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唐文家 张紫萍 +3 位作者 张志军 王亚晖 陈勇 李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37,共9页
厘清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可为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文章利用MODIS数据产品构建了青海省200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分析了青海省生态质量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青... 厘清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可为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文章利用MODIS数据产品构建了青海省200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分析了青海省生态质量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青海省多年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为中,其中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最高,为良,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最低,为差。(2)2000-2020年全省RSEI呈增加趋势,面积为20.28×10^(4)km^(2),占30.03%,主要分布在青海湖、龙羊峡水库、扎陵湖和鄂陵湖周边及柴达木盆地边缘。RSEI呈减少趋势,面积仅为0.47×10^(4)km^(2),占0.69%,集中分布在西宁市附近、柴达木盆地绿洲和盐湖周边。(3)气候因子导致全省53.00%的区域RSEI变化,其中气温与RSEI相关性较强。温度升高导致RSEI增加的面积为9.11×10^(4)km^(2),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和江河源区-甘南高寒草甸草原区。温度降低导致RSEI增加的面积为2.60×10^(4)km^(2),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高寒荒漠草原生态区和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而RSEI减少主要与青海省城镇化和光伏电站建设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变化 生态功能分区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退化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2
作者 周楠 王蕾 +5 位作者 毛旭锋 魏晓燕 高雅月 于红妍 唐文家 张紫萍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与未退化沼泽湿地相比,退化沼泽湿地植物性状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平均下降了55.3%,47.4%,45.0%和58.6%;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莎草科的优势种地位逐渐被削弱,杂类草的重要值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含水量以及养分含量随湿地退化呈现出不断降低趋势(P<0.05),土壤全钾(Total potassium,TK)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全钾(Total potassium,TK)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为高寒沼泽湿地响应退化的理化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不同退化阶段高寒沼泽湿地的退化规律,可为保护和恢复沼泽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退化程度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兴 蒋小明 +5 位作者 宋高飞 郑鹏 张昆 高海鹏 窦筱艳 艾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0-552,I0011-I0014,共17页
为了解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于2020年5月(春)、8月(夏)、10月(秋)对青海湖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在3个季度和4个区域(湖滨带、进水区、浅水区和深水区)间的差异。3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 为了解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于2020年5月(春)、8月(夏)、10月(秋)对青海湖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在3个季度和4个区域(湖滨带、进水区、浅水区和深水区)间的差异。3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9属65种,物种组成以硅藻(36种,占总物种数的55.38%)、绿藻(17种,26.15%)和蓝藻(7种,10.76%)为主。4个区域间的浮游植物丰度存在显著差别,其中深水区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深水区的环境较为稳定。3个季节间,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具有较大差异:夏季和秋季的丰度、生物量均为春季的近10倍;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和种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春季最具优势类群为硅藻门,优势种也主要隶属于硅藻门,而夏、秋两季则以蓝藻门种属占据主要优势。春季浮游植物的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夏、秋两季,秋季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夏季。PERMANOVA分析和NMDS分析显示,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间具有显著差异。此外,dbRDA分析表明:盐度、水温和总磷是影响青海湖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青海湖浮游植物丰度出现数量级程度的上升,主要优势类群由硅藻门逐渐演变为蓝藻门。本研究揭示了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可为后续青海湖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春夏季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
4
作者 高海鹏 孙兴 +3 位作者 张昆 郑鹏 艾雪 窦筱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53,共10页
为了解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分别于2020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青海湖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9属50种,物种组成以硅藻(58.00%)、绿藻(30.00%)、蓝藻(8.00%)为主。在密度上,春季最具优势类群... 为了解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分别于2020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青海湖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9属50种,物种组成以硅藻(58.00%)、绿藻(30.00%)、蓝藻(8.00%)为主。在密度上,春季最具优势类群为硅藻门(占总密度的47.01%),而夏季为蓝藻门取代硅藻门成为最优势的类群(63.27%)。从春季到夏季,优势种的组成及其优势度指数也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小环藻(Cyclotella sp.)优势度显著下降,环离鞘丝藻(Lyngbya circumcreta)的优势度显著上升。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3.35×10^(6) ind/L、98.56μg/L)显著高于春季(3.55×10^(5) ind/L、9.72μg/L),而Shannon多样性、Pielou均匀度、Margalef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却显著低于春季。与已有的调查结果相比,本研究发现青海湖浮游植物群落夏季的主要优势类群由硅藻门逐渐演变为蓝藻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COD Mn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北部一次臭氧污染过程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窦筱艳 高海鹏 +5 位作者 陈珂 张志军 徐珣 李明戈 陶金花 陈良富 《中国环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1期46-54,共9页
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卫星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25日~8月3日青海东北部的臭氧超标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7月26日开始各站点臭氧浓度逐渐升高,并在7月30日至8月2日期间出现持续性大范围区域性臭氧超标,区域平均浓度较月平均高出... 利用地面观测数据、卫星数据和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25日~8月3日青海东北部的臭氧超标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7月26日开始各站点臭氧浓度逐渐升高,并在7月30日至8月2日期间出现持续性大范围区域性臭氧超标,区域平均浓度较月平均高出20.9%.一方面,该时段区域地面辐射较强,气温显著上升,各站点平均增温超过10℃,有利于臭氧光化学反应生成,且地面一直处于弱风状态,扩散条件较差,造成污染物累积;另一方面,7月26日~31日区域垂直方向下沉气流加强,相对湿度降低,臭氧浓度明显增加,峰值阶段有55.7%站点浓度超过了170μg m^(-3).区域上空出现明显的对流层顶臭氧向近地面的垂直传输作用,是直接导致臭氧超标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污染 青海 气象条件 垂直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1/WFV影像的青海祁连山地区地表覆被自动分类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祁佳丽 李飞 +4 位作者 李志强 薛旭东 张妹婷 鲁子豫 殷万玲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4期8-12,共5页
基于GF-1/WFV影像的地表覆被自动提取方法,利用青海祁连山地区复杂、独特的地表覆被垂直变化特征,建立以祁连山地区为例的水源涵养区地表覆被分类规则。结果表明,总体分类精度为95.73%,Kappa值为0.8896,分类精度优于80%。尝试将网络远... 基于GF-1/WFV影像的地表覆被自动提取方法,利用青海祁连山地区复杂、独特的地表覆被垂直变化特征,建立以祁连山地区为例的水源涵养区地表覆被分类规则。结果表明,总体分类精度为95.73%,Kappa值为0.8896,分类精度优于80%。尝试将网络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在遥感解译中,选取样本点近距离验证典型地物类型,包括生态脆弱区(冰川)、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青海小叶杨原种保护地)等,分类精度为94.8%,应用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1/WFV 地表覆被 分类规则 自动提取 祁连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22种邻苯二甲酸酯 被引量:9
7
作者 窦筱艳 王静 +3 位作者 孙静 钟丹丹 柳春辉 李红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38,共7页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饮用水中22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方法:饮用水样品经针头过滤器过滤,选用Biphenyl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以含0.1%甲酸的水溶液和含0.1%甲酸的甲醇溶液为流动相,电离模式为...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饮用水中22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方法:饮用水样品经针头过滤器过滤,选用Biphenyl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以含0.1%甲酸的水溶液和含0.1%甲酸的甲醇溶液为流动相,电离模式为电喷雾正离子,选用多反应监测触发增强子离子扫描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2种PAEs的灵敏度良好,定量限为0.001~0.1μg/L。配制浓度为0.1~100.0μg/L的混标溶液进行进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2种PAEs在该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2.9%~108.9%,相对标准偏差为0.9%~11.2%。同时,使用增强子离子扫描谱图进行搜库匹配,定性准确性高。该方法适用于饮用水中PAEs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 饮用水 邻苯二甲酸酯 捕集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水中涕灭威及钠离子来源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红红 柳春辉 +2 位作者 窦筱艳 文生仓 许庆民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2-97,共6页
采用直接进样/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水中涕灭威,确定最佳质谱及色谱条件。实验发现,涕灭威的[M+Na]+峰响应值最高,因此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探究钠离子来源。涕灭威在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 采用直接进样/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水中涕灭威,确定最佳质谱及色谱条件。实验发现,涕灭威的[M+Na]+峰响应值最高,因此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探究钠离子来源。涕灭威在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6。直接进样法和固相萃取法的检出限为0.05μg/L和0.0008μg/L。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做0.2μg/L、2μg/L、20μg/L 3个浓度水平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直接进样法和固相萃取法6次测定结果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1.5%~106%、90.5%~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58%~4.13%、3.66%~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进样/固相萃取 涕灭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水中偏二甲肼的含量
9
作者 李红红 邓玉兰 +1 位作者 陈周杰 柳春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5年第6期722-727,共6页
水样经0.45μm滤膜过滤,分取1.0 mL滤液,加入10μL甲醛,混匀,避光静置5 min,衍生液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PAH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为固定相,体积比85∶15的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pH 7.0)和乙腈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等度... 水样经0.45μm滤膜过滤,分取1.0 mL滤液,加入10μL甲醛,混匀,避光静置5 min,衍生液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PAH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为固定相,体积比85∶15的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pH 7.0)和乙腈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在240 nm检测波长下进行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偏二甲肼的质量浓度在20~2500μg·L^(−1)内和其衍生产物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143s)为2.0μg·L^(−1)。对地表水和废水基质进行20,200,2000μg·L^(−1)的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分别为82.6%~105%和91.7%~10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0.62%~2.1%和0.58%~2.9%;方法用于7个实际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GB/T 14376—93的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二甲肼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甲醛 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