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合成速率法的青藏块体东北缘断裂活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唐红涛 张学刚 +2 位作者 高子让 丁国丽 李瑞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9-326,共8页
基于合成速率法、趋势累积率法与跨断层资料等的结合,从时空的不同角度分析了青藏块体东北缘主要断裂应变积累的运动特征。结果显示:①2010~2016年,祁连山断裂带呈微弱拉张的运动态势,海原断裂带由张转压,六盘山断裂带在门源地震前显示... 基于合成速率法、趋势累积率法与跨断层资料等的结合,从时空的不同角度分析了青藏块体东北缘主要断裂应变积累的运动特征。结果显示:①2010~2016年,祁连山断裂带呈微弱拉张的运动态势,海原断裂带由张转压,六盘山断裂带在门源地震前显示张性运动,震后发生转折;②长期来看,基于趋势累积率 D c的计算结果显示了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累积应变略高于东段,从量值上看整个青藏块体东北缘 D c高值区位于六盘山断裂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速率 趋势累积率 跨断层 青藏块体东北缘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速度场的四川地区1999~2018年应变场特征演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白卓立 张学刚 +3 位作者 薛二峰 张希 李瑞莎 秦珊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5-1326,共12页
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变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2008年汶川地震前1999~2007期GPS速度场相对稳定,整体“Y”型构造区地壳运... 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变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2008年汶川地震前1999~2007期GPS速度场相对稳定,整体“Y”型构造区地壳运动变化不大,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较大变化,由4.0 mm/a增至10.0 mm/a。2)1999~2007年,整个四川“Y”型构造区应变场演化特征微弱,而汶川地震之后的两个周期,最大剪应变自龙门山山前断裂向西到汶川一带,形成了由高到低、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梯度带。龙门山断裂带以ES或EES向的主压应变为主,其量值变化范围为5.0×10^-8/a^12.0×10^-8/a;鲜水河断裂由震前主拉应变,改为震后近EW向的主压应变特征。面膨胀结果则显示龙门山断裂带由震前低密度梯度带瞬间变为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变化区。3)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分割点。近20年的应变率场变化,更似一个“时间—地壳构造运动”的大轮回,目前四川“Y”型构造区整体处于2008年汶川地震前较为稳定的活动周期。龙门山断裂带仍值得我们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主应变 最大剪应变 面膨胀 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