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伏发电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韩文玲 赵珠 蔡忠周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3期250-255,共6页
以海南州铸玛光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和30MWp并网光伏发电站为例,从光伏发电站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实用性质以及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等方面,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了该场所由雷击可能导致损害的3种风险,从而提出了有效... 以海南州铸玛光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和30MWp并网光伏发电站为例,从光伏发电站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实用性质以及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等方面,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了该场所由雷击可能导致损害的3种风险,从而提出了有效的防雷指导意见,为降低和减少雷击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站 雷电灾害 雷击风险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雷电灾害预警技术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龚梅竹 王玉娟 刘晓燕 《南方农业》 2015年第27期206-206,208,共2页
新农村建设下,乡镇经济、村落经济发展迅速,雷电灾害对农村地区所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因此,建立新农村雷电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预警防雷技术相当重要。基于此,在总结农村雷雷电灾害现状的基础上,对雷电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 新农村建设下,乡镇经济、村落经济发展迅速,雷电灾害对农村地区所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因此,建立新农村雷电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预警防雷技术相当重要。基于此,在总结农村雷雷电灾害现状的基础上,对雷电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针对农村雷电灾害的预警防范技术性措施,旨在降低农村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 雷电灾害 预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雷暴日数对防雷等级划分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文玲 陶世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0期219-223,共5页
利用青海省50个国家站1961—2010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资料,运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雷暴日数对防雷等级划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共有39个台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划分未发生变化,有9个台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出现降低趋势,有2个站的... 利用青海省50个国家站1961—2010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资料,运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雷暴日数对防雷等级划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共有39个台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划分未发生变化,有9个台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出现降低趋势,有2个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出现了上升趋势;50个台站1961—2010年雷暴日数变异系数平均值为8.57%,有13个站雷暴日数1961—2010年间的变异系数超过10%,海晏和乌兰2站雷暴日数的变异系数超过了25%;50个站中除格尔木、冷湖、小灶火3个台站外,其余各站的雷暴日数均出现了突变;建议采用近30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作为防雷工作雷暴日数,以确保建(构)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防雷等级划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划分 雷暴日数 建议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尔寺古建筑的雷电环境分析与防护措施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成山 辛延俊 +2 位作者 王军 蔡忠周 袁延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25,共6页
青海塔尔寺具有很高的佛教历史和文物价值,但在2011年8月30日由于雷电波侵入,造成了塔尔寺的时轮坛城和大吉哇殿内的消防、安防及低压配电系统部分设备遭雷击损坏,也严重威胁到僧侣、游客的安全。因此,对塔尔寺古建筑实施雷电防护已是... 青海塔尔寺具有很高的佛教历史和文物价值,但在2011年8月30日由于雷电波侵入,造成了塔尔寺的时轮坛城和大吉哇殿内的消防、安防及低压配电系统部分设备遭雷击损坏,也严重威胁到僧侣、游客的安全。因此,对塔尔寺古建筑实施雷电防护已是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为此,在分析塔尔寺所在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雷暴特征、雷击风险评估结果等基础上,提出了对塔尔寺古建筑采取内部防护和外部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外部防护采用通过在塔尔寺雷暴路径上安装一定高度的避雷针来提前接闪拦截,再由建筑物天面安装的避雷带进行二次接闪,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塔尔寺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内部防雷采用屏蔽、合理布线、等电位连接、电源和其他进出建筑物的线路上安装电涌保护器等方法,预防和减少感应雷、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危害。事实表明,避雷措施是可行的,能预防建筑物、人员免受雷击。对于与塔尔寺有类似环境的古建筑的防雷电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尔寺 雷电环境 防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电流幅值分布的雷击建筑物物理损害概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陶世银 蔡忠周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期223-224,共2页
应用《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GB/T 21714.2)(以下均称规范)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对雷击建筑物导致物理损害概率因子Pb的取值往往选择规范中给出的典型值,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合理的。但在具体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各项目因其所... 应用《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GB/T 21714.2)(以下均称规范)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对雷击建筑物导致物理损害概率因子Pb的取值往往选择规范中给出的典型值,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合理的。但在具体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各项目因其所在地域、地理环境、气象条件、雷电活动规律等不同而选取不同的Pb值。利用青海省地闪监测网监测的2008—2015年闪电监测数据,通过对不同幅值的雷电流幅值进行频次和累积概率的统计,运用最小二乘法对雷电流累积概率进行拟合,并利用SPSS软件对拟合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防雷措施均具有不同的Pb取值。因此,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通过对地闪监测数据统计、拟合、计算和选取Pb值,更能体现出被评估对象所在地的雷电活动规律,从而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监测 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 雷击建筑物 物理损害概率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沱沱河地区动态融雪过程及其与气温关系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周扬 徐维新 +3 位作者 白爱娟 张娟 刘晓敬 欧阳建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32,共9页
受自然条件和观测数据的限制,对青藏高原腹地高时间频次积雪融雪动态过程的认识与研究仍不足,利用高原中部沱沱河地区野外观测试验场2013/2014年冬半年积雪深度和气温数据,对发生在11月期间的积雪动态融雪过程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 受自然条件和观测数据的限制,对青藏高原腹地高时间频次积雪融雪动态过程的认识与研究仍不足,利用高原中部沱沱河地区野外观测试验场2013/2014年冬半年积雪深度和气温数据,对发生在11月期间的积雪动态融雪过程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中部地区融雪过程表现为先缓后急的总体特征,融雪在雪深较小的后期迅速加快。雪深变化与气温存在紧密联系,融雪过程发生之前3 h之内的气温都显著影响雪深变化,雪深变化与超前30 min及同步气温相关最为显著,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3600和-0.3589,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考虑温度的滞后效应,沱沱河地区雪深下降在温度>-13℃时就可发生,-4^-2℃是主要消融温度区间,这个温度明显低于中国其他山区积雪消融的临界温度。融雪过程主要发生在12:00-18:00期间,且存在12:00-13:30与16:30-18:00两个快速下降时段,值得注意的是,热量状况最好的14:00-16:00雪深下降并不显著。融雪期日照时数与雪深的相关系数为-0.845,融雪前期气温对雪深影响大于日照时数对雪深的影响,融雪后期日照时数对雪深影响大于气温对雪深的影响,均通过0.01显著性检验水平。融雪过程与热量条件及日照时数间的复杂关系表明,青藏高原腹地积雪的消融与日照时数、雪的形态、消融程度、升华过程等均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融雪动态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发电系统防雷检测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成山 蔡永祥 刘晓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551-556,共6页
在了解光伏发电站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防雷装置和接地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参照相关的防雷规范划分光伏发电站防雷类别,提出了使用输出电流较大的检测设备,采用异频小电流、GPS定位系统配合,对电站的光伏方阵区和交流输配... 在了解光伏发电站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防雷装置和接地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参照相关的防雷规范划分光伏发电站防雷类别,提出了使用输出电流较大的检测设备,采用异频小电流、GPS定位系统配合,对电站的光伏方阵区和交流输配电设备区2个重点区域的检测方法,针对每一个特性参数给出了要求值和测试结果判断.采用异频小电流干扰小、操作安全,GPS定位测距准确,测试方法比较科学,测试取得的数据准确可靠,可有效判断光伏发电系统防雷和接地装置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防雷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2年西宁地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敏 孔尚成 戴升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4期211-213,217,共4页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1.6d,进入1990年代雷暴日呈快速减少趋势;初雷暴日提前,终雷暴...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1.6d,进入1990年代雷暴日呈快速减少趋势;初雷暴日提前,终雷暴日明显推后;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占总雷暴日数的93.7%,6-8月为雷暴高发期,占总雷暴日数的67.5%,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西宁结束较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西宁地区年雷暴日数于1997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初终日 气候特征 突变检验 青海西宁 1961--201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拉秀剖面胡敏素组分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志春 潘根兴 +4 位作者 张晋京 辛延俊 陶世银 袁延得 王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5-298,304,共5页
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和Pallo修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下拉秀剖面的胡敏素(HM)进行了分组研究,把铁结合胡敏素(HMi)、黏粒结合胡敏素(HMc)和不溶性胡敏素(HMr)定义为胡敏素组成,同时把HMi/HMc和(HMi+HMc)/HM作为胡敏素的表征指标,研究了不... 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和Pallo修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下拉秀剖面的胡敏素(HM)进行了分组研究,把铁结合胡敏素(HMi)、黏粒结合胡敏素(HMc)和不溶性胡敏素(HMr)定义为胡敏素组成,同时把HMi/HMc和(HMi+HMc)/HM作为胡敏素的表征指标,研究了不同层位的胡敏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层位胡敏素组分含量、HMi/HMc、(HMi+HMc)/HM、E4/E6、ΔlgK各不相同;多数层位HMr的含量高,HM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上下两端;(HMi+HMc)/HM在(0.20±0.05)~(0.60±0.03)的范围内波动,多数层位可溶性胡敏素组分低于不溶性组分;HMi/HMc在(5.42±0.34~0.46±0.03)的范围内波动,且幅度大,有5个层位>1;除O层外,剖面各层位的E4/E6总是表现为HMc>HMi,但ΔlgK的变化情形较为复杂,并不总是表现为HMc>HMi;现代生草层HMi、HMc的结构较其他层位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沉积剖面 胡敏素组成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干旱区观赏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段杰 罗少辉 盛海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67-970,975,共5页
对适宜在青海高寒环境下生长的12种观赏植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12种观赏植物中,对镉和锌积累量较大的植物有红花(Carthamus)、荷兰菊(Aster novi-belgii)和3种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其中,多花向日葵对镉的净化率最高,为3... 对适宜在青海高寒环境下生长的12种观赏植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12种观赏植物中,对镉和锌积累量较大的植物有红花(Carthamus)、荷兰菊(Aster novi-belgii)和3种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其中,多花向日葵对镉的净化率最高,为3.56%,其次是红花(3.47%);对锌净化率最高的是红花,为0.66%,其次为多花向日葵(0.65%)。因此,红花与向日葵可作为绿化带种植首选的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干旱区 观赏植物 重金属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江源南部下拉秀剖面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11
作者 张志春 潘根兴 +4 位作者 孔尚成 王英建 冯有成 朱新建 向艳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1-186,308,共7页
为揭示中全新世以来三江源南部下拉秀剖面蕴含的气候环境信息,利用X衍射方法分析了剖面各层位粘土矿物类型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下拉秀剖面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蛭石次之,高岭石与绿泥石含量相当,蒙脱石最少仅见于少数层位。三... 为揭示中全新世以来三江源南部下拉秀剖面蕴含的气候环境信息,利用X衍射方法分析了剖面各层位粘土矿物类型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下拉秀剖面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蛭石次之,高岭石与绿泥石含量相当,蒙脱石最少仅见于少数层位。三江源南部中全新世以来气候总体寒冷,历经了"冷干—暖湿—冷干—暖湿—冷干—更加冷干"的变化过程,在6.0ka B.P.和5.5ka B.P.前后发生了2次较强的变暖事件。冷干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形成与保存,有利于土壤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比值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中全新世 粘土矿物 气候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拉秀剖面有机碳赋存特征
12
作者 张志春 张晋京 +4 位作者 潘根兴 辛延俊 陶世银 袁延得 彭海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4-179,共6页
以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下拉秀剖面为对象,按剖面自然分异的颜色层次分层采集样品,研究了三江源腹地沉积土壤的有机碳。结果表明:各层位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现代生草层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LOC)、胡敏素(HM)碳含量... 以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下拉秀剖面为对象,按剖面自然分异的颜色层次分层采集样品,研究了三江源腹地沉积土壤的有机碳。结果表明:各层位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现代生草层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LOC)、胡敏素(HM)碳含量最高。全剖面可见LOC和水溶性物质(WSS)存在,WSS和45cm以下的LOC的相对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富里酸(FA)和HM含量在各层位间差异显著(P<0.05),胡敏酸(HA)在个别层位存在绝对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的现象。HA/FA在0.14~2.72范围内变化,总体表现为剖面上半部分大于1,下半部分小于1,最大值未出现在现代生草层。FA的E4/E6变化幅度大,HA的E4/E6波动小。综合表现为剖面有机物质腐殖化程度各层异质各向的特征,现代生草层的腐殖质化程度所代表的年代在剖面各层位当中既不是最高的时期亦不是最低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沉积剖面 有机碳 腐殖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