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都市景观格局对大气污染物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睿 史丰鸣 +5 位作者 石松林 别小娟 曾英 甘慧 周蕴涵 宰巍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3-2044,共12页
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究成都市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尺度效应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2021年成都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显著下降,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季节差异,CO、NO_(2)、PM_(2.5)、PM_(10)... 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究成都市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尺度效应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2021年成都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显著下降,各污染物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季节差异,CO、NO_(2)、PM_(2.5)、PM_(10)、SO_(2)生长季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于非生长季,O_(3)生长季污染物质量浓度低于非生长季;NO_(2)、PM_(10)、PM_(2.5)分布热点主要位于城市中心,而CO、O_(3)、SO_(2)分布热点向郊区偏移。②成都市的主要景观斑块类型为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林地呈外环聚集,城市中心分散的分布格局,耕地主要分布在绕城高速外围,建设用地斑块聚集化明显,连接程度高,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密度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③景观格局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其最佳尺度受到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影响。城市中各类型斑块对大气污染物影响复杂,具有选择性、方向性、差异性,景观指数中斑块面积比例(PLAND)、优势斑块(LPI)、分布密度(PD)、连接聚集程度(AI)和斑块形状(LSI)在生长季对PM_(10)和CO影响显著,但对NO_(2)、O_(3)无明显影响;在非生长季对CO和O_(3)影响显著,但对PM_(2.5)和PM_(10)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景观格局 尺度效应 耦合关系 格局−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县域乡村地域功能类型识别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朱琳 王铁霖 夏丹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0-880,共11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振兴具体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为例,构建县域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差异,识别各县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振兴具体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为例,构建县域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差异,识别各县域主导功能和短板功能,探索各类型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四川省乡村地域功能空间格局分异特征明显。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地带性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由川东南向川西北逐渐减弱的分异格局,粮食生产功能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攀西安宁河流域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生态保育功能则呈现由川东南向川西北逐渐增强态势。2)以主导功能和短板功能为划分原则,将四川省划分为主导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三大类,并根据不同地域类型提出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主导发展型应优先发挥主导功能,同时整合协调其他功能,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极化发展型在发挥其优势功能的同时需补齐短板,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综合发展型依托现有基础,实现产业再升级,促进产城融合,成为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引领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功能 乡村振兴路径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加权信息量的茂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慧敏 杨尽 +1 位作者 向明顺 杨文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12490-12499,共10页
以茂县为研究区,选取坡度、起伏度和道路等8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量法、确定系数法确定因子信息量值和权重,运用ArcGIS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高易发区面积345.62 km^(2)、较高易发区456.65 km^(2)、中易发... 以茂县为研究区,选取坡度、起伏度和道路等8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量法、确定系数法确定因子信息量值和权重,运用ArcGIS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高易发区面积345.62 km^(2)、较高易发区456.65 km^(2)、中易发区664.83 km^(2)、较低易发区943.71 km^(2)和低易发区1488.34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8.86%、11.71%、17.05%、24.20%和38.17%。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性检验和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e curve,ROC)的精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评价具有合理性,且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82,即评价准确度较好。研究结果能为研究区的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发性评价 信息量模型 地质灾害 确定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及潜力评价——以西藏桑珠孜区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宦吉林 王铁霖 吴柏清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32-38,共7页
以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产粮基地桑珠孜区为例,运用GIS与AHP—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地形、土壤、土地类型、区位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桑珠孜区耕地后备资源... 以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产粮基地桑珠孜区为例,运用GIS与AHP—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地形、土壤、土地类型、区位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桑珠孜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其中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面积为22 588.20 hm^(2),占全区面积6.18%,主要分布在东嘎乡和江当乡沿江地带。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开发潜力 AHP-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 桑珠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和敏感性的洛阳市生态分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梁静一 吴柏清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16-22,共7页
以洛阳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4项指标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选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3项指标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利用GIS技术,首先对各单项因子进行分析并得到其空间分布,再将... 以洛阳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4项指标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选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3项指标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利用GIS技术,首先对各单项因子进行分析并得到其空间分布,再将其进行叠加综合,得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最后依据区域主导功能并结合生态现状进行分区,划分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区,石漠化调控治理区,土地沙化调控治理区,城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恢复区6个区域,根据每个区域的不同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生态现状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城市建成区提取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扬 郑凤娇 +3 位作者 刘艳芳 刘莹 胡慧萍 徐鹏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6-514,共9页
准确识别城市建成区边界,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城市建成区概念出发,综合考虑建成区连片和公共设施配置,提出一种基于POI核密度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建成区边界提取方法。该方法以不透水表面指数... 准确识别城市建成区边界,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城市建成区概念出发,综合考虑建成区连片和公共设施配置,提出一种基于POI核密度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建成区边界提取方法。该方法以不透水表面指数和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POI核密度为主要数据源,通过构建城市建成区综合指数(POI&ISA指数)和最佳阈值选取等步骤可实现较为准确的城市建成区提取。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将该方法与基于POI方法的建成区提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POI&ISA指数的方法提取精度较高。该方法可弥补单一POI数据源在城市尺度建成区提取中的不足,且通过对POI数据类型初选和带宽的适当选取提高对公共设施配置的表征能力,在局部地区可获得更好的建成区提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区提取 POI 不透水表面指数 POI&ISA指数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分形地貌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项清 黄弘 +2 位作者 于欢 阚瑷珂 何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41-1050,共10页
系统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地貌环境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关联性,对理解青藏高原东缘人居生态单元的特征及安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计盒法计算了岷江上游流域在不同等级流域尺度的分形维数,并结合核密度分析、空间聚类,探讨了分维数... 系统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地貌环境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关联性,对理解青藏高原东缘人居生态单元的特征及安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计盒法计算了岷江上游流域在不同等级流域尺度的分形维数,并结合核密度分析、空间聚类,探讨了分维数与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关系,基于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流域地貌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特征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尺度上,岷江上游流域分形地貌的幼年发育阶段促使了农村居民点整体的分布形态与分形地貌呈现正相关的叶状分支特征。支流和小流域尺度上,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民族特征与流域地貌发育均具有一致性。(2)沟壑密度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海拔。同时沟壑密度∩海拔产生了显著的双因子增强效应。沟壑密度、海拔和坡长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间差异。(3)岷江上游流域地貌发育所形成的生产资源、自然灾害和景观特征,通过与农村居民点生产、生活以及居民的心理需求相耦合,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点选址、迁移、消亡和扩张,形成了流域自然环境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分形维数 农村居民点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商住型历史文化名镇居民社会网络变迁及其保护规划指引 被引量:5
8
作者 石亚灵 黄勇 +2 位作者 杨林川 张菁 张然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7,共7页
近十年,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物质空间与社会网络的双重变化。对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全面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探讨其保护与发展,因此文章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以西南地区3个商业居住型历史文化名镇为实证案例,选取了k-核、... 近十年,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物质空间与社会网络的双重变化。对历史文化名镇进行全面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探讨其保护与发展,因此文章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以西南地区3个商业居住型历史文化名镇为实证案例,选取了k-核、度数中心势、小世界性3个指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3个历史文化名镇在2010~2020年的社会网络的稳定性、中心性和关联性特征变化。最后,从社会网络指引下的物质空间规划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公共活动引导两个方面,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 社会网络 物质空间 保护规划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宦吉林 王铁霖 吴柏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3-69,共7页
地形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空间格局有着直接作用,是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岷江上游为例,应用GIS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近年来林地和未... 地形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空间格局有着直接作用,是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岷江上游为例,应用GIS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在地形综合指数分级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近年来林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增加。(2)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地形梯度效应;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势区集中于低地形区,林地和未利用地优势区集中于中地形区,草地优势区集中于高地形区,水域优势区则低、高地形区均有。(3)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地形位指数增加而下降,2020年低地形位梯度区土地利用程度显著高于2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位 分布指数 地形梯度 岷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10
作者 吴柏清 赵灿文 +1 位作者 张扬 罗欣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5年第4期206-212,共7页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影响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藏羌彝走廊为研究区,在广泛搜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非遗资源丰度指数评估各县级行政区非遗资源水平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识别非遗资源水平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第一,藏羌彝走廊非遗项目与传承人数量众多,十大非遗门类中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占据独特优势,主要分布在各市(州)首府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第二,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呈现“一极(拉萨市城关区)多高(昌都市卡若区、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阿坝州汶川县、阿坝州茂县、黄南州同仁市)”的空间格局,非遗资源丰度指数高值区与低值区相互嵌套。第三,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坡度、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藏羌彝走廊非遗资源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路网密度、城镇化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三个影响因子解释力由东向西递增,坡度的影响力由南向北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羌彝走廊 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