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江西沟黄土记录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20
1
作者 鄂崇毅 曹广超 +3 位作者 侯光良 孙永娟 姜莹莹 李凡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3-200,共8页
青海湖地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末次冰消期是青海湖地区风成沉积物发生广泛堆积的时期,也是青海湖地区气候环境发生重要变革时期。通过对青海湖江西沟JXG1和JXG2黄土剖面的研究,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 青海湖地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末次冰消期是青海湖地区风成沉积物发生广泛堆积的时期,也是青海湖地区气候环境发生重要变革时期。通过对青海湖江西沟JXG1和JXG2黄土剖面的研究,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记录。结果指示:(1)13~11.5kaBP,剖面主要发育砂质黄土,青海湖区总体环境从冷干向相对温暖湿润的凉干环境过渡;(2)11.5~5kaBP左右,剖面主要发育古土壤层,特别是9~5kaBP时期,水热组合匹配达到最佳,气候呈现暖湿状态;(3)5kaBP以来,干湿冷暖交替,尘暴频繁,植被盖度降低,气候进入相对不稳定状态。江西沟黄土剖面记录与青海湖湖泊钻孔和黑马河黄土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具有一致性,红度指标是记录环境演变的敏感指标。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区黄土沉积主要受控于北半球高纬度夏季太阳辐射驱动的冰量变化,西风带扮演了北大西洋和青藏高原东北部"冷空气传输机"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江西沟黄土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古气温的环境证据-方法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侯光良 鄂崇毅 +1 位作者 肖景义 何青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462,共8页
重建过去气温是PAGES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环境证据类型与重建的方法不同,重建的古气温记录存在一定差异。环境证据类型中孢粉、植物硅酸体、综合证据、氧同位素、冰川-冰缘重建同一时段、同一地点的气温依次降低,孢粉与植物硅酸体指示... 重建过去气温是PAGES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环境证据类型与重建的方法不同,重建的古气温记录存在一定差异。环境证据类型中孢粉、植物硅酸体、综合证据、氧同位素、冰川-冰缘重建同一时段、同一地点的气温依次降低,孢粉与植物硅酸体指示的气温最为接近,综合证据与氧同位素较接近;这说明孢粉重建的气温数值偏高,冰川-冰缘证据偏低,它们分别主要指示了植物生长季节和冬半年或冷期的气温;而综合证据与氧同位素则可能比较接近实际气温。按照重建方法,转换函数法重建的全新世气温记录普遍高于自然地理因子指示法,而自然地理因子指示法重建的温度记录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冷事件),说明因子指示法重建的气温记录对于百年尺度的极端事件记录更为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 古气温 环境证据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曹生奎 曹广超 +3 位作者 陈克龙 朱锦福 陈亮 卢宝梁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2-398,共7页
选取环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环青海湖区土壤有机碳0~10 cm表层含量最高,均值为28.2 g/kg,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降低... 选取环青海湖高寒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环青海湖区土壤有机碳0~10 cm表层含量最高,均值为28.2 g/kg,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降低。10~20、20~30和3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依次为20.1、16.3和12.1 g/kg;整个研究区0~4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仅为19.2 g/kg。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总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高到低的递减变化;二是低高低型。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据均值间差异可以分为两组:华扁穗、紫花针茅和芨芨草3个植被类型为一组;垂穗披肩草、矮嵩草草甸和冰草为一组;前者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平均较后者要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6.6、16.8、19.5、21.6、27.3和27.1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土壤有机碳 特征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史前人口-耕地变化及其对植被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侯光良 魏海成 +1 位作者 鄂崇毅 赵小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9-306,共8页
集成青海东部考古数据和DEM,利用面积和墓葬相结合的估算法计算了区域史前人口数量,并利用GIS工具重建史前区域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时期区域人口、耕地迅速增加,并在晚期马厂时期达到新石器的顶峰,人口总数... 集成青海东部考古数据和DEM,利用面积和墓葬相结合的估算法计算了区域史前人口数量,并利用GIS工具重建史前区域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时期区域人口、耕地迅速增加,并在晚期马厂时期达到新石器的顶峰,人口总数接近4万人,耕地面积达到462 km2,人口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湟水谷地内;齐家时期人口和耕地有一定幅度下降,在青铜时代人口和耕地有显著回升和增长,人口总数达61 000余人,耕地面积达到1 076 km2,约占区域适宜耕地总数的1/10。伴随人口与耕地的变化,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也逐步显现,5~4 ka B.P.人类活动导致研究区河谷地带乔木的减少,伴人植物增加,尤其是禾本科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与当时的粟作农业关系密切;4 ka B.P.后大范围的乔木减少是气候变化结果,其后人类活动加强,加速了乔木覆被面积的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人口 耕地 环境效应 植被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一味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乔枫 罗桂花 +2 位作者 耿贵工 金兰 陈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61-2368,共8页
以独一味叶片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独一味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的全长cDNA,命名为LrPAL基因。测序结果表明,LrPA L基因全长2 298bp,含有1个2 145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714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分析表明,其包含典型... 以独一味叶片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独一味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的全长cDNA,命名为LrPAL基因。测序结果表明,LrPA L基因全长2 298bp,含有1个2 145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714个氨基酸。蛋白序列分析表明,其包含典型的PAL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与其他植物的PAL蛋白有很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独一味LrPAL与唇形科植物的PAL蛋白聚为一类,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发现,LrPAL基因在独一味的叶中表达量最高,茎中表达量最少。研究结果推测,从独一味中克隆获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LrPAL)是典型的PAL家族成员,在独一味各组织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盐碱处理下蚕豆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乔枫 耿贵工 陈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2-165,193,共5页
为了研究蚕豆在混合盐碱胁迫下的生理变化,试验采用3种盐碱胁迫方式KCl/NaCl、KCl/Na2CO3、KCl/Na2SO4处理2周,测定蚕豆鲜重、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时间的延长,蚕豆鲜重表现为先升高后下... 为了研究蚕豆在混合盐碱胁迫下的生理变化,试验采用3种盐碱胁迫方式KCl/NaCl、KCl/Na2CO3、KCl/Na2SO4处理2周,测定蚕豆鲜重、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时间的延长,蚕豆鲜重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脯氨酸含量在处理11 d时急剧增加;随胁迫时间的延长,4种抗氧化酶SOD、POD、CAT、APX活性增加幅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处理11d时,酶活性增加幅度顺序是SOD>CAT>APX或POD。结论:蚕豆盐碱胁迫中,SOD酶活性发挥首要作用,脯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渗透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ViciafabaL ) 叶片 盐碱胁迫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糊精的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慧春 王发春 李宝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76-2084,共9页
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结构导向剂,正硅酸乙酯为硅前驱物,通过高氯酸铵氧化联合硬模板技术合成了一系列孔径可调的介孔碳材料.采用氮气吸附-脱附实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碳材料的... 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结构导向剂,正硅酸乙酯为硅前驱物,通过高氯酸铵氧化联合硬模板技术合成了一系列孔径可调的介孔碳材料.采用氮气吸附-脱附实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碳材料的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以水合肼还原对硝基甲苯反应为模型,研究了介孔碳材料对硝基芳烃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材料具有蠕虫状孔系结构,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较窄的孔径分布范围、较多的含氧官能团和较高的催化活性;且以高氯酸铵室温氧化合成的介孔碳的催化活性最高,产物收率达到88.48%;介孔碳循环使用4次后仍然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丙基-Β-环糊精 介孔碳 高氯酸铵氧化 硝基芳烃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响应温度胁迫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周连玉 李园媛 +1 位作者 王文妮 钟松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317-320,共4页
在极端温度胁迫下,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来响应外界环境。代谢组学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某一生物、组织或细胞中小分子量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揭示生命现象与过程。综述了植物响应... 在极端温度胁迫下,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来响应外界环境。代谢组学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某一生物、组织或细胞中小分子量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揭示生命现象与过程。综述了植物响应温度胁迫的代谢谱分析,并展望了代谢组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将为今后引种、驯化、改良和培育抗寒或耐热植物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代谢组学 温度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L-半乳糖酸内酯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乔枫 耿贵工 陈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41-2147,共7页
以青海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枸杞L-半乳糖酸-1,4-内酯脱氢酶(GLDH)基因序列,命名为LbGLDH。LbGLDH基因全长为2 114bp,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1 767bp(编码588个氨基酸)、5′末端序列57bp、3′末... 以青海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枸杞L-半乳糖酸-1,4-内酯脱氢酶(GLDH)基因序列,命名为LbGLDH。LbGLDH基因全长为2 114bp,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1 767bp(编码588个氨基酸)、5′末端序列57bp、3′末端序列290bp。LbGLDH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番茄、马铃薯、烟草GLDH基因具有88%~90%的一致性。LbGLDH编码氨基酸序列包含GLDH蛋白酶具备的FAD-binding-4和ALO结构域。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枸杞不同组织中LbGLDH基因的表达、抗坏血酸含量和GLDH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表现为在枸杞的花和果实中表达量最高,成熟叶中表达量最少。推测LbGLDH基因表达促进枸杞果实中抗环血酸含量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L-半乳糖酸-1 4-内酯脱氢酶(GLDH) 基因克隆 抗坏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一味基因表达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晓丽 罗桂花 +1 位作者 陈志 乔枫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3-137,I0002,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检测独一味mRNA表达水平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方法.根据独一味查尔酮合成酶(LrCHS)和苯丙氨酸解氨酶(LrPAL)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eal-Time RT-PCR方法建立独一味基因的荧光定量标准曲线,进一... 为了建立一种检测独一味mRNA表达水平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方法.根据独一味查尔酮合成酶(LrCHS)和苯丙氨酸解氨酶(LrPAL)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eal-Time RT-PCR方法建立独一味基因的荧光定量标准曲线,进一步研究独一味CHS和PA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扩增曲线在1×10^5~1×10^11 copies/μL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扩增相关系数在0.995以上.熔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单峰,无引物二聚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独一味CHS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顺序为花>叶>叶柄>根>茎,PAL基因表达量顺序为叶柄>叶>花>根>茎.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成功用于独一味CHS和PAL基因表达的检测,为研究独一味在mRNA水平的定量分析提供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 SYBR Green 荧光定量RT-PCR CHS P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小泊湖湿地不同群落土壤有机碳、氮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晓航 陈克龙 毛亚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5期4736-4739,共4页
[目的]研究小泊湖湿地不同群落下土壤SOC、N的剖面分布规律。[方法]选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下的青海湖小泊湖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群落类型土壤SOC、N的含量及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不同群落类型... [目的]研究小泊湖湿地不同群落下土壤SOC、N的剖面分布规律。[方法]选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下的青海湖小泊湖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群落类型土壤SOC、N的含量及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SOC及N含量差异显著;SOC和N含量在剖面分布上表现为表层大于底层;SOC在剖面的变异系数大于土壤N的变异系数。[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越高,有机碳含量越大,有机氮越容易矿化,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湿地 群落类型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盆地黄土粒度分布的端元模型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格格 田庆春 +2 位作者 杜五喜 裴瑜 鄂崇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2-200,共9页
为了解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运用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对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通过对临汾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运用谢帕德三角分类法,发现黄土主... 为了解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气候意义,运用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对临汾盆地黄土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通过对临汾盆地黄土-古土壤序列运用谢帕德三角分类法,发现黄土主要由粉砂和黏土质粉砂组成,分布较为集中;对临汾盆地黄土粒度进行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了3个端元,EM1可能是黄土在夏季风作用下的风化和成壤过程中形成的,EM2可能代表的是高空西风搬运的远源沉积物,EM3可能代表的是较强的冬季风所搬运的近源沉积物以及冬季短时间尘暴所带来的物质。结合OSL测年结果,临汾盆地黄土粒度端元组分、磁化率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临汾盆地与深海氧同位素一致,说明临汾盆地气候演化受全球冰量控制,但在每个阶段的内部波动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黄土 端元分析 临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铜和水杨酸对青稞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丽 乔枫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6-301,共6页
【目的】本研究对青稞进行水杨酸(SA)、硫酸铜(CuSO_4)单因素与水杨酸+硫酸铜双因素处理,分析不同逆境对青稞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以期为青稞育种及其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青稞(北青6号)为材料,测定其叶片在不同浓度硫酸铜... 【目的】本研究对青稞进行水杨酸(SA)、硫酸铜(CuSO_4)单因素与水杨酸+硫酸铜双因素处理,分析不同逆境对青稞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以期为青稞育种及其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青稞(北青6号)为材料,测定其叶片在不同浓度硫酸铜和水杨酸处理下POD、SOD、APX、MDA的活性变化,以及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等生理指标。【结果】在SA、CuSO_4单因素与SA+CuSO_4双因素处理下,北青6号的各生理指标均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叶片MDA积累,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增加,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发芽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在处理4(100μM SA+600μM CuSO_4)达到最低点,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青稞对生长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不同处理条件对其生理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青稞在低浓度的CuSO_4、SA胁迫环境中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高浓度影响其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引起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硫酸铜 水杨酸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