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青海省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分析
1
作者 杨浩 乔斌 +3 位作者 赵彤 王喆 杨耀晨 周秉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2-410,422,共10页
[目的]评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生态风险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异,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1980—2020年青海省ESV,构建基于ESV变化的生态风险评... [目的]评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生态风险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异,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1980—2020年青海省ESV,构建基于ESV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各县区生态风险指数(ERI),进一步揭示ERI时空演变规律及生态分区。[结果](1)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占总面积的89%以上,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性转化;(2)ESV总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变化趋势,草地和水体贡献率超过80%,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中间过渡”的特征;(3)ERI以2010年为界呈“先升后降”趋势,聚集中心由西南向西北扩散,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青南及西北部分地区,中南部和东部地区风险逐步降低;(4)依据ESV和ERI的变化规律,划定青南地区为风险管控和生境修复优先区,东部地区为风险预防和生态巩固重点区,西北地区为风险严控和生态特别保护区。[结论]从ESV动态变化视角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可更准确地表征特定时期的风险状况,更容易捕捉风险演变的时空规律并有效预测其趋势,更有利于形成生态风险管控的科学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风险 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春油菜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
作者 李璠 陈国茜 +3 位作者 李菲 赵梦凡 赵熙玲 严应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1,共9页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对应时段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海高原春油菜生长季内气温显著升高以及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日照减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春油菜物候期和生长阶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白菜型油菜的4个关键物候期以0.22~0.44 d·a^(-1)的速度整体推迟,甘蓝型油菜的播种期和出苗期分别以0.36 d·a^(-1)和0.04 d·a^(-1)的速度提前,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以0.05 d·a^(-1)和0.41 d·a^(-1)的速度推迟;营养生长期除互助县甘蓝型油菜和门源县白菜型油菜分别缩短0.24 d·a^(-1)和0.15 d·a^(-1)外,其余各地的生长阶段延长0.02~1.31 d·a^(-1)。春油菜物候期及生长季时长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对气候因子变化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平均气温与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呈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与播种期、出苗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与播种期、出苗期在甘蓝型油菜中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在白菜型油菜中为负相关关系,同时开花期日照时数越多,越能促进油菜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油菜 物候期 生长季时长 气候因子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0A1 V6产品下青海省各片区积雪的分布气候特征
3
作者 史飞飞 李晓东 +5 位作者 肖建设 雷春苗 曹晓云 苏文将 石明明 刘致远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8,共12页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态功能区变化不显著,从阶段变化来看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在2016积雪季后积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而在2016积雪季前仅柴达木盆地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减少(p<0.05),其余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2)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日数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内26.8%的面积积雪日数显著增加(p<0.05),而三江源腹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部积雪日数显著减少(p<0.05)。(3)近16年来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积雪覆盖面积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气温显著负相关(r>0.5,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0A1 V6积雪产品 积雪气候特征 积雪覆盖面积 积雪日数 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雨量分析
4
作者 赵国蓉 李万志 +1 位作者 刘冰 祁门紫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2-639,共8页
降雨型滑坡是青海省发生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但关于诱发滑坡的降雨雨量特征仍缺少相关研究。通过对2016—2023年发生的339次降雨型滑坡事件发生当日及前1~10 d降水条件进行分析,以理清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的降水条件... 降雨型滑坡是青海省发生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但关于诱发滑坡的降雨雨量特征仍缺少相关研究。通过对2016—2023年发生的339次降雨型滑坡事件发生当日及前1~10 d降水条件进行分析,以理清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的降水条件。研究表明:(1)降雨型滑坡呈东多西少分布,西宁市和海东市发生次数最多,西宁市辖区、湟中区、民和县、乐都区为高发县。(2)降雨型滑坡发生次数与汛期降水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与前期降水累计量关系密切。(3)滑坡发生具有滞后性,滑坡有效降水在10 d以内存在3d和7d 2个有效降水期,当10 d累计降水量大于40 mm时发生滑坡的概率较大。(4)在滑坡发生的过程中,小雨、中雨是基础,大雨、大雨以上量级降水是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致灾雨量 前期有效雨量 青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45
5
作者 陈晓光 李林 +1 位作者 朱西德 王振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5期249-254,共6页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a来青海不同区域...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a来青海不同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增暖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44℃/10a;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显著增多,气候倾向率为6.67mm/10a,而东部农业区年降水量则呈现出减少趋势。温室气体浓度的显著增加、云量变化、高空水汽输送的变化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青海气候显著变化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区域性差异 成因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3年青海省气候变化与粮食产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特征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晓东 胡爱军 +3 位作者 祁栋林 李凤霞 王力 刘吉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1-1068,共8页
利用青海省1961-2013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气候变化的特征,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 利用青海省1961-2013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气候变化的特征,应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3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平均气温升温率达0.40℃·10a^-1;降水量也呈现增加趋势,增幅为6.0mm·10a^-1;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现减少趋势。自2002年以来的近10年期间,粮食总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有一定相关性且气候生产潜力从2002年开始有突变(r=0.29,P〈0.05)。近53年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在323.39-478.48g·m^-2·a^-1之间,年际间变化波动较大,呈现较弱的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914g·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气候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赵慧芳 李晓东 +1 位作者 张东 校瑞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6,共12页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实测资料和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卫星遥感估算模型,并通过研究青海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实测资料和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卫星遥感估算模型,并通过研究青海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草地生长季,生态监测站草地地上生物量与NDVI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P<0.01)。利用模型估算的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在2003-2017年表现出弱的增加态势,2003年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最低,仅为2622 kg·hm^-2,2010年最大,达3252 kg·hm^-2;2003-2017年,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其中,青海省果洛州东南部、玉树州南部、黄南州东南部和海北州东南部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最低;2003-2017年青海省绝大多数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呈现保持不变或者趋好的变化特征,其中曲麻莱、都兰以及甘德等地区部分草地地上生物量明显减少。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充足的背景下,青海省草地受降水量增多带来的水分条件趋好的有利影响,对高寒地区草地植被的生长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导致草地NDVI升高,地上生物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草地 NDVI 草地地上生物量 遥感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省青稞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璠 校瑞香 +3 位作者 严应存 赵梦凡 李菲 颜亮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5-763,共9页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青海省青稞物候期的影响,选取门源和贵南2个青稞观测站点物候期资料和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青稞生长季光温水气象要素变化特征以及青稞物候的演化趋势,并探讨青稞物候期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为了解气候变化对青海省青稞物候期的影响,选取门源和贵南2个青稞观测站点物候期资料和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青稞生长季光温水气象要素变化特征以及青稞物候的演化趋势,并探讨青稞物候期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0-2020年青海省青稞主产区生长季气温以0.4℃·10a^(-1)的速率极显著升高,门源降水量以44mm·10a^(-1)的速率极显著增加,贵南降水增速不显著,主产区日照时数明显以39h·10a^(-1)的速率减少。青稞物候期在生育前期推迟,在生育后期提前,其中播种期推迟0.6~1.5d,成熟期提前8.5~11.0d,生育期时长缩短10.2~12.0d,物候期和生育期时长变化速率在两地表现不一。温度是影响青稞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因素,生育前期和后期的气温与物候期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阶段性气温与各生育期时长均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与物候期和生育期时长均呈正相关,但均不显著;日照时数主要影响生育期时长,对物候期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海 青稞 物候期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冬春季风蚀气候侵蚀力和起沙风日数的区域变化差异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祁栋林 韩廷芳 +2 位作者 赵全宁 赵慧芳 苏文将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0,36,共9页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4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和统计了青海省和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和起沙风日数,以此分析研究了风蚀气候侵蚀力和起沙风日数的基本变化...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4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和统计了青海省和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和起沙风日数,以此分析研究了风蚀气候侵蚀力和起沙风日数的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和4个生态功能区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和起沙风日数整体上呈现显著减小趋势;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和起沙风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完全一致,均整体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减小的分布特点。以大柴旦、格尔木、曲麻莱和杂多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的C值和起沙风日数大部分分别在40,10 d以下,以诺木洪、天峻和刚察为中心分别向南向北逐渐减小;西区的C值和起沙风日数均分别大于40,10 d以上,从西向东逐渐减小;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和起沙风日数分别在1992年、1997年发生突变,且分别在1995年和1999年进入显著下降趋势;影响青海省和4个生态功能区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气象因素存在差异,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干旱的柴达木盆地主要受制于风速的作用,东部农业区和环青海湖区则受风速和降水量的影响,三江源地区和全省则受风速、温度和降水等的共同作用与影响;青海省和4个生态功能区气候呈暖湿化发展、植被覆盖缓慢上升及风速显著下降趋势,将为防治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气候侵蚀力 起沙风日数 相对贡献率 MANN-KENDALL检验 不同生态功能区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多年生栽培牧草气候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秉荣 韩炳宏 +5 位作者 李世雄 李甫 权晨 李璠 颜亮东 马扶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1-601,共11页
为进一步确定青海境内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及其分布范围。本文通过牧草生境法,初步确定了草地型气候条件;同时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而得出单一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并对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确定青海境内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及其分布范围。本文通过牧草生境法,初步确定了草地型气候条件;同时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而得出单一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并对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牧草生境法获得的草地类型与实际草地类型分布范围较为一致。禾本科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积温>1 200℃,降水>370 mm,湿润度100~500(为了数据处理方便,将湿润度扩大100倍);次适宜气候条件为年积温1 200~2 200℃,湿润度为200~300,降水480~780 mm,7月平均气温-0.9~18℃;而不适宜气候条件为年积温>2 200℃,降水0~200mm,湿润度<100或年积温<1 000℃,降水>630mm,湿润度>500。除柴达木盆地外,禾本科牧草在全省境内均能良好生长,而豆科牧草仅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因此,牧草能否在某一地区适宜生长,并不是由单个气候条件决定,而是多种气候条件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牧草 气候适宜性 气候条件 青海省 牧草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环境场特征和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敏 李万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2期12658-12661,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对青海2006~2010年2、6和6h以上3个时段短时强降水(1h≥25mm)天气过程的环境场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多发区在青海南部和东部,7和8月为峰值区;6h以下时段内强降水发生...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对青海2006~2010年2、6和6h以上3个时段短时强降水(1h≥25mm)天气过程的环境场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多发区在青海南部和东部,7和8月为峰值区;6h以下时段内强降水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是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干线,而6h以上是短波槽和切变线;强降水发生前,500hPa有强的水汽辐合,相对湿度大,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中低层风场的垂直风切变强,且风随高度顺转,发生在6h内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垂直风切变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境场特征 物理量 诊断分析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门源县1980—2015年青稞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严应存 赵全宁 +1 位作者 王喆 豆青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64-1271,共8页
利用1980—2015年青海省门源县农业气象站的青稞物候期及平行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省门源县青稞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播种、出苗和拔节期呈推迟趋势,其余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其中播种期以2.65d/10... 利用1980—2015年青海省门源县农业气象站的青稞物候期及平行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省门源县青稞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播种、出苗和拔节期呈推迟趋势,其余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其中播种期以2.65d/10a的趋势显著推迟,分蘖期、抽穗期分别以4.78d/10a和2.30d/10a的趋势显著提前。显著影响青稞物候期的气候因子为气温、降水和积温。播种前0℃活动积温升高1℃·d,期间降水量增加1mm,播种期推迟0.252d;稳定通过0℃积温增加1℃·d,分蘖期提前0.026d;4月最低气温升高1℃,抽穗期提前1.890d。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播种推迟、分蘖期和抽穗期提前、驱动因子升高突变现象。物候期与驱动因素开始突变基本同步,表明青海高原气候变暖是青稞物候期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门源县 春青稞 物候期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1年青海省积雪日数遥感监测数据集
13
作者 李晓东 李林 +3 位作者 史飞飞 苏文将 肖建设 李红梅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79-88,共10页
青藏高原内积雪的动态变化对区域能量平衡以及水文、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因青藏高原季节性积雪多呈现出雪层偏浅、斑块分布且消融较快等特征,积雪日数能更好地体现其时空分布状况。以空间分辨率为500 m的MODIS-NDSI数据为基... 青藏高原内积雪的动态变化对区域能量平衡以及水文、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因青藏高原季节性积雪多呈现出雪层偏浅、斑块分布且消融较快等特征,积雪日数能更好地体现其时空分布状况。以空间分辨率为500 m的MODIS-NDSI数据为基础,通过逐日积雪覆盖范围提取、积雪日数合成和站点数据校正等步骤,制作了青海省逐雪季年积雪日数遥感监测数据集,并经51个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同期对比,R2在0.75–0.93,平均相对误差25%,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精度。本数据集将为积雪动态变化监测、雪灾评估和气候变化等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日数 气象站点 ND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19
14
作者 吴让 韩炳宏 +4 位作者 韩通 周秉荣 李博 牛得草 傅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91-1998,共8页
为了解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青海省兴海县近11年的气象和牧草观测数据,较系统地分析了该区牧草返青、生长高度和产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多雨与春季干旱年份牧草返青期相差... 为了解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青海省兴海县近11年的气象和牧草观测数据,较系统地分析了该区牧草返青、生长高度和产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多雨与春季干旱年份牧草返青期相差38d,牧草返青期提前或推迟主要与≥0℃初日的时间、当年3-4月份降水量和上年9-11月份降水量密切相关,牧草返青期降水的最佳气候模型为一次线性回归方程;牧草全生育期植物高度增加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另外,牧草生长高峰期6-7月份降水量每增加10 mm,鲜草增产225kg·hm^(-2)。因此,降水量是限制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返青和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海县 牧草返青 生长发育 牧草高度 牧草产量 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评估及驱动力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梦凡 周秉荣 +4 位作者 赵彤 周华坤 校瑞香 颜亮东 李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3-103,共11页
为了研究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特征及驱动因子,以青海省草地植被覆盖区域为对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和作物需水量等方法构建干旱评估模型,评估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趋势,并探讨形成干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整个生长... 为了研究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特征及驱动因子,以青海省草地植被覆盖区域为对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和作物需水量等方法构建干旱评估模型,评估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趋势,并探讨形成干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祁连山区大部草地植被基本维持轻旱和无旱,严重干旱区域集中在青南牧区的低覆盖度草地,干旱空间总体分布基本表现为低覆盖度>中覆盖度>高覆盖度;草地植被在整个生长季的干旱灾害类型以轻旱为主,中旱次之,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较低,极端干旱强度呈增加态势;降水和蒸散在整个干旱发生过程中驱动作用最大,且均为负向影响,随着干旱等级加重,蒸散逐渐代替降水成为影响干旱的最重要驱动因子。风速整体上对干旱的影响表现为正向,气温、日照时数和水汽压对干旱影响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植被 干旱 变化特征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6年青海省≥0℃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喆 祁栋林 +2 位作者 严应存 肖建设 裴玉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6-223,共8页
利用青海省44个气象站1960~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反距离权重插值(IDW)方法,对青海省近56 a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积温、持续天数、初日、终日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青海省44个气象站1960~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反距离权重插值(IDW)方法,对青海省近56 a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积温、持续天数、初日、终日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6 a青海省≥0℃的积温和持续天数分别以64.38℃·10a-1和3.25 d·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二者分别于1998年、1997年发生了突变。二者主要受初日提前和终日推迟的共同影响。(2)≥0℃积温和持续天数大体上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区西部。(3)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21世纪青海省≥0℃积温段Ⅱ(500~1 500℃)面积减小了14.06%;≥0℃积温段Ⅳ(2 000~3 000℃)面积增加了16.34%。(4)随着气候变暖,1 500℃等值线呈现出整体向高海拔扩张和向低纬度南移的趋势,且呈显著向西向南的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积温 持续天数 时空变化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5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裴玉芳 祁栋林 +1 位作者 张启发 赵全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5-282,共8页
利用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海东市近55年的年和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沙尘日数、云量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降水日数、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 利用青海省海东市5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海东市近55年的年和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沙尘日数、云量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降水日数、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55年海东市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减少速率-4.9 mm·(10a)^-1 ),总体呈现不明显的“暖干化”趋势。年平均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0.33℃·(10a)^-1 和7.9 mm·(10a)^-1 ),年降水日数、平均风速、沙尘暴日数、日照时数、云量和相对湿度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2.3 d·(10a)^-1 、-0.13 m·s -1 ·(10a)^-1 、-6.3 d·(10a)^-1 、-36.6 h·(10a)^-1 、-0.12成·(10a)^-1 和-0.7%·(10a)^-1 ),湿润指数和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2)海东市年平均气温和潜在蒸散量分别在1995-1996年和2001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升高,年平均风速、降水日数、日照时数、总云量和相对湿度分别于1982年、1993-1994年、2002-2003年、1984年、2009-2010年呈显著突变性减小,降水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未达到突变标准。(3)海东市冬季气温变化与青藏高原指数、北极涛动指数和西风环流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东北侧的海东市气温变化有很重要的影响,而该地区温度还受由北极涛动引起的冬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海东市夏季降水量与南亚夏季风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有较好的负相关,南亚夏季风的进退以及所携带的水汽是影响该区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量 湿润指数 影响因子 海东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乡土牧草栽培气候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玮婕 周秉荣 +3 位作者 周华坤 赵彤 石明明 校瑞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5-894,共10页
随着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的影响,牧草栽培已成为当前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阐释气候、土壤和海拔对乡土牧草生长的影响,可为今后牧草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冰草(Agropyron cris... 随着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的影响,牧草栽培已成为当前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阐释气候、土壤和海拔对乡土牧草生长的影响,可为今后牧草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是较适宜青海省种植的优良牧草,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对当前气候条件下4种乡土牧草在青海省范围内的潜在分布及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MaxEnt模型对当前气候条件下4种乡土牧草的适生区预测均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当前气候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冰草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集中分布在青海省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区,而驼绒藜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南部边缘及青海湖流域南部地区。影响青海省4种乡土牧草适生范围的环境变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差异,对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和冰草影响较大的是地面向下短波辐射、海拔和近地面气温,而对驼绒藜影响较大的环境变量分别是降水量、海拔和近地面气温。本研究对了解青海省多种乡土牧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生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开展牧草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乡土牧草 MAXENT 气候 地形 土壤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伊俊兰 祁栋林 +3 位作者 许雪莲 程俊清 董晓倩 李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34-242,共9页
基于青海省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青海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分析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生产潜力对温度和降水的敏感性,并通过ArcGIS空间插... 基于青海省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青海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分析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生产潜力对温度和降水的敏感性,并通过ArcGIS空间插值拟合分析青海省作物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近59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增温2.26℃;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有增加趋势但弱于气温升高趋势,以9.1mm/10年的速率59年间增加了53.7mm;作物生长发育期内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呈增长趋势,在693.1~891.6kg/hm^(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527.8kg/hm^(2);空间分布上降水量、降水生产潜力与平均气温、温度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一致,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变化趋势,温度、降水量、气候生产潜力保持增长趋势,温度生产潜力分别是降水、气候生产潜力的1.2、1.5倍,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气候生产潜力都有正向影响,而降水量是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产潜力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时空特征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4
20
作者 申燕玲 赵梦凡 +1 位作者 赵彤 沈晓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2-241,共10页
利用1961―2019年青海省春小麦和油菜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及气象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播种期相关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相关的气象条件中,日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增温趋势较为明显,分别以0.40℃·10a^(... 利用1961―2019年青海省春小麦和油菜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及气象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播种期相关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相关的气象条件中,日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增温趋势较为明显,分别以0.40℃·10a^(-1)和0.44℃·10a^(-1)的速度增加;相对湿度在2004年之后呈缓慢降低趋势(-0.57%·10a^(-1));地温和气温对播种的影响最大;气温稳定通过0℃、3℃和6℃以及地温稳定通过0℃、6℃和10℃的初日在空间分布上受海拔影响,整体呈现“东南早、西北晚”的分布特征;春小麦和油菜稳定通过0℃、3℃以及地温稳定通过0℃初日提前的趋势较为明显。根据气温、地温稳定通过界限温度初日统计法建立的模型与播种期相关性较高,可为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预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油菜 气象要素 模型构建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