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甬优12抽穗动态调查及稻曲病预防适期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饶汉宗 罗华池 +2 位作者 施通武 李阳 黄世文 《中国稻米》 2019年第1期74-79,共6页
稻曲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水稻生产危害严重,不但影响产量还降低其品质。稻曲病发生后(出现稻曲球)就很难防治,只能预防不能治疗。适时打药是高效预防稻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而言,在破口前10~13 ... 稻曲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对水稻生产危害严重,不但影响产量还降低其品质。稻曲病发生后(出现稻曲球)就很难防治,只能预防不能治疗。适时打药是高效预防稻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而言,在破口前10~13 d用专化杀菌剂预防1次、破口期再预防1次的处理防治效果最好,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94.59%和98.33%;仅在破口前10 d或13 d喷1次药预防的处理,穗防效分别为86.95%和87.36%,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94.98%和95.99%。鉴于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准确确定具体哪一天是破口前的第10 d或第13 d,本研究采用水稻生理学性状"叶枕平"(剑叶叶枕与倒数第2叶叶枕持平,或叶枕距为零)界定为最佳打药期,即稻田中1/3~1/2水稻植株处于叶枕平为第1次打药预防稻曲病的适期,第2次打药适期为破口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稻曲病 防治适期 破口期 甬优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山区单季杂交稻稻曲病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及防控 被引量:7
2
作者 饶汉宗 谢子正 +2 位作者 李阳 石磊 黄世文 《中国稻米》 2018年第5期89-92,共4页
通过10年的观察、调研,并结合田间试验,明确了浙南山区青田县水稻稻曲病发生、为害规律,防控技术和方法。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1540等品种在田间能较好抗(耐)稻曲病,适宜在浙南山区种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孕穗-破口期... 通过10年的观察、调研,并结合田间试验,明确了浙南山区青田县水稻稻曲病发生、为害规律,防控技术和方法。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1540等品种在田间能较好抗(耐)稻曲病,适宜在浙南山区种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孕穗-破口期至灌浆初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26℃~28℃)高湿(80%以上)条件特别有利于该病害发生;施肥特别是氮肥对稻曲病有加重或减轻作用;穗大粒多着粒密度大的品种(组合)易感稻曲病。防治稻曲病以打2次药预防效果最好,防治药剂最好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发生程度 气候 品种 防治药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果实腐烂主要病害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饶汉宗 王华弟 +4 位作者 沈颖 黄茜斌 谢子正 赵慧宇 徐志宏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892-1895,共4页
杨梅果实期病害是影响杨梅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明发生病害种类与烂果原因,研讨防控技术,对于保障杨梅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多年调查试验研究表明,杨梅果实腐烂主要由真菌侵染引起,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白腐病、橘... 杨梅果实期病害是影响杨梅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明发生病害种类与烂果原因,研讨防控技术,对于保障杨梅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多年调查试验研究表明,杨梅果实腐烂主要由真菌侵染引起,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白腐病、橘青霉、杨梅轮帚霉、绿色木霉等,杨梅果蝇的发生引发白腐病的危害,是杨梅果实期最为突出的问题。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对预防杨梅白腐病等"烂果"有较好效果,咪鲜胺防效优于嘧菌酯,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以25%咪鲜胺乳油667倍、1 000倍液于杨梅成熟前22 d、15 d喷雾防治效果好,防治效果达94.1%-100.0%。研究提出科学施肥、避雨栽培、整形修剪、适时采摘的农业防治措施和治虫防病的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果实病害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白腐病预防药剂的筛选与防治技术集成 被引量:7
4
作者 饶汉宗 谢子正 +3 位作者 李阳 许渭根 李国钧 李艳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1-234,共4页
杨梅白腐病是影响杨梅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技术,对于保障杨梅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7种药剂对杨梅白腐病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白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6%寡... 杨梅白腐病是影响杨梅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技术,对于保障杨梅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7种药剂对杨梅白腐病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白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6%寡糖·链蛋白WP、8%对氯苯氧乙酸钠SP和29%吡萘·嘧菌酯SC对白腐病的预防效果在80%以上;40%戊唑·腐霉利SC、38%吡唑·啶酰菌胺SC和35%氟菌·戊唑醇SC的预防效果在杨梅成熟前期较好,能达到80%以上,但持效性不长;13.3%抑霉唑硫酸盐SG的预防效果不佳,在杨梅成熟期阶段最高防效只有65.5%。建议在实际生产中预防杨梅白腐病选用6%寡糖·链蛋白WP、8%对氯苯氧乙酸钠SP和29%吡萘·嘧菌酯SC。平衡施肥、避雨栽培、疏花疏果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降低白腐病的发生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白腐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田山区单季稻稻飞虱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饶汉宗 谢子正 +2 位作者 李阳 石磊 黄世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2096-2098,共3页
总结青田县2005—2017年稻飞虱田间发生状况及2008—2017年白背飞虱、褐飞虱测报灯下诱虫情况。明确青田县山区稻飞虱发生现状及发生特点为间歇性大发生,提出稻鱼共生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关键词 稻飞虱 间歇性大发生 绿色防控 青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山区杨梅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华弟 沈颖 +1 位作者 颜丽菊 饶汉宗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为浙江东南部杨梅主产区发生危害较严重的虫害,研究探讨这两种害虫的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对控制这两种害虫发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在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丽水杨梅种植区,嘴壶夜蛾1年发生4代... 嘴壶夜蛾和枯叶夜蛾为浙江东南部杨梅主产区发生危害较严重的虫害,研究探讨这两种害虫的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对控制这两种害虫发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在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丽水杨梅种植区,嘴壶夜蛾1年发生4代,枯叶夜蛾1年发生2~3代。同时,探明了寄主植物、天敌因子、气候条件与虫害发生的关系,确立了成虫诱集、危害动态、栽培管理和气象因子监测调查方法,提出了发生程度和危害趋势的预测方法。此外,为有效控制这两种虫害的发生危害,研究提出了防控对策以及科学布局、整形修剪、诱杀成虫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嘴壶夜蛾 枯叶夜蛾 发生规律 监测调查 综合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苗圃小地老虎的监测与防治技术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沈颖 王华弟 +1 位作者 饶汉宗 谢梦赉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586-1588,1591,共4页
小地老虎为杂食性、迁飞性害虫,在浙江杨梅产区苗圃和栽种期受害较重。调查结果表明,在浙江杨梅主产区,小地老虎1年发生4~5代,以春、秋季第1、4代盛发期长,为害重,试验探明了该虫生物习性、发生消长动态及寄主植物、土壤与气候、天敌因... 小地老虎为杂食性、迁飞性害虫,在浙江杨梅产区苗圃和栽种期受害较重。调查结果表明,在浙江杨梅主产区,小地老虎1年发生4~5代,以春、秋季第1、4代盛发期长,为害重,试验探明了该虫生物习性、发生消长动态及寄主植物、土壤与气候、天敌因子与虫害发生关系,制定了杨梅园小地老虎预测预报方法,确立了成虫诱集、为害情况、农事管理活动和气象监测调查方法,提出了发生程度的预测方法。研究提出农业防治、灯光诱杀、人工捕捉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苗期 小地老虎 发生为害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南山区单季稻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
8
作者 饶汉宗 李阳 谢子正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6期59-60,共2页
针对浙西南山区小气候复杂稻曲病防控难问题,选用当前国内稻区生产中广泛使用的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稻曲病防治研究,以期筛选出对浙南山区单季稻稻曲病防效好且用量少的高效杀菌剂。结果表明,供试5种药剂均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在综合考虑... 针对浙西南山区小气候复杂稻曲病防控难问题,选用当前国内稻区生产中广泛使用的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稻曲病防治研究,以期筛选出对浙南山区单季稻稻曲病防效好且用量少的高效杀菌剂。结果表明,供试5种药剂均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在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农药减量控害作用的前提下,75%肟菌·戊唑醇WG、30%苯甲·丙环唑EC具有较好的减量控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农药减量 药剂防效 比较试验 浙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蓑蛾类害虫的发生危害规律与监测防控技术
9
作者 王华弟 黄茜斌 +1 位作者 饶汉宗 沈瑶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第5期129-131,共3页
杨梅蓑蛾类害虫为浙江省杨梅主产区的间歇性、突发性害虫,研究和探讨该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该虫害的突发成灾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表明,大蓑蛾、白囊蓑蛾在浙江省杨梅主产区1年发生1代,茶蓑蛾1年发生1~2代,桉蓑蛾1... 杨梅蓑蛾类害虫为浙江省杨梅主产区的间歇性、突发性害虫,研究和探讨该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该虫害的突发成灾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表明,大蓑蛾、白囊蓑蛾在浙江省杨梅主产区1年发生1代,茶蓑蛾1年发生1~2代,桉蓑蛾1年发生2代。为有效控制该虫害发生,保障杨梅生产的安全,在探明杨梅蓑蛾类害虫生物学特性、种群发生消长动态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杨梅蓑蛾类害虫预测预报方法,确立了虫口基数与发育进度、危害情况、栽培管理和气象观测方法,提出了发生期和发生危害程度的预测方法,并研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及农业、物理、生物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蓑蛾类害虫 发生规律 监测调查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季杂交稻钾肥肥效试验研究
10
作者 饶汉宗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7期65-65,80,共2页
该研究通过开展单季杂交稻钾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肥能使单季杂交稻产量明显提高,以每1hm2施氯化钾75~150kg经济效益最好。
关键词 单季杂交稻 钾肥 施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