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苏海红 《西北人口》 2005年第1期31-33,36,共4页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论证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并依据青海省人口发展状况实际,阐述了人口对青海经济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加...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论证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并依据青海省人口发展状况实际,阐述了人口对青海经济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加快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22
2
作者 郭婧 周学斌 +4 位作者 任君 王芳萍 魏珍 师燕 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2-250,共9页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青海湟水谷地3个典型区县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最后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青海湟水谷地3个典型区县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最后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出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5年湟水谷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良好耦合的中度协调类型,D∈[0.429 4,0.743 8]。(2)空间分布上来看,3个区县的耦合度出现了初级耦合、中级耦合和良好耦合3种状态;耦合协调度出现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度协调5种状态,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稍滞后于耦合度的变化。(3)空间组合上,出现了初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轻度失调衰退区、中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勉强协调区、良好耦合初级协调区、良好耦合中度协调发展区6种空间组合类型。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提高青海湟水谷地综合发展质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谷地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分析——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郭婧 魏珍 +2 位作者 任君 周华坤 师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1-199,共9页
[目的]对青海省海东市6个区县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研究,为缓解高寒贫困山区贫困状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参考,为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3个评价维度构建高... [目的]对青海省海东市6个区县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研究,为缓解高寒贫困山区贫困状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参考,为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3个评价维度构建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互助县生态脆弱度为0.8501,属微度脆弱等级,平安区生态脆弱度为0.7128,属轻度脆弱等级,循化县生态脆弱度为0.5573,属于中度脆弱等级,乐都、民和及化隆3区县生态脆弱度均小于0.45,属于重度脆弱等级。青海省海东市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的综合关联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互助县>平安区>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民和县。[结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和资源禀赋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脆弱性也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灰色关联法 高寒贫困山区 生态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马生林 张海红 《水利经济》 2008年第6期17-21,共5页
针对黑河流域上游来水量锐减、中游用水量剧增、下游常常断流而导致的沙漠化现状,在分析其流域生态恶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源头抓治理、控制人口增长、实施"无人居住区"战略、严禁游牧乱砍滥伐、封山育林育草、保护水源涵... 针对黑河流域上游来水量锐减、中游用水量剧增、下游常常断流而导致的沙漠化现状,在分析其流域生态恶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源头抓治理、控制人口增长、实施"无人居住区"战略、严禁游牧乱砍滥伐、封山育林育草、保护水源涵养林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生态修复 休牧育草 封山育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积兰 马生林 《水利经济》 2006年第4期8-11,共4页
简述历史因素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简介自然因素导致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稀疏,气温连续上升,湖水位持续下降,湖水含盐度、矿化度不断增加,湖水碱性程度不断增加,湖底沉积物增多,鸟岛成为半岛致使鸟类大量迁徙,湿地面积逐渐减少... 简述历史因素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简介自然因素导致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稀疏,气温连续上升,湖水位持续下降,湖水含盐度、矿化度不断增加,湖水碱性程度不断增加,湖底沉积物增多,鸟岛成为半岛致使鸟类大量迁徙,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沙尘暴灾害加剧,湖区周边地区沙化面积扩大。指出,人类活动又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开荒毁林、植被退化,草场退化、牲畜超载,农田质量下降、土地盐渍化,水质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湟鱼资源日渐枯竭,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以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三维生态足迹自然资本可持续评价及驱动力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婧 魏珍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296,共13页
本文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黄河上游4个省区2012-2021年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2.089 9 hm^(2)·人^(-1)上升至2021年的2.536 5 hm^(2)... 本文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黄河上游4个省区2012-2021年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2.089 9 hm^(2)·人^(-1)上升至2021年的2.536 5 hm^(2)·人^(-1),10年间仍处于生态可持续状态;研究期间黄河上游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均超过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在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值偏高,2021年达到3.87 hm^(2)·人^(-1);5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为青海省和甘肃省;驱动力分析模型表明,黄河上游地区自然资本驱动力整体受人口、社会消费、生态建设、科技和环境污染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未来需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三维生态足迹 黄河上游地区 驱动力 自然资本 可持续发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