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体金线蛭基因组SSR序列特征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10
1
作者 熊良伟 王帅兵 +4 位作者 岳丽佳 王建国 陶桂庆 徐亮 王权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98-2303,共6页
【目的】分析宽体金线蛭基因组SSR序列特征,并开发多态性SSR分子标记,为宽体金线蛭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良种选育等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利用基因组de novo测序技术对宽体金线蛭基因组进行扫描,通过序列拼接得到基因组序列,利用... 【目的】分析宽体金线蛭基因组SSR序列特征,并开发多态性SSR分子标记,为宽体金线蛭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良种选育等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利用基因组de novo测序技术对宽体金线蛭基因组进行扫描,通过序列拼接得到基因组序列,利用Tandem Repeats Finder v4.09查找拼接序列SSR位点,分析SSR序列特征并使用PRIMER3 Input(version 2.3.7)设计引物,随机选择三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SSR分子标记引物50对对8份宽体金线蛭DNA样品进行PCR验证,并以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分析宽体金线蛭江苏高邮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测序拼接共得到148803个scaffolds序列,scaffold序列长度181~564229 bp,平均1544 bp,总长度230 Mb,N50为5948 bp,GC含量36.94%。宽体金线蛭基因组中三碱基重复SSR位点最多,有136890个,占总SSR位点的68.43%;其次为四碱基重复,有33769个,占总SSR位点的16.88%;六碱基、五碱基、二碱基和单碱基重复分别有11813、7110、6546和3907个,占总SSR位点的5.91%、3.55%、3.27%和1.95%。基序为AAT/ATA/TAA/ATT/TTA/TAT的SSR位点数量最多,其次为ATG/TGA/GAT/TAC/ACT/CTA、AGT/GTA/TAG/TCA/CAT/ATC和AAC/ACA/CAA/TTG/TGT/GTT,其他基序位点数量较少。有11871个SSR位点设计出引物,占总SSR位点的5.93%;选择的50对引物中有18对引物在8份宽体金线蛭DNA样品中具有多态性;群体遗传多样性检测发现宽体金线蛭江苏高邮群体18个SSR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Na)3.81个,观测杂合度(HO)为0.0000~0.6429,平均为0.3631,期望杂合度(He)0.0701~0.7792,平均为0.4869,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结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SSR分子标记效率高,且新开发的18个宽体金线蛭SSR分子标记多态性丰富,可用于宽体金线蛭资源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体金线蛭 基因组 denovo测序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质量宽体金线蛭对饵料螺的摄食规律及生长特性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建国 熊良伟 +5 位作者 陶桂庆 王权 牛超 宋欣芮 杨林 侯君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8期168-171,共4页
将体质量为0. 02~6. 00 g的宽体金线蛭分别单独放入圆柱形的饲养杯中,投喂0. 02~3. 00 g的方形环棱螺,连续观测其摄食螺蛳的特征和生长规律。结果显示,摄食时对螺蛳大小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体质量越大,对螺蛳大小的选择范围越大,但会... 将体质量为0. 02~6. 00 g的宽体金线蛭分别单独放入圆柱形的饲养杯中,投喂0. 02~3. 00 g的方形环棱螺,连续观测其摄食螺蛳的特征和生长规律。结果显示,摄食时对螺蛳大小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体质量越大,对螺蛳大小的选择范围越大,但会优先摄食较小的个体。摄食量会随着体质量增加而增加,但摄食率逐渐减少,约0. 02 g的幼苗摄食量达到其质量的8倍以上,约0. 50 g的苗种摄食量和其质量相当,1. 00 g以上时摄食量约为其质量的23%。摄食螺蛳后,增质量率和饵料系数呈现出随苗体质量增大逐渐变小的规律,约0. 02 g的幼苗增质量率为(69. 70±37. 50)%,2. 00 g以上平均增质量率为(25. 30±13. 30)%;约0. 02 g的幼苗饵料系数为10. 94±3. 39、0. 10~3. 00 g为2. 80±2. 09,3. 00 g以上组为1. 20±0. 83。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苗种对质量较小的幼螺具有选择性偏好,初期幼苗摄食量大,投饵量要达到体质量的11倍以上才能满足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体金线蛭 螺蛳 摄食 生长 特征 生长规律 增质量率 饵料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熊良伟 姜再莉 +5 位作者 王建国 陶桂庆 封琦 李明 邵文秋 侯君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4期195-197,共3页
为了研究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技术,进行了不同放养密度的饲养试验,将12个面积为115.0 m2(46.0 m×2.5 m)的水泥池平均分成T1、T2和T3组,分别在每个池投放2万尾(174.0尾/m2)、3万尾(261.0尾/m^2)、4万尾(348.0尾/m^2)经人工培育20 ... 为了研究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技术,进行了不同放养密度的饲养试验,将12个面积为115.0 m2(46.0 m×2.5 m)的水泥池平均分成T1、T2和T3组,分别在每个池投放2万尾(174.0尾/m2)、3万尾(261.0尾/m^2)、4万尾(348.0尾/m^2)经人工培育20 d的蛭苗,经过3个月饲养,干池捕获成蛭。试验结果,T1、T2、T3组平均产量分别为(89.9±5.7)、(92.9±7.1)、(96.6±10.3)kg/池,平均养成规格分别为123、136、142尾/kg,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3%、44.1%和34.3%,不同密度试验组之间,其平均产量和平均养成规格差异不显著,而平均成活率差异显著;试验投入9.7万元,产出19.2万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2。试验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投入产出比较高,建议养殖密度以不超过260尾/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体金线蛭 水泥池 养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