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6—2011年青海湖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燕 段水强 金永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89,112,共4页
基于卫星影像数据,从湖水位、水面面积、湖岸线三个方面分析了1956—2011年青海湖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6 a间水位累计下降3.28 m;2005年是青海湖由萎缩转为扩张的转折年份,2005—2011年湖水位累计涨幅1.01 m;水面面积与湖水位有很好的... 基于卫星影像数据,从湖水位、水面面积、湖岸线三个方面分析了1956—2011年青海湖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6 a间水位累计下降3.28 m;2005年是青海湖由萎缩转为扩张的转折年份,2005—2011年湖水位累计涨幅1.01 m;水面面积与湖水位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1956—2004年萎缩了397.5 km2,2005—2011年扩张了80.4 km2;1995年以来沙岛湖一直与大湖水体分离,湖岸线变化不均匀;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径流的变化,气温、蒸发、冰川融水、人类活动等其他原因并非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水位 水面面积 湖岸线 气候要素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洋俯冲作用——乌妥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佐臣 裴磊 陈国超 陈有炘 刘成军 王生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399-3421,共23页
东昆仑东段发育了一条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以花岗质岩石为主的巨型弧岩浆岩。本文对东昆仑东段的中三叠世乌妥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乌妥花岗岩体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 东昆仑东段发育了一条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以花岗质岩石为主的巨型弧岩浆岩。本文对东昆仑东段的中三叠世乌妥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乌妥花岗岩体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三种岩石类型,对应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48Ma、247Ma和245Ma,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具有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的属性。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解具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亏损和Eu弱负异常-强负异常特征。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Th、Ba、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Ta等)、而Zr和Hf无明显异常的特点。乌妥岩体总体具有负的Hf同位素组成特征,花岗闪长岩εHf(t)为-1. 5~+3. 4、斑状二长花岗岩εHf(t)为-4. 1~-0. 6、正长花岗岩εHf(t)为-6. 9~-0. 9。多种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其形成于类似安第斯型陆缘弧的构造环境。岩石成因研究表明洋壳俯冲带上部壳幔接触过渡部位多次岩浆MASH过程及分离结晶作用是形成乌妥花岗岩体的重要方式。综合前人东昆仑地区有关三叠纪沉积地层及岩浆岩资料,认为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于晚二叠世向北俯冲于东昆仑地块之下,弧岩浆岩记录的布青山古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过程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东昆仑南缘古特提斯洋盆关闭,东昆仑造山带转换为碰撞及后碰撞造山阶段,并形成了区域上具碰撞构造属性的侵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安第斯型陆缘弧 乌妥花岗岩 构造环境 中三叠世 古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都兰地区花岗岩类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威 袁万明 +7 位作者 郭娇 田承盛 马忠元 彭为学 冯云磊 曹建辉 程学芹 郝娜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22-233,共12页
地处东昆仑东段重要构造-岩浆带上的都兰地区,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斑岩型金属矿床,但由于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成矿与地质研究程度尚较低。东昆仑东段都兰地区矿区成矿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类,本文对主要围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 地处东昆仑东段重要构造-岩浆带上的都兰地区,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斑岩型金属矿床,但由于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成矿与地质研究程度尚较低。东昆仑东段都兰地区矿区成矿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类,本文对主要围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都兰地区花岗岩带岩石类型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10个花岗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Si O2与Al2O3、Fe2O、Mg O、Ca O、P2O5和Ti O2具有相似的线性递减趋势,样品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结果反映具有同源性。样品中锆石呈自形-半自形,发育典型的岩浆锆石震荡生长环带,TH/U值较高,为岩浆锆石。测得3个锆石样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6.0±1.1)Ma、(243.4±2.8)Ma和(242.1±7.9)Ma,代表印支期岩体年龄,符合东昆仑地区印支期发生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龄 地球化学 花岗岩 都兰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南段构造活动时限——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新证据
4
作者 袁二军 袁万明 +4 位作者 冯小伟 冯子睿 朱传宝 丛殿阁 王延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04-2416,共13页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经历了古生代—新时代增生造山作用和汇聚造山作用。新时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研究甚少,备受学界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低温热历史较敏感,本文采用此手段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经历了古生代—新时代增生造山作用和汇聚造山作用。新时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研究甚少,备受学界关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低温热历史较敏感,本文采用此手段对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13—36 Ma, 13件样品的P(χ;)>5%,单颗粒年龄直方图呈现单峰式分布,属于单一年龄。YN16样品的P(χ;)<5%,单颗粒年龄直方图呈现双峰式分布,属于混合年龄。应用Binomfit软件对YN16样品进行年龄分解,结果显示,拟合年龄为19.4 Ma和35.4 Ma,表明该样品经历了2期热事件。样品年龄与高程相关性较差,数据分布较分散,表明研究区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大。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10.4~13.1μm,样品年龄值与径迹长度呈负相关,表明磷灰石在退火带停留时间较长。应用HeFTy软件模拟热历史,结果显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时间为始新世—渐新世(45—30 Ma),动力机制为印度-欧亚陆陆硬碰撞,致使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附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大规模钾质岩浆岩带和超钾质岩浆岩形成;第2阶段为缓慢隆升阶段,时间为渐新世—中新世(30—8 Ma),此阶段归因于印度大陆向拉萨地块、西缅地块俯冲,华南板块向印支地块俯冲,致使中咱地块发生缓慢抬升;第3阶段为快速隆升阶段,时间为晚中新世至今(8 Ma至今),此阶段为继印度大陆俯冲运动引起三江地区裂陷后,中咱地块处于陆内挤压构造环境,发生快速隆升。中咱地块45 Ma以来整体隆升量为3.37 km,平均隆升速率为0.1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构造活动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近55a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燕 金永明 孙永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8-50,共3页
根据柴达木盆地10个水文气象观测站点1956—2010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主要经历了枯—枯—平—丰—平—丰的变化过程;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上升趋势较显著,各站年降... 根据柴达木盆地10个水文气象观测站点1956—2010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主要经历了枯—枯—平—丰—平—丰的变化过程;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上升趋势较显著,各站年降水量倾向率为1.26~25.50 mm/10 a;春、夏两季降水量的增加量大于秋、冬两季的,夏季降水量增加尤其明显;四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则是春季增大得较多,其他三季比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趋势分析 降水倾向率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那日马拉黑南地区构造活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新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袁二军 史立群 +6 位作者 袁万明 金鹏 冯子睿 田朋飞 朱传宝 丛殿阁 王延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80-2790,共11页
那日马拉黑南铜矿床地处东昆仑东段,其成矿区带属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多金属成矿带,对其构造活动进行研究可为后续矿产勘查及矿床的保存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探讨了区内不同阶段构造活动热年代学制约... 那日马拉黑南铜矿床地处东昆仑东段,其成矿区带属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多金属成矿带,对其构造活动进行研究可为后续矿产勘查及矿床的保存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探讨了区内不同阶段构造活动热年代学制约,定量计算了隆升速率和隆升量。从那日马拉黑南地区自北西向展布的Ⅳ、Ⅴ、Ⅵ号矿体获得了6件磷灰石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显示其年龄分别为(64±4)、(59±3)、(54±4)、(57±4)、(51±4)、(57±4) Ma,样品单颗粒年龄及频率曲线呈单峰式分布,P(χ^(2))>5%,表明年龄数据是单一热事件反应。磷灰石样品年龄与高程呈正相关,表明研究区受构造活动整体抬升。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长度为(10.6±1.9)~(12.3±1.7)μm,变化幅度窄,径迹长度大,峰值在11.5μm左右,样品年龄值与径迹长度呈正相关,表明年龄大的样品在退火带停留时间较短,受后期热事件影响较小。基于Ketcham退火模型,应用罗特卡罗逼近法模型,采用HeFTy软件进行模拟,结果显示,6件样品的演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那日玛拉黑南地区整体上经历了快速冷却、缓慢降温、快速冷却3阶段演化过程。第1阶段:温度从130℃降至80℃,时间从80 Ma持续到65 Ma,平均冷却速率为3.33℃/Ma,表现为快速冷却过程。第2阶段:温度从80℃降到65℃,时间从65 Ma持续到15 Ma,平均冷却速率为0.30℃/Ma,表现为缓慢降温过程。第3阶段:温度从65℃降至地表温度15℃,时间从15 Ma持续至今,平均冷却速率为3.3℃/Ma,表现为快速冷却过程。冷却曲线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演化经历了快速隆升、平稳抬升、快速隆升3个阶段,对应的隆升量分别为1 429、285、1 571 m。应用HeFTy软件对区内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白垩纪期间雅鲁藏布洋开始闭合,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致使那日马拉黑南地区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白垩纪—古新世、古新世—中新世、中新世至今。第1阶段为白垩纪—古新世构造活动,80—65 Ma隆升速率为0.095 mm/a、隆升量为1 429 m,发生快速隆升事件,记录了雅鲁藏布洋开始闭合,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东昆仑地区80—65 Ma受欧亚地块碰撞的远程响应发生快速隆升事件;第2阶段为古新世—中新世构造活动,65—15 Ma隆升速率为0.006 mm/a、隆升量为285 m,发生缓慢抬升作用,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同碰撞,致使那日玛拉黑矿区发生平缓抬升;第3阶段为中新世至今的构造活动,15 Ma至今,隆升速率为0.105 mm/a、隆升量为1 571 m,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后碰撞作用,致使东昆仑在15 Ma发生快速隆升,直接动力来源于东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和左行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那日马拉黑 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