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对青海扁茎早熟禾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和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史毅 牛奎举 +2 位作者 余倩倩 刘文辉 马晖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107,共10页
为研究青海扁茎早熟禾(BJ)在低温胁迫下活性氧积累、抗氧化酶防御与逆境相关基因表达的机制,以WY-2(草地早熟禾‘午夜2号')为对照,对这两种材料低温适应(10/5℃)3 d和冷冻胁迫(-10℃)24 h,测定了O_2^(-·)产生速率、H_2O_2含量... 为研究青海扁茎早熟禾(BJ)在低温胁迫下活性氧积累、抗氧化酶防御与逆境相关基因表达的机制,以WY-2(草地早熟禾‘午夜2号')为对照,对这两种材料低温适应(10/5℃)3 d和冷冻胁迫(-10℃)24 h,测定了O_2^(-·)产生速率、H_2O_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其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冷胁迫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可引起BJ和WY-2叶片内的O_2^(-·)产生速率、H2O2含量和MDA含量的增加,BJ活性氧的积累程度和MDA含量均低于WY-2;低温胁迫可导致BJ的SOD、APX和GR活性的降低,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只有APX活性表现为BJ高于WY-2,同时,BJ和WY-2叶片内的Cu/Zn SOD、CAT、APX和GR基因的表达量在低温胁迫后被明显的上调,且BJ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普遍高于WY-2;BJ叶片内的DREB2是下调表达的,ERF、DREB1、CSP和HSP基因在低温胁迫后均表现出明显的上调表达,且ERF、CSP和HSP的相对表达量高于WY-2。从而得出结论,扁茎早熟禾在低温胁迫时有害物质的积累低于午夜二号,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幅度,以及一些与冷胁迫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均大于午夜二号。这些物质合成和基因表达的差异可能共同导致扁茎早熟禾的高耐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扁茎早熟禾 草地早熟禾 活性氧 抗氧化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区高产优质燕麦品种筛选 被引量:38
2
作者 赵祎伟 马祥 +1 位作者 张然 马晖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3期532-541,共10页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东部农区种植的优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以8个当地主栽燕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开花期8个燕麦品种的饲草产量及品质从高到低依次为青海4...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东部农区种植的优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以8个当地主栽燕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开花期8个燕麦品种的饲草产量及品质从高到低依次为青海444>青海甜燕麦>青燕1号>青引1号>加燕2号>白燕7号>青引2号>林纳,其中青海444饲草产量最高,达39091.29 kg·hm^-2,青海甜燕麦排名第2,且两者纤维含量低,适口性较好;青燕1号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较高。因此收获饲草建议种植青海444、青海甜燕麦和青燕1号。成熟期8个燕麦品种的种子产量及饲草品质综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白燕7号>青海甜燕麦>青燕1号>林纳>青海444>青引2号>加燕2号>青引1号,白燕7号粗蛋白含量(3.74%)最高,但白燕7号的种子产量(5528.01 kg·hm^-2)低于林纳(5888.69 kg·hm^-2),青燕1号种子产量较低,因此以种子高产为目的建议种植白燕7号、青海甜燕麦和林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施肥和豆科混播水平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文辉 张英俊 +3 位作者 师尚礼 贺永娟 孙建 魏小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3,共11页
主要探讨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对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的响应,为合理评价燕麦人工草地的生态效应和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2:林纳;A3:青海444;A4:青海甜燕麦)、4个施肥水平(B1:不... 主要探讨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对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的响应,为合理评价燕麦人工草地的生态效应和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2:林纳;A3:青海444;A4:青海甜燕麦)、4个施肥水平(B1:不施任何肥料,CK0;B2: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IM;B3:有机肥1500kg/hm^2,OM;B4:尿素37.5kg/hm^2+磷酸二铵75kg/hm^2+有机肥750kg/hm^2,IM+OM)和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C1:0kg/hm^2;C2:45kg/hm^2;C3:60kg/hm^2;C4:75kg/hm^2)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三因素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高寒区0~20cm耕作层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范围分别为400~900μg/g,80~180μg/g和4~7mg/g;3个因素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强弱顺序为:施肥水平>品种>豆科混播水平;在3个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呈"先增后减"、"先降后增"的变化,分别在开花期和拔节期出现单峰值,转化酶活性呈"增—降—增—降"或"降—增—降"的变化,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出现双峰值。土壤酶相对活性指数和土壤酶相对活性综合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土壤酶的变化。选用青海444或青海甜燕麦,混播箭筈豌豆45kg/hm^2,施尿素37.5kg/hm^2、磷酸二铵75kg/hm^2和有机肥750kg/hm^2时,对提高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区 品种 施肥水平 豆科混播水平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