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体成因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
1
作者 曹锦山 张新远 +3 位作者 欧阳光文 王春涛 刘建栋 李五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3-502,共20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岩小岩体或岩株。本文以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发育印支期花岗岩小岩体或岩株。本文以松潘—甘孜造山带南缘青海省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全岩Sr-Nd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秋智地区花岗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具弱富钠(Na_(2)O/K_(2)O=0.97~1.34)、低铝饱和指数(A/CNK=0.99~1.08)的特征,属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图解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特征;富集Rb、K、U、Th、La、Ce、Nd、Zr、Hf、Y,亏损Ba、Sr、Ta、Nb、P、Ti;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5.4±1.4)Ma(MSWD=1.05,n=23),代表成岩时代为晚三叠世;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176)Hf/^(177)Hf)_(i)介于0.282377~0.282437之间,ε_(Hf)(t)值为-9.44~-7.19,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840~1702 Ma;全岩Sr同位素初始值(^(87)Sr/^(86)Sr)_(i)为0.709783~0.710530,ε_(Nd)(t)为-8.2~-7.8,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介于1659~1630 Ma之间,显示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具有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岩石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认为秋智花岗岩体是晚三叠世后碰撞构造背景下,岩石圈拆沉、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后碰撞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Lu-Hf同位素 SR-ND同位素 晚三叠世 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貌及其国内对比 被引量:4
2
作者 保广普 张海龙 陈光庭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3-258,共6页
砂砾岩峰林地貌在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中归到地貌景观大类—岩土体地貌类—碎屑岩地貌亚类,是地貌景观中的一大研究热点。曲什安砂砾岩峰林是高原寒、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砂砾岩地貌景观,从地貌形态、形成条件、形成过程方面分析曲什安... 砂砾岩峰林地貌在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中归到地貌景观大类—岩土体地貌类—碎屑岩地貌亚类,是地貌景观中的一大研究热点。曲什安砂砾岩峰林是高原寒、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砂砾岩地貌景观,从地貌形态、形成条件、形成过程方面分析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貌蕴含的科学内涵,并与国内砂砾岩地貌对比研究,发现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在形成时代、沉积环境、岩性、形成过程、地貌特征方面差别很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美学价值和进一步开发旅游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曲什安 地质遗迹 碎屑岩地貌 砂砾岩峰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杂多打古贡卡印支期含矿斑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薛万文 王秉璋 +1 位作者 张金明 张志青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5,共9页
打古贡卡斑岩型铜钼矿位于青海省南部三江北段,属青海省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中。本文对打古贡卡含矿花岗斑岩体进行了LA ICP MS U Pb测年,获得(240.1±0.89)Ma的年龄值,属中三叠世。含矿斑岩的SiO 2含量为65.18%~70.43%,K 2O为... 打古贡卡斑岩型铜钼矿位于青海省南部三江北段,属青海省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中。本文对打古贡卡含矿花岗斑岩体进行了LA ICP MS U Pb测年,获得(240.1±0.89)Ma的年龄值,属中三叠世。含矿斑岩的SiO 2含量为65.18%~70.43%,K 2O为3.05%~6.76%,Na 2O为1.99%~3.47%,富SiO 2、K 2O、Na 2O为特点,相对贫Fe、Mg、Ca,里特曼指数为1.09~4.29,铝饱和指数ASI=1.01~1.23,总体表现为弱过铝质到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征;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总体呈右倾型,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通过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初步确定打古贡卡中三叠世花岗斑岩形成于俯冲阶段。该岩体的发现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意义,为重新认识“三江”北段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和形成背景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 含矿斑岩 印支期 打古贡卡 三江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湟中区东岔沟克素尔组叠层石分类及地层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但浩文 保广普 +1 位作者 董琳 秦树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98-3212,共15页
叠层石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的一些最古老的生命痕迹,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重要窗口。作为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唯一常见化石,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特别是中、新元古代盆地间的地层对比。青海省中祁连地层分区东岔沟村花石山群克素尔组以... 叠层石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的一些最古老的生命痕迹,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重要窗口。作为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唯一常见化石,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特别是中、新元古代盆地间的地层对比。青海省中祁连地层分区东岔沟村花石山群克素尔组以白云质碳酸盐岩组合为主,赋存大量叠层石。依据曹瑞骥和袁训来总结的分类方法,在研究区识别出9种不同的叠层石属,分别为:Baicalia、Chihsienella、Anabaria、Tielingella、Conicodomenia、Tungussia、Colonnella、Stratifera和Cryptozoon。研究区叠层石组合与中元古界上部蓟县系铁岭组叠层石组合具有明显的可比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叠层石组合也有很强的相似性,据此推测花石山群克素尔组的年代大致为中元古代晚期。青海叠层石的报道将为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中、新元古代叠层石的分布提供新产地的数据,常见叠层石属、种的垂直分布延限也有新的化石证据,对提升地层对比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中元古代 克素尔组 分类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柏木峡地区辉长岩、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宋泰忠 刘建栋 +3 位作者 李杰 张小永 梁坤先 郑英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2-42,共11页
在北祁连柏木峡地区发现的辉长岩、玄武岩以构造岩块形式产出。通过对区内柏木峡地区出露的4处辉长岩、玄武岩的详细野外调查及岩石组合、岩性特征研究,对辉长岩及玄武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首次获得了较为精确的年龄值... 在北祁连柏木峡地区发现的辉长岩、玄武岩以构造岩块形式产出。通过对区内柏木峡地区出露的4处辉长岩、玄武岩的详细野外调查及岩石组合、岩性特征研究,对辉长岩及玄武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首次获得了较为精确的年龄值,分别为(675±31)Ma和(764.1±3.3)Ma,代表了辉长岩、玄武岩的成岩年龄,这一发现结合区域上已经在北祁连山东西段,中南祁连山和柴达木地区获得的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说明这些地区在新元古代可能存在一期重要的岩浆活动,这次岩浆活动可能与同时期全球的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本地区新元古代形成的辉长岩、玄武岩由于遭受后期强烈的加里东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改造,已变得面目全非,以构造岩块形式残存于柏木峡构造蛇绿混杂岩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柏木峡地区 辉长岩 玄武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南祁连晚奥陶世火山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白旭东 杨波 +3 位作者 赵忠国 欧阳光文 张志青 郝呈禄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136,共12页
南祁连晚奥陶世多索曲组由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和沉积岩组成,火山岩类型从玄武岩连续变化到英安岩,为钙碱性系列组合。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法,在多索曲组火山岩中首次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9.9±1.5)Ma... 南祁连晚奥陶世多索曲组由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和沉积岩组成,火山岩类型从玄武岩连续变化到英安岩,为钙碱性系列组合。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法,在多索曲组火山岩中首次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9.9±1.5)Ma、(449.5±1.8)Ma,确定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晚奥陶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套火山岩总体具有高Al_2O_3、低TiO_2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Rb、Ba)和不相容的高场强元素(U、Th)及轻稀土元素(La、Ce),亏损Ta、Nb、P、Ti以及强相容元素Cr、Ni。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型,Eu弱正异常至弱负异常。综合分析认为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祁连 多索曲组 晚奥陶世火山岩 LA—MC—ICPMS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没草沟蛇绿岩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国良 刘建栋 +4 位作者 杨雪松 刘荣 曹锦山 韩海臣 陈丽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3-591,共19页
重点介绍了没草沟蛇绿岩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等,并对该蛇绿岩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该蛇绿岩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构造上处于东昆仑复合造山带西段,岩石组合由变质基性玄武岩及少量辉绿岩、辉长岩、变质橄榄岩、辉橄岩等组成。岩石主... 重点介绍了没草沟蛇绿岩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等,并对该蛇绿岩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该蛇绿岩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构造上处于东昆仑复合造山带西段,岩石组合由变质基性玄武岩及少量辉绿岩、辉长岩、变质橄榄岩、辉橄岩等组成。岩石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该蛇绿岩与俯冲无关,属正常洋中脊型玄武岩。前人开展的地质调查表明,该蛇绿岩形成于晚奥陶世。通过对没草沟蛇绿岩中玄武岩和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别获得了488.2±2.1Ma和500.8±2.2 Ma的年龄数据,确定该蛇绿岩形成时代为中寒武世—早奥陶世。该同位素年龄的获得填补了该地区蛇绿岩无时代依据的空白,同时反映古特斯洋在本区的残留。综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没草沟蛇绿岩早期为初始洋盆环境,晚期有洋脊扩张中心环境的玄武岩形成。寒武纪早期是洋盆发育的全盛期,奥陶纪晚期洋壳发生消减,于晚志留世洋盆基本闭合,后期伴有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草沟蛇绿岩 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沙松乌拉环斑花岗岩的时代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才航加 张金明 张启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2-72,共11页
东昆仑沙松乌拉环斑花岗岩位于南昆仑结合带,该构造带隶属于秦岭-昆仑造山带的一部分。由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环斑花岗岩组成,主体岩性为环斑花岗岩,具特殊的环斑结构。对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环斑花岗岩进行U-Pb同位素测年,... 东昆仑沙松乌拉环斑花岗岩位于南昆仑结合带,该构造带隶属于秦岭-昆仑造山带的一部分。由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环斑花岗岩组成,主体岩性为环斑花岗岩,具特殊的环斑结构。对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环斑花岗岩进行U-Pb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440.6±1.1)Ma和(437±1.2)Ma的锆石U-Pb年龄,均显示其时代为早志留世。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的研究,结合区域大地构造环境,认为沙松乌拉环斑花岗岩为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是增厚了的造山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沙松乌拉环斑花岗岩时代的精确定年不仅证实了南昆仑结合带存在加里东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而且也揭示了该区存在加里东期造山型环斑花岗岩;对认识南昆仑结合带的构造演化特征和物质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花岗岩 环斑结构 碰撞造山 早志留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砂岩型铀矿床源区体系与构造背景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广文 薛万文 +6 位作者 潘家永 宋泰忠 黄广楠 张成勇 白旭东 张涛 洪斌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8-1120,1133-1153,共14页
针对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砂岩型铀矿区中生界露头剖面,重点通过8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分析,解析了其年代学、物源特征及源区构造等信息,初步探索了研究区对应的源区位置、母岩形成时代及性质、源区构造演化机制。研究表... 针对伊犁盆地蒙其古尔砂岩型铀矿区中生界露头剖面,重点通过8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分析,解析了其年代学、物源特征及源区构造等信息,初步探索了研究区对应的源区位置、母岩形成时代及性质、源区构造演化机制。研究表明,矿区中生界不同地层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范围及峰值相似,峰值年龄集中于300~350 Ma、350~400 Ma、400~450 Ma,另有少量碎屑锆石年龄为前寒武纪。通过与盆地周边岩体及地层的年代对比推测其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南缘乌孙山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及南部那拉提地区的古生代花岗岩;前寒武纪锆石主要来源于伊宁-中天山板块巴伦台地区和那拉提地区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结合西天山造山带构造背景,初步将源区划分为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700~350 Ma时期的新元古代晚期-石炭纪古生代天山洋盆演化阶段最为突出,为整个西天山造山带的主要形成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定年 物源 构造背景 砂岩型铀矿 蒙其古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