接"—"硬连接"3个演化阶段,最终形成一条统一的边界控陷断层,即沿边界控陷断层走向多个次级断陷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断陷特点。但各个边界控陷断层分段生长演化历史具有差异性。这对复式断陷内油气聚集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边界控陷断层的分段生长控制复式断陷的复合时期,进而控制着不同时期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边界控陷断层分段生长的连接部位对火山岩与碎屑岩储层发育均有控制作用;各个次级断陷在复合过程中形成的古隆起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断陷 边界控陷断层 分段生长 油气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烃源灶迁移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定位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柳波 刘定勇 +3 位作者 郭天旭 黄志龙 刘振宇 吴凡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1-625,共5页
根据油气源对比、成藏期次及烃源灶迁移演化分析认为,3套烃源灶的迁移演化控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今油气的分布:佳木河组气源灶早期生成的天然气没有保存下来,现今气源灶的位置控制了气藏的分布;风城组烃源灶在玛湖凹陷中心已处于过... 根据油气源对比、成藏期次及烃源灶迁移演化分析认为,3套烃源灶的迁移演化控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今油气的分布:佳木河组气源灶早期生成的天然气没有保存下来,现今气源灶的位置控制了气藏的分布;风城组烃源灶在玛湖凹陷中心已处于过成熟阶段,只有灶缘还在生成油气,控制了其贡献的油气藏也主要分布在西北缘两翼;乌尔禾组烃源灶成熟演化总体相对滞后,凹陷中部仍处于大量生油气阶段,来源于该套烃源灶的油气藏也主要分布在西北缘地区的中部。单个烃源灶在不同地质时期供烃强度不同,多个烃源灶在同一地质时期供烃强度也不同,所以在西北缘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烃源灶供烃模式,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迁移演化 油气分布 配置关系 西北缘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雅春 陈崇光 +3 位作者 王璐 朱琳 蒋政 席国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4-621,共8页
斜坡是油气区域运移的主要指向和主要成藏地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及勘探重点,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油田实际生产等资料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是发育受断层和岩性控制的断层遮挡... 斜坡是油气区域运移的主要指向和主要成藏地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杏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藏特征及勘探重点,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油田实际生产等资料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主要是发育受断层和岩性控制的断层遮挡、断块、断鼻、断背斜、岩性上倾尖灭和断层-岩性等油藏。油水分布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的规律,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成藏模式的研究表明,该区具有"源内倒灌运移"、"源外侧向运移"聚集成藏两种模式:即油源区内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并排出的油在青山口组古超压的动力作用下,以沟通油源和下部扶余油层砂体以及圈闭的源断裂为路径,向下"倒灌"进入了圈闭成藏;第二种模式是西侧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先"倒灌"到扶余油层后,沿着连通齐家-古龙凹陷和杏北地区的砂体和断层等通道,向东进入杏北地区。该区油藏的分布主要受油源、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及反向正断层的控制。首先青山口组的超压是倒灌运移的关键,充足的油源是成藏基础,断层和砂体的有机匹配提供了倒灌运移的通道。最后指出了断砂匹配较好的反向正断层的上升盘是本区勘探的重点,下降盘对油聚集起到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布规律 成藏模式 扶余油层 杏北西斜坡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7
9
作者 胡安文 孟元林 +4 位作者 孙洪斌 单俊峰 刘远奇 许丞 赵紫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150-3157,共8页
首次在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河街组致密砂岩中发现异常低压。为研究异常低压体系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应用1 092口井的试油实测地层压力资料,分析异常低压体系在纵、横2个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异常低压主要分... 首次在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沙河街组致密砂岩中发现异常低压。为研究异常低压体系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应用1 092口井的试油实测地层压力资料,分析异常低压体系在纵、横2个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异常低压主要分布在沙三段,且其顶界埋深与基底埋深呈正相关;平面上,压力系数自北西向南东均呈现出"高—低—高"的趋势,异常低压主要分布在洼陷带,其原因是洼陷带发育厚层超压泥岩可以有效地保存砂岩中的异常低压。研究区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还与地层抬升剥蚀、水冷减压和轻烃扩散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低压 致密砂岩 非常规油气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正断陷不同成因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0
作者 柳波 陆军 +3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王世辉 金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0-377,共8页
方正断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复杂,查明气源对其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然气组分及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成气地质背景,对天然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差异,对比天然气热成熟度并进... 方正断陷天然气成因类型复杂,查明气源对其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天然气组分及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成气地质背景,对天然气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差异,对比天然气热成熟度并进行气源探讨。结果表明:方正断陷天然气可以分为3类。A类天然气为干气,成因类型为催化过渡带气,为新安村组-乌云组湖相泥岩所生;B类天然气为湿气,成因类型为热成因煤型气,与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原油相伴生,为煤系泥岩所生;C类天然气亦为湿气,成因类型以热成因油型气为主,具有一定的腐殖型有机质生气贡献,与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原油相伴生,为混源气。伊汉通断裂两侧构造的差异活动是造成东、西两个次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组分 烷烃碳同位素 天然气成因 气-源对比 方正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纹层状细粒岩特征、成因模式及其页岩油意义——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87
11
作者 柳波 吕延防 +4 位作者 孟元林 李新宁 郭小波 马强 赵万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通过高分辨率岩心图像扫描、常规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岩石学研究方法,结合微量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指标,对湖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细粒岩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分... 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通过高分辨率岩心图像扫描、常规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岩石学研究方法,结合微量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指标,对湖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细粒岩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勘探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纹层具有硅质碎屑富集层、碳酸盐富集层、凝灰质富集层及有机质富集层4种类型,通过组合可以形成3种层偶类型。有机质呈纹层状富集或分散状分布于碳酸盐纹层及凝灰质纹层中。缺少陆源碎屑供给的封闭盐湖沉积体系,形成了分层的古湖泊水体,加之湖底的热水活动和季风性气候共同控制了有机质的富集保存及湖相多元纹层状细粒岩的形成。由于该类细粒岩有机质丰度高,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碳酸盐纹层微孔及纹层间微裂缝发育,使其具有丰富的储集空间类型,且脆性矿物含量高而易于后期压裂改造,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的有利条件,勘探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状细粒岩 纹层组合 有机质富集方式 岩石学特征 成因模式 页岩油气 致密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CT扫描成像技术在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以大安油田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李易霖 张云峰 +3 位作者 丛琳 谢舟 闫明 田肖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9-387,共9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VGStudio MAX强大的CT数据分析功能结合Avizo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建立了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多尺度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该模型具有样品无损、结果直观、数据丰富等优势;... 以松辽盆地南部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VGStudio MAX强大的CT数据分析功能结合Avizo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建立了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多尺度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该模型具有样品无损、结果直观、数据丰富等优势;同时结合环境描电镜(ESEM)、Maps图像拼接技术、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油气分析测试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为进一步开展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渗流机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微米尺度下,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型孔隙和微裂缝为主,不同孔渗的样品孔喉的形态和尺寸有所不同,孔喉形态多为球状和条带状,孔喉分布状态主要有连片状和孤立状两种;纳米尺度下,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集空间类型以矿物颗粒内部或表面的溶蚀孔隙和微裂缝为主,纳米孔喉形态上多呈小球状、管状,微裂缝对纳米级孔隙有很好的沟通作用。喉道半径较窄是造成样品的实测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安油田 扶余油层 X-CT扫描技术 致密砂岩 微观孔隙结构 数字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与封闭性 被引量:21
13
作者 孟令东 付晓飞 +4 位作者 王雅春 张晓玲 吕延防 姜义博 杨宏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通过露头观测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特征,结合火山岩断层封闭机理研究与岩性对接封闭性评价,系统分析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一段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与断层侧向封闭性。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断层带内部发育不同程度的破碎带和断层核"... 通过露头观测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特征,结合火山岩断层封闭机理研究与岩性对接封闭性评价,系统分析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一段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与断层侧向封闭性。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断层带内部发育不同程度的破碎带和断层核"二元结构"。断层在火山岩对接处基本不具备封闭性,在火山岩储集层与上覆砾岩层及泥岩层对接处形成岩性对接封闭。通过改进传统的Knipe图(单井三角图),绘制双井三角图清晰表征走滑断层对岩性对接的影响。利用双井三角图,结合断层面岩性对接图建模对断层封闭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徐家围子天然气主要聚集在断层的上升盘,气水界面纵向上受控于火山岩对接的最小深度,气藏在徐中走滑断层"海豚效应"的影响下,平面上围绕断层呈"正弦"形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断层 内部结构 封闭性 双井三角图 岩性对接 天然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资源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页岩油为例 被引量:23
14
作者 柳波 何佳 +3 位作者 吕延防 冉清昌 戴春雷 李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846-3852,共7页
基于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结合页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的相关工作要求,研究泥页岩中滞留烃丰度的影响因素,提出页岩油资源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统计分析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相关参数基础上,氯仿沥青质... 基于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结合页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的相关工作要求,研究泥页岩中滞留烃丰度的影响因素,提出页岩油资源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统计分析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泥页岩相关参数基础上,氯仿沥青质量分数w A不但与ws1(即热解中自由烃质量比)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且成分更接近原油,其值同时受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的影响,并可以由此建立定量计算模型,w A是页岩油资源评价的重要参数。根据生烃动力学原理和本区残留烃量随成熟演化的趋势可知:页岩油富集有利区的残烃量下限为0.35%,并通过蒙特卡洛法可获得计算松辽盆地北部青一段页岩油有效资源量为96.41×108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资源评价方法 蒙特卡洛法 资源量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在纯净砂岩中的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 被引量:37
15
作者 付晓飞 肖建华 孟令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7,共13页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在未固结半固结成岩阶段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和滚动,即为颗粒流,形成的微构造为解聚带,孔渗性同母岩比没有明显降低,断裂带尽管具有断层核和破碎带二分结构,但渗透率比母岩高,为流体垂向运移的通道;在固结成岩阶段(孔隙度大于15%)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碎裂作用,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即为碎裂流,形成的微构造为碎裂带,渗透率同母岩比一般降低1~3个数量级,形成侧向有一定封闭能力、垂向渗透的断裂带;固结阶段(孔隙度小于15%)发生断裂,开始由于破裂作用,形成断层角砾岩,伴随着碎裂流发生,形成碎裂岩,因此早期形成高渗透断裂带,后期断层逐渐封闭。固结成岩的砂岩在抬升过程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形成无内聚力的角砾岩,为高渗透断裂带。在不同成岩阶段发生变形,形成多类型变形构造的叠加,对于一条晚期形成的断层而言,由于不同深度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不同,导致油气选择性充注,碎裂带和压溶胶结碎裂带阻止油气向高孔隙度砂岩中充注,解聚带会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裂缝有利于油气优先充注。因此,高孔隙性砂岩中孔隙度较低的储集层由于碎裂带不发育常常含油气性最好,而低孔隙性砂岩由于裂缝产生含油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变形机制 颗粒流 碎裂流 解聚带 碎裂带 断裂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平贵东 吕延防 +3 位作者 范立民 付晓飞 孙永河 高煜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67-4178,共12页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敏组末—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反转,受活动断层调整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发育中下部两套含油气系统(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与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一套上部含油组合,油主要分布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1)"断-盖"共控油气富集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两套区域性优质泥岩盖层,控制了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晚期盆地反转,部分断裂活动使得油气穿越盖层运移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2)"源-储"共控油气分布范围,中下部含油气系统均发育一套烃源岩,其中南一段中部源岩为优质源岩。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作用部分区域发育优质储层,烃源岩与优质储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洼陷中生成的油气优先在附近优质储层中聚集。(3)"断-隆-扇"共控油气聚集部位,中央背斜带控制潜山油藏聚集,滚动背斜带控制形成构造油藏,反向断层下盘掀斜隆起带与中央隆起带控制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受反转构造影响活动的断裂控制上部含油组合油气聚集,近岸水下扇及三角洲前缘砂体控制洼漕中心油气成藏形成岩性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油气富集规律 主控因素 隆起带 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来源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柳波 贺波 +4 位作者 黄志龙 张越迁 殷忠朴 郭天旭 吴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0-46,共7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天然气具有多种成因类型,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天然气的来源及其成藏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天然气藏解剖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主要有油型气和煤型气两种端元类型:1油型天然气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天然气具有多种成因类型,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天然气的来源及其成藏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天然气藏解剖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主要有油型气和煤型气两种端元类型:1油型天然气为湿气,类型为气顶气,与原油相伴生,并与原油同源(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2煤型天然气为干气,主要来自以腐殖型母质为主的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烃源岩,于古近纪晚期成藏。结论认为,不同类型天然气的分布具有序列性:1垂向上,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以油型气为主,佳木河组顶面不整合附近以混合气为主,佳木河组内幕以煤型气为主;2平面上,环玛湖凹陷分布的西北缘油气运移有利指向区,仅在西段克拉玛依—中拐地区分布有纯天然气藏,且在远离气源灶的方向上,依次分布油型气、混源气和煤型气;3天然气的有序分布是新近纪气源灶供气层位及分布范围、"断—盖"遮挡条件、"断—面"输导条件三者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类型 成因 气源灶 断—盖遮挡条件 输导体系 油气差异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五区复合模型产能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尹洪军 赵二猛 +2 位作者 付京 王磊 钟会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6,共8页
水平井结合水力压裂技术已经成为高效开发页岩气藏的有效手段。为此,建立并求解了综合考虑页岩气解吸、扩散和渗流特征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五区复合渗流模型,获得了Laplace空间的产量解析解。运用Stehfest数值反演技术得到了实空间的... 水平井结合水力压裂技术已经成为高效开发页岩气藏的有效手段。为此,建立并求解了综合考虑页岩气解吸、扩散和渗流特征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五区复合渗流模型,获得了Laplace空间的产量解析解。运用Stehfest数值反演技术得到了实空间的无因次产量,绘制并分析了无因次产能递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产能递减曲线可划分为6个流动阶段;窜流系数主要影响解吸扩散及以后的流动阶段;导流能力主要影响早期裂缝线性流动阶段;压裂区宽度越大,产能越大;压裂区渗透率主要对中后期的产能曲线产生影响,渗透率越大,压裂之后形成的缝网与天然微裂缝沟通的越好,产能越大。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递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水平井 五区复合模型 产能分析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裂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以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坳陷为例 被引量:17
19
作者 付晓飞 王勇 +1 位作者 渠永红 沙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9-1131,共13页
塔南凹陷为典型的被动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历经了4个阶段:即被动裂陷阶段、主动裂陷阶段、断一坳转化阶段和坳陷阶段,形成两套含油气系统:即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主要富集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分布的主控... 塔南凹陷为典型的被动裂陷盆地,构造演化历经了4个阶段:即被动裂陷阶段、主动裂陷阶段、断一坳转化阶段和坳陷阶段,形成两套含油气系统:即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主要富集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概括为3个方面:1)是区域性盖层和长期发育的断层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两套泥质岩区域性盖层,厚度大,泥地比高,控制了两套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长期发育的断层在盖层段形成剪切型泥岩涂抹,当SSF值大于5时,泥岩涂抹失去连续性,油气穿越区域性盖层垂向运移,在大二段聚集,形成次生油气藏。2)是有效烃灶和优质储层控制油气分布范围,主动裂陷阶段和被动裂陷阶段均发育一套烃源岩,被动裂陷阶段烃源岩为砂泥互层结构,排烃效率高,为优质烃源岩。大气水的淋滤作用和有机酸溶解作用分别在反向断层下盘和洼槽内部形成优质储层,油气短距离侧向运移,油气分布具有典型的"源控"和"优质储层控制"的特征。3)是反向断层、低隆起和扇体控制油气聚集,被动裂陷阶段构造沉降和翘倾作用形成大量反向断层,具有"三期同步造储"、"三面组合成藏"和"三类复合控油"成藏优势,成为被动裂陷油气系统典型的成藏模式。被动裂陷阶段形成反向断层下盘低隆,主动裂陷阶段形成中央背斜带,盆地回返阶段形成反转构造带,分别为两套含油气系统和次生油气系统油气富集提供有利场所。近岸水下扇在洼槽中心聚油,形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南坳陷 被动裂陷盆地 断-盖共控 源控 优质储层 反向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油气运移机制与页岩油富集规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柳波 迟亚奥 +4 位作者 黄志龙 罗权生 吴红烛 陈旋 申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5-730,共6页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发现的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其形成与富集机理与常规油气藏有很大差异。页岩油运移机制是页岩油形成机理的重要部分,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化验及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发现的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其形成与富集机理与常规油气藏有很大差异。页岩油运移机制是页岩油形成机理的重要部分,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化验及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页岩油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距离和效率等方面。结果表明,页岩油在源内的运移效应不明显,油气的富集非源内规模性运移聚集结果;油气垂向向源外的运移效应较为显著,活动的大规模断裂会降低源内页岩油丰度。页岩油的初次运移以生烃造成的地层超压为动力,通过干酪根网络、纹层间及微裂缝发生了小尺度的运移,油气大部分滞留原地,运移效率极低。在输导断裂发育的地区,泥页岩生成的油气发生了垂向向上的二次运移,在芦草沟组上覆地层聚集成藏。页岩油的这种运移机制决定了页岩油连续分布、油水分异差、油气聚集不受构造控制及断裂活动区油气丰度较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效应 运移通道 页岩油 二叠系 马朗凹陷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