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丙型肝炎基因3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谢静怡 景宇佳 +17 位作者 刘奕杉 白满灵 陈章乾 徐强 杜虹 马玉秀 张立婷 朱姗姗 高晓琴 白兴刚 于国英 连建奇 王晓忠 张永萍 王九萍 纪泛扑 付建军 高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3-1540,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基因3型(GT3)感染者的人群特征及疾病进展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2月—2023年11月中国西北地区11个临床中心的1002例CHC患者,根据CHC GT类型将患者分为GT1、GT2、GT3...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基因3型(GT3)感染者的人群特征及疾病进展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2月—2023年11月中国西北地区11个临床中心的1002例CHC患者,根据CHC GT类型将患者分为GT1、GT2、GT3及GT6组,比较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临床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HC进展为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纳入CHC患者GT1427例、GT2242例、GT3299例(GT3a 210例,GT3b 87例,未分亚型2例)、GT634例。GT3患者年龄(51.3±0.5)岁,明显低于GT1[(53.2±0.6)岁]患者及GT2[(53.7±0.8)岁]患者(P值均<0.05),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中,GT3年龄[(52.1±0.5)岁]明显低于GT1[(59.4±0.9)岁]、GT2[(58.1±1.1)岁](P值均<0.05);GT3男性比例和肝硬化比例分别为77.9%和46.2%,均高于GT1、GT2和GT6患者(P值均<0.05)。GT3患者基线ALT、AST水平明显高于GT1及GT2患者,APRI指数和FIB-4指数均显著高于GT1、GT2和GT6患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T2和GT6患者,AFP水平明显高于GT2和GT6患者,Alb水平明显低于GT6患者(P值均<0.05)。GT3a与GT3b亚型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比例、合并症、HCV RNA定量、PLT、ALT、AST、ALP、Alb、AST/PLT比值指数(APRI)及纤维化-4指数(FIB-4)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150×109/L(OR=10.72,95%CI:5.76~35.86,P<0.001)和Alb≤35 g/L(OR=3.74,95%CI:1.22~11.45,P=0.021)是GT3型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西北地区CHC GT3患者以男性为主;与其他基因型相比,发病年龄较轻,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更为显著;低PLT计数和低白蛋白水平为CHC GT3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流行病学 肝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度预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积庆 孟繁坤 +4 位作者 丁惠国 李建军 黄群 祖红梅 张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4-1190,共7页
肝脏硬度测量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门静脉高压的预测。近年来,脾脏硬度测量(SSM)成为一种诊断工具,研究证明其可以预测慢性肝病患者门静脉高压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等并发症,辅助进行门静脉高压和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分层管理;能... 肝脏硬度测量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门静脉高压的预测。近年来,脾脏硬度测量(SSM)成为一种诊断工具,研究证明其可以预测慢性肝病患者门静脉高压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等并发症,辅助进行门静脉高压和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分层管理;能够准确预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高危食管胃静脉曲张、失代偿率和病死率。目前大部分研究中SSM数据都来自于使用肝脏设备FibroScan(SSM@50 Hz)检测。FibroScan 630是新的脾脏专用硬度扫描仪,拥有专用的脾脏硬度测量模式(SSM@100 Hz)。本文将介绍目前脾脏硬度用于预测门静脉高压的意义,并简要介绍新的脾脏硬度检测设备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脾脏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于国英 黄群 马玉秀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626-629,共4页
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最重要的手段。叙述了近年来抗病毒治疗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特异性靶点治疗、基因治疗等的进展情况。认为未来抗HCV治疗还需要更有效的药物联用治疗方式、更短的用药疗程、更低的毒副作用... 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最重要的手段。叙述了近年来抗病毒治疗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特异性靶点治疗、基因治疗等的进展情况。认为未来抗HCV治疗还需要更有效的药物联用治疗方式、更短的用药疗程、更低的毒副作用以及更高的耐药阈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抗病毒药 干扰素类 基因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RT1/NF-κB信号通路探究丹参酮ⅡA对抗结核药物致小鼠肝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芝林 于国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51-3156,共6页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抗结核药物致小鼠肝损伤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低、高剂量组,SRT1720(SIRT1激活剂)组,丹参酮ⅡA+EX527(SIRT1抑制剂)组,...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抗结核药物致小鼠肝损伤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低、高剂量组,SRT1720(SIRT1激活剂)组,丹参酮ⅡA+EX527(SIRT1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每天给予100 mg/kg利福平和100 mg/kg异烟肼连续灌胃30 d构建肝损伤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组织SIRT1、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TC、TG、LDL-C、TNF-α、IL-1β水平及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升高(P<0.01),血清HDL-C水平及肝组织SIRT1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各剂量组和SRT1720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TC、TG、LDL-C、TNF-α、IL-1β水平及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降低(P<0.01),血清HDL-C水平及肝组织SIRT1蛋白表达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存在损伤,肝细胞大量坏死,且肝组织病理损伤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丹参酮ⅡA各剂量组和SRT1720组小鼠肝组织损伤得到改善,病理损伤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激活SIRT1/NF-κB信号通路保护抗结核药物引起的小鼠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肝损伤 抗结核药物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 核因子-κB(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熊果酸调控NLRP3/caspase-1轴在抗结核药物致人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窦增花 于国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9-1323,共5页
目的探究沙棘熊果酸调控NLRP3/caspase-1轴在抗结核药物致人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正常肝细胞株HL-7702分正常组、模型组及沙棘熊果酸低、中、高浓度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120μg/mL异烟肼和240μg/mL利福平联合处理构建抗结核药... 目的探究沙棘熊果酸调控NLRP3/caspase-1轴在抗结核药物致人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正常肝细胞株HL-7702分正常组、模型组及沙棘熊果酸低、中、高浓度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120μg/mL异烟肼和240μg/mL利福平联合处理构建抗结核药物致人肝细胞损伤模型,沙棘熊果酸低、中、高浓度组同时添加0.018、0.18、1.8μmol/L沙棘熊果酸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ELISA检测上清液中TNF-α、白IL-1β水平;SOD活性检测试剂盒、MDA检测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SOD、MD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NLRP3、pro-caspase-1、caspase-1(p10)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12、24、36 h)细胞存活率、上清液中SOD水平降低(P<0.05);上清液中TNF-α、IL-1β、MDA水平,细胞凋亡率,细胞中NLRP3、pro-caspase-1、caspase-1(p10)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沙棘熊果酸低、中浓度组(24、36 h)、沙棘熊果酸高浓度组(12、24、36 h)细胞存活率,沙棘熊果酸低、中、高浓度组上清液中SOD水平升高(P<0.05);沙棘熊果酸低、中、高浓度组上清液中TNF-α、IL-1β、凋亡率、细胞中NLRP3蛋白水平,沙棘熊果酸中、高浓度组上清液中MDA,细胞中pro-caspase-1、caspase-1(p10)蛋白水平降低(P<0.05)。随着沙棘熊果酸浓度的升高,(12、24、36 h)细胞存活率、上清液中SOD水平逐渐升高(P<0.05);上清液中TNF-α、IL-1β、MDA、凋亡率,细胞中NLRP3、pro-caspase-1、caspase-1(p10)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5),呈浓度依赖效应。结论沙棘熊果酸在抗结核药物致人肝细胞中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抑制细胞病变发生,从而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实现对肝细胞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熊果酸 肝细胞损伤 抗结核药物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