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唐文家 张紫萍 +3 位作者 张志军 王亚晖 陈勇 李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37,共9页
厘清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可为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文章利用MODIS数据产品构建了青海省200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分析了青海省生态质量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青... 厘清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可为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文章利用MODIS数据产品构建了青海省200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分析了青海省生态质量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青海省多年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为中,其中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最高,为良,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最低,为差。(2)2000-2020年全省RSEI呈增加趋势,面积为20.28×10^(4)km^(2),占30.03%,主要分布在青海湖、龙羊峡水库、扎陵湖和鄂陵湖周边及柴达木盆地边缘。RSEI呈减少趋势,面积仅为0.47×10^(4)km^(2),占0.69%,集中分布在西宁市附近、柴达木盆地绿洲和盐湖周边。(3)气候因子导致全省53.00%的区域RSEI变化,其中气温与RSEI相关性较强。温度升高导致RSEI增加的面积为9.11×10^(4)km^(2),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和江河源区-甘南高寒草甸草原区。温度降低导致RSEI增加的面积为2.60×10^(4)km^(2),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高寒荒漠草原生态区和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而RSEI减少主要与青海省城镇化和光伏电站建设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变化 生态功能分区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卫星数据的采砂场遥感调查研究——以青海省湟水流域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冬勤 熊文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6-211,共6页
文章采用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以ArcGIS、Erdas、Envi等遥感地信软件为信息提取平台,对青海省湟水流域的采砂场进行遥感调查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砂场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城市周边,其中,在用采砂场分布较密集,如西宁、... 文章采用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以ArcGIS、Erdas、Envi等遥感地信软件为信息提取平台,对青海省湟水流域的采砂场进行遥感调查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砂场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城市周边,其中,在用采砂场分布较密集,如西宁、湟中、平安附近分布较集中,而停用采砂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②采砂场共305处,其中长期和临时采砂场占重要比例,达73%,经过平整或绿化的停用采砂场较少,而停用且无整改及整改中的采砂场数量仍较多,是已整改的2倍;③长期采砂场面积规模占所有类型总面积的比重最大,达三分之二,而经过平整或已绿化的规模仅0.75 km2。研究以期对环境监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后续的研究和砂场的高效精准管理提供技术方法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流域 遥感 采砂场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4
3
作者 史娜娜 肖能文 +5 位作者 汉瑞英 罗遵兰 葛劲松 韩煜 王琦 全占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8-193,共6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论文选取生态功能、重要物种潜在生境、生态敏感性、生态胁迫四大类13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的基础上,论文选取生态功能、重要物种潜在生境、生态敏感性、生态胁迫四大类13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将青海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20.97%)、重要区(32.41%)、较重要区(37.57%)和一般重要区(9.04%)。同时,结合管控目标,制定“一区一策”措施,以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敏感性 MAXENT 生物多样性功能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WSN实时监测的三江源地区综合生态评价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永飞 田立勤 葛劲松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6-161,共6页
基于大量实时生态监测数据实现了对三江源地区的综合生态评价。首先对通过WSN获得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处理,并根据可用的生态监测传感器类型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研究成果,构建了综合生态评价模型,然后基于AHP原理... 基于大量实时生态监测数据实现了对三江源地区的综合生态评价。首先对通过WSN获得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处理,并根据可用的生态监测传感器类型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研究成果,构建了综合生态评价模型,然后基于AHP原理科学地确定各指标的权值,最后采用线性综合评价策略进行综合生态评价,并通过实例应用说明了评价过程。该评价方法应用AHP确定权值,科学地实现了对三江源地区综合生态的量化评价,对基于WSN的三江源远程实时生态监测信息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数据规范化 层次分析法 综合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外来鱼类调查(2001-2014年) 被引量:20
5
作者 唐文家 何德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2-510,共9页
2001-2014年对青海省主要水体中外来鱼类组成、分布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调查采集到外来鱼类30种,隶属6目12科25属,已建群外来鱼类16种.其中,黄河水系拥有的外来鱼类最多,共26种;长江上游有4种,为该河段首次记录;可鲁克湖12种... 2001-2014年对青海省主要水体中外来鱼类组成、分布和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调查采集到外来鱼类30种,隶属6目12科25属,已建群外来鱼类16种.其中,黄河水系拥有的外来鱼类最多,共26种;长江上游有4种,为该河段首次记录;可鲁克湖12种,是内陆水体中外来鱼类最多的水域.结合历史文献记录,截至2013年,全省记录外来鱼类7目13科31属36种,已远超土著鱼类物种数(50种和亚种)的一半.调查分析发现外来鱼类呈现数量持续增多、分布范围向高海拔扩张的趋势.已建群外来鱼类主要是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广布型物种.虹鳟(Oncorhynchus myskiss)是代表性外来种,现已在黄河上游干流部分河段形成自然繁殖群体,其食物组成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高原鳅等土著鱼类.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开展外来鱼类影响研究是防控高原地区外来鱼类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土著鱼类 分布 虹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湟水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4
6
作者 唐文家 陈毅峰 丁城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7-313,共7页
于2008—2010年对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青海省湟水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并对渔业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和鱼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湟水流域有鱼类36种,隶属于4目8科26属,鲤形目鱼类为主要类群,有2科19属25种,鲑形... 于2008—2010年对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青海省湟水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并对渔业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和鱼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湟水流域有鱼类36种,隶属于4目8科26属,鲤形目鱼类为主要类群,有2科19属25种,鲑形有3科4属6种,鲈形目有2科2属4种,合鳃鱼目有1科1属1种,其中土著鱼类有14种,外来鱼类有22种;湟水流域土著鱼类呈现出个体小型化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不高,水域污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及外来鱼类物种的入侵,对湟水鱼类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此,提出了保护湟水渔业资源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 大通河 鱼类资源 外来鱼类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黑河上游水生生物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唐文家 赵霞 张妹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7-482,共6页
于2010年5月对青海省黑河上游水生生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9种,其中硅藻门25种,占64.10%,绿藻门7种,占17.95%,蓝藻门6种,占15.39%,隐藻门1种,占2.56%;浮游植物数量为23.63~137.66万个/L,平均为91.30万个/L,生物量为0.1796... 于2010年5月对青海省黑河上游水生生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9种,其中硅藻门25种,占64.10%,绿藻门7种,占17.95%,蓝藻门6种,占15.39%,隐藻门1种,占2.56%;浮游植物数量为23.63~137.66万个/L,平均为91.30万个/L,生物量为0.1796~1.0841 mg/L,平均为0.7306mg/L。采集到浮游动物3类13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占38.46%,轮虫7种,占53.85%,桡足类1种,占7.69%;浮游动物数量为1.52~11.22个/L,平均为6.06个/L,生物量为0.0076~0.0957 mg/L,平均为0.0353 mg/L。采集到鱼类4种,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为新增补记录。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5247,香农-纳威生物多样性指数(H)为0.7887,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水生生物 鱼类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澜沧江水系水生生物资源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7
8
作者 唐文家 崔玉香 赵霞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8,共9页
2007-2011年对青海澜沧江上游水系的香曲、扎曲、子曲、巴曲进行了水生生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53种,香曲、扎曲、子曲的浮游植物数量分别为13.85×104~34.20×104个/L、4.75×104~38.00×104个/L、22.17×... 2007-2011年对青海澜沧江上游水系的香曲、扎曲、子曲、巴曲进行了水生生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53种,香曲、扎曲、子曲的浮游植物数量分别为13.85×104~34.20×104个/L、4.75×104~38.00×104个/L、22.17×104~206.93×104个/L,相应的生物量为0.2197~0.3489mg/L、0.1316~0.2456mg/L、0.1597~1.1260mg/L;浮游动物24种,香曲、扎曲、子曲的浮游动物数量分别为2.7~4.8个/L、1.1~26.6个/L、0.69~19.49个/L,生物量为0.0080~0.0720mg/L、0.0106~0.0564mg/L、0.0003~0.0165mg/L;底栖动物采集到16种;鱼类采集到6种,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和前腹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anteroventris)为优势种,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不高;初步探讨了渔业资源的变化,分析了其资源受威胁的因素,提出了保护与合理利用澜沧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澜沧江 水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空间粒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翟俊 侯鹏 +3 位作者 赵志平 肖如林 颜长珍 聂学敏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9-166,共8页
流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空间尺度单元,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佳空间粒度的选取是否准确。选择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获得流域景观数据,通过重采样得到... 流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空间尺度单元,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佳空间粒度的选取是否准确。选择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获得流域景观数据,通过重采样得到不同空间粒度的流域景观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并绘制各指数与空间粒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识别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评估空间粒度增加而引起的景观格局指数信息损失量,确定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结果表明: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着空间粒度增大变化显著,但规律不同;综合景观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信息损失量变化特征,流域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选择以90 m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尺度 景观格局 最佳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周边地区表土磁化率与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亮 陈克龙 张志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51-54,共4页
以青海湖周边地区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测定66件表层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和Cu、Zn、Pb、Cr、Mn的含量,探讨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磁化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青海湖周边地区表土磁化率(χfd)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 以青海湖周边地区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测定66件表层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和Cu、Zn、Pb、Cr、Mn的含量,探讨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磁化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青海湖周边地区表土磁化率(χfd)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南岸高、北岸低的特点;(2)土壤中的Cu、Zn、Pb、Cr均与磁化率(χfd)呈显著正相关,而Mn与磁化率(χfd)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磁化率(χfd)的空间分布与重金属Cu、Zn、Pb、Cr的变化趋势相似,与Mn的空间变化趋势相反;(3)土壤磁化率可作为研究青海湖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磁化率 重金属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妹婷 翟永洪 +4 位作者 张志军 唐文家 马燕 聂学敏 丁玲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探讨三江源区2000—2010年草地植被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动态变化,采用植被覆盖度和NPP 2个生态参数,分析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年均... 为探讨三江源区2000—2010年草地植被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动态变化,采用植被覆盖度和NPP 2个生态参数,分析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年均植被覆盖度为26.89%,年均NPP(以C计)为34.35 g/m^2,11 a间二者均呈增加趋势.三江源区草地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11 a的平均结果来看,三江源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在8月达到最大值,约为59.19%;而草地NPP在7月达到最大值,为98.53 g/m^2.气温是三江源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雨热不同期则造成三江源区草地NPP的年际波动变化.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2000—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改善,特别是生态工程实施后,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好转.三江源区需在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继续采取积极的减压增效措施,真正实现草畜平衡,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质量 植被覆盖度 NPP 动态变化 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长江源区2005—2012年地表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鲁子豫 马燕 +3 位作者 李志强 李建莹 李生寿 祁佳丽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3-56,62,共5页
利用2005—2012年青海长江源区地表径流7个监测断面连续8年的地表水监测数据,分析长江源区地表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长江源区各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区域地表水水质状况整体为优,水质为一级清洁;地表... 利用2005—2012年青海长江源区地表径流7个监测断面连续8年的地表水监测数据,分析长江源区地表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长江源区各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区域地表水水质状况整体为优,水质为一级清洁;地表水中主要污染因子为CODMn、NH3-N和TP;地表水中元素浓度基本处于背景值状态,人类影响极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水质 变化趋势 长江源区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退牧还草工程绩效评价——以天峻县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聂学敏 李俊忠 +1 位作者 李志强 张志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1978-1979,1984,共3页
退牧还草工程是典型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关系到牧民的贴身利益。自该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出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不相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退牧草... 退牧还草工程是典型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关系到牧民的贴身利益。自该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出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不相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退牧草地的管理等方面对退牧还草工程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退牧还草 绩效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实施现状及绩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聂学敏 李志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120-122,126,共4页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移民措施有效地遏制草地生态退化的趋势,促进了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草原牧民享受社会福利的机会,同时其也存在生态补偿机制不尽合理、移民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建议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当地人民直...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移民措施有效地遏制草地生态退化的趋势,促进了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草原牧民享受社会福利的机会,同时其也存在生态补偿机制不尽合理、移民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建议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当地人民直接受益的产业、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加强禁牧草地监管等几个方面,对移民政策进行完善,确保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生态移民 绩效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山生柳灌丛的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路存 钟泽兵 +4 位作者 刘何春 宋文珠 徐文华 周国英 聂学敏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3-658,共6页
山生柳(Salix oritrepha)是我国的特有种。通过对山生柳灌丛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型由97种植物组成,隶属30科65属。其中有灌木10种,草本植物87种,山生柳为建群种;地理成分以北温带分布为主;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5... 山生柳(Salix oritrepha)是我国的特有种。通过对山生柳灌丛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型由97种植物组成,隶属30科65属。其中有灌木10种,草本植物87种,山生柳为建群种;地理成分以北温带分布为主;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52.59%),其次为地下芽植物(27.89%)和高位芽(10.31%),地上芽和一年生植物仅占9.21%;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大体可以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偏低,垂直结构各层次间物种多样性大小为草本层>灌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生柳 群落特征 “三江源” 玉树 果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三江源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 被引量:14
16
作者 曾纳 任小丽 +4 位作者 何洪林 张黎 李攀 李志强 张林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6,共8页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该区域草地生物量信息,根据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采样点的地上生物量实测值,结合遥感植被指数、海...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该区域草地生物量信息,根据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采样点的地上生物量实测值,结合遥感植被指数、海拔、气象观测数据(光合有效辐射、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2001—2010年三江源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并对其进行分县统计和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与测验得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地上生物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2分别为0.73、0.79,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2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多年平均值为172.34 g/m^2,其中高寒草甸为214.81 g/m^2,高寒草原为130.07 g/m^2.3三江源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位于东部的河南县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为413.46g/m^2;而北部的曲麻莱最低,仅为69.04 g/m^2.4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升幅为0.93g/(m^2·a).研究显示,利用站点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地上生物量进行模拟,对于分析区域尺度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地上生物量 三江源 BP神经网络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程度对三江源泽库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及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杨永胜 张莉 +2 位作者 未亚西 李红琴 李英年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1,共8页
通过野外原位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及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草毡层的退化消失显著降低了土壤抗蚀能力。从原生植被至中度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硬度和抗剪强度逐渐增加... 通过野外原位测定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及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草毡层的退化消失显著降低了土壤抗蚀能力。从原生植被至中度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硬度和抗剪强度逐渐增加,至重度退化阶段二者急剧下降(P<0.05)。(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土壤呈现贫瘠化。同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退化程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作用逐步减弱。(3)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作用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对表层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从原生植被至中度退化阶段,0~10cm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呈增加趋势,至重度退化阶段,三者均显著降低。地表草毡层是保持高寒草甸土壤肥力、抗侵蚀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程度 高寒草甸 土壤抗剪强度/硬度 土壤养分 土壤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小娟 张莉 +7 位作者 张紫萍 王冬 李英年 李茜 宋明华 李以康 周华坤 杨永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144,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以三江源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生物结皮的优势种、盖度、厚度、容重及其对土... 为了明确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以三江源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生物结皮的优势种、盖度、厚度、容重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以苔藓结皮为主,其优势种为土生对齿藓。原生植被至轻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盖度、厚度无显著变化。至中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容重无显著变化,其盖度、厚度分别较轻度退化样地分别下降74.85%,35.49%(p<0.05)。至重度阶段,生物结皮完全消失。(2)生物结皮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蒸发过程无显著影响。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初始入渗速率分别为0.20,0.22 mm/s,二者稳定入渗速率均为0.03 mm/s;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平均土壤日蒸发量分别为1.79,1.78 mm/d。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其他生物结皮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程度 高寒草甸 生物结皮 发育特征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宁夏枸杞园土壤碳库特征及枸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芳 张妹婷 +2 位作者 马丽萍 马佳伟 南雄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共5页
通过3年田间定位的枸杞灌溉试验,分析了滴灌和漫灌2种灌溉方式对旱区枸杞园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影响整体呈现出提升的作用,碳库管理指数高于漫灌处理,尤其是0~10和10~20cm表层土壤中易... 通过3年田间定位的枸杞灌溉试验,分析了滴灌和漫灌2种灌溉方式对旱区枸杞园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影响整体呈现出提升的作用,碳库管理指数高于漫灌处理,尤其是0~10和10~20cm表层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提高12.99%和18.67%,且在120~140cm土层易氧化态有机碳有明显累积,提高幅度达到38.17%。采用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模式,枸杞总产量无明显差异,但滴灌模式下水生产率较漫灌提高112.12%,且果实等级率也有所提高。因此,针对研究区域枸杞生产管理现状,通过滴灌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质量提升,培肥枸杞果园土壤,能够满足生长需求,对实现长期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漫灌 土壤碳库特征 枸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宽叶羌活天然居群cpDNA非编码区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路存 周国英 聂学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35-1543,共9页
采用叶绿体DNA非编码区直接测序的方法,对青海、甘肃、四川3个省区内濒危植物宽叶羌活14个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明确其遗传背景,为宽叶羌活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14个居群138个个体的序列长度介于... 采用叶绿体DNA非编码区直接测序的方法,对青海、甘肃、四川3个省区内濒危植物宽叶羌活14个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明确其遗传背景,为宽叶羌活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14个居群138个个体的序列长度介于509~515 bp;碱基组成A+T含量较高(平均67.6%)。(2)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鉴定出31个单倍型,其中9种单倍型(H5、H1、H9、H10、H16、H17、H19、H20、H22)为居群所共享,而且单倍型H5分布最广、在10个群体的67个个体中检测到,占总样品数的48.56%。(3)14个居群宽叶羌活具有高水平单倍型多样性(Hd=0.750 3)和较高水平核苷酸多样性(Pi=0.007 11),但31个单倍型没有按地理分布形成明显的族群,各地理单元中的单倍型相互混杂,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化模式。(4)AMOVA分析、居群间分化度(FST=0.602 4)分析和基因流(Nm=0.330)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宽叶羌活大部分遗传变异(60.24%)发生在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较低,群体间变异是宽叶羌活的主要变异来源。(5)14个居群的遗传距离在0.000~0.007,平均为0.003,表明居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且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143),说明宽叶羌活居群遗传变异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地理趋势。研究认为,宽叶羌活居群间高的遗传变异可能是由基因流受阻、遗传漂变、地理隔离造成的,并提出了对该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叶羌活 CPDNA trnS-trnG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居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