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三江带新生代钾质岩浆斑岩成矿关键制约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文婷 王惊涛 +5 位作者 夏小平 次罗 洛桑尖措 杨洋 朱吉涛 梁华英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3-710,共18页
三江带在新生代印亚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了一条近南北向展布长度超过1500km的钾质岩浆岩带,并在北段形成了玉龙超大型斑岩成矿带,在中段、南段也形成零星分布的斑岩型矿床。本文选取三江岩浆岩带中段、南段3个新生代贫矿钾质岩体中未发... 三江带在新生代印亚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了一条近南北向展布长度超过1500km的钾质岩浆岩带,并在北段形成了玉龙超大型斑岩成矿带,在中段、南段也形成零星分布的斑岩型矿床。本文选取三江岩浆岩带中段、南段3个新生代贫矿钾质岩体中未发生蜕晶化的岩浆锆石进行SIMS水含量和氧同位素、LA-ICP-MS微量元素及Lu-Hf同位素分析,对比玉龙带同期的钾质成矿斑岩,综合分析控制钾质岩浆大规模斑岩成矿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矿岩体锆石ε_(Hf)(t)值为-6.00~2.70,平均-2.94,显著低于玉龙带内多个成矿斑岩体的锆石(-3.37~6.63,平均2.68),表明贫矿的岩浆源区含有更多古老地壳物质,而北段的玉龙成矿带斑岩含更多新生下地壳物质。3个贫矿岩体锆石水含量及OH^(-)含量较高(平均(734±184)×10^(-6)和(14±4)apfu×1000),与北段玉龙带中超大型斑岩矿床的锆石水含量相似(平均(640±213)×10^(-6)和(12±5)apfu×1000),且显著高于中型斑岩矿床的锆石水含量(平均(335±181)×10^(-6)和(5.3±3)apfu×1000),表明三江带中段、南段的区域挤压应力作用相比北段的更强、贫矿岩浆储存深度更深,锆石结晶时的压力更高。贫矿岩体的锆石中未见原生流体包裹体,表明高压抑制了岩浆早期出溶流体,不利于萃取金属与成矿。我们提出富含新生下地壳物质的岩浆源区、挤压-伸展转换的构造应力背景、岩浆富水且在演化早期出溶流体是控制三江带北段新生代钾质岩浆形成大规模斑岩成矿带的重要因素;而三江带中段、南段的岩浆源区含更多古老地壳物质,处于挤压应力背景,可零星成矿,但难以形成斑岩矿床成矿带。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锆石水含量受结晶时岩浆水含量、岩浆储存深度与区域应力场控制,由于不同构造背景的区域应力条件不同,锆石水在不同构造背景岩浆水含量对比的应用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带 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作用 锆石水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