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沼泽湿地cbbL固碳微生物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1
作者 章妮 陈克龙 +3 位作者 杨紫唯 杨艳丽 李莹 王明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738,共11页
高寒湿地碳循环过程受温度升高的深刻影响,然而高寒沼泽湿地固碳微生物群落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通过开顶箱进行增温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青海湖沼泽湿地cbbL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模式。结... 高寒湿地碳循环过程受温度升高的深刻影响,然而高寒沼泽湿地固碳微生物群落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通过开顶箱进行增温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青海湖沼泽湿地cbbL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是青海湖沼泽湿地cbbL固碳微生物的优势菌群,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增温响应明显。LEfSe分析显示,纲水平到属水平的酸硫杆菌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而科水平和属水平的硫盐嗜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可作为增温处理下的重要指示性菌群。冗余分析显示土壤pH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此外,固碳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与全碳含量呈现了高度相关性,增温显著降低了土壤湿度及碳氮含量。本研究为未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高寒沼泽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阐明碳循环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固碳微生物 气候变化 碳固定 高寒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沼泽湿地cbbM固碳微生物群落对模拟增温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章妮 陈克龙 +2 位作者 王欣烨 李琳 王世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52-3763,共12页
为探究增温处理后沼泽湿地固碳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以青海湖小泊湖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固碳微生物功能基因cbb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沼泽湿地cbbM固碳微生物以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为探究增温处理后沼泽湿地固碳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以青海湖小泊湖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固碳微生物功能基因cbb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沼泽湿地cbbM固碳微生物以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温度升高后,cbbM固碳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趋于降低(P>0.05),与土壤湿度及全碳全氮的变化趋势一致。发硫菌属(Thiothrix)和闪杆菌属(Lamprobacter)的相对丰度在增温处理下显著升高(P<0.05),能够作为温度升高的指示性生物。此外,固碳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不受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土壤湿度是影响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温度升高影响了沼泽湿地的土壤固碳过程,降低高寒湿地固碳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碳循环 碳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生长和人为影响下土壤碳氮含量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杰 曹广超 +3 位作者 鄂崇毅 刁二龙 赵美亮 闫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3-172,187,共11页
[目的]深入探讨环青海湖区近30年未变动放牧草地和耕地土壤碳氮含量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优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有幸在该区找到未变动放牧草地和耕地,采用前期研究工作中的多个指标,利用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土... [目的]深入探讨环青海湖区近30年未变动放牧草地和耕地土壤碳氮含量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优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有幸在该区找到未变动放牧草地和耕地,采用前期研究工作中的多个指标,利用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土壤碳氮含量主导因素。[结果]该区草地和耕地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以30 cm土层深度为界发生明显变化;从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耕地土壤碳氮含量受土壤理化指标影响较小,而草地土壤作为未扰动土壤,在自然发育背景下土壤碳氮主导因素明显多于耕地。[结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性状,在该区减少土地扰动能有效减缓土地荒漠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北部 土壤碳氮 差异性 主导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效应
4
作者 李莹 陈真 +1 位作者 陈克龙 夏兴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5年第5期136-148,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实现可持续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青海湖流域,该领域的研究尚待深入明确。本研究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以1990、1996、2002、2009、2015和2021年共... 探究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实现可持续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青海湖流域,该领域的研究尚待深入明确。本研究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以1990、1996、2002、2009、2015和2021年共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分析方法,定量探究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90—202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水体面积总体增加196.81 km^(2),草地和湿地小幅增长;2)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472 9上升至2021年的0.477 4,整体生态质量向好发展,其中中质量区和高质量区面积逐渐扩大,低质量区的面积在减少;3)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整体变化仅具有有限的相关性。在青海湖流域内,尽管生态环境的改善与退化现象共存,但整体而言,改善的趋势超过退化的趋势。未利用地向草地、水体的积极转化成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显著促进了生态的正向发展。草地的增加可以有效固定土壤、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湿地和水体的恢复和保护可以增强水土保持能力,通过增加土壤水分,提供生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效应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