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倾角地质耦合条件下煤层气开发效果与地质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蒲一帆 汤达祯 +3 位作者 唐淑玲 陶树 张奥博 张泰源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1-199,共9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是我国中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产能建设的重要攻坚地区,根据其大倾角、多煤层、低热演化以及厚煤层等典型特征进行地质评价,是进一步勘探开发的关键。针对大倾角复杂地质条件制约下选区评价参数优选问题,通过对准南乌鲁木齐河... 准噶尔盆地南缘是我国中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产能建设的重要攻坚地区,根据其大倾角、多煤层、低热演化以及厚煤层等典型特征进行地质评价,是进一步勘探开发的关键。针对大倾角复杂地质条件制约下选区评价参数优选问题,通过对准南乌鲁木齐河东-大黄山地区产能建设示范区进行剖析,探讨大倾角地质耦合条件下中低煤阶煤层气井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大倾角煤层产能的单因素作用效果往往有限,地质耦合条件制约下,各项地质参数匹配关系以及工程开发对策的合理实施是决定煤层气井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总结出了控制煤层气产能效果的三大综合因素:资源赋存条件、气藏关键要素以及开发技术对策,并结合勘探开发现状,优选出了适应性较强的评价参数。此外,针对现阶段选区评价过程中,低煤阶煤层气资源选区评价指标标准尚未明确的问题,采用模糊数学聚类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不同区域煤层同一指标属性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研究区煤层含气量、热演化程度以及多煤层组合系数进行系统聚类,最终建立适用于本次选区定量指标参数的评价标准。最后利用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判(AHP),进行乌鲁木齐河以西地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开发潜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乌鲁木齐河西地区、呼图壁地区、硫磺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产能特征 低煤阶 选区评价 模糊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测井反演的煤体结构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本溪组8号煤为例
2
作者 李安 蔡益栋 +1 位作者 王子豪 刘大锰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共14页
煤体结构直接影响煤储层孔裂隙发育,其准确判识对煤层压裂及煤层气开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本溪组8号煤为例,其煤体结构复杂,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可解决煤层气储层测井中的非线性问题。采用区内已完成预处理的取心井... 煤体结构直接影响煤储层孔裂隙发育,其准确判识对煤层压裂及煤层气开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本溪组8号煤为例,其煤体结构复杂,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可解决煤层气储层测井中的非线性问题。采用区内已完成预处理的取心井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以及XGBoost算法进行训练和全区煤体结构反演,并结合区内煤层顶底板及煤厚,剖析构造控制下的煤体结构发育特征。结果表明:①随机森林以及XGBoost算法相较于BP神经网络,对目标煤层煤体结构的反演结果更接近于岩心观测的真实情况,准确度更高;②榆林地区8号煤从NW向SE,煤体破碎程度逐渐加剧;③区内由中部至东南部发育构造带,在构造带影响下煤厚减小且原生结构煤逐渐转变为糜棱结构煤。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实际煤层气生产中的煤体结构识别以及构造带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体结构 机器学习 BP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XGBoost 构造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 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3
作者 汤达祯 杨曙光 +5 位作者 唐淑玲 陶树 陈世达 张奥博 蒲一帆 张泰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12-2425,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开展近30个煤层气勘查项目,施工煤层气井270余口,建成白杨河、四工河、乌鲁木齐河东煤层气开发先导试验区,正在着力推进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利用,多个区块呈现出煤层气单井高产势头,针对多、厚、大倾角煤...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开展近30个煤层气勘查项目,施工煤层气井270余口,建成白杨河、四工河、乌鲁木齐河东煤层气开发先导试验区,正在着力推进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利用,多个区块呈现出煤层气单井高产势头,针对多、厚、大倾角煤层顺煤层钻井、储层改造、优化排采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带动了新疆煤层气产业起步发展。系统总结准噶尔盆地煤层气成藏特殊地质条件,科学分析前期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现状与趋势,全面梳理煤层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地质难题,以期为新疆地区乃至中国中低煤阶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盆地周缘构造隆升、水力逸散、煤层气风氧化带深延是制约煤层气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潜力的不可忽略的地质因素,盆地腹地包括煤层气在内的深部煤系气资源潜力巨大,开展煤系油气地质综合研究、拓展煤系气勘探开发领域势在必行。盆地边缘多个区块煤层气富含CO_(2)且呈现随煤层埋深增大CO_(2)体积分数增高的异常现象,拟以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耦合作用为主线,气体差异构成与禀赋为线索,鉴别多源多阶气体来源、混合度及成藏贡献,揭示CO_(2)异常富集成因,探索流体场主导作用下的煤层气多源多阶多因素耦合成藏机制。盆地西山窑组与八道湾组2套煤系地层厚度巨大,受聚煤环境控制,多层叠置统一、多层叠置独立、多层叠置混合含煤层气系统空间分布有别,基于沉积、构造、水文耦合作用归纳出煤层气富集成藏基本模式,有效厘定流体压力系统,合理选层选段、组合开发,优势成藏地质配置及其区域、局域、层域变化规律有待深入研究。盆地周缘煤储层倾角大多超过35°,急倾斜煤储层在较小空间随深度发生快速变化,储层流体运动方式、储层应力状态等影响制约压降传播和煤层气产出过程,开发过程储层力学性质与物性变化、流体相态与饱和关系转化、气/水产出机制与生产规律需要进一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质特征 勘探开发 准噶尔盆地 CO_(2)异常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典型含油气页岩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奥博 汤达祯 +3 位作者 陶树 许浩 王海华 庄永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5,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页岩油气资源,洞悉国外成功开发经验,通过对比北美地区俄亥俄(Ohio)、马塞勒斯(Marcellus)、巴耐特(Barnett)、沃夫坎组(Wolfcamp)页岩与中国龙马溪组、沙河街组页岩的地质背景,明确了中外典型含油气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和储... 为进一步了解页岩油气资源,洞悉国外成功开发经验,通过对比北美地区俄亥俄(Ohio)、马塞勒斯(Marcellus)、巴耐特(Barnett)、沃夫坎组(Wolfcamp)页岩与中国龙马溪组、沙河街组页岩的地质背景,明确了中外典型含油气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发育特征的异同以及中美页岩油气资源开发动态,并给出了借鉴意义。结果表明:北美开发效果好的含油气页岩大多具有构造简单、厚层页岩发育、厚度变化小、总有机碳含量及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多为Ⅱ型干酪根、脆性矿物含量高、储层压力高等特点。北美页岩油气开发商采用大液量、大砂量、小压裂簇间距和阶段间距来改进压裂工艺,采用井工厂模式来降低土地占用面积,并且在其上进行"拉链式"压裂缩短整体的工程时间,在油田的生产资料数据库中运用大数据分析不同生产参数对产量的影响权重,从而更好地配置生产参数、提高产量。美国页岩油气开发为中国提供的可借鉴的开发经验包括合并油气输送管网、引入民间资本和加大创新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地质特征 沃夫坎组页岩 巴耐特页岩 马塞勒斯页岩 俄亥俄页岩 龙马溪组 沙河街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阜康地区多煤层组合条件下开发层段评价优选 被引量:9
5
作者 蒲一帆 汤达祯 +3 位作者 陶树 唐淑玲 张奥博 张泰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21-2330,共10页
多煤层地区优势开发层段评价以及优势组合层段选取是决定煤层气资源动用率、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从煤储层可改造性和排采关键参数出发,优选煤岩力学性质、有效压裂厚度、煤体破碎程度、临储压力比和试井渗透率5个评价指标,利用模... 多煤层地区优势开发层段评价以及优势组合层段选取是决定煤层气资源动用率、开发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从煤储层可改造性和排采关键参数出发,优选煤岩力学性质、有效压裂厚度、煤体破碎程度、临储压力比和试井渗透率5个评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优选甜点层段。考虑资源适配性、层间兼容性和排采稳定性,选取煤层相对埋深、含气量、临储比、储层压力梯度和渗透率5个关键参数,采用聚类分析对优势产层组合关系进行探讨。评价结果显示:以潜力值U>0.75为节点可优选出A2,A5,39,41,42共5个甜点层段,资源配置优,渗透性好,可改造性强;优选出A3-A4,A7-A8和41-42共3套优势组合层段,组合层段间具有相似的渗透率、压力梯度以及临储比,排采过程中易达到生产“同步”,评价优选结果与气井产能特征基本一致。进一步结合排采特征分析认为,多因素的耦合作用是四工河矿区煤层气井的主要控产机理,生产部署应着重考虑构造部位、埋深特征,首当考虑优势单煤层开发(A2,A5煤),多煤层优势组合多为低潜力煤层(A3-A4,A7-A8煤),可于开发后期进行开发部署;白杨河矿区煤层气井产能整体受控于煤体结构、多煤层排采组合以及生产井型,应在充分考虑煤体结构的非均质性以及煤层发育的不连续性的基础上,规避碎粒、糜棱煤发育区,对优势单煤层开发(42煤等)的同时可兼顾优势煤层组(41-42,39-41-42煤)合层排采,提高煤层气资源动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层段评价 多煤层地区 阜康地区 甜点段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水强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师少桓 陈文滨 +1 位作者 王硕亮 蒋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3335-13341,共7页
为提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末期CO_(2)地质埋存能力,提出氨水强化CO_(2)埋存方法,向储层注入氨水,利用氨水与CO_(2)发生化学反应提高CO_(2)埋存量。通过高温高压物理模拟装置和岩心... 为提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末期CO_(2)地质埋存能力,提出氨水强化CO_(2)埋存方法,向储层注入氨水,利用氨水与CO_(2)发生化学反应提高CO_(2)埋存量。通过高温高压物理模拟装置和岩心驱替装置,选定实验参数范围为20 MPa、40~80℃、氨水浓度6%~26%,选取高渗岩心进行实验,明确了氨水与CO_(2)的反应规律和岩心中氨水强化CO_(2)埋存效果。结果表明,氨水吸收CO_(2)的量与氨水浓度呈正比,与温度呈反比,但低温会析出碳酸氢铵晶体,减少氨水吸收CO_(2)的量;氨的吸收能力与氨水浓度呈负相关,与温度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在60℃条件下,6%浓度的氨水表现出最佳的CO_(2)吸收效果;与饱和地层水相比,饱和6%浓度氨水可使岩心的CO_(2)埋存量提高7.5倍;岩心迂曲度每增加0.5,氨水强化埋存的单位岩石孔隙体积CO_(2)埋存量可以增加200 mL,而地层水埋存的单位岩石孔隙体积CO_(2)埋存量仅增加11 mL。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二氧化碳埋存模式并开展实验研究,为CCUS项目强化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地质埋存 氨水 化学反应 迂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页岩储层压裂裂缝扩展均匀性研究
7
作者 胡景宏 廖松泽 +1 位作者 蔡益栋 芦俊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1-482,共12页
深部页岩气资源量巨大,加快深部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密切割水力压裂是实现深部页岩气规模开发的重要增产措施。但在密集布缝的同时可能出现部分射孔簇扩展受限的现象。因此确定合理的布缝间距形成均匀... 深部页岩气资源量巨大,加快深部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密切割水力压裂是实现深部页岩气规模开发的重要增产措施。但在密集布缝的同时可能出现部分射孔簇扩展受限的现象。因此确定合理的布缝间距形成均匀且密集的裂缝对提高油气产量、降低成本尤为重要。为探究深部裂缝性页岩储层压裂裂缝扩展的均匀性,结合位移不连续法和拟三维裂缝模型建立了考虑天然裂缝影响的多层水力压裂模型,并引入Broyden迭代计算方法提出了流固耦合多裂缝模型高效解法。模拟分析了水平应力差和施工参数对多簇裂缝形态和裂缝扩展均匀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royden迭代比牛顿迭代计算效率更高。深部页岩储层在高应力差(10 MPa)条件下,水力裂缝难以发生转向;簇间距并非越密越好,当簇间距增加至8 m时可显著提升各簇裂缝进液均匀性;适当提升压裂液黏度(>20 mPa·s)和施工排量(>16 m 3/min)有利于裂缝密集且均匀地扩展。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深部页岩压裂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页岩 裂缝性储层 密切割压裂 裂缝均匀性 裂缝形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煤阶煤大分子模型构建及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晨 张松航 +3 位作者 唐书恒 张守仁 李哲 范志辉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855,共17页
煤大分子模型是研究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高效利用的基础,然而,当前尚缺乏反映不同煤阶煤性质的大分子模型的构建和对比。为此,本研究利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结合前人数据,构建... 煤大分子模型是研究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高效利用的基础,然而,当前尚缺乏反映不同煤阶煤性质的大分子模型的构建和对比。为此,本研究利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结合前人数据,构建并搜集了河曲煤、孝义煤、店坪煤、高阳煤、阳泉煤、赵庄煤等横跨褐煤到无烟煤(R_(O)=0.46%~3.21%)的13个不同煤阶煤大分子模型序列。煤大分子结构参数显示,随煤阶升高,芳香结构中芳碳率呈3阶段增加演化趋势;桥周比、桥接芳碳均线性增加,侧支芳碳、氧接芳碳在煤变质第一次跃变点以前快速减少。脂肪结构中脂碳率与芳碳率相反,呈3阶段减小趋势;甲基碳第一次跃变点之前增加最后减小;亚甲基碳呈波动变化与三次煤化跃变对应;氧接脂碳的变化情况规律不明显。含氧官能团含量则随煤阶的升高而减少。范德华能和键伸缩能的降低对分子稳定性起主导作用,氢键能只在低阶煤(褐煤)和中阶煤(长焰煤、气煤)及分子之间起作用。低阶煤(褐煤)和中阶煤(长焰煤到瘦煤)的多分子总能量低于等量单分子的能量,而高阶煤(贫煤和无烟煤)由于π-π作用多分子能量高于等量单分子能量。总体上,文中所建大分子模型序列反映了煤变质规律,揭示了煤分子能量构成。研究成果有望能为进一步的煤大分子模拟工作提供基础煤分子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型 官能团 能量构型 煤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评价方法与表征 被引量:55
9
作者 丁文龙 尹帅 +3 位作者 王兴华 张宁洁 张敏 曹翔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3-187,共15页
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气性差异的主导因素,裂缝发育"甜点区"的准确预测是天然气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在中国不同时代地层、沉积相、埋深及构造演化背景条件下均有致密砂岩气储层分布,这些因素导致致密砂岩气... 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气性差异的主导因素,裂缝发育"甜点区"的准确预测是天然气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在中国不同时代地层、沉积相、埋深及构造演化背景条件下均有致密砂岩气储层分布,这些因素导致致密砂岩气储层中裂缝发育特征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系统提出了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评价的思路和方法,强调评价中应采用岩心观察统计与测井解释相结合、地震储层预测与钻井约束相结合、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表征相结合、数据统计与计算方法相结合、实验分析与数学模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指出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评价的7个重点方面:(1)致密砂岩气储层不同级别裂缝发育层段综合识别特征研究;(2)裂缝发育层段特征参数定量表征;(3)裂缝类型及形成机理研究;(4)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分析;(5)裂缝分布预测研究;(6)裂缝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和含气性关系及控气模式研究;(7)压裂过程中水力缝、天然裂缝及应力间耦合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储层 裂缝评价 方法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中区煤系气富集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8
10
作者 蔡益栋 高国森 +1 位作者 刘大锰 邱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36,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中部(以下简称临兴中区)含煤岩系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及有机质热成熟度高,是极具潜力的煤系气勘探目标。但是,对煤系气储层地质条件及富集成藏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地区煤系气的高效勘探。为此,在对临兴中区煤...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区块中部(以下简称临兴中区)含煤岩系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及有机质热成熟度高,是极具潜力的煤系气勘探目标。但是,对煤系气储层地质条件及富集成藏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地区煤系气的高效勘探。为此,在对临兴中区煤系气生储盖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煤系储层含气性特征,剖析了煤系气的分布特征及其共生关系,综合构造、岩浆热作用、沉积和水动力等控制因素,探讨了该区煤系气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充足的气源供应、相互叠置煤系储层的广泛分布以及良好的盖层条件为临兴中区煤系气的富集成藏提供了基础条件;②受构造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的影响,煤系气分布可划分为3个区带,其中紫金山隆起区以煤层气自生自储为主,环紫金山向斜区以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三气自生共储为主,平缓构造区以煤层气、致密砂岩气两气自生共储为主;③构造演化、岩浆活动、沉积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因素对临兴中区煤系气富集成藏均有影响。结论认为,研究区煤系气成藏类型主要为岩浆热侵—断层逸散型、向斜—水动力封堵型和岩性—水动力封堵型,研究成果为该区煤系气的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临兴中区 二叠系 石炭系 煤系气 储层地质 富集特征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CO_(2)煤层气多源多阶成因研究进展及勘探开发启示 被引量:11
11
作者 唐淑玲 汤达祯 +5 位作者 孙斌 陶树 张泰源 蒲一帆 张奥博 支元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68,共11页
富(含)CO_(2)煤层气承载着煤层气成因成藏的重要地质信息,与煤层气资源勘探及评价密切相关。在系统总结现阶段煤层气成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解剖准噶尔盆地南缘富CO_(2)煤层气藏特殊地质范例,科学分析富(含)CO_(2)煤层气成因机制研... 富(含)CO_(2)煤层气承载着煤层气成因成藏的重要地质信息,与煤层气资源勘探及评价密切相关。在系统总结现阶段煤层气成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解剖准噶尔盆地南缘富CO_(2)煤层气藏特殊地质范例,科学分析富(含)CO_(2)煤层气成因机制研究现状,全面梳理煤层气成因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煤层气生成具有多源多阶段性,不同成因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显著;现有煤层气成因判识图版及标准存在局限性,有必要建立煤层气成因多因素综合判识方法体系,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及母质继承性差异,综合解释煤层气成因起源及伴生地质作用过程;富(含)CO_(2)煤层气藏含气构成、同位素组成及成藏过程,与早期煤化作用CO_(2)生成积聚、地下水参与下的CO_(2)差异溶解消耗、运移分馏、微生物后期改造等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息息相关;针对不同成因类型的煤层气藏应建立相应的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圈定甜点区与甜点层,对富含CO_(2)的煤层气藏需科学建立风氧化带深度界定标准,开展煤层气资源有效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CO_(2)煤层气成因 多源多阶 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排采程度煤储层注CO_(2)驱煤层气模拟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松航 唐书恒 +1 位作者 张守仁 王敬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75-1285,共11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开展煤中封存CO_(2)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也已开展多方位的先导性试验和工程示范。已有的工程实验表明,煤储层的排采程度对CO_(2)注入的难易程度有重要影响,然而还缺少定量数...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开展煤中封存CO_(2)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也已开展多方位的先导性试验和工程示范。已有的工程实验表明,煤储层的排采程度对CO_(2)注入的难易程度有重要影响,然而还缺少定量数据的支撑以及对CO_(2)注入及驱煤层气的效果的评价。借助数值模拟手段,以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SX018-5H井煤层气地质和工程条件为基础,构建了含1口水平井和2口直井的3号煤层CO_(2)-ECBM工区,设计了水平井排采0,1,2,3和4 a后,在1 a内连续注入万吨CO_(2),以及排采4 a后持续注入CO_(2)共计6个注入驱替方案,对比了10 a模拟时间内注入CO_(2)各方案及不注入CO_(2)方案的气井产出和储层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北区块3号煤层地质条件下,水平井具有较高的CO_(2)注气效率,3号煤层具有较大的封存潜力,注入万吨CO_(2)主要封存在水平井筒(长700 m)附近60 m范围内;煤储层的排采程度,也就是注入CO_(2)前储层的含气/含水饱和度,对CO_(2)注入有重要影响,储层中甲烷排采越充分,越有利于CO_(2)注入;CO_(2)注入对邻近煤层气井的生产存在增加储层压力的“负”效应和驱替甲烷的“正”效应。要在CO_(2)-ECBM项目中达到较好的驱替效果,一方面应增加煤储层的排采程度,另一方面应适当降低CO_(2)注入井和煤层气生产井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CO_(2)封存 煤层气采收率 储层压力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压裂返排液复配驱油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欢 由庆 +2 位作者 韩坤 刘逸飞 方吉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2-307,共6页
针对现场压裂返排液中部分单一体系再利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考虑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协同效应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体系,通过分析体系降低界面张力性能、乳化性能,优选了最佳的复配... 针对现场压裂返排液中部分单一体系再利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通过考虑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具有协同效应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体系,通过分析体系降低界面张力性能、乳化性能,优选了最佳的复配体系配方0.2%RSH-2+0.012%AOS,并评价了该复配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纯返排液体系在质量分数0.02%~0.5%范围内仅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1m N/m数量级,而0.2%RSH-2+0.012%AOS复配体系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3m N/m超低数量级;同时,该复配体系乳化性能优良,油水比1∶1的乳状液在静置10 h后的析水率仅30%。该复配体系在渗透率0.0025μm^2的岩心中吸附性能优良,注入124.5 PV时吸附达到动态饱和,动态吸附量为7.52 mg/g,水驱后表面活性剂的滞留量只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1/4~1/3。该复配驱油体系具有较强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1.8%,能满足低渗透油藏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体系复配 协同效应 性能评价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影响的碳酸盐岩储层应力敏感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祖清 李晓益 +3 位作者 龙武 潘丽娟 安康 胡景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6-631,共6页
探讨塔河区块储层的应力敏感性,为制定合理生产制度提供依据。通过对目标区奥陶系储层碳酸盐岩开展不同温度下应力敏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应力敏感程度属于中等偏强型;碳酸盐岩试样渗透率随着有效围压增加呈指数型递减,卸压后... 探讨塔河区块储层的应力敏感性,为制定合理生产制度提供依据。通过对目标区奥陶系储层碳酸盐岩开展不同温度下应力敏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应力敏感程度属于中等偏强型;碳酸盐岩试样渗透率随着有效围压增加呈指数型递减,卸压后试样渗透率难以恢复至加载前水平;试样渗透率与温度呈负指数关系,当试样从30℃升高至120℃时,渗透率损害率从0.53增长到0.65,温度敏感性增强23%。温度对塔河区块储层应力敏感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敏感 温度 碳酸盐岩 渗透率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开发井网密度和井距优化研究--以韩城北区块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之朕 张松航 +3 位作者 唐书恒 王凯峰 张迁 林文姬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煤层气井网密度及井距优化是影响煤层气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井网密度及井距的设计优化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于煤层气开发井距的研究大多单一考虑产能因素或者是经济因素,对于二者综合评价研究较少。为探究煤层... 煤层气井网密度及井距优化是影响煤层气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井网密度及井距的设计优化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于煤层气开发井距的研究大多单一考虑产能因素或者是经济因素,对于二者综合评价研究较少。为探究煤层气开发井网密度和井距的最优方案,并综合评价煤层气井的产能与经济效益,以韩城北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块基本地质条件和煤储层物性资料,确定了煤层气开发适用的井网样式和井网方位。通过经验对比法、单井合理控制储量法、经济极限井距法、规定单井产能法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法计算并讨论了韩城北区块煤层气开发井网密度和井距部署方案。利用煤层气产能数值模拟软件Comet3,模拟和评价了不同井距开发方案下的产能,并采用折现现金流法进一步从经济评价角度优化了煤层气开发井网密度。结果显示,韩城北区块煤层气开发适用的井网样式为矩形井网;井网方位为NE49°;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井距为200 m×250 m时煤层气井稳产期产能最高,累计产量最多;依据1 km^(2)不同井距布井方案的经济评价对比显示,当井网密度大于10口/km^(2)时,该区块煤层气开发具有经济效益,其中井网密度为20口/km^(2)即井距为200 m×250 m的方案内部收益率为11.27%,净现值为1437万元,投资回收期为7.49年,经济指标最优。综合分析认为,韩城北区块最佳开发井网密度为20口/km^(2),最佳井距方案为200 m×2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韩城北区块 井网优化 产能模拟 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甲烷高压等温吸附模型评价与改进 被引量:13
16
作者 董银涛 鞠斌山 刘楠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08-3218,共11页
为确定合理的页岩甲烷高压等温吸附模型,以准确拟合实测过剩吸附量曲线,并计算其绝对吸附量曲线。选取常用的8种吸附公式及3种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分别组成高压等温吸附模型,并以过剩吸附量的拟合度R2、绝对吸附量校正的合理性、吸附相... 为确定合理的页岩甲烷高压等温吸附模型,以准确拟合实测过剩吸附量曲线,并计算其绝对吸附量曲线。选取常用的8种吸附公式及3种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分别组成高压等温吸附模型,并以过剩吸附量的拟合度R2、绝对吸附量校正的合理性、吸附相密度计算的合理性以及吸附理论选择的合理性为考核指标,分别采用333与363 K温度条件下共18组实测值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推导了吸附相密度关于压力与温度的函数,并组合使用Langmuir-Freundlich与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公式,构建了改进的高压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在3种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中,拟合吸附相密度法最佳,该方法结合Langmuir-Freundlich或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公式构成的吸附模型最准确,其拟合过剩吸附量的R2平均值分别为0.9983和0.9978;给定吸附相密度法构成的吸附模型对过剩吸附量的拟合度较低;而过剩吸附量与气体密度曲线计算吸附相密度法的准确性较差。改进模型对18组实测过剩吸附量的拟合度R2平均值为0.9969;计算绝对吸附量的偏差为0.087,优于现有模型;且其具有物理基础,符合页岩甲烷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高压 等温吸附 过剩吸附 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地质因素对煤层气井压裂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迁 王凯峰 +6 位作者 周淑林 唐书恒 张松航 闫欣璐 伊永祥 党枫 朱卫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36-2645,共10页
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地质条件不仅是煤层气开采的先决条件和地质保障,也直接影响了水力压裂施工,从而影响煤层气井的产能。以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施工参数相近的34口煤层气井为例,从地应力条件、煤体结构和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3个方面具... 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地质条件不仅是煤层气开采的先决条件和地质保障,也直接影响了水力压裂施工,从而影响煤层气井的产能。以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施工参数相近的34口煤层气井为例,从地应力条件、煤体结构和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3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地质因素对煤层气井水力压裂效果的影响,进而对研究区压裂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向地应力的大小关系控制裂缝的延伸方向和缝长,煤体结构类型决定能否形成有效裂缝,煤层顶底板砂岩、泥岩厚度及比例影响裂缝能否穿透隔水层。应力比越小、水平主应力差系数越大、煤层中原生结构煤比例越高、煤层顶底板的泥岩隔水层厚度及比例越大,水力压裂效果越好,煤层气井的平均日产气量也越高。综合上述3方面地质因素,研究区中部地区具有易发育垂直裂缝的地应力特征,且煤层的原生结构煤比例和顶底板泥岩比例高,最有利于水力压裂裂缝的形成与延伸,该区域为水力压裂的优选区域。其次为南部及西南部地区,地应力和顶底板条件较好,但煤体结构破坏程度相对较大。研究区北部、东北部及东南部区域由于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大、顶底板封闭性差等因素,在进行水力压裂时应尽量规避。建议在对煤层气井进行水力压裂时应根据煤层气井的地质条件进行压裂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煤层气井 地质因素 柿庄南区块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条件约束下川北二叠系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热模拟生烃过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戴海亮 沈斌 +4 位作者 李开开 张小涛 徐学敏 许智超 周晶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2-392,共11页
选取川北大隆组低熟富有机质页岩样品作为实验对象,综合考虑了地质约束条件(静岩压力、流体压力和地层水等因素)对生烃作用的影响,从低熟到过成熟进行了全系列的热模拟,并对各温度点的热产物进行气体组分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热模拟... 选取川北大隆组低熟富有机质页岩样品作为实验对象,综合考虑了地质约束条件(静岩压力、流体压力和地层水等因素)对生烃作用的影响,从低熟到过成熟进行了全系列的热模拟,并对各温度点的热产物进行气体组分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热模拟实验产生的烃类气体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500℃达到峰值,随后明显下降并趋于平稳.烃类气体产率的降低与静岩压力、流体压力以及孔隙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压力的不断增大抑制了页岩中有机质的分解,并导致孔隙度降低和孔径减小,排烃不畅,影响了生烃产率.滞留于样品中的重烃组分发生热裂解,最终形成了以高CH4含量特征的原油裂解气,并呈现鲜明的ln(C2/C3)随温度变化特征和碳同位素部分倒转现象.研究为大隆组深层页岩气的有效开发提供前期基础性实验数据和生烃、演化特征方面的成果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约束 热模拟实验 生烃特征 孔隙演化 碳同位素 深层页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矿物组成特征与脆性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叶亚培 唐书恒 +1 位作者 郗兆栋 张耀选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71,共10页
为研究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组成、成因识别的微观特征,并提出适合本区的页岩脆性评价方法,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阴极发光、元素扫描分析、X射线衍射矿物定量分析和三轴压缩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黔北地区 XY1 ... 为研究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组成、成因识别的微观特征,并提出适合本区的页岩脆性评价方法,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阴极发光、元素扫描分析、X射线衍射矿物定量分析和三轴压缩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黔北地区 XY1 井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组成,并基于岩石物理与矿物组成评价页岩的脆性特征。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主要由石英和黏土矿物组成,还含有少量的长石、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其体积分数分别为 43.5%,30.3%,11.6%,8.3%和 6.2%。在分析矿物含量与弹性模量、泊松比关系的基础上,认为牛蹄塘组下段较上段岩石脆性好,脆性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和碳酸盐矿物,脆性矿物体积分数为 41.7%~82.3%。沉积环境的不同是造成牛蹄塘组上、下段页岩脆性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矿物 成因类型 扫描电镜 沉积环境 脆性分析 牛蹄塘组 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封闭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文龙 刘天顺 +4 位作者 曹自成 李海英 韩俊 黄诚 王生晖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663,共17页
断裂控油气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油气运移、聚集过程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其实质是断裂封闭性问题。断裂封闭性往往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不同地区不同层系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断裂封闭机制与封闭性主控因素差异较大。目前,断裂封闭性、封闭机理... 断裂控油气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油气运移、聚集过程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其实质是断裂封闭性问题。断裂封闭性往往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不同地区不同层系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断裂封闭机制与封闭性主控因素差异较大。目前,断裂封闭性、封闭机理与评价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其评价的精度也有待提高。依据全面系统地调研断裂封闭性方面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归纳总结了断裂封闭机理,分析了断裂封闭主控因素,梳理了断裂封闭性评价方法,讨论了断裂封闭性研究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趋势。目前,断裂的封闭机理可以分为垂向和侧向封闭机理,前者包括断裂面封闭机理和断裂带排替压力差封闭机理,后者包括砂泥对接封闭机理、泥岩涂抹形成的侧向封闭机理和断裂带高排替压力封闭机理。断裂发育特征、断裂两盘岩性、应力场环境以及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是影响断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不同因素对断裂封闭性的作用方式不同,断裂在不同位置、不同时期的封闭性有着明显的差别。断裂封闭性评价研究方法可归结为以下4类:(1)传统地质学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2)数学地质方法,涵盖逻辑信息法、非线性映射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3)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断裂封闭性相关参数计算法;(4)地球化学方法。碳酸盐岩地层断裂启闭机制与封闭性评价、应力和流体及其耦合作用对断裂封闭性的影响机制、多因素的断裂封闭性综合定量评价、断裂封闭性的时空演化及通源能力评估等是未来断裂封闭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封闭性 断裂封闭机理 排替压力 泥岩涂抹 断裂控油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