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古湖沼学与古气候学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科学问题初探
1
作者 侯居峙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3-940,共8页
湖泊沉积物蕴含有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介质。本文采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古湖沼学记录,举例说明研究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湖泊分类、代用指标指示意义、湖泊状态转变历史... 湖泊沉积物蕴含有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介质。本文采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古湖沼学记录,举例说明研究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湖泊分类、代用指标指示意义、湖泊状态转变历史等如何影响不同代用指标记录的解释。对湖泊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合理地解释代用指标记录,正确重建过去湖泊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对深入理解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及机制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湖泊 古湖沼学研究 湖泊基础信息 代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富锂温泉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初探
2
作者 潘晟 赵平 +5 位作者 杨照应 官辉 国卫 刘晓明 孙亚莉 岳雅慧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8-949,共12页
锂(Li)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部分温泉的锂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深入研究富Li温泉(Li>15mg/L)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更好地评估地热型锂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概括总结了青藏高原温泉中有关锂组分的研究历... 锂(Li)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部分温泉的锂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深入研究富Li温泉(Li>15mg/L)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更好地评估地热型锂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概括总结了青藏高原温泉中有关锂组分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基于现有资料,编制了青藏高原温泉Li含量分布图,探讨了富Li温泉在大地构造上的分布特征。通过多种同位素示踪分析,我们认为富Li温泉的锂组分主要源于围岩淋滤,地壳深部热源为水-岩相互作用提供了热能。地热水在上升通道中发生水-气两相分离,也将促使Li组分富集,富集系数可达1.4。在深循环过程中,地热水的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记载着深部岩石的地球化学信息,这对于深刻理解大陆碰撞过程中壳幔物质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富Li温泉 分布特征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绍民 徐自为 +5 位作者 黄晓东 周纪 孙义博 陈莹莹 晋锐 徐同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1260,共10页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023年立项的项目“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2023YFF1303500)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指标与创新点等。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监测需求,瞄准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高精度、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研制极端生态环境(高寒、干旱)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6套,研建极端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1套,并开展基于物联网监测系统的研制设备野外测试和示范应用。项目将满足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现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大幅度提升极端生态环境野外台站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服务于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生态环境 水循环 监测设备 物联网监测系统 野外测试与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灌丛土壤碳氮含量及其相关功能基因分布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李传虹 张林 +5 位作者 刘四义 韩丽丽 姚保民 申聪聪 郝志鹏 张丽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2-404,共13页
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下,土壤中有机态碳氮化合物矿化分解释放矿质养分和二氧化碳,深刻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转化、土壤的养分供应和有机质的更新,并对地上植被的演替和分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青藏高原灌丛面积分布广... 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下,土壤中有机态碳氮化合物矿化分解释放矿质养分和二氧化碳,深刻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转化、土壤的养分供应和有机质的更新,并对地上植被的演替和分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青藏高原灌丛面积分布广泛,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但目前对灌丛分布地区土壤碳氮含量、矿化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的认识较少。研究结合土壤理化分析和高通量定量PCR(quantitative microbial element cycling,QMEC)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地区不同类型灌丛土壤碳氮含量、碳氮矿化速率和相关功能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气候和土壤因子间的耦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灌丛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O_(2)释放速率、净氮矿化速率、碳氮矿化基因的丰度有显著差异。其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雪层杜鹃和香柏灌丛分布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CO_(2)释放速率、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位于中西部的变色锦鸡儿、金露梅和砂生槐灌丛地区,并与年平均降雨量显著正相关。然而,碳、氮矿化基因丰度分布趋势与之相反,在雪层杜鹃和香柏灌丛分布区丰度显著低于中西部的三类灌丛,且与年平均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同时pH与年平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和土壤含水率均为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降水可通过增加盐基离子淋溶,使土壤盐基饱和度下降、氢饱和度增加,引起土壤酸化,进而影响碳氮循环过程,导致不同类型灌丛土壤碳氮元素的赋存及其周转速率差异。同时,碳、氮矿化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各类群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碳氮循环过程间紧密的耦联关系。这些结果为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碳、氮库及其动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灌丛 碳氮循环 碳氮矿化功能基因 高通量定量PCR(QM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海拔地带性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霍皇煜 米琦 +5 位作者 周天财 李洋 张建香 陈俊合 汪亚峰 孙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415,共11页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蛋白质,由植物根系分泌物、微生物和动植物残体释放到土壤中,参与了土壤中所有的生物化学过程,其活性的大小可以灵敏地反应土壤中生化反应的方向和强度。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和气候寒冷,被认为是...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蛋白质,由植物根系分泌物、微生物和动植物残体释放到土壤中,参与了土壤中所有的生物化学过程,其活性的大小可以灵敏地反应土壤中生化反应的方向和强度。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和气候寒冷,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全球气候变化使土壤酶活性受到强烈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使土壤的质量发生改变,进而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产生一定影响。土壤酶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格局、功能和转换过程已被广泛的研究,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海拔地带性特征还需深入探讨。因此,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将土壤酶活性海拔梯度研究从站点尺度拓展到样带尺度,分析了与土壤碳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G)、与土壤氮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土壤亮氨酸肌肽酶(LAP)以及与土壤磷循环密切相关的土壤碱性磷酸酶(ALP)的海拔地带性,进一步明晰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ALP和βG活性在海拔梯度上,展现出显著分异,在约为3546 m和3364 m出现拐点,且低海拔显著高于高海拔(P<0.01)。而NAG和LAP的活性与海拔无显著关系。(2)高低海拔模式下,ALP活性均与年平均降水量显著相关(P<0.01),而不受年平均温度的影响。高海拔模式下,βG活性受降水的影响;低海拔模式下,气候影响不明显。综合而言,海拔变化引起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降水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之一,这种适应性的改变使土壤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并发挥其功能,从而影响着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研究结果可以评估不同海拔地带土壤的养分转化、有机质分解和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理解高寒草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土壤酶活性 垂直地带性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中影响锂元素迁移和富集的矿物、元素及环境因素--以西藏郭扎错钻孔沉积物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明慧 朱立平 +2 位作者 王晓晓 鞠建庭 聂小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4-722,共9页
作为我国战略性矿产的锂矿,主要赋存于青藏高原盐湖中。湖泊系统中,锂的富集和迁移规律关系到锂矿的高效提取和未来锂矿的储量估算。以西藏咸水湖郭扎错的钻孔沉积物为例,结合AMS 14 C年代和Mg元素含量变化,系统分析了孔隙水、碳酸盐矿... 作为我国战略性矿产的锂矿,主要赋存于青藏高原盐湖中。湖泊系统中,锂的富集和迁移规律关系到锂矿的高效提取和未来锂矿的储量估算。以西藏咸水湖郭扎错的钻孔沉积物为例,结合AMS 14 C年代和Mg元素含量变化,系统分析了孔隙水、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锂含量变化,探讨了矿物、镁元素、环境变化和早期成岩作用等对锂元素迁移和富集的影响。郭扎错沉积物中锂和镁大部分存在于硅酸盐矿物中,锂和镁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二者存在于相同的硅酸盐矿物中,如黏土矿物。大约90%的锂赋存在硅酸盐矿物中,约8.5%的锂赋存在碳酸盐矿物中,孔隙水中的锂含量占比仅约1.5%。碳酸盐矿物中Mg/Li摩尔比值为78~270,是孔隙水中10多倍,而硅酸盐矿物中的Mg/Li摩尔比值稳定在24~29。水-沉积物相互作用促进硅酸盐矿物中锂的释放,咸水环境下释放的锂多于淡水环境下。碳酸盐矿物中,锂和镁主要存在于方解石中。镁离子对锂离子的迁移具有阻碍作用,低温、高盐度下的阻碍作用更强。湖泊沉积物可能是湖水锂的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矿 湖泊沉积物 矿物 环境变化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群与土壤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业迪 王迎新 +2 位作者 陈哲 田琳琳 孙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65-4875,共11页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是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高寒地区之一,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深刻理解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集并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135个草地...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是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高寒地区之一,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深刻理解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集并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135个草地样点中的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探讨了不同植物功能群和表层(0—10 cm)土壤δ^(13)C特征及其与气候、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杂类草δ^(13)C显著低于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δ^(13)C(P<0.05)。表层土壤δ^(13)C与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δ^(13)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杂类草δ^(13)C无显著相关关系,且表层土壤δ^(13)C对三种植物功能群δ^(13)C的敏感性为禾本科>豆科>莎草科。(2)在影响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和表层土壤δ^(13)C的环境因子中,气候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均大于土壤因子,气候因子中太阳辐射相对贡献率最大,杂类草δ^(13)C与气候和土壤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决定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和表层土壤δ^(13)C的主要因子。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δ^(13)C特征与有机碳动态循环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碳稳定同位素 植物功能群 表层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磷含量对围栏管理的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宸 孙建 +4 位作者 张梦琦 李若玮 吴江航 孙乐 多杰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2-1813,共12页
围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草地管理措施。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研究围栏管理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和驱动,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乏系统的围栏管理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研究。本文基于Web ... 围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草地管理措施。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研究围栏管理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和驱动,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和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乏系统的围栏管理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研究。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筛选了101篇文献开展Meta分析,探究不同高寒草地土壤全磷(STP)与速效磷(SAP)含量对围栏管理措施及围栏年限(短期1~4年,中期5~8年和长期9~30年)的响应。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围栏显著提升了STP、SAP、全氮(STN)、有机碳(SOC)、速效氮(SAN)和含水量(SM)(P<0.001),却导致了pH和容重显著降低(P<0.01)。2)围栏对高寒草原STP和SAP的正效应显著高于其对高寒草甸磷含量的影响(P<0.001)。3)针对围栏年限,发现中长期围栏对草甸STP具有极显著的正效应(P<0.001),同时短期围栏能够极显著促进草原STP(P<0.001),中长期围栏则会导致草原STP降低;围栏始终有利于提升SAP,且中期围栏对草原SAP的效应最大。4)围栏管理下STP、STN和SOC的效应值存在协同变化规律,且围栏对STP的效应值随气温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但土壤pH的降低促进了围栏对STP的效应值的显著增加。此外,围栏对STN与SAP的效应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揭示了合理的围栏管理有利于提高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磷含量,结果可为高寒草地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草地管理 围栏封育 草地恢复措施 恢复年限 荟萃分析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牧区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庄明浩 鲁玺 +1 位作者 王艳芬 杨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75-1783,共9页
探究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研究是系统推进家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重点综述了目前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不足主要聚焦在以下... 探究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研究是系统推进家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重点综述了目前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不足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家庭能源消费因素的贡献率和影响消费行为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晰;另一方面,目前主要针对家庭能源消费或者生态系统或者环境或者居民健康其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鲜有研究系统的考虑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综合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结合青藏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未来需要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加强研究。宏观层面:(1)亟需厘清青藏高原家庭能源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驱动机制,形成青藏高原牧区“家庭能源-生态效应-环境效应-健康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2)构建模块化的牧区“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评估模型,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评估方法。微观层面:(1)迫切开展青藏高原家庭能源消费特征与变化规律的研究;(2)深入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和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量化研究;(3)加强牧区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测定,丰富高寒地区室内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及人群暴露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家庭能源 生态环境 人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进展和回顾 被引量:40
10
作者 马耀明 胡泽勇 +14 位作者 王宾宾 马伟强 陈学龙 韩存博 李茂善 仲雷 谷良雷 孙方林 赖悦 刘莲 谢志鹏 韩熠哲 袁令 姚―楠 石兴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1262,共22页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qu...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QXPMEX)"、"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Ⅱ)"、"全球能量水循环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TORP)及"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等观测研究项目,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大气边界层过程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及卫星遥感应用研究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系统归纳总结了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试验,分别从地气相互作用过程观测研究、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研究、地面和大气热源观测与估算研究、地表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以及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等方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并且针对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以及模式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同时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在这几个方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相互作用过程 大气边界层过程 数值模拟 遥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布式光纤声传感设备开展青藏高原易贡湖浅层结构探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衡 徐团伟 +1 位作者 裴顺平 赵俊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7-234,共8页
地震数据是利用地震学方法探测地下结构的基础条件,然而传统地震仪器难以获得极端环境地区(水下、高原等)的长时间、高密度连续数据。较之国际仪器厂商,国内的DAS研制相对较晚。自2016年起,国产DAS逐步应用于石油测井和城市区域地下结... 地震数据是利用地震学方法探测地下结构的基础条件,然而传统地震仪器难以获得极端环境地区(水下、高原等)的长时间、高密度连续数据。较之国际仪器厂商,国内的DAS研制相对较晚。自2016年起,国产DAS逐步应用于石油测井和城市区域地下结构探测,而运用在极端环境下的探测工作尚未见报道。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与青藏高原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研究,于2021年4月将自主研发的DAS系统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的野外数据采集。本次试验同时记录了地面和水下的连续背景噪声和重锤数据。该研究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获得了西藏易贡湖地区地表70 m以内的横波速度结构。本次研究为极端环境下的低成本、高密度数据采集和地下结构探测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地震仪 青藏高原 易贡湖 背景噪声成像 浅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青藏高原生长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来庆洲 王厚起 张波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7,共7页
^(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是一种在K/Ar同位素定年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一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利用在核反应堆中对含钾样品进行快中子照射,达到使^(39)K衰变成^(39)Ar,测定^(40)Ar/^(39)Ar比值来计算样品的年龄。随着现代稀有气体同... ^(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是一种在K/Ar同位素定年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一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利用在核反应堆中对含钾样品进行快中子照射,达到使^(39)K衰变成^(39)Ar,测定^(40)Ar/^(39)Ar比值来计算样品的年龄。随着现代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新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含钾样品的^(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依靠其高准确性和高精度,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最先进可靠和最具主要价值的岩石矿物同位素定年技术手段之一,从而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重要的地质事件的精确定年,并为地质年代表提供“金钉子”般的年龄制约。首先总结了^(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样品处理分析等,然后重点阐述了应用^(40)Ar/^(39)Ar法这一同位素定年技术在青藏高原生长演化研究中如何解决关键性的科学问题,最后对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法 同位素定年技术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前人类探索、适应和定居青藏高原的历程及其阶段性讨论 被引量:32
13
作者 陈发虎 夏欢 +3 位作者 高玉 张东菊 杨晓燕 董广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总结出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直至定居的5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就开始了对高原的适应;现代智人于40~30 ka前已经开启了对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总结出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直至定居的5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就开始了对高原的适应;现代智人于40~30 ka前已经开启了对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人群向高原大范围扩散,并在全新世早中期的活动更为频繁;粟作农业人群至少在5.2 ka前进入高原东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在4.8 ka以后开始定居在高原东部3 000 m以上海拔的区域;3.5 ka以来麦作的传入和牧业经济的发展助力人群大规模定居高海拔区域。人类在向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生理与文化适应,但受限于当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材料,史前狩猎采集、农业和牧业等人群在高原的时空分布、对高海拔环境的生理与行为适应﹑与低海拔人群和以藏族为主的现代高原人群之间的联系,以及高寒地区河谷农业和山地高原面游牧双重经济活动对高寒文明形成的支撑作用和高寒文明的普适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期待未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极端环境 人类适应 环境考古 人类活动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青藏高原气溶胶样品中磷及其他18种元素 被引量:7
14
作者 刁星 万欣 +1 位作者 丛志远 高少鹏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4,共6页
气溶胶中磷(P)的准确测定是评估磷沉降对青藏高原生态效应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前提。针对青藏高原气溶胶中磷含量低及滤膜单个样品量有限的特征,建立了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气溶胶中磷及其他元素... 气溶胶中磷(P)的准确测定是评估磷沉降对青藏高原生态效应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前提。针对青藏高原气溶胶中磷含量低及滤膜单个样品量有限的特征,建立了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气溶胶中磷及其他元素含量的方法。实验表明,P的检出限为3.5μg/L,优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的检出限(89μg/L),其他元素检出限均为0.013~36μg/L,部分元素如Co、Cd、Pb等为2~7 ng/L。各元素线性关系良好,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磷的加标回收在90.0%~103%,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满足分析要求,成功地测定了青藏高原实际气溶胶样品中磷及其他元素,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青藏高原 高压密闭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青藏高原西南部异常高降水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凌昕 张帅 +3 位作者 陈婕 黄伟 阳坤 陈发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7-1418,共12页
青藏高原西部,尤其是西南部阿里地区异常高的古湖岸线揭示出,这一区域可能存在中全新世的异常高降水中心。基于此,本文利用WorldClim数据集资料对中全新世和现代降水进行对比,并使用ERA5数据初步探讨了出现异常高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显... 青藏高原西部,尤其是西南部阿里地区异常高的古湖岸线揭示出,这一区域可能存在中全新世的异常高降水中心。基于此,本文利用WorldClim数据集资料对中全新世和现代降水进行对比,并使用ERA5数据初步探讨了出现异常高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西部中全新世降水远比现代高,尤其是西南部出现了相对的高降水中心。现代青藏高原西南部降水增加时,对应印度夏季风增强,印度次大陆低空对流层低压中心增强,深对流的发生更为频繁,导致向高原西南部输送的水汽增强。与此同时,印度北部降水增加导致的凝结潜热释放增加会使南亚高压增强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导致青藏高原西南部上升运动加强,从而导致青藏高原西南部降水增加。相对于现代,中全新世印度季风较强,位于印度次大陆低空的低压可能更强,印度北部的凝结潜热释放也会加强,进而导致中全新世青藏高原西南部出现异常高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青藏高原西南部 印度夏季风 降水变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矿高光谱遥感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0
16
作者 丁文清 丁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4-944,共21页
高光谱成像作为目前遥感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在地质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岩石和矿物由于电子过程和分子振动可以产生特征的光谱吸收,因此可以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岩矿填图,快速且准确地获取区域内岩石和矿物的分布情况,进而圈定有潜力的... 高光谱成像作为目前遥感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在地质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岩石和矿物由于电子过程和分子振动可以产生特征的光谱吸收,因此可以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岩矿填图,快速且准确地获取区域内岩石和矿物的分布情况,进而圈定有潜力的找矿靶区。岩矿高光谱通过对岩矿信息的提取可获得矿物类别和矿物丰度分布甚至矿物化学成分的填图结果,识别方法包括光谱匹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方法3大类。GF-5卫星上搭载的高光谱成像仪覆盖度宽、光谱分辨率和信噪比高,满足矿物精细识别和大比例尺、大面积岩性填图的要求,应用前景广阔。青藏高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岩体裸露但地势偏远,有利于高光谱遥感蚀变矿物填图,开展区域找矿工作。同时,高光谱遥感凭借其空间尺度优势,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区域整体信息,结合地球化学的时间信息,可为青藏高原关键地质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提升岩矿高光谱遥感的定量化和智能化水平,将传统地质学方法获得的地下深部资料与遥感手段获取的地表数据结合,是促进地质遥感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地质填图 矿产勘查 高分五号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会晴 邬光剑 +4 位作者 曹泊 于正良 石洪发 张宇轩 黄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0-1269,共10页
基于2018-12-01至2019-11-30在中国科学院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颗粒物监测仪的数据,获得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PM10、PM_(2.5)、PM1在观测期间的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51±8.62)μg·m^(−3... 基于2018-12-01至2019-11-30在中国科学院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颗粒物监测仪的数据,获得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PM10、PM_(2.5)、PM1在观测期间的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51±8.62)μg·m^(−3)、(4.05±2.36)μg·m^(−3)和(2.47±1.56)μg·m^(−3),低于青藏高原城市地区.PM_(2.5)、PM10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颗粒物年平均一级浓度限值(GB 3095—2012),表明阿里地区洁净的大气本底特征.阿里地区污染源稀少,气象因子成为影响颗粒物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尽管阿里地处西风和印度季风的过渡带,西南季风显著影响了阿里站颗粒物浓度变化,季风带来的暖湿气团使季风期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加之边界层高度等气象因素的季节变化,使大气颗粒物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和季风前大于季风期和季风后期.阿里站处于高寒荒漠环境,大气颗粒物以粗颗粒为主,PM_(2.5)/PM10的平均比值为0.39,与其他地点对比,比值偏低.聚类分析表明,阿里站主要受偏西气团影响.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结果表明,PM10、PM_(2.5)、PM1主要潜在源区均分布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监测原理的不同和气象因子的影响,MODIS AOD数据与颗粒物浓度数据在12月、7月和8月差异较大,遥感获取的气溶胶参数需要进一步订正提高在高原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季节变化 潜在源区分析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ah-MP陆面模式的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布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树舟 马耀明 吴文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4,共10页
利用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数据集作为大气强迫场,驱动修改了热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后的NoahMP陆面模式进行了2000-2018年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用野外观测资料校验模拟结果后,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SH)、潜热通量(LH)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利用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数据集作为大气强迫场,驱动修改了热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后的NoahMP陆面模式进行了2000-2018年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用野外观测资料校验模拟结果后,分析了地表感热通量(SH)、潜热通量(LH)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合理模拟高原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高原的中、西部为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率较大区域。模拟的高原中、西部地区感热通量强于东部地区,且绝大部分区域的感热通量是有增强趋势的。对于整个高原,感热通量从2002年前后呈较明显的增强趋势。总体上,四个季节的平均感热都有较明显的增强,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潜热通量在高原东部地区强于中、西部地区。潜热通量的年际变率相对于感热通量的变率要小。中部地区潜热呈减弱趋势,西部和东部都有弱的增强。对于整个高原,潜热通量在2000-2018年呈弱的增强趋势。其中,2000-2003年潜热通量是增强的,2003-2015年呈减弱趋势,主要因素为在夏季潜热通量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SH) 潜热通量(LH)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六套陆面蒸散发产品的评估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令 马耀明 +1 位作者 陈学龙 王玉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3-906,共14页
鉴于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开发出的不同时空分辨率蒸散发(ET)产品在青藏高原(TP)仍存在不确定性,从而限制了这些产品在水文气象和气候评估方面的应用。本文基于涡动观测的ET对六种ET产品(PML、EB-ET_V2、GLEAM、GLDAS、ERA5_Land和MOD... 鉴于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开发出的不同时空分辨率蒸散发(ET)产品在青藏高原(TP)仍存在不确定性,从而限制了这些产品在水文气象和气候评估方面的应用。本文基于涡动观测的ET对六种ET产品(PML、EB-ET_V2、GLEAM、GLDAS、ERA5_Land和MOD16)进行评估并比较各产品之间的差异,对TP区域ET产品不确定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观测值与对应像元ET值之间的年平均态和季节循环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一致性。GLEAM产品与观测值吻合度较高并拥有适用性;MOD16产品在大部分站点性能较差。(2)在季节性变化方面,春季ERA5_Land产品与观测的变化较为一致;夏季和冬季GLEAM产品与观测的变化更为接近,而EB-ET_V2产品在秋季表现更有优势。(3)在空间上,GLEAM、EB-ET_V2产品和GLDAS产品存在更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8)和一致性(一致性指数IOA>0.89);各产品季节时空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春季;相对其他产品,MOD16产品在大部分区域夏季低估且冬季高估。(4)除MOD16外的各产品年平均ET大小相差较大,多年平均的高原ET大小排序为ERA5_Land(401.46 mm a^(-1))>PML(334.37 mm a^(-1))>GLEAM(298.46 mm a^(-1))>EB-ET_V2(271.39 mm a^(-1))>GLDAS(249.67 mm a^(-1)),六套产品估算的青藏高原的总体年蒸发量为330.59 mm a^(-1)。青藏高原不同蒸发产品的比较有助于对高原蒸发的动态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为青藏高原水资源评估和区域水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面蒸散发产品 涡动相关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联合成像
20
作者 刘嘉鑫 裴顺平 郭一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7-560,共14页
帕米尔高原位于印度-欧亚碰撞带西端,研究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对于认识陆-陆碰撞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n波的射线路径集中在上地幔顶部,其横向速度变化能够显示上地幔构造活动差异... 帕米尔高原位于印度-欧亚碰撞带西端,研究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对于认识陆-陆碰撞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n波的射线路径集中在上地幔顶部,其横向速度变化能够显示上地幔构造活动差异,而其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则能够显示出地幔物质的运动及形变特征。文中利用363 414个Pn波到时数据,通过对Pn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获得了帕米尔高原及其邻近区域上地幔顶部的高分辨率地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图像。层析成像结果与地质构造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主要结果表明:1)帕米尔高原、天山、兴都库什、西昆仑、阿尔金山等构造活动区的Pn波速较低,而印度板块、塔里木盆地、塔吉克盆地、准噶尔盆地、费尔干纳盆地等古老稳定地块显示出高Pn波速度特征。2)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较强的Pn波各向异性,在帕米尔高原碰撞区两侧的印度板块、塔里木盆地和塔吉克盆地,各向异性方向与板块运动方向一致,而在碰撞区的中间部位,各向异性方向与最大压应力方向及地壳相对运动方向几乎垂直,可能是由于碰撞带上地幔的纯剪切变形所致。天山两侧也存在类似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 上地幔顶部 PN波 速度和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