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尼玛卿山冰川遥感监测及跃动机理分析
1
作者 吴俊辉 李佳 +5 位作者 郭磊 李龙 李志强 钟文杰 冯娟娟 孔令帅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5-1710,共16页
阿尼玛卿山发育有多条跃动冰川,但目前该地区冰川跃动触发机理尚不明朗.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监测和分析阿尼玛卿山冰川2000—2023年间的边界变化、2000—2020年间的厚度变化以及2015—2023年间的表面流速变化,探讨该地... 阿尼玛卿山发育有多条跃动冰川,但目前该地区冰川跃动触发机理尚不明朗.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监测和分析阿尼玛卿山冰川2000—2023年间的边界变化、2000—2020年间的厚度变化以及2015—2023年间的表面流速变化,探讨该地区冰川的跃动触发机理.结果表明阿尼玛卿山有四条冰川在2000年以后出现过跃动,分别是维格勒当雄冰川、耶合龙冰川、晓玛沟冰川和曲什安22号冰川.维格勒当雄冰川于2017—2021年间发生了一次典型的热转化控制型跃动.晓玛沟冰川上游冰体在2004—2019年间发生四次崩塌,大量冰岩碎屑物加载在冰舌上,增加冰舌的剪切应力,导致冰舌先跃动后滑塌.曲什安22号冰川在2018—2021年间发生两次崩塌,分离的冰岩碎屑物同样加载在冰舌上,导致冰舌发生跃动;截至2023年夏季,崩落的冰岩碎屑物以及移动时裹挟的冰面物质累积在距离末端约1000 m的冰舌段,冰舌段流速仍然保持在30 cm·d^(−1)左右.综合来看,曲什安22号冰川未来可能发生滑塌.耶合龙冰川在2000年4月至2002年8月间发生过一次跃动,末端前进了约1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玛卿 冰川跃动 滑塌 遥感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影像融合处理提取格拉丹东雪山区域特征信息 被引量:1
2
作者 许伟 杨德芳 +5 位作者 陈李昊 罗锴澍 张生鹏 张彦泽 李龙 陈刚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0-385,共16页
202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冰川勘测组与登山组,在格拉丹东雪山开展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工作。为详细分析该区域冰川时空特征信息,以此次科研数据为支撑,结合光学遥感影像解译、InSAR形变信息提取、激光雷达测高及高精度大... 202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冰川勘测组与登山组,在格拉丹东雪山开展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工作。为详细分析该区域冰川时空特征信息,以此次科研数据为支撑,结合光学遥感影像解译、InSAR形变信息提取、激光雷达测高及高精度大地测量,进行了多源遥感影像融合处理研究。针对格拉丹东雪山及典型冰川,采用高分卫星GF1、GF6、GF7、ZY3与Landsat7遥感影像,利用空三加密、频域影像互相关匹配、波段比值法及目视解译,提取区域DOM、冰川面积及条数分布;利用Sentinel-1A、ICESat-2影像,以SAR影像空间域互相关偏移量追踪方法为支撑,分别提取冰川表面流速及高程变化;利用青海省域北斗CORS站点,采用Gamit/Globk双差无电离层组合模型、卫星星站差分(real-time extended,简称RTX)及RTK(real-time kinematic)方法,计算所有控制点三维空间坐标及高程异常值。结果表明:格拉丹东雪山共发育冰川512条,年均增长率为3.12%,面积1111.96 km^(2),年均退缩速率为0.63%;姜根(古)迪如冰川日均最大流速为0.25 cm/d,年均最大流速为91.25 cm/a,其南支最大退缩值、堆积值及年变化速率分别为-74.63 m、38.44 m、-5.29~3.09 m/a,北支最大退缩值、堆积值和年变化速率-39.17 m、35.74 m、-3.02~2.85 m/a;所有控制点中误差及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精度均达到了mm级。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在该地区开展相关冰川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解译 SAR偏移量追踪 激光雷达测高 北斗CORS 格拉丹东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灯光遥感视角下的城镇时空格局演变分析——以兰西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范琳 李彬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0-726,734,共8页
基于2012-2021年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规模测度、城市增长模式理论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镇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多节点城镇规模布局逐渐均衡,兰州、西宁“双圈”城市首位度趋于合理... 基于2012-2021年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规模测度、城市增长模式理论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镇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多节点城镇规模布局逐渐均衡,兰州、西宁“双圈”城市首位度趋于合理;兰州都市圈由单核中心城市向多核心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转变,西宁都市圈处在优先发展单核中心城市后辐射带动周边多核心城市的发展过程;夜间灯光空间演化特征不断西移体现了西宁-海东都市圈成为兰西城市群夜间灯光规模体系的拉动力量,兰西城市群“一带双圈多节点”的区域均衡化规划格局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遥感 兰西城市群 规模测度 城市增长模型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源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5 位作者 刘英 赵青林 曹生奎 袁杰 汉光昭 张富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9-1470,共12页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 本研究以黑河源区为研究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该区域3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分形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砂粒含量最大(38.83%),灌木林地次之(26.11%),乔木林地砂粒含量最低(22.76%),土壤单重分形维数(Single fractal dimension,D)大小表现为草地(2.60)<灌木林地(2.64)<乔木林地(2.65);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粒径均呈非均匀性分布,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比,草地的土壤粒径分布非均匀性最高;D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容量维(D 0),信息维(D 1),关联维(D 2)与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关系与D相反。此外,地形、植被盖度和土壤理化因子对3种植被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差异明显,分形维数主要受土壤粒径影响,其它因子通过影响土壤颗粒组成从而对分形维数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源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源区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普通克里金外推的迭代维纳滤波法向下延拓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文武 彭军还 +3 位作者 罗三明 陈敏 申成锋 李永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4-707,共4页
在利用普通克里金方法外推的基础上,通过频域径向平均功率谱估算噪声方差,采用迭代维纳滤波法获取较为稳定的重力场向下延拓结果,并分别利用模拟算例和实际数据进行实验。对于模拟算例,外推后的均方根误差由6.72μGal下降到1.89μGal,... 在利用普通克里金方法外推的基础上,通过频域径向平均功率谱估算噪声方差,采用迭代维纳滤波法获取较为稳定的重力场向下延拓结果,并分别利用模拟算例和实际数据进行实验。对于模拟算例,外推后的均方根误差由6.72μGal下降到1.89μGal,相对误差由9.26%下降到4.44%。对于实际数据,外推后延拓结果不仅可避免边缘失真现象,而且能更好地反映浅源高频异常特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位场 解析延拓 普通克里金 径向平均功率谱 维纳滤波 快速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激光雷达高程测量精度评定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孟现彪 刘盛庆 +1 位作者 史雅茹 谢文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8-442,共5页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并量化测试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对地表形变量的识别能力,通过系统探讨机载LiDAR技术的误差来源及其有效改进措施,借助5个红外测距仪器检测墩与5、10、30、50、70 mm 5个不同厚度板,使用相同无人机与激光扫描设备对观测...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并量化测试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对地表形变量的识别能力,通过系统探讨机载LiDAR技术的误差来源及其有效改进措施,借助5个红外测距仪器检测墩与5、10、30、50、70 mm 5个不同厚度板,使用相同无人机与激光扫描设备对观测墩在放置厚度板前、后重复扫描,将多期数据间作一阶差分处理,最大限度抵消机载LiDAR技术对地面高程扫描的系统误差,以测试目前市场主流机载LiDAR设备对小量形变的监测能力,获得了较为可靠的测试效果。结果表明:在多次重复形变监测中,无人机LiDAR点云扫描技术对地表z方向上形变量的最高识别能力约30 mm。基于该测试结果,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不仅可用于传统地形测绘,还能够用于山体滑坡、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地质运动以及自然灾害跟踪等领域,为同等及以上地表垂直方向形变量级的监测方案与实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LIDAR 形变监测 点云 识别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