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水层地质参数对CO_(2)封存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琳琳 赖枫鹏 +1 位作者 董银涛 戴玉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32-3943,共12页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盐水层封存CO_(2)由于具有分布面积广和封存潜力大等多重优势,逐渐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2050年世界净零目标、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方法。为提高盐水层中CO_(2)的封存效果,以国内外现有的相关...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盐水层封存CO_(2)由于具有分布面积广和封存潜力大等多重优势,逐渐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2050年世界净零目标、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方法。为提高盐水层中CO_(2)的封存效果,以国内外现有的相关地质封存项目数据为基础,采用Petrasim软件中的TOUGHREACT/ECO_(2)N模块,选取CO_(2)溶解质量和气态CO_(2)饱和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从盐溶液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2个方面,揭示地层盐水盐度、地层盐水组分、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渗透率5个地质参数对盐水层CO_(2)封存的影响机制,并定量评价CO_(2)封存效果。结果表明:①各地质参数主要通过改变CO_(2)、地层盐水的密度和黏度、CO_(2)溶解度以及CO_(2)–盐水–岩石的化学反应等,进而控制地层流体的溶解度、流动性和传质性;②CO_(2)的溶解度和地层盐水密度分别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增大,但前者受其影响程度更大,从而盐度对CO_(2)的溶解表现出抑制作用,因此低盐度的盐水层更有助于增加CO_(2)封存量及提高埋存安全性;③根据苏林分类法得到的4种盐溶液组分中,CaCl_(2)水型对应的CO_(2)溶解质量略低于其他3种水型,但整体上不同盐溶液组分对CO_(2)封存效果影响不大;④在CO_(2)溶解度和气液两相黏度比的共同作用下,CO_(2)溶解质量随压力和温度的增大而减少,气态CO_(2)饱和度变化相反;渗透率对气体流动性和运移距离起直接控制作用,因此地层压力和温度越低,渗透率越大的盐水层越有利于CO_(2)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储层 CO_(2)地质封存 地质参数 CO_(2)溶解质量 气态CO_(2)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地质评价智能化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郎岳 张金川 +5 位作者 王焕第 武向真 李谦超 王东升 李兴起 陈世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6-174,共9页
中国页岩气资源类型多样,形成地质条件与成藏模式复杂,如何针对不同类型与级别的页岩气资源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地质评价,是勘探开发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此问题,在页岩气地质评价过程中,通过智能化软件和测量仪器的研发,提高了定量数... 中国页岩气资源类型多样,形成地质条件与成藏模式复杂,如何针对不同类型与级别的页岩气资源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地质评价,是勘探开发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此问题,在页岩气地质评价过程中,通过智能化软件和测量仪器的研发,提高了定量数据的获取精度;建立概率密度曲线,识别了不同类型页岩气相关地质参数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开展了资源量计算方法的优选;以机器学习中多种方法如知识图谱、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聚类分析、概率赋值等背后的数学原理为支撑,从数据本身的自然规律出发,对参数的异同性和内在关联度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页岩气资源的地质参数分布特征差异较大,结合勘探开发程度共同决定资源量计算方法的选取;对数据开展全面定量地解释与分析,极大程度挖掘了数字背后的地质信息,并帮助调整地质认识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同时能够发现评价结果产生的误差与偏差。该研究内容与成果建立并完善了从参数获取到综合评价的技术方法与流程,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拓展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为最终能够达到页岩气地质评价智能化的目标奠定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评价 智能评价 数据处理 数据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储层甜点分类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琳琳 王孔杰 +2 位作者 赖枫鹏 郭伟 苗丽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甜点评价对页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温吸附、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o)测试和三轴岩... 甜点评价对页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温吸附、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o)测试和三轴岩石力学测试8个实验,得到目标区岩石类型为灰褐色泥页岩,孔径集中分布在2~4 nm和35~61 nm,主要发育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和粒内孔;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01%,Ro值平均为1.75%,脆性指数平均为47.8%。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页岩储层甜点区评选及评价的影响,认为硅质矿物含量、黏土矿物含量、孔比表面积、总有机碳含量和Ro值对储层的吸附性能起决定作用,孔径大小和孔隙类型数量控制储层的储集性能,脆性矿物含量和岩石力学参数影响储层的可压性。根据地质甜点评价的吸附性能和储集性能两个指标以及工程甜点的可压性指标,完成了不同特征对应的参数指标细分类,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储层3个等级的地质甜点和可压性甜点的分类评价方案,结果表明目标区各特征参数均达到Ⅱ级标准,可以作为页岩气开发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分类 室内实验 储层甜点 海相页岩气 乌拉力克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煤系页岩储层地质建模及“甜点”预测 被引量:4
4
作者 申有义 王凯峰 +3 位作者 唐书恒 张松航 郗兆栋 杨晓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8,共11页
沁水盆地煤系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结合有机地球化学与储层物性实验测试数据,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山西组底部—太原组上部煤系页岩地质模型,并... 沁水盆地煤系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结合有机地球化学与储层物性实验测试数据,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山西组底部—太原组上部煤系页岩地质模型,并预测了煤系页岩气“甜点”区。研究结果表明:(1)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模型反映了煤系页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呈“东浅西深、整体连续”的分布格局。(2)基于序贯指示法建立沉积相模型,指示研究区在太原期—山西期由海陆过渡相转变为近海陆相沉积环境,为稳定优质页岩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3)通过相控属性建模实现了储层参数空间分布模拟和精细表征,泥地比、孔隙度、含气量、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57,10.02%,1.21 m^(3)/t,2.18%,2.45%,揭示了研究区煤系页岩较好的储集能力、含气性、有机质丰度和资源潜力,脆性指数模型指示出页岩压裂后的有利区带。(4)在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将三维网格单元赋值积分,计算研究区二叠系煤系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 344.98×10^(8)m^(3),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预测页岩气“甜点”区,Ⅰ类“甜点”区为地质与工程双重甜点,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中部和西北部局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页岩气 地质建模 储层特征 “甜点”预测 地质资源量 二叠系 榆社—武乡区块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致密气储层广义平面阻流带识别 被引量:1
5
作者 赖枫鹏 李彬册 +1 位作者 任广磊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致密气储层具有物性条件差、非均质性强、含水饱和度高等特点,储层中存在流体渗流受限区域,使得气井产量和控制储量受到影响。一般意义上的阻流带强调的是沉积、成岩作用,以及砂体边界发育等静态地质因素对生产的影响,缺少气水两相渗流... 致密气储层具有物性条件差、非均质性强、含水饱和度高等特点,储层中存在流体渗流受限区域,使得气井产量和控制储量受到影响。一般意义上的阻流带强调的是沉积、成岩作用,以及砂体边界发育等静态地质因素对生产的影响,缺少气水两相渗流过程中不同因素产生的动态阻流表征。首先明确了致密气储层广义平面阻流带的内涵,提出了从生产特征、储层特征和两相共渗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广义平面阻流带层次结构模型和综合评价指标(GI),以鄂尔多斯盆地某致密气藏井区为例,计算了不同因素的影响权重值,得到GI数值,通过插值绘制了研究区广义平面阻流带发育图。进一步对比研究了高产、中产、低产三类井无量纲产气量和无量纲产量递减率与GI数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无量纲产气量与GI值呈负相关关系,无量纲产量递减率与GI值呈正相关关系。利用广义平面阻流带发育图可以为后续气井工作制度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广义平面阻流带 评价指标 识别方法 模糊层次分析 权重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化学流体对致密储层破裂压力的影响
6
作者 赖枫鹏 张浩楠 +3 位作者 曹龙涛 刘开元 赵千慧 苗丽丽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3,共7页
针对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领域中,在降低破裂压力以提升压裂效率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机理分析、数值模拟、综合对比等方法,对优选出的氯化铵与亚硝酸钠(NH 4Cl-NaNO 2)反应放热体系展开研究,明确该放热体系在致密砂岩岩心中产生的温度... 针对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领域中,在降低破裂压力以提升压裂效率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机理分析、数值模拟、综合对比等方法,对优选出的氯化铵与亚硝酸钠(NH 4Cl-NaNO 2)反应放热体系展开研究,明确该放热体系在致密砂岩岩心中产生的温度与压力变化规律及其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并对比了该体系和常规水力压裂对破裂压力及裂缝起缝的影响。结果表明:NH 4Cl-NaNO 2放热体系在岩心中最高可产生133℃的高温和11 MPa的高压,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相符,该体系能有效增加致密砂岩杨氏模量并降低泊松比,其岩石破裂压力与常规水力压裂相比降低23.76%。该研究对推动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提升热化学流体压裂技术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流体 致密储层 破裂压力 岩石力学参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阶煤样甲烷吸附应变及渗透性实验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孟雅 李治平 +1 位作者 唐书恒 赖枫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15-1924,共10页
煤中气体吸附膨胀和解吸收缩应变是影响煤层气井排采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中、高阶煤样,通过煤的吸附变形-渗流模拟实验,测得了中、高阶煤样中甲烷吸附应变值,提出了... 煤中气体吸附膨胀和解吸收缩应变是影响煤层气井排采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中、高阶煤样,通过煤的吸附变形-渗流模拟实验,测得了中、高阶煤样中甲烷吸附应变值,提出了采用12~24 h的吸附应变数据点拟合计算吸附应变的方法,分析了高、中阶煤中甲烷吸附应变及其渗透性的差异性,揭示了中、高阶煤吸附应变规律及其对渗透性的影响及控制机理。结果表明,中、高阶煤样甲烷吸附应变与吸附平衡压力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中阶煤中吸附甲烷气体的Langmuir径向应变、轴向应变和体积应变分别为0.18×10^(-2),0.09×10^(-2)和0.44×10^(-2),其对应的Langmuir压力分别为5.26,6.93和5.42 MPa;而高阶煤吸附甲烷气体的Langmuir径向应变、轴向应变和体积应变分别为1.91×10^(-2),0.22×10^(-2)和3.99×10^(-2),其对应的Langmuir压力分别为7.87,4.57和7.49 MPa。在有效应力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煤中甲烷吸附平衡压力增高,煤样吸附应变增大,且高阶煤吸附应变明显要强于中阶煤样,煤中甲烷吸附应变主要受控于煤中甲烷吸附量。在有效应力一定的条件下,中煤阶煤样的渗透率要大于高煤阶煤样的渗透率,煤中甲烷吸附应变过程中,中、高阶煤样随着煤中甲烷吸附平衡压力增高,煤样渗透率均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且高阶煤样中甲烷吸附应变对煤样渗透率的影响要强于中阶煤样,因此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在临界解吸压力后,高煤阶煤层气井产量提升效果要好于中煤阶煤层气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阶煤样 吸附应变 渗透性 煤层气 LANGMUI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压下煤的孔渗性实验及其应力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孟雅 李治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4-159,共6页
采用沁水盆地南部煤样,通过覆压下煤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实验分析,建立了高煤级煤样孔隙度、渗透性与有效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采用渗透率损害率和应力敏感系数分析了高煤级煤储层的应力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孔隙度和渗透率随着... 采用沁水盆地南部煤样,通过覆压下煤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实验分析,建立了高煤级煤样孔隙度、渗透性与有效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采用渗透率损害率和应力敏感系数分析了高煤级煤储层的应力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孔隙度和渗透率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在有效应力小于5或6 MPa,煤储层应力敏感系数变化较大,且煤储层应力敏感系数随有效应力增加而快速下降;渗透率损害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快速增大,应力敏感性强;而在有效应力大于5或6 MPa时,煤储层应力敏感系数随有效应力的增加下降速度整体减缓,且存在一定波动变化,应力敏感性减弱,同时渗透率损害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增加较为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压 煤样 孔隙度 渗透率 应力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测井响应定量评价特低渗透油藏优质储层——以延长油田东部油区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游 李治平 +3 位作者 景成 谷潇雨 孙威 李晓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岩石物理相和流动单元均可从不同角度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单独利用岩石物理相或流动单元对该地区进行储层评价会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定性识别和定量划分,建立了"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 岩石物理相和流动单元均可从不同角度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单独利用岩石物理相或流动单元对该地区进行储层评价会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定性识别和定量划分,建立了"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利用这一体系来定量评价优质储层。研究结果表明:一类、二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由其圈定的近期可开发或评价后可开发的优质储层共49个,从而确定了含油甜点区的分布规律和延展方向。这一研究成果能兼顾岩石物理相对于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和流动单元的流动特性,可有效减小单独利用岩石物理相或流动单元筛选优质储层所造成的误差,现场应用效果较好,为研究区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井位和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 特低渗透油藏 优质储层 测井响应特征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致密油油藏注气开发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付应坤 李治平 +2 位作者 赖枫鹏 杨森 杨宝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2,共6页
致密油将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非常规资源,美国利用注气开发致密油已取得显著进展,因此我国开展致密油注气开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评价不同注气方式对致密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从提高采出程度、压力保持水平... 致密油将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非常规资源,美国利用注气开发致密油已取得显著进展,因此我国开展致密油注气开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评价不同注气方式对致密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从提高采出程度、压力保持水平以及气窜等角度分析了不同混相程度、不同井型及不同注入方式对致密油油藏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混相和混相注气都能高效开发致密油,以0.5%PV注气量生产20年后,混相和近混相注气下的采出程度能在衰竭式开发基础上提高9.56%以上;在近混相下,水平井注气比直井注气更能提高波及系数和采出程度,循环注气能有效减缓气窜的发生。因此,采取水平井近混相循环注气将是高效开发致密油藏的重要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注气 近混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资源智能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金川 陈世敬 +8 位作者 李中明 郎岳 王春艳 王东升 李振 唐玄 刘飏 李沛 仝忠正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4期476-486,F0002,共12页
页岩气资源评价包含基于地质及勘探过程分析基础之上的资源量计算、有利区分布及经济有效性分析等内容,其核心是符合地质过程演化特点及资料掌握程度的评价方法选择、参数处理及结果分析。页岩气资源智能评价能够克服现实资源评价中的... 页岩气资源评价包含基于地质及勘探过程分析基础之上的资源量计算、有利区分布及经济有效性分析等内容,其核心是符合地质过程演化特点及资料掌握程度的评价方法选择、参数处理及结果分析。页岩气资源智能评价能够克服现实资源评价中的局限性,可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全程模拟与评价,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特点,利用机器学习、推理机等现代手段开展资源评价是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方法选择、参数质量及评价效果是页岩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基于地质特点和勘探程度的知识库建立、数据搜集、参数分析、数据挖掘、地质推理、方法选择、智能运算、结果可信度分析、结果的空间表达及全程连续执行等,是页岩气资源智能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功能强大、全程连续实现的智能评价是页岩气资源评价发展的基本方向,需要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不断积累与实践,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动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质分析 资源计算 智能评价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脱和应力敏感效应对页岩气开发动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金辉 李立 +1 位作者 李钟洋 鞠斌山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90,共8页
滑脱和应力敏感效应是影响页岩气藏开发动态的2个重要因素,为定量研究其对产气量的影响,运用等效孔隙介质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滑脱和应力敏感效应的页岩气藏两相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用Fortran语言开... 滑脱和应力敏感效应是影响页岩气藏开发动态的2个重要因素,为定量研究其对产气量的影响,运用等效孔隙介质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滑脱和应力敏感效应的页岩气藏两相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用Fortran语言开发了页岩气藏数值模拟器,在定产量和定压衰竭式开采条件下应用该模拟器研究了滑脱与应力敏感效应对页岩气井产能的影响规律,并将计算结果与美国Haynesville页岩气藏W3井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衰竭式开发导致页岩气藏的压力和渗透率均降低,生产井附近储层压力和渗透率急剧降低;在投产第1年内,产气量虽迅速下降,但滑脱和应力敏感效应对产气量影响较小;生产500d后,滑脱和应力敏感效应对产气量产生明显影响,滑脱效应使产气量增加,应力敏感导致产气量降低;模拟结果与生产数据的衰减趋势吻合度较高,证明该页岩气藏数值模拟器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页岩气藏开发数值模拟器的成功研制,为页岩气井产能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滑脱效应 应力敏感 产量递减 渗流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非牛顿原油水驱开发渗流规律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金辉 鞠斌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6,共8页
在水驱油过程中非牛顿原油的视黏度受压力梯度影响,不同压力梯度区间内其变化规律不同。为了理清非牛顿型原油黏度变化及其对渗流特征和水驱规律的影响,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水驱稠油为例,结合该油田流变性实验数据,针对流动规律不同于幂... 在水驱油过程中非牛顿原油的视黏度受压力梯度影响,不同压力梯度区间内其变化规律不同。为了理清非牛顿型原油黏度变化及其对渗流特征和水驱规律的影响,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水驱稠油为例,结合该油田流变性实验数据,针对流动规律不同于幂律流体及宾汉流体的特殊非牛顿原油,建立了三段式原油视黏度数学表征模型。运用非线性渗流理论和计算机计算技术,在考虑其黏度随压力梯度的特殊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求解,且研制了相应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构建并模拟了水驱不同性质原油的算例,对4种类型原油的模拟结果表明:生产1 000 d时,水驱牛顿原油采油井含水率为93.7%,其他3种非牛顿原油油井含水率分别为91.2%、88.1%和89.8%。水驱牛顿和非牛顿型原油的油井含水率、压力、黏度分布和水驱前缘均有明显的差异。本方法为更准确模拟和预测非牛顿型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提供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牛顿流体 非线性渗流 数值模拟 粘度变化 稠油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沉积对裂缝导流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应坤 李治平 +2 位作者 赖枫鹏 杨宝松 杨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142,共4页
含硫气藏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单质硫的沉积,引起较大危害,而压裂技术作为气藏增产的主要措施,常由于受高含硫气藏开发中的硫沉积堵塞等原因导致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大幅降低而逐渐失去作用,为了能较好的反映硫沉积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以及... 含硫气藏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单质硫的沉积,引起较大危害,而压裂技术作为气藏增产的主要措施,常由于受高含硫气藏开发中的硫沉积堵塞等原因导致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大幅降低而逐渐失去作用,为了能较好的反映硫沉积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以及评价酸化措施对硫沉积后裂缝导流能力的改善效果,采用硫粉和人工造缝后的岩心,模拟硫颗粒沉积对酸蚀裂缝的堵塞,在此基础上酸蚀裂缝,测试裂缝的气测裂缝导流能力.研究表明,硫颗粒堵塞裂缝,导致裂缝导流能力严重降低,以15 MPa为例,裂缝导流能力降低17%~47%,而注入酸液能侵蚀岩石壁面,导流能力降低系数从2.79 ~ 3.23恢复到1.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裂缝的导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沉积 裂缝导流能力 酸蚀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与贝叶斯优化的页岩气井产量动态预测方法
15
作者 张子彤 师晨一 +1 位作者 付应坤 王丹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11569-11580,共12页
生产动态预测对于页岩气资源开发制定有效的气井管理策略、优化生产以及最大化经济回报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递减分析及产能模型在页岩气产能预测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以8口北美页岩气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将页岩气井的生产数据处理成时间序... 生产动态预测对于页岩气资源开发制定有效的气井管理策略、优化生产以及最大化经济回报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递减分析及产能模型在页岩气产能预测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以8口北美页岩气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将页岩气井的生产数据处理成时间序列,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机器学习和贝叶斯优化方法,较为准确地实现了页岩气井返排动态预测,并筛选出了产量预测的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井底流压和日产水量是LSTM模型预测页岩气产量的关键输入参数;随着预测天数的增加,LSTM模型的准确性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页岩气井动态预测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期记忆网络 机器学习 生产动态预测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方法的酸压裂缝分形研究
16
作者 付应坤 李治平 +4 位作者 韩宁 钟富萍 赖枫鹏 杨森 孟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59,3,共5页
酸压是提高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主要措施,酸压裂缝的形成和延伸直接影响到油气井产能。为此,采用分形方法研究酸压过程中裂缝的形成和延伸机理。首先推导出裂缝导流能力与裂缝分形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采用造缝后的岩心进行一次酸... 酸压是提高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主要措施,酸压裂缝的形成和延伸直接影响到油气井产能。为此,采用分形方法研究酸压过程中裂缝的形成和延伸机理。首先推导出裂缝导流能力与裂缝分形维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采用造缝后的岩心进行一次酸压和重复酸压实验,测试酸压前后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得到一次酸压和重复酸压前后裂缝的分形特征变化。研究表明:酸压裂缝的几何形态及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其中一次酸压以酸蚀原始裂缝、促进原始裂缝延伸为主,酸压前后裂缝分形维数明显降低;重复酸压以造新裂缝为主,分形维数较一次酸压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分形 裂缝导流能力 重复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油藏CO_2吞吐室内评价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孙丽丽 李治平 +3 位作者 窦宏恩 郝希宁 张运军 姜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2,共5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某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程度差和原油采收率低等问题,基于超低渗透油藏特征及国外CO_2驱的成功案例,提出了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思路。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结合换油率和驱油效率来综合评价CO_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某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程度差和原油采收率低等问题,基于超低渗透油藏特征及国外CO_2驱的成功案例,提出了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思路。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结合换油率和驱油效率来综合评价CO_2吞吐在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并进行了CO_2吞吐注采参数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油藏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20.78 MPa)时CO_2吞吐能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当CO_2吞吐段塞大小为0.1 PV、焖井时间为24 h,吞吐3轮次时的CO_2吞吐的开发效果最佳,驱油效率为56.39%,平均换油率为0.4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油藏 CO2吞吐 焖井时间 换油率 吞吐轮次 段塞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CO_2驱注入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丽丽 李治平 +3 位作者 窦宏恩 郝希宁 张运军 姜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6-70,共5页
CO_2驱是提高超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对CO_2在超低渗油藏中的驱油机理认识还不完善。针对西部某超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注水矛盾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CO_2驱对该超低渗透油藏的适应性,并通过对比不同的CO_2... CO_2驱是提高超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对CO_2在超低渗油藏中的驱油机理认识还不完善。针对西部某超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注水矛盾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CO_2驱对该超低渗透油藏的适应性,并通过对比不同的CO_2注入方式和注入参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优选出超低渗透油藏CO_2驱最佳注入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对该超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周期注气方式下驱油效果最佳,且当注入段塞为0.06 PV,注气与焖井时间比为1∶2时延缓气窜的效果最好,驱油效率达到60%以上。研究结果为该类型超低渗油藏现场注气开发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超低渗油藏 注入参数 驱油效率 周期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视觉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文礼 李治平 +3 位作者 卢婷 孙玉平 张静平 邓思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12-119,共8页
作为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技术分支,机器视觉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已成为"智慧油田"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简述了机器视觉技术,然后分析了机器视觉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基于深度学... 作为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技术分支,机器视觉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已成为"智慧油田"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简述了机器视觉技术,然后分析了机器视觉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最后对机器视觉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相对于人工图像识别,机器识别要更准确、高效;一般原始图像越复杂、解释要求越高,对图像预处理技术、特征提取算法要求越高;仅以形态形式表示信息的图像识别相对简单,原始图像的二值化处理是关键;当大量信息蕴含在图像纹理、色彩中时,智能解释的难度要大得多;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技术实现了自动特征识别,未来将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功图识别 油藏描述 地震解释 油气藏工程 油气勘探开发 机器视觉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洱源县断裂特征及其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文正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71,共15页
地热资源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分析云南省洱源县地热资源分布的构造控制因素,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县域内多条重点断裂进行了野外露头观测和分析,对不同断裂类型两盘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并通过三维立体图形对县域内... 地热资源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分析云南省洱源县地热资源分布的构造控制因素,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县域内多条重点断裂进行了野外露头观测和分析,对不同断裂类型两盘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并通过三维立体图形对县域内断裂与地热分布进行了展示,结果表明:洱源县域内发育多条大型断裂带,走向以NW−SE向为主,具有多期构造活动,具“压扭性”或“张扭性”特征,并被后期张性断层切割改造;正断层下盘及逆断层上盘具有更大的正应力值和剪应力值,多发育牵引背斜,更容易发育裂缝;断裂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明显,其中大型走滑断裂可沟通深部热源,温泉热水可沿后期张性断裂发生地下径流,然后可在断裂附近的裂缝发育带、断裂交汇处以及断层尖灭处聚集区,在海拔及第四系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热水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裂缝 应力 地热 洱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