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青海卷》研编 被引量:2
1
作者 潘彤 王福德 +6 位作者 薛万文 田永革 何书跃 李五福 王雷 路超 雷晓清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1,共13页
青海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蕴藏地之一。通过《中国矿产地质志·青海卷》、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研编,总结了青海省百年勘查成果,共发现矿产种类有137种,发现各类矿产地2587处。研编成果在点上有了新... 青海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蕴藏地之一。通过《中国矿产地质志·青海卷》、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研编,总结了青海省百年勘查成果,共发现矿产种类有137种,发现各类矿产地2587处。研编成果在点上有了新类型、新矿种发现;确立柴达木盆地北缘稀有金属找矿靶区;实现了柴达木盆地盐类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成矿在空间上涉及5个成矿省、16个成矿带;经历了前南华纪、南华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第四纪五个时段的演化。青海省成矿作用多样、矿种复杂,厘定矿床成矿系列48个,亚系列114个。依据以上,研判了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提出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议,提出柴达木盆地聚焦盐湖增产保供、柴达木盆地周缘突出战略性矿产找矿、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实现清洁能源找矿新发现,并梳理了影响找矿取得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成矿规律 找矿突破 行动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哈尔盖河地区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2
作者 杨映春 韩思琪 +1 位作者 魏有宁 相守其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9-796,共8页
针对青海省牧草地资源开发及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以青海省核心牧区之一的刚察县沙柳河-哈尔盖河地区为对象,在青海省内首次开展1∶5万牧草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针对青海省牧草地资源开发及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以青海省核心牧区之一的刚察县沙柳河-哈尔盖河地区为对象,在青海省内首次开展1∶5万牧草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采用多维度地球化学评价技术,系统测定土壤p 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12项养分指标,检测铜(Cu)、铅(Pb)、锌(Zn)、铬(Cr)、砷(As)、镉(Cd)、汞(Hg)、镍(Ni)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单指标分级法划分土壤养分丰缺等级,基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重金属环境风险等级,通过"养分-环境"矩阵叠加模型,划定土壤地球化学质量综合等级,实现研究区土壤质量精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质量以一等(优质)土壤为主,面积为591.73 km2,占总面积98.59%;二等(良好)土壤面积为0.02 km2;三等(中等)土壤面积为8.42 km2,占总面积1.40%;四等(差等)土壤面积为0.03 km2;无五等(劣等)土壤。该成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优质,具备发展有机畜产品的优势地球化学条件,同时填补了青海高寒牧区1∶5万土壤数据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评价 土壤养分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刚察县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首个钒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勤山 田滔 +1 位作者 何利 刘长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0-337,共8页
钒矿属于青海省储量尚未查明、极度缺乏的矿种之一,近几年勘查发现的大干沟黑色岩系型钒矿改变了这一历史。黑色岩系岩性组合为炭质板岩+泥钙质板岩+硅质岩+灰岩;矿物相主要为云母类矿物之钒,占67.16%,其次为氧化铁矿物、高岭土等矿物之... 钒矿属于青海省储量尚未查明、极度缺乏的矿种之一,近几年勘查发现的大干沟黑色岩系型钒矿改变了这一历史。黑色岩系岩性组合为炭质板岩+泥钙质板岩+硅质岩+灰岩;矿物相主要为云母类矿物之钒,占67.16%,其次为氧化铁矿物、高岭土等矿物之钒,占27.36%;矿石矿物组成为石英、粘土矿物、炭质、黄铁矿等,钒以粘土矿物、炭质吸附的形式存在。实验室流程试验通过采用加助浸剂90℃酸浸钒流程,在V2O 5品位为0.7%、0.3%时分别获得钒浸出率为88.84%、91.62%,开发利用前景佳。区域上黑色岩系分布广泛,初步圈出五大成矿潜力区,青海省钒矿勘查及研究工作有望进一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矿床 黑色岩系 成矿潜力 大干沟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碱性土壤区天然富硒大蒜硒积累规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亚峰 姚振 +5 位作者 马强 沈骁 王帅 贺连珍 代璐 韩伟明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通过监测青藏高原东部大蒜主产区大蒜、蒜薹、蒜苗及根系土壤中Se、Sr、Mg、Cu、Zn、Pb、Cr、Hg、Ni等指标的含量,研究大蒜不同部位对硒的积累特征,以揭示天然富硒大蒜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基于富硒大蒜行业标准判定,研究区大蒜富硒率... 通过监测青藏高原东部大蒜主产区大蒜、蒜薹、蒜苗及根系土壤中Se、Sr、Mg、Cu、Zn、Pb、Cr、Hg、Ni等指标的含量,研究大蒜不同部位对硒的积累特征,以揭示天然富硒大蒜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基于富硒大蒜行业标准判定,研究区大蒜富硒率为97%,蒜薹富硒率为19%,蒜苗富硒率为13%;大蒜Se含量与根系土壤Se含量显著正相关,地上部位(蒜薹、蒜苗)与根系土壤Se含量的相关性明显弱于地下部位(大蒜)与根系土壤Se含量的相关性;大蒜Se的富集系数为13%,蒜薹Se的富集系数为6.7%,蒜苗Se的富集系数为5.7%。大蒜的富硒能力强于蒜薹和蒜苗,且研究区强于国内其他区域,印证了碱性富硒土壤的生物有效性高的特征。大蒜根部Se向蒜薹的转运能力高于向蒜苗的转运能力,蒜薹较蒜苗具有较高积累Se的能力。大蒜Se与Cu、Zn和Cr元素呈显著正相关,能发生协同吸收效应。基于无机态Cu、Zn、Cr经土壤转化吸收进入农产品多以有机态存在,对人体有害的铬(Ⅵ)处于低值;同时研究区土壤和农产品Cu、Zn、Cr总量均不超标,故研究区产出的富硒大蒜健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土壤 天然富硒大蒜 硒积累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岩浆Ni-Co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橄榄石成分和全岩S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文 陈列锰 +3 位作者 于宋月 李大鹏 吴树宽 王治安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3-475,共23页
东昆仑造山带不仅产出世界级夏日哈木Ni-Co硫化物矿床,也产出多个同时代的含岩浆硫化物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如石头坑德。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具有相似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但二者的成矿规模明显不同,这些异同点为探讨造山带环境幔... 东昆仑造山带不仅产出世界级夏日哈木Ni-Co硫化物矿床,也产出多个同时代的含岩浆硫化物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如石头坑德。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具有相似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但二者的成矿规模明显不同,这些异同点为探讨造山带环境幔源岩浆的硫饱和机制与过程、以及岩浆硫化物成矿控制因素提供了良好的对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与对比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的橄榄石成分和全岩S同位素组成,探讨造山带环境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夏日哈木岩体中橄榄石的Fo牌号在82.3~90.0之间,Ni含量在558×10^(-6)~4370×10^(-6)之间;石头坑德岩体中橄榄石的Fo牌号在79.9~90.2之间,Ni含量在300×10^(-6)~3040×10^(-6)之间。夏日哈木岩体全岩的δ^(34) S值在4.0‰~6.4‰之间,平均值为5.2‰;石头坑德岩体全岩的δ^(34) S值在1.8‰~4.6‰之间,平均值为3.2‰。夏日哈木岩体中高Fo牌号橄榄石的Ni含量(高达4000×10^(-6))明显高于石头坑德岩体(通常小于3000×10^(-6)),表明前者母岩浆的Ni含量高于后者。石头坑德岩体贫硫化物纯橄岩中橄榄石具有高的Fo牌号和低的Ni含量,且显示出负相关性。这些特征表明石头坑德岩体母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富Mg碳酸盐岩的混染:富Mg物质的加入不仅促使结晶出高Fo牌号的橄榄石,也延长了橄榄石的结晶区间。由于Ni在橄榄石中为中等相容元素,大量橄榄石的结晶导致残余岩浆中的Ni含量进一步降低。此外,岩相学研究表明夏日哈木岩体中包裹硫化物珠滴的橄榄石Fo牌号较高,最高值达89.2;相反,石头坑德岩体中包裹硫化物珠滴的橄榄石的Fo牌号通常低于85。这些特征指示母岩浆演化过程中夏日哈木岩体的S饱和与硫化物熔离阶段早于石头坑德。另一方面,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的全岩δ^(34) S值均明显高于地幔(-2‰~+2‰),暗示二者母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地壳S的加入。由于两个岩体直接围岩中的S含量都很低,因此,深部地壳S的加入是促使两个岩体母岩浆达到硫饱和、发生硫化物熔离的关键因素。综合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岩浆演化过程中早期大量橄榄石的结晶和较晚阶段S饱和是导致石头坑德岩体相对(夏日哈木岩体)贫Ni的重要机制。因此,原始岩浆富Ni、深部地壳S的加入导致岩浆演化早期硫化物熔离等条件与过程的耦合是东昆仑造山带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岩浆硫化物矿床 橄榄石 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富硒土地成因类型与生态潜力
6
作者 张亚峰 施泽明 +4 位作者 苗国文 许光 姬丙艳 马瑛 姚振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46,共11页
青藏高原土壤硒(Se)在全国处于中-低水平,对其局部发现的富硒土地开展成因类型研究,可为构建青藏高原硒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改善青藏高原低Se摄入风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中国主要天然富硒土地特征及成因类型基... 青藏高原土壤硒(Se)在全国处于中-低水平,对其局部发现的富硒土地开展成因类型研究,可为构建青藏高原硒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改善青藏高原低Se摄入风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中国主要天然富硒土地特征及成因类型基础上,对青藏高原北缘通过土壤、岩石等多介质协同监测,分析Se及相关元素分布特征,总结了该地区主要存在干旱咸水湖沉积型、硫化物矿化型和有机质吸附型三种富硒土地类型。①干旱咸水湖沉积型富硒土地Se含量处于0.30~1.16mg/kg,重金属低于风险管控筛选值,空间上与Sr、Mg、Fe、Ca、Mo等有益元素叠加富集,硒来源于西宁群红色泥岩风化物,具有Se源沉积稳定、总量Se适中、重金属低、多种有益元素复合等优势,是青藏高原北缘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生态潜力较大的硒类型。②硫化物矿化型富硒土地Se含量处于0.30~2.22mg/kg;Ni、Cd、Cr和As存在0.2%~2.4%的点位超筛选值,As存在0.1%的点位超管控值,重金属呈高背景,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及气候高寒冷凉适宜产出作物有限等劣势,可在监测下发展林下经济和野生中草药产业。③有机质吸附型富硒土地Se含量处于0.30~0.59mg/kg;Ni、Cd、Cr和As不超标,Se具有增加草料营养、抵御重金属吸收等双重作用,可通过进一步探寻有机质在吸附-释放硒过程中的平衡条件,来调控Se发挥最大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富硒土地 干旱咸水湖沉积 生态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南高原砂金矿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贤 王福德 +2 位作者 张江华 乔冈 刘瑞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3-75,79,共4页
青海省南部高原砂金矿资源丰富,由于历史上长时期大规模高强度的无序开采,砂金矿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普遍遭到严重破坏,产生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青南地区开采的砂金矿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砂金矿开采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 青海省南部高原砂金矿资源丰富,由于历史上长时期大规模高强度的无序开采,砂金矿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普遍遭到严重破坏,产生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青南地区开采的砂金矿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砂金矿开采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恢复治理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修复河道+地貌平整+客土回填+植被恢复+后期管护"的恢复治理模式,旨在为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治理模式 砂金矿 青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沟西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成因
8
作者 吴树宽 张辉 +5 位作者 张灵桧 苗国文 吴治之 唐勇 田滔 乔建峰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59-2777,共19页
碱性岩在造山带内广泛发育,但成因尚存争议。本研究团队在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十字沟蛇绿混杂岩带内新识别出一套碱性杂岩体,由方解石棕闪岩、棕闪霓辉岩和棕闪正长岩组成,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属性尚不清楚。棕闪石霓辉岩的锆石U... 碱性岩在造山带内广泛发育,但成因尚存争议。本研究团队在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十字沟蛇绿混杂岩带内新识别出一套碱性杂岩体,由方解石棕闪岩、棕闪霓辉岩和棕闪正长岩组成,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属性尚不清楚。棕闪石霓辉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22.0±1.3Ma,代表了碱性杂岩形成时间。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石具有贫SiO_(2)(23.21%~51.79%)和MgO(1.28%~5.03%),富CaO(8.91%~25.32%)、Fe_(2)O_(3)^(T)(11.69%~20.29%)和(K_(2)O+Na_(2)O)(1.74%~6.68%)的特征。∑REE变化范围较大(476.7×10^(-6)~1767×10^(-6)),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LREE/HREE=5.25~13.96)。微量元素配分型式显示明显富集Ba、Th、U、Sm、Nd、Nb等元素,相对亏损K、Rb、Ti、Zr、Hf、P等元素。其(^(87)Sr/^(86)Sr)_(i)介于0.7056~0.7064之间,ε_(Nd)(t)值为-2.32~-1.34。这些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昆仑东沟西碱性杂岩体的母岩浆起源于富集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地壳混染,于晚志留世在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下上侵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漫塔格 碱性杂岩体 锆石U-PB年龄 Sr-Nb同位素 富集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查干哈克花岗伟晶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和构造环境
9
作者 张勇 张爱奎 +4 位作者 袁万明 刘光莲 湛守智 王宗胜 张大明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2-573,共22页
【研究目的】厘定查干哈克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和构造环境对于青藏高原北缘古特提斯洋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对花岗伟晶岩及其围岩黑云正长花岗岩分别开展了独居石和锆石U-Pb定年,以及岩石地球... 【研究目的】厘定查干哈克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和构造环境对于青藏高原北缘古特提斯洋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对花岗伟晶岩及其围岩黑云正长花岗岩分别开展了独居石和锆石U-Pb定年,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花岗伟晶岩独居石U-Pb年龄为250.4±0.7 Ma(MSWD=0.1,n=27),黑云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374.3±8.5 Ma(MSWD=0.15,n=8)。花岗伟晶岩具有高硅、碱、铝,低钛的特征,A/CNK值为1.15~1.32,稀土元素含量很低,呈现轻稀土元素弱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Eu强烈亏损,δEu为0.07~0.18,具有M型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强烈富集Rb、K、U、P,强烈亏损Ba、Sr和Ti,中等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Hf;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富硅、钾,贫钛,A/CNK值为1.13~1.32,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呈现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Eu亏损明显,δEu为0.19~0.32,强烈富集Rb、K、Th,强烈亏损Sr、P和Ti。【结论】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结果表明,花岗伟晶岩与黑云正长花岗岩不具成因联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柴北缘西段查干哈克花岗伟晶岩不同于宗务隆花岗伟晶岩,宗务隆花岗伟晶岩是古特提斯洋大陆边缘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花岗岩经高分异演化而成,而查干哈克花岗伟晶岩形成于早三叠世古特提斯洋俯冲环境下的柴达木地块大陆内部,是大陆内部挤压混合岩化过程中达肯大坂岩群小比例部分熔融的产物,具有铌钽矿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花岗伟晶岩 黑云正长花岗岩 查干哈克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巴隆河西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治安 王金宏 +2 位作者 张小丹 思积勇 毛亚晶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3-544,共12页
巴隆河西金矿床是东昆仑金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其形成时代、地质特征与矿床类型尚不明确。本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蚀变填图、锆石U-Pb定年和综合对比等方法,研究巴隆河西矿床的成矿特征和岩体侵位时代,以确... 巴隆河西金矿床是东昆仑金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其形成时代、地质特征与矿床类型尚不明确。本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蚀变填图、锆石U-Pb定年和综合对比等方法,研究巴隆河西矿床的成矿特征和岩体侵位时代,以确定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与成矿时代。构造-蚀变填图发现巴隆河西矿床的金矿化赋存于花岗质岩体的9条构造蚀变带,明确了5个金矿体呈带状分布于北西西向断裂中,揭示金矿化与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蚀变密切相关。赋含金矿化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侵位时代分别为202.5±1.8 Ma和222.1±1.1Ma,属于印支晚期,约束了巴隆河西金矿的形成时代。结合区域岩浆活动时限、巴隆金矿地质特征、矿体产状与中低温矿物组合特征,提出巴隆河西矿床为造山带型金矿,推断逆断层及其伴随的热液活动是巴隆河西矿床金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的关键因素,指出北西西向构造蚀变带是该区带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巴隆河西 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U-PB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益克郭勒铜多金属矿床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芝弘 夏楚林 +4 位作者 杜瑜 李生虎 张文昭 甄士坤 全长恩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5-232,共18页
益克郭勒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矿区花岗岩类发育,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为进一步确定矿区岩浆-热液活动时代及岩浆活动与矿床形成的关系,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得矿区1件花岗闪长岩样... 益克郭勒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矿区花岗岩类发育,构造-岩浆活动频繁。为进一步确定矿区岩浆-热液活动时代及岩浆活动与矿床形成的关系,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得矿区1件花岗闪长岩样品和1件英云闪长岩样品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9.79±0.91)Ma和(248.83±0.88)Ma,指示其形成于早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益克郭勒侵入岩的SiO_(2)含量为61.93%~71.22%,Na_(2)O/K_(2)O为0.65~1.53,σ为1.29~1.88,A/CNK为0.25~1.09,显示铝质高钾钙碱性特征;岩石轻重稀土分异较显著,Eu显示弱正异常,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出现“峰”,高场强元素Nb、P、Ti等呈“谷”,属I型花岗岩。研究认为,该花岗岩类的物源为以角闪石为主残留相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参与。成岩构造环境为大陆边缘弧环境,推测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有关,是古特提斯洋在早三叠世向北俯冲于东昆仑地块之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I型花岗岩 益克郭勒铜多金属矿 东昆仑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县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庆宇 马瑛 程莉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09-618,共10页
青海省门源县内林草地面积大于44万公顷,耕地仅不到4.2万公顷,林草地资源丰富。2016年在门源县地区开展了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是青海省首次在大面积林草地区开展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评... 青海省门源县内林草地面积大于44万公顷,耕地仅不到4.2万公顷,林草地资源丰富。2016年在门源县地区开展了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是青海省首次在大面积林草地区开展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评价土壤养分、土壤环境等级划分了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结果表明:门源县土壤质量一等优质土壤占比92.4%,二等良好土壤占0.8%,三等中等土壤占5.6%,四等差等土壤占0.9%,五等劣等土壤占0.3%。通过项目实施可服务门源县土地资源管理,为门源县土地规划利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依据,助力门源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地球化学评价 土壤养分评价 土壤环境评价 门源县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拉陵灶火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金宏 陈家浩 +5 位作者 吴华英 王治安 乔玉财 张青福 逯登栋 蔡楠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8-739,共12页
拉陵灶火铜多金属矿床是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部的三叠纪矽卡岩型矿床。为进一步指导勘查找矿工作,本文通过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矽卡岩矿物学研究,以加深对其矿物学特征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研究发现,矿体呈层状、... 拉陵灶火铜多金属矿床是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中部的三叠纪矽卡岩型矿床。为进一步指导勘查找矿工作,本文通过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矽卡岩矿物学研究,以加深对其矿物学特征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研究发现,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金水口岩群和石英闪长岩体,其中MⅤ矿段主要形成于石英闪长岩中大理岩捕掳体的交代蚀变。矿床可划分为4个热液阶段:进化矽卡岩阶段、退蚀变矽卡岩阶段、铜钼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进化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核部比边部更富钙铝榴石组分,边部含较多钙铁榴石组分,表明该阶段流体氧逸度逐渐增高。石榴子石和辉石分别以钙铁榴石(Ad_(56)~Ad_(86))和钙铁辉石(Hd_(54~64)Di_(31~41)Jo_(4~5))为主,且辉石Mn/Fe比值<0.1,表明该矿床具有典型矽卡岩铜矿和钼矿的特征。矽卡岩矿物成分还与典型矽卡岩金矿床相似,暗示了其金成矿潜力,因此矿床开采过程中应考虑对铜、钼、金矿化的综合利用。矿体受层状碳酸盐岩分布严格控制,且矿床与石英闪长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区勘探除了外矽卡岩带,还应加强对成矿岩体内大理岩捕掳体形成的矿体的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拉陵灶火 矽卡岩 铜多金属矿床 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南山构造带东段化隆岩群中变质侵入体的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树宽 张元 +5 位作者 杨启安 吴金宏 何利 马国骅 李春斌 朵高德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29,共11页
化隆岩群作为青海南山构造带的基底岩系,对其形成时代还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侵入于华隆岩群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岩石具高硅、富铝、贫钾、低磷和钛的特征,SiO_(2)含量为69.48%,K_(2)O含量为2.... 化隆岩群作为青海南山构造带的基底岩系,对其形成时代还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侵入于华隆岩群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岩石具高硅、富铝、贫钾、低磷和钛的特征,SiO_(2)含量为69.48%,K_(2)O含量为2.35%,K_(2)O/Na_(2)O值为0.59,(Na_(2)O+K_(2)O)值为6.27%,MgO含量为1.32%,Al_(2)O_(3)含量为13.68%,属中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为253.77×10^(-6),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具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Ba,与相邻元素相比,明显亏损K、P、Ti元素,相对亏损Rb、Sr,具Zr、Hf正异常,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片麻状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701±63)Ma。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岩浆活动事件,认为化隆岩群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在祁连陆块中的岩浆活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隆岩群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片麻状花岗闪长岩 祁连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金水口泥盆纪层状花岗岩成因和找矿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秉璋 潘彤 +5 位作者 李五福 许光 刘建栋 张新远 王春涛 金婷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7-863,共37页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与冈底斯带相媲美的巨型岩浆岩带,但该带是否具有形成硬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潜力还不清楚。最近在东昆仑金水口地区发现了锂铍矿化伟晶岩,暗示其有可能成为以锂铍为主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区。本文以矿化伟晶岩空间...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与冈底斯带相媲美的巨型岩浆岩带,但该带是否具有形成硬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潜力还不清楚。最近在东昆仑金水口地区发现了锂铍矿化伟晶岩,暗示其有可能成为以锂铍为主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区。本文以矿化伟晶岩空间上紧密共生的金水口层状花岗岩体为研究对像,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和找矿意义。金水口层状花岗岩下部为弱过铝高钾钙碱性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上部为高分异强过铝二云母正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碱长花岗岩和钠长花岗岩。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96~395Ma,LA-ICP-MS独居石U-Pb年龄为396~391Ma。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正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碱长花岗岩和钠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为-6.52~-4.48,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二云母正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全岩Pb同位素组成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t)为38.187~38.219,^(207)Pb/^(204)Pb(t)为15.627~15.652,^(206)Pb/^(204)Pb(t)为18.299~18.527,ε_(Hf)(t)为-6.25~+0.58。下部花岗岩和上部高分异花岗岩均源于元古代岩石和少量新生年轻地壳物质组成的下地壳,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金水口花岗岩岩浆演化过程中Li、Be、Nb、Ta和Sn富集,与其东侧跃进山花岗岩共同构成了潜在的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的母体花岗岩,推断跃进山花岗岩南部和东部具有伟晶岩型Li-Be矿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出现泥盆纪Li-Be矿成矿作用,暗示青藏高原北部除了中生代外,古生代也存在Li-Be矿重要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花岗岩 岩石成因 锂铍矿 泥盆纪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马铃薯-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特征研究
16
作者 代璐 张亚峰 +2 位作者 贺连珍 董永雯 秦永强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4期20-27,共8页
【目的】研究马铃薯-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水平,筛选高原地区马铃薯特色产品,优化马铃薯品质。【方法】对青海省东部地区马铃薯及其根系土中Se、Cu、Zn、Fe、Mg、Sr、Mn、I和Cr等营养元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利用特征参数、富集系数、... 【目的】研究马铃薯-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水平,筛选高原地区马铃薯特色产品,优化马铃薯品质。【方法】对青海省东部地区马铃薯及其根系土中Se、Cu、Zn、Fe、Mg、Sr、Mn、I和Cr等营养元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利用特征参数、富集系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马铃薯及其土壤环境中的营养元素水平和吸收规律进行评价。【结果】青海省东部土壤Se含量平均值为421.3μg/kg、Cu为27 mg/kg、Zn为78 mg/kg、Fe为45900 mg/kg、Mg为28.41 g/kg、Mn为651 mg/kg、I为2.6 mg/kg、Sr为280 mg/kg、Cr为81 mg/kg。Se、Sr、Mg、Cr显著富集,判定研究区属富硒-高锶-高镁-适铬型土壤;产出的马铃薯中Se含量平均值为10.6μg/kg、Cu为1.3 mg/kg、Zn为2.8 mg/kg、Fe为7.65 mg/kg、Mg为0.24 g/kg、Mn为1.1 mg/kg、I为0.03 mg/kg、Sr为1.0 mg/kg、Cr为0.05 mg/kg。马铃薯富硒率为18.8%。根据马铃薯对各营养元素的富集系数强弱可判定其存在喜Cu和Zn、厌Cr和Fe的特性。根据“土壤-马铃薯”系统中元素间的相关性评价推断,马铃薯在元素吸收机理中可能存在Mg-Mn-Zn和Se-I的协同序列。【结论】青海东部具有天然特色资源优势,属富硒-高锶-高镁-适铬型土壤,可根据马铃薯的吸收机理建立富硒高镁的特色马铃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 富硒土壤 马铃薯 富集系数 营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帅 马强 +3 位作者 张亚峰 贺连珍 代璐 马楠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藜麦具有抗氧化、抗癌、防过敏、控糖、调脂、保护心脑血管等多重健康功效,是一种具有全营养素、高生物活性、多健康功能的杂粮食品,开发空间较大。文章对藜麦蛋白质、氨基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叶酸等... 藜麦具有抗氧化、抗癌、防过敏、控糖、调脂、保护心脑血管等多重健康功效,是一种具有全营养素、高生物活性、多健康功能的杂粮食品,开发空间较大。文章对藜麦蛋白质、氨基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叶酸等复合维生素,Mg、Zn、Fe等矿物质,多酚、黄酮、皂苷及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藜麦的其他功能及开发应用前景,并提出藜麦在大健康产业中的科技攻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营养成分 生物活性 功能 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米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马强 贺连珍 +2 位作者 马楠 王帅 代璐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6期77-82,共6页
小米具有食疗保健和药用价值。文章对小米蛋白质、脂肪、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和小米多糖、多酚、黄色素、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概述,并围绕小米特色营养成分、功能以及开发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好地挖掘... 小米具有食疗保健和药用价值。文章对小米蛋白质、脂肪、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和小米多糖、多酚、黄色素、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概述,并围绕小米特色营养成分、功能以及开发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好地挖掘小米综合价值、利用小米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 营养成分 生物活性物质 功能 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沟里地区战红山过铝质流纹斑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树宽 陈国超 +3 位作者 李积清 陈孝珍 李瑞保 魏均启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8,共17页
东昆仑三叠纪花岗质岩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I型花岗岩特征的大型花岗岩基,而对少量出露的过铝质花岗岩研究较少。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沟里地区战红山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战红山流纹斑岩的结晶年龄为(245±1)M... 东昆仑三叠纪花岗质岩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I型花岗岩特征的大型花岗岩基,而对少量出露的过铝质花岗岩研究较少。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沟里地区战红山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战红山流纹斑岩的结晶年龄为(245±1)Ma。战红山流纹斑岩具有高Si(SiO2=74.50%~75.59%)、富Na(Na2O=4.04%~4.06%),高Na2O/K2O值(1.26~1.76)和铝饱和指数(A/CNK=1.07~1.14),呈弱过铝质−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具轻微的负异常和正异常(δEu=0.80~1.06);富集Ba、Rb、Th、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Nd、P、Ti等高场强元素,εHf(t)同位素主体呈富集特征(εHf(t)=-4.7~+0.9)。战红山过铝质流纹斑岩具I型花岗岩特征,为早期俯冲洋壳经过幔源岩浆的底侵和外来流体的加入部分熔融的结果。战红山流纹斑岩具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岩浆岩分布以及沉积地层特征显示,早三叠世东昆仑地区处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过铝质花岗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早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乌兰拜兴南中三叠世花岗岩成因探讨——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博 刘建栋 +5 位作者 王成勇 岳涛 杨映春 魏有宁 史连昌 柴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15-1530,共16页
乌兰拜兴位于东昆仑西段,对该地区中三叠世花岗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还可为古特提斯洋俯冲及洋盆闭合时限提供证据。本次在乌兰拜兴南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中分别获得了235.0±1.0 Ma和24... 乌兰拜兴位于东昆仑西段,对该地区中三叠世花岗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还可为古特提斯洋俯冲及洋盆闭合时限提供证据。本次在乌兰拜兴南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中分别获得了235.0±1.0 Ma和245.4±0.8 Ma的锆石U-Pb年龄,结合野外接触关系,可以确定该期花岗岩为中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乌兰拜兴南中三叠世花岗岩为准铝到弱过铝质岩石,属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和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不同程度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负铕异常,具有较高的[n(^(87)Sr)/n(^(86)Sr)]i值(0.709106~0.710136)和负的εNd(t)值(-4.18^-5.32),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2为1356~1440 Ma,属I型花岗岩,显示板块俯冲阶段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和本文研究,初步分析认为东昆仑地区该时期处于板块俯冲阶段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古特提斯洋尚未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中三叠世 锆石U-Pb年龄 元素地球化学 Sr—Nd—Pb同位素 东昆仑山 乌兰拜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