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优化配置与循环经济在钾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侯殿保 贺茂勇 +2 位作者 陈育刚 杨海云 李海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97-3208,共12页
钾是植物生长的第三要素,它在植物的扩张、新陈代谢和生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钾肥是粮食中的“粮食”,中国有56%的耕地处于缺钾状态,因此其稳定性供应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中国是世界第一钾盐消费大国,但是中国钾肥资源严重不足... 钾是植物生长的第三要素,它在植物的扩张、新陈代谢和生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钾肥是粮食中的“粮食”,中国有56%的耕地处于缺钾状态,因此其稳定性供应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中国是世界第一钾盐消费大国,但是中国钾肥资源严重不足,我国70%钾肥靠进口。由于钾矿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在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钾矿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先对全球钾盐储量及产能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再针对我国钾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钾盐储采比低、产品种类单一、盐田蒸发过程中钾资源损失严重等问题,综述了资源配置优化和循环经济在钾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钾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为钾盐资源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资源 钾生命周期 循环经济 资源优化 回收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硅藻土负载磷钼酸铵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Cs^(+)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郭雪琴 邓小川 +6 位作者 朱朝梁 扶鑫 王瑞瑞 马婉霞 樊洁 左方涛 卿彬菊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26,36,共9页
盐湖卤水中存在与铯离子性质相近的高浓度碱金属元素,使盐湖卤水中铯资源的选择性分离变得十分困难。基于此,以价廉易得的硅藻土为基体、氯化铝为铝源,采用水热法对硅藻土表面进行改性,然后将经过500℃煅烧后的改性硅藻土作为载体材料,... 盐湖卤水中存在与铯离子性质相近的高浓度碱金属元素,使盐湖卤水中铯资源的选择性分离变得十分困难。基于此,以价廉易得的硅藻土为基体、氯化铝为铝源,采用水热法对硅藻土表面进行改性,然后将经过500℃煅烧后的改性硅藻土作为载体材料,通过浸渍法将磷钼酸铵负载到载体材料表面制备复合吸附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所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并开展了Cs^(+)吸附、脱附性能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吸附剂在复杂体系中保持了较高的选择性,吸附量可达79.41 mg/g;对吸附数据进行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发现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以3 mol/L NH_(4)NO_(3)为脱附剂时其脱附率高达88.23%,经过4次吸附-脱附循环实验后,吸附量仍保持在初始吸附量的74.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氧化铝 磷钼酸铵 铯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复合精制-氟化制备高纯氟化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玉祥 黄培锦 +4 位作者 马振营 李筱 李波 邹兴武 王树轩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25,共3页
杂质离子的存在会影响氟化镁在后续制备的氟化物玻璃、热压晶体等的应用,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氟化镁中的杂质离子含量。同时为进一步降低原料成本,实验选用工业级硫酸镁为原料,通过对其进行复合精制、碳酸化、氟化获得了杂质离子含量符合... 杂质离子的存在会影响氟化镁在后续制备的氟化物玻璃、热压晶体等的应用,需要采取措施降低氟化镁中的杂质离子含量。同时为进一步降低原料成本,实验选用工业级硫酸镁为原料,通过对其进行复合精制、碳酸化、氟化获得了杂质离子含量符合要求的高纯氟化镁。硫酸镁的精制过程采用氧化还原与化学沉淀相结合的方式,用碳酸氢铵将精制的硫酸镁溶液碳酸化为碳酸镁,最后与电子级氢氟酸混合氟化得到高纯氟化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制得的氟化镁中铁、锰等杂质离子的质量分数均低于5×10^-6,符合高纯氟化镁对杂质离子含量的要求。说明按照此方法制备高纯氟化镁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复合精制 高纯氟化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氟化锶的控制合成研究
4
作者 李筱 赵玉祥 +2 位作者 李波 邹兴武 王树轩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71,共5页
以氢氧化锶和氟化铵为原料,柠檬酸三钠为络合剂,通过水热法制备出由纳米立方体自组装形成的球形氟化锶颗粒。考察了柠檬酸三钠与氢氧化锶物质的量比、氢氧化锶浓度和水热时间对产物物相及形貌的影响,并探讨其形成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 以氢氧化锶和氟化铵为原料,柠檬酸三钠为络合剂,通过水热法制备出由纳米立方体自组装形成的球形氟化锶颗粒。考察了柠檬酸三钠与氢氧化锶物质的量比、氢氧化锶浓度和水热时间对产物物相及形貌的影响,并探讨其形成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产物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柠檬酸三钠与氢氧化锶物质的量比为1∶1、氢氧化锶浓度为0.08 mol/L、水热时间为6 h条件下,制备的球形氟化锶形貌规整、粒径均一,过程中加入的柠檬酸三钠对球形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锶 球形结构 水热法 络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硅藻土负载亚铁氰化铜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Cs^(+)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郭雪琴 邓小川 +6 位作者 朱朝梁 扶鑫 王瑞瑞 马婉霞 樊洁 左方涛 卿彬菊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5-829,共15页
采用水热法、以氯化铝为铝源对硅藻土(De)进行改性,通过浸渍法将亚铁氰化铜(KCu HCF)纳米颗粒负载于改性De表面,制备出γ-Al OOH/De-KCu HCF和γ-Al_(2)O_(3)/De-KCu HCF两种复合吸附剂,对所制备的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Cs^(+)... 采用水热法、以氯化铝为铝源对硅藻土(De)进行改性,通过浸渍法将亚铁氰化铜(KCu HCF)纳米颗粒负载于改性De表面,制备出γ-Al OOH/De-KCu HCF和γ-Al_(2)O_(3)/De-KCu HCF两种复合吸附剂,对所制备的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Cs^(+)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吸附剂具有优异的Cs^(+)吸附性能,γ-Al OOH/De-KCu HCF和γ-Al_(2)O_(3)/De-KCu HCF最高吸附容量分别可达75.44、84.02 mg·g^(-1),γ-Al_(2)O_(3)/De-KCu HCF对模拟卤水中Cs^(+)的吸附率高达97.55%;以3 mol·L^(-1)NH_(4)NO_(3)为脱附剂,经3级连续脱附后,γ-Al_(2)O_(3)/De-KCu HCF的Cs^(+)脱附率可达81.88%,经过5次吸附-脱附循环后仍保持了较高的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铝 硅藻土 亚铁氰化铜 Cs^(+)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OE实验设计的卤水中锂分析方法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玲 乃学瑛 +3 位作者 柴小丽 刘鑫 高丹丹 董亚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17-2621,共5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南翼山油田卤水锂资源丰富,共存元素复杂,传统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测定该体系中锂含量时,基体干扰严重。而且油田卤水在各蒸发浓缩阶段的离子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一般的基体匹配法繁琐不便。研究采用Design of Exp...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南翼山油田卤水锂资源丰富,共存元素复杂,传统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测定该体系中锂含量时,基体干扰严重。而且油田卤水在各蒸发浓缩阶段的离子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一般的基体匹配法繁琐不便。研究采用Design of Experiments(DOE)实验设计,通过干扰元素的显著性分析、消电离剂的选择及干扰模型的建立,对传统的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锂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运用部分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南翼山油田卤水中钙、锶、钾、钠、镁、铵、硼等主要共存离子及离子间交互作用对锂分析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各干扰元素的显著性程度。研究表明,钙、锶、镁、钠以及钙*硼在锂测定分析过程中存在显著干扰,其显著性从大到小排序为钙>锶>镁>钙*硼>钠。针对钙、锶、镁、钙*硼干扰,可加入消电离剂进行沉淀消除,通过比较分析,草酸钾作为消电离剂加入的除干扰效果最佳,锂测定相对误差从-20.75%降低至-12.15%;对于样品中的钠干扰,运用响应曲面实验设计,拟合方程建立干扰模型,通过方差分析及拟合度分析,回归方程各项p值均为0.000,方程的R-sq, R-sq(调整)与R-sq(预测)分别为99.96%, 99.96%以及99.95%,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及方程各项显著,且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实验以各蒸发浓缩阶段的南翼山实际卤水与西藏龙木错实际卤水为样品,对消电离剂和干扰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加入草酸钾消电离剂后,锂加标回收率在89.30%~98.60%之间;使用钠干扰模型校正后,锂加标回收率可提升至98.88%~101.40%,表明锂测定的准确度得到大幅提高。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南翼山油田卤水分离的整个过程,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盐湖卤水,可以为盐湖企业锂元素的准确测定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DOE实验设计 油田卤水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铬铁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电化学氧化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韩平 冯海涛 +5 位作者 李玲 董亚萍 田森 张波 李波 李武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9-718,共10页
铬铁电化学氧化法是一种新的制备铬酸钠的方法,然而高碳铬铁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尚不明确。采用循环伏安法(CV)、稳态极化法(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对金属铬、高碳铬铁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子... 铬铁电化学氧化法是一种新的制备铬酸钠的方法,然而高碳铬铁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尚不明确。采用循环伏安法(CV)、稳态极化法(LSV)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对金属铬、高碳铬铁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散射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高碳铬铁电解后固相产物表征,判断固相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高碳铬铁不同于金属铬的电氧化过程,它在NaOH溶液中通过Cr(0)→Cr(Ⅵ)的电氧化方式生成铬酸钠,中间产物Cr(OH)3和Fe(0)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稳定的FeCr2O4。随着NaOH浓度的增加,电势较低时,受高碳铬铁中Fe(0)的影响,高碳铬铁容易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钝化;当电势足够正时,钝化膜溶解,生成铬酸钠、氢氧化铁和亚铬酸亚铁,同时,阳极表面有氧气析出。高碳铬铁电化学氧化制备铬酸钠的适宜条件:碱浓度≥2 mol/L,阳极电势≥1.6 V(vs.S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铬铁 金属铬 NAOH溶液 电化学氧化 阳极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中金属铬的电化学氧化过程
8
作者 韩平 冯海涛 +3 位作者 董亚萍 田森 张波 李武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3-421,共9页
铬铁电氧化溶出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制备铬酸钠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过程可控、工艺环保等优点,然而金属铬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阳极极化法(LSV)对金属铬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 铬铁电氧化溶出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制备铬酸钠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过程可控、工艺环保等优点,然而金属铬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阳极极化法(LSV)对金属铬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研究.使用EDS、SEM、XRD和XPS对电解前后的金属铬表征,判断中间物的产生,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验证电解液中生成了铬酸钠.结果表明,金属铬和中间产物Cr(OH)3可能依次发生电化学氧化直接生成Na2CrO4,阳极极化为金属铬的活化.随着NaOH溶液浓度的增加,Cr(OH)3和Na2CrO4的生成量在增加,金属铬电化学氧化制备铬酸钠的适宜条件为碱浓度≥2 mol·L^-1,阳极电势≥1.6 V(vs.S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铬 NAOH水溶液 电化学氧化 循环伏安 阳极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镁连续生产时高镁垢形成机理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乌志明 张洪帮 +1 位作者 宋磊 白文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7-80,共4页
在10万t/a氢氧化镁连续生产过程中,反应釜和一些管道中会生成高镁垢,影响传质传热,定期停车酸洗,既浪费原料增加成本,也影响生产的连续性。为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需要弄清高镁垢形成机理。通过对垢样进行化学分析、XRD、SEM和热分析,... 在10万t/a氢氧化镁连续生产过程中,反应釜和一些管道中会生成高镁垢,影响传质传热,定期停车酸洗,既浪费原料增加成本,也影响生产的连续性。为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需要弄清高镁垢形成机理。通过对垢样进行化学分析、XRD、SEM和热分析,确定结垢物的主成分是氢氧化镁,次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通过高镁垢的微观形貌、结晶性和热分解特性,进而分析确定高镁垢形成并逐渐硬化的机理:正常的氢氧化镁产品是团聚粒,但反应体系内会生成少量独立的片状和针柱状异形晶,这些异形晶会沉积挂壁,特别是针柱状碱式氯化镁会贯穿各片层如钉书针样将片状的氢氧化镁订牢,使结垢物更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H)2 高镁垢 碱式氯化镁 异形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