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牦牛颈动脉体研究
1
作者 吴天一 刘凤云 马岚 《高原科学研究》 2017年第1期67-75,103,共10页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牦牛颈动脉体(carotide body,CB)组织形态结构和低氧相关的基因表达,探讨牦牛以及高原其他生物的慢性低压低氧适应模式。方法:采集海拔3250~4580m牦牛CB,并采集了海拔2800~3200m的高原迁饲黄牛及海拔1300m左右的平原...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牦牛颈动脉体(carotide body,CB)组织形态结构和低氧相关的基因表达,探讨牦牛以及高原其他生物的慢性低压低氧适应模式。方法:采集海拔3250~4580m牦牛CB,并采集了海拔2800~3200m的高原迁饲黄牛及海拔1300m左右的平原黄牛的CB以示比较,所有取得标本按病理学光镜及电镜检测的要求作组织固定、切片、染色后进行光镜和电镜比较观察,并对颈动脉体中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的分析。结果:相比低海拔黄牛和高原迁饲黄牛,牦牛CB体积最小,低海拔黄牛CB为牦牛的2.0倍,高原迁饲黄牛CB为牦牛的2.3倍,三种牛的CB形状均呈扁圆形或不规则形。相比平原黄牛,牦牛CB体积、形态及主细胞数量与海拔高度无显著性差异。牦牛CB主细胞中明细胞、暗细胞和固缩细胞的数量百分比比例为67.1%:28.2%:4.7%,迁饲黄牛为78.5%:18.6%:2.9%,低海拔黄牛为87.3%:10.2%:2.5%。在细胞形态学上牦牛与低海拔黄牛相似,牦牛CB少部分明细胞胞浆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较致密并有较多颗粒,而迁饲黄牛CB大部分明细胞胞浆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致密,未见较多颗粒,三种牛支持的细胞形态未见显著性差异。从组化基因表达上看,三种牛CB中HIF-1α、NOS、Leptin的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其中牦牛和低海拔黄牛CB中Leptin的蛋白表达无差异,迁饲黄牛有增加趋势,而牦牛和迁饲黄牛CB中EPO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低海拔黄牛。结论:高原低氧环境下颈动脉体增大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表现,而且往往是一种习服-适应不良的标志;牦牛CB的暗主细胞占绝对优势和主细胞嗜锇体呈显著的重氮染色反应,使得牦牛有极高的通气水平,从而在低氧下获取更多的氧;在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物进化中,不同的物种对环境的应激往往会出现类似的适应性特征,在高原"自然选择的优胜者"往往会出现类同的生物学适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平原黄牛 高原迁饲黄牛 高原低氧环境 颈动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四个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居民体质指数现况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次仁卓玛 张浩天 +2 位作者 玉珍 吴天一 边巴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1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调查体质指数(BMI)在西藏不同海拔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及BMI随海拔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选取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乡(2 516 m)、昌都市八宿县郭庆乡(4 500 m)、拉萨市(3 660 m)、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 目的:调查体质指数(BMI)在西藏不同海拔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及BMI随海拔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选取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乡(2 516 m)、昌都市八宿县郭庆乡(4 500 m)、拉萨市(3 660 m)、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5 018 m)世居藏族居民共872人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同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以海拔4 500 m为参照,与2 516 m和3 660 m海拔人群的BM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海拔5 018 m人群BMI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BMI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且在海拔4 500 m处显著降低。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在海拔5 018 m最低,为21.3%,在其他3个海拔地区分别为50.4%、56.2%和46.9%。结论:世居藏族人群的BMI受海拔影响,海拔超过4 500 mBMI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藏族 世居居民 B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居民有氧运动能力对比研究
3
作者 张浩天 次仁卓玛 +2 位作者 曲拉 吴天一 边巴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0年第4期47-52,68,共7页
目的:调查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居民有氧运动能力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西藏大学男性在校教职工和大学生107名(世居藏族61名,移居汉族46名)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学(身高、体重等)及生理学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血氧... 目的:调查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居民有氧运动能力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西藏大学男性在校教职工和大学生107名(世居藏族61名,移居汉族46名)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学(身高、体重等)及生理学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等)测试;心肺功能仪结合递增负荷自行车测试VO2max。结果:世居藏族居民VO2max优于移居汉族居民(P<0.05);VO2max与CO呈中度正相关(R=0.7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居民VO2max差异影响因素可能与体重、年龄、HRrest、Hb和CO相关(P<0.05)。结论:世居藏族居民有氧运动能力优于移居汉族居民,藏族居民具有较低的静息心率、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相对较高的心输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居藏族 移居汉族 最大摄氧量 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4
作者 崔超英 祁学斌 +2 位作者 欧珠罗布 吴天一 宿兵 《高原科学研究》 2017年第1期76-82,共7页
青藏高原由于其低氧环境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居民已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最佳的生理适应。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高原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 青藏高原由于其低氧环境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居民已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最佳的生理适应。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高原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指出,自2010年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已经初步鉴定了EPAS1与EGLN1这两个低氧通路关键基因的主要功能位点,并揭示了EPAS1与EGLN1在高原藏族人群中主要是通过下调其表达水平来维持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进而降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带来的风险,且藏族人群通过调控血红蛋白浓度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调控机制在海拔4500m以上的极限高海拔低氧环境中不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人群 高原适应 EPAS1 EGL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慢性低氧对牦牛和黄牛血液中HIF-2α、EPO水平及红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
5
作者 刘凤云 李愈娴 +5 位作者 胡琳 刘世明 祁生贵 杨蕾 唐永平 吴天一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0-495,共6页
为探讨牦牛和迁饲黄牛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因子对高原适应和习服的不同特征及调控机理,按照海拔低于3 500m和高于3 500m两组采集青海地区的牦牛血样,同时采集高山迁饲黄... 为探讨牦牛和迁饲黄牛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因子对高原适应和习服的不同特征及调控机理,按照海拔低于3 500m和高于3 500m两组采集青海地区的牦牛血样,同时采集高山迁饲黄牛(海拔2 500m)及低海拔黄牛(海拔1 300m)血液,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采用双抗夹心酶标法测血液中EPO、HIF-2α含量。通过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指标间的差异性,并分析各指标与HIF-2α、EPO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拔高于3 500m牦牛组的RBC、HB、HCT显著升高,而HIF-2α和EPO水平却未发生显著变化。与迁饲黄牛和低海拔黄牛相比,牦牛血液中的RBC明显降低,而MCH、HIF-2α和EPO显著升高。牦牛血液中EPO、RBC、HB、HCT、MCH水平与HIF-2α水平呈显著相关;迁饲黄牛血液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与EPO水平呈显著相关;低海拔黄牛血液EPO、MCH水平与HIF-2α水平呈显著相关。推测:海拔升高引起的低氧是影响牦牛血液RBC、HB、HCT改变的主要因素;与黄牛相比,低RBC、低MCH、高HIF-2α、高EPO水平是牦牛适应低氧的主要特征,且牦牛血细胞各指标对血液中HIF-2α水平的改变更敏感。提示牦牛通过遗传进化成功适应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低氧 牦牛 高山迁饲黄牛 血细胞 HIF-2α EP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