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青稞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陈丽华 张志斌 +2 位作者 侯志强 邓晓青 吴昆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9-444,共6页
为研究青海省青稞主栽品种的遗传基础多样性,为青稞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以26份青稞青海省青稞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并对性状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变... 为研究青海省青稞主栽品种的遗传基础多样性,为青稞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以26份青稞青海省青稞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并对性状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和范围相当大,某些品种有一定优势可利用。相关分析表明多个性状影响单株粒质量;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是对单株粒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最优回归方程(Y=-17.848+1.548 X_1+0.368X_2-0.428X_3+0.192X_4-0.048X_5)能解释单株粒质量变异的75.2%。结果显示青海省青稞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多样性比较高,遗传基础比较丰富,而且在进行性状选择时,应注重单株穗数和千粒质量的选择,同时应该考虑到穗长与千粒质量、单株穗数与穗粒数的相互制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药用植物龙葵栽培前后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苏旭 刘玉萍 +1 位作者 廉海霞 吴学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38-1842,共5页
利用常规抗性生理指标测定方法对青海省药用植物龙葵栽培前后抗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野生龙葵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高于栽培的,其中野生和栽培龙葵中SOD和POD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CAT活性的差异达到... 利用常规抗性生理指标测定方法对青海省药用植物龙葵栽培前后抗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野生龙葵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高于栽培的,其中野生和栽培龙葵中SOD和POD活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CAT活性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②野生龙葵中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栽培的;③野生龙葵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栽培的,而前者果实中的蛋白质含量则极显著低于栽培中的。研究表明,栽培前后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是青藏高原低温、低气压、强辐射等多种逆境生态因子长期作用的结果,是植物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生理性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龙葵 野生 栽培 抗性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种质资源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吴昆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0-1034,共5页
为了明确青藏高原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青稞育种提供依据,利用分布于青稞14条染色体长、短臂上的14对SSR引物对来自青藏高原区域内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的55份青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检测出的等... 为了明确青藏高原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青稞育种提供依据,利用分布于青稞14条染色体长、短臂上的14对SSR引物对来自青藏高原区域内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的55份青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10个,共检测出总位点数48个,平均3.7个,各多态位点检测出基因型为1~21种,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4998,平均为0.2921,Shannon信息指数为0~0.6930,平均为0.4461,表明青藏高原青稞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生态区青稞材料在遗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云南参试材料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最高,Shannon信息指数最低,是四个区域中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五组,部分材料的来源与所研究的SSR引物位点相关性状存在独立性,但总体上基于SSR多态性的聚类与材料来源地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春小麦PEG胁迫与复水后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叶景秀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9-1056,共8页
春小麦是青海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青海高原干旱频繁且严重,尤以春旱为首,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为了从蛋白质组学水平分析小麦对干旱胁迫的应答特征,探讨小麦可能的抗旱机制,本研究对青海主栽春小麦品种青春38幼苗进行聚乙二醇(poly... 春小麦是青海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青海高原干旱频繁且严重,尤以春旱为首,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为了从蛋白质组学水平分析小麦对干旱胁迫的应答特征,探讨小麦可能的抗旱机制,本研究对青海主栽春小麦品种青春38幼苗进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胁迫和复水处理,采用IEF/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PEG胁迫和复水处理的小麦叶片总蛋白质分别与正常浇水的对照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经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获得清晰度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PD Quest软件处理分析各对照和处理图谱,在等电点4.0~7.0线性范围内,均可识别650个以上清晰蛋白质点,获得比较明显的差异表达蛋白点43个,其中8个蛋白点重复.从35个差异蛋白点中选取24个差异点进行MALDI-TOF-TOF-MS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应用Mascot软件在NCBInr数据库中搜索鉴定蛋白质,得到22个阳性结果.对鉴定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它们分别参与了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途径、细胞防御、氧化还原、运输、信号转导等过程,而且根据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类所占比例,发现干旱胁迫与光合作用关系最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聚乙二醇6000胁迫 复水 差异蛋白质组学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与黑芥人工合成芥菜型油菜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志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46-1749,共4页
以芸薹属植物青海大黄油菜(Brassica rape)和黑芥(Brassica nigra)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规杂交后,通过离体胚培养获得的杂种种子经MS培养基诱导培养成苗,获得了青海大黄油菜与黑芥的杂种F1代植株,形态上表现为中间类型。通过细胞学的方法,... 以芸薹属植物青海大黄油菜(Brassica rape)和黑芥(Brassica nigra)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规杂交后,通过离体胚培养获得的杂种种子经MS培养基诱导培养成苗,获得了青海大黄油菜与黑芥的杂种F1代植株,形态上表现为中间类型。通过细胞学的方法,鉴定了杂种F1代植株的细胞染色体数为18条,为母本青海大黄油菜(2n=AA=20)和父本黑芥(2n=BB=16)的配子染色体数之和;SSR分子鉴定进一步表明,该杂种植株为真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大黄油菜(Brassica rape) 黑芥(Brassica nigra) 种间杂交 胚培养 芥菜型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DGGE研究青海农村户用沼气池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睿 陈来生 +1 位作者 李莉 刘德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94-1804,共11页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技术,对青海农村户用沼气池内细菌及古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沼气池含有丰富的细菌及古菌类群,且泥样间的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4个户用沼气池发酵系统中,细菌分属于5个门,优势类群为拟...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技术,对青海农村户用沼气池内细菌及古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沼气池含有丰富的细菌及古菌类群,且泥样间的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4个户用沼气池发酵系统中,细菌分属于5个门,优势类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分类水平上,属于24个类群,最优势类群为理研菌科佩特里单胞菌属(Petri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泰氏菌属(Tissierella)和梭菌属(Clostridium).同时,沼气池发酵系统中古菌主要包括热丝菌属(Thermofilum)、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产甲烷菌属(Methanogenium),其中,Methanobrevibacter和Methanogenium是沼气池内最优势的产甲烷菌.说明沼气池的产甲烷途径主要是氢营养代谢类型,水解、酸化过程主要由来自动物消化系统内的细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DGGE 青海 户用沼气池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畔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玉萍 苏旭 +3 位作者 李建民 拉本 李兆孟 左晓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6,共6页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自然生长于青海湖畔的3种典型盐生植物——灰绿藜、鹅绒委陵菜和西伯利亚蓼叶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以西宁地区同种非盐生植物作为对照.结果显示:(1)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绿体中具个体较大、数目较多的淀粉粒;...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自然生长于青海湖畔的3种典型盐生植物——灰绿藜、鹅绒委陵菜和西伯利亚蓼叶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以西宁地区同种非盐生植物作为对照.结果显示:(1)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绿体中具个体较大、数目较多的淀粉粒;(2)线粒体被叶绿体包围,甚至有的线粒体被叶绿体"吞噬";(3)线粒体的数量较对照明显增多,且增多的线粒体大多出现在叶绿体周围;(4)叶绿体类囊体膨大,有的类囊体膜破裂,部分瓦解,甚至空泡化;(5)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肉细胞内出现一种特殊结构——潴泡.研究表明,青海湖畔3种典型盐生植物形成的上述结构特征是对高原盐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畔 盐生植物 叶片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畔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苏旭 刘玉萍 左晓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4-198,共5页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自然生长于青海湖畔的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的横切面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盐生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较对照发达,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的叶片由非盐生条件下的异面叶...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自然生长于青海湖畔的3种典型盐生植物叶片的横切面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种盐生植物叶片的栅栏组织较对照发达,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西伯利亚蓼(Polygonum sibiricum)的叶片由非盐生条件下的异面叶演变为等面叶,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虽为异面叶,但栅栏组织较厚,占叶片厚度的4/5;且3种盐生植物叶肉细胞内存在大量异细胞;灰绿藜叶肉组织中出现较大的胞间隙;鹅绒委陵菜和西伯利亚蓼具有盐腺。研究表明,青海湖畔3种盐生植物形成的上述结构特征是对高原盐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畔 盐生植物 叶片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大黄油菜粒色性状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图谱整合 被引量:3
9
作者 赵会彦 肖麓 +1 位作者 赵志 杜德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5-972,共8页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和褐籽白菜型油菜09A-126构建BC4和F2分离群体, 结合AFLP与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筛选引物, 获得5个与黄籽基因Brsc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11-Y15。5个AFLP特异片段的序列, 均与白菜型油菜的A...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和褐籽白菜型油菜09A-126构建BC4和F2分离群体, 结合AFLP与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筛选引物, 获得5个与黄籽基因Brsc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11-Y15。5个AFLP特异片段的序列, 均与白菜型油菜的A9染色体部分序列表现同源。将5个AFLP标记成功转化为5个SCAR标记(SC11-SC15)。利用目标基因所在染色体区段序列筛选到7个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BrID10607、KS10760、B089L03-3和A1-A4)。利用SCAR和SSR标记扫描F2群体中部分单株, 发现SC14和A1为共显性标记。用BC4群体将Brsc1定位在标记Y06和A4之间1.7 Mb的区间内, 遗传距离分别为0.115 cM和0.98 cM。标记Y05和Y12与Brsc1共分离。本研究为黄籽油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的建立及目标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黄籽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物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建黄籽资源 被引量:2
10
作者 牛妍 赵志刚 余青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2-95,189,共5页
通过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均非黄籽)种间杂交,创造出新的白菜型油菜黄籽资源,拓宽了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基础。芥白杂种F1和BC1 F1植株种子颜色均为褐色,BC1 F2和BC2 F1群体开始出现黄籽植株,黄籽植株染色体20~22条,花粉可染率5... 通过芥菜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均非黄籽)种间杂交,创造出新的白菜型油菜黄籽资源,拓宽了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基础。芥白杂种F1和BC1 F1植株种子颜色均为褐色,BC1 F2和BC2 F1群体开始出现黄籽植株,黄籽植株染色体20~22条,花粉可染率59%~92%,平均花粉可染率82%。 BC1 F2群体获得的5份黄籽材料对应的5个BC1 F3株系中有3个株系的单株种子仍为黄籽,未发生分离。 BC1 F3和BC2 F2群体共收获83份黄籽材料,其中上一代亲本为黄籽的材料有44份,约占53%。说明通过芥白种间杂交获得的黄籽性状是可遗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白菜型油菜 种间杂交 黄籽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不同生态环境下蚕豆蛋白亚基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建斌 侯万伟 +1 位作者 刘玉皎 马晓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6-1061,共6页
以青海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青海13号蚕豆为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分离清蛋白和球蛋白各主要亚基,通过Band Scan 5.0软件得出各亚基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蚕豆清蛋白和球蛋白亚基构成具有差异性,发现2个99 ku、61 ku的清蛋白特异亚... 以青海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青海13号蚕豆为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分离清蛋白和球蛋白各主要亚基,通过Band Scan 5.0软件得出各亚基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蚕豆清蛋白和球蛋白亚基构成具有差异性,发现2个99 ku、61 ku的清蛋白特异亚基和3个94 ku、64 ku、39 ku的球蛋白特异亚基,57 ku、47 ku等2个清蛋白亚基和61 ku、51 ku等2个球蛋白亚基具有一定的缺失现象。各亚基在含量上也各不相同,存在一定差别,可以看出,蚕豆蛋白亚基的增失及含量随生态环境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变异。本研究对蚕豆品质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蛋白亚基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大黄油菜Brsc1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图谱整合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新 肖麓 杜德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39-1046,共8页
大黄油菜是源于青海湟源的地方品种,种皮颜色鲜黄,其大黄油菜的黄籽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Brsc1)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白菜A9染色体上一段1.7 Mb的区间内。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黄籽资源,对Brsc1基因进一步精细定位。利用青海大黄油菜和褐... 大黄油菜是源于青海湟源的地方品种,种皮颜色鲜黄,其大黄油菜的黄籽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Brsc1)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白菜A9染色体上一段1.7 Mb的区间内。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黄籽资源,对Brsc1基因进一步精细定位。利用青海大黄油菜和褐籽白菜型油菜09A-126构建BC4及F2分离群体。利用白菜同源区段内已公布的SSR标记,同时利用该区段序列信息开发新的SSR引物,共获得6个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Br ID10711、Br A5~Br A9),其中Br A5与目标基因共分离,Br A9为一侧最近标记,它与目标基因之间的遗传图距为0.69 c M。至此,Brsc1基因进一步被限定于标记Y06和Br A9之间约1.2 Mb的区间内。利用本研究中获得的标记检测F2群体中3种类型单株,鉴定出一个共显性标记Br A8。将本研究中获得的SSR标记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加密了Brsc1基因所在区间的标记密度。同时,特异片段与拟南芥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的结果表明,共有5个标记与拟南芥的第1染色体有较好的共线性关系,暗示Brsc1基因的同源基因可能位于拟南芥的第1染色体上。本研究中获得的标记将为Brsc1基因的克隆及利用Brsc1基因进行黄籽油菜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黄籽 SSR标记 遗传图谱 物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不同海拔环境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油脂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5-97,共3页
为了探讨青海不同海拔环境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油脂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12个油菜DH系在青海3个海拔区种子的油脂和干物质(含油脂)积累规律,结果发现:(1)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油菜品种含油率变化规律不同,但12个品系的种子平均... 为了探讨青海不同海拔环境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油脂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12个油菜DH系在青海3个海拔区种子的油脂和干物质(含油脂)积累规律,结果发现:(1)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油菜品种含油率变化规律不同,但12个品系的种子平均发育成熟时间逐渐延长,千粒质量、千粒种子油脂净质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和干油脂积累速度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积累高峰期出现在种子发育的30~40 d时间段,随着海拔的升高物质积累高峰期出现时间更晚,但海拔更高时干物质积累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反而提前了;种子油脂和干物质积累高峰期时,海拔适中的西宁试验点积累速度最快,海拔最高的互助试验点积累速度最慢;种子发育后期,低海拔区油菜种子油脂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快速下降到较低的水平,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油脂和干物质积累速度下降变缓。(3)不同基因型或不同环境引起的种子含油率较高,其种子发育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油脂积累速度与干物质积累速度比,种子含油率主要受胚含油率的影响,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为0.828 7。(4)种子生长发育到成熟前5~10 d,含油率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呈下降趋势。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环境通过影响种子油脂积累速度与干物质积累速度比值和种子发育成熟时间,从而影响种子的含油率和产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环境 甘蓝型油菜 油脂积累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半冬性甘蓝型油菜为亲本增强春性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 被引量:11
14
作者 姚艳梅 柳海东 +1 位作者 徐亮 杜德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5,共8页
以春性恢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杂交后选育的16份新春性恢复系及其4个亲本系[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2个春性甘蓝型恢复系]、2个春性甘蓝型不育系为材料,利用SSR、SRAP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同时利用以上2个春... 以春性恢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杂交后选育的16份新春性恢复系及其4个亲本系[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2个春性甘蓝型恢复系]、2个春性甘蓝型不育系为材料,利用SSR、SRAP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材料间的遗传差异,同时利用以上2个春性不育系分别与12个新春性恢复系和1个春性亲本恢复系Ag-5进行NCII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优势及杂种表现。16份新恢复系中除931和帐23外,其余的14份新恢复系与2个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其春性亲本恢复系与相应不育系的遗传距离,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扩大春性恢复系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配制的26个杂交组合中,其双亲中不育系所对应保持系单株产量为高亲值的组合有15个,其中13个组合单株产量超亲优势都强于所对应不育系与亲本恢复系Ag-5所配杂交组合,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可增强甘蓝型春油菜杂种优势;12个新恢复系分别与2个不育系所配24个组合中18个组合的单株产量都分别超过所对应不育系与亲本恢复系Ag-5所配杂交组合,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提高甘蓝型春油菜杂种的产量;新恢复系与2个不育系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均强于其亲本恢复系与相应不育系杂交后代的抗病性,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提高春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抗菌核病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可为春油菜杂交育种提供有价值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性油菜 不育系 恢复系 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 菌核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青稞昆仑13号产量成因分析及栽培措施优化方案 被引量:15
15
作者 任又成 姚晓华 +1 位作者 蒋礼玲 吴昆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2,共4页
为了解青稞新品种昆仑13号的产量影响因素,本试验以昆仑1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三类不同生态区的肥料和密度试验对其产量、田间群体密度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生态区肥料和密度试验表明生态环境对昆仑13号产量的影响较大,昆仑13号... 为了解青稞新品种昆仑13号的产量影响因素,本试验以昆仑1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三类不同生态区的肥料和密度试验对其产量、田间群体密度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生态区肥料和密度试验表明生态环境对昆仑13号产量的影响较大,昆仑13号在3个生态区的平均产量变幅为3 148-6 510 kg/hm2,生态环境和播种量对昆仑13号田间群体密度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试验给出了昆仑13号在3个生态区达到目标产量需要施入尿素、磷酸二铵和播量的最优实施方案.这些栽培措施组合和不同生态区高产分析建议可以作为昆仑13号青稞新品种在青海省青稞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高产栽培措施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 青稞 昆仑13号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预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6
16
作者 姚晓华 吴昆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03-1411,共9页
选择国内外28份青稞品种材料幼苗第一片展开叶,分别测定其相对含水量和失水率,并选择其中对水分胁迫敏感与不敏感的材料各1份,研究不同浓度(5%~30%)聚乙二醇(PEG)预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短期水分胁迫对... 选择国内外28份青稞品种材料幼苗第一片展开叶,分别测定其相对含水量和失水率,并选择其中对水分胁迫敏感与不敏感的材料各1份,研究不同浓度(5%~30%)聚乙二醇(PEG)预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短期水分胁迫对青稞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28个青稞材料中‘旱地紫青稞’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最高(60.16%)、‘大麻青稞’最低(38.98%),而离体失水率‘旱地紫青稞’最低(8.80%)、‘大麻青稞’最高(20.20%)。说明‘大麻青稞’对水分胁迫最敏感,而‘旱地紫青稞’最不敏感。(2)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青稞种子的萌发率和生根率,幼苗的根长、苗高和鲜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旱地紫青稞’和‘大麻青稞’种子分别在15%和10%PEG处理下发芽和生根最佳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两品种的幼苗根长、苗高和鲜重均在10%PEG处理下表现最佳,但‘大麻青稞’与对照差异不显著。(3)‘旱地紫青稞’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随PEG处理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逐渐降低,并在30%PEG处理下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大麻青稞’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随PEG处理浓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并在20%PEG处理下最佳。研究表明,短时间低浓度PEG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的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PEG处理却具有抑制作用,且高浓度PEG胁迫条件下,耐旱性强比耐旱性弱品种的自我调控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聚乙二醇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Hva1基因的表达模式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晓华 吴昆仑 +1 位作者 任又成 蒋礼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59-1464,共6页
为了解青稞种子胚胎成熟晚期丰富蛋白(LEA)基因Hva1与青稞抗旱性的关系,以抗旱性强的旱地紫青稞和抗旱性弱的大麻青稞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胁迫下Hva1基因在两个青稞品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va1基因在抗旱性不同的两个青稞品... 为了解青稞种子胚胎成熟晚期丰富蛋白(LEA)基因Hva1与青稞抗旱性的关系,以抗旱性强的旱地紫青稞和抗旱性弱的大麻青稞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胁迫下Hva1基因在两个青稞品种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va1基因在抗旱性不同的两个青稞品种中的表达均呈单峰模式,且抗旱性强的旱地紫青稞表达峰值和对应的PEG胁迫浓度均高于抗旱性弱的大麻青稞;PEG胁迫浓度大于13.18%时,旱地紫青稞的Hva1基因表达量高于大麻青稞。可见,Hva1基因的表达在青稞的抗旱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成功构建了青稞Hva1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期望为抗逆性基因在青稞中的应用和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Hva1基因 表达模式 半定量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基因组变异的AFLP和MSAP标记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志刚 富贵 +1 位作者 邓昌蓉 杜德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1-1239,共9页
为了揭示人工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规律,以A组合(大黄油菜×中花芥蓝)S0世代、B组合(大黄油菜×中迟芥蓝)S0和S1世代人工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分别利用AFLP和MSAP技术检测基因组变化及甲基化模式变化情况。结果表... 为了揭示人工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规律,以A组合(大黄油菜×中花芥蓝)S0世代、B组合(大黄油菜×中迟芥蓝)S0和S1世代人工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分别利用AFLP和MSAP技术检测基因组变化及甲基化模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6对引物在A组合S0扩增到523条带,其中4对引物扩增出9条变异带,包括7条亲本缺失带和2条新增带,分别占S0总条带的1.33%和0.38%;45对引物在B组合双亲植株扩增到1093条带,只有1对引物检测到1条父本带型在所有S0植株中缺失,约占S0总条带的0.09%;在B9子代F19-1~F19-16总共扩增得到1092条带,变异带有10条,占总条带的0.915%,其中包括9条缺失带和1条新增带,9条缺失带全部位于C基因组。MSAP检测发现,B组合S0植株中有3个位点发生了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全部位于A基因组,甲基化模式改变位点占总检测位点的1.37%。研究还发现B组合S0世代一个植株出现可遗传的花色变异,推测该表型变异与B组合人工甘蓝型油菜中C基因组变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 基因组序列变异 AFLP MS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Wx基因多态性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昆仑 赵媛 迟德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9,共9页
以150份青稞品种为材料,采用碘-碘化钾染色法进行表型鉴定,筛选出含糯性基因型的4份参试材料,分别是品种IG107028、Puebla、互助双槽人和APM-HC1905。经双波长法测定,150份参试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AC)为12.4%~38.5%,平均26.0%;4份糯性... 以150份青稞品种为材料,采用碘-碘化钾染色法进行表型鉴定,筛选出含糯性基因型的4份参试材料,分别是品种IG107028、Puebla、互助双槽人和APM-HC1905。经双波长法测定,150份参试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AC)为12.4%~38.5%,平均26.0%;4份糯性参试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为12.4%~18.6%,平均16.7%。以直链淀粉含量差别较大的51份材料为模板,利用引物P4进行扩增,结果P4引物在51份材料中均有扩增产物出现,且随着参试材料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大,其扩增产物的分子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Wx基因位点表现出多态性,二者呈正相关。根据带型将51份材料分成I型、II型、III型和IV型,其扩增片段分子量分别为457、481、489和491bp,各类型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2%~27%、29%~30%、31%~35%和36%~38%。P4可作为糯性青稞品种选育的辅助选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WX基因 直链淀粉含量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脂质转运蛋白基因blt4.9的克隆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3
20
作者 姚晓华 吴昆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9-406,共8页
为了解脂质转运蛋白基因在青稞中的功能,以青稞品种昆仑12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得到青稞blt4.9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U170187),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720 bp,开放阅读框长348 bp,编码11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kD,理论等电... 为了解脂质转运蛋白基因在青稞中的功能,以青稞品种昆仑12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得到青稞blt4.9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U170187),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720 bp,开放阅读框长348 bp,编码115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kD,理论等电点9.04,不稳定系数为28.41,是一个稳定的蛋白质。blt4.9编码的蛋白绝大多数属于疏水区,没有较大的亲水区。序列比对显示,该基因与大麦blt4.9基因编码蛋白的同源性最高(98.3%)。Real-time PCR分析结果显示,blt4.9基因在20%~30%PEG-6000、4℃以及50μmol L^(-1)ABA处理后表达量显著增加,且在抗逆性强的青稞品种(旱地紫)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抗逆性弱的品种(大麻)中,推测该基因与青稞的抗逆性有关。该研究结果为利用青稞脂质转运蛋白基因改良青稞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blt4.9基因 克隆 非生物胁迫 基因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