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17种主要植物叶性因子的比较 被引量:86
1
作者 李永华 罗天祥 +3 位作者 卢琦 田晓娅 吴波 杨恒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94-999,共6页
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叶氮含量和低比叶面积的干旱地区植物往往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选取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地区17种主要植物(野生9种,人工8种) ,分别测定其比叶面积(SL A) ,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及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 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叶氮含量和低比叶面积的干旱地区植物往往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选取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地区17种主要植物(野生9种,人工8种) ,分别测定其比叶面积(SL A) ,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及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 ,并与贡嘎山湿润森林样带测定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mass随SL A的增加而增加,但Nmass与SL A关系格局在固定沙丘野生多年生草本-灌木植物(类群1,Narea>3.0 g m- 2 )与流动沙丘野生短命草本植物(类群2 ,Narea<3.0 g m- 2 )之间存在策略位移现象,即在相同SL A下,类群1比类群2具有更高的叶氮含量,或在相同Nmass时类群1比类群2具有更小的比叶面积。在8个人工物种中,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绵柳和西北沙柳等灌木属于类群1,而甘草、小叶锦鸡儿、柽柳和青杨属于类群2 ,前者比后者具备更好的干旱适应机制,建议在生产上优先考虑前者。流动沙丘野生短命草本植物具有较低的叶氮含量和较高的比叶面积,这一特征与流动沙丘土壤贫瘠及其生长期内降水集中和土壤水分含量相对丰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重量叶氮含量 单位面积叶氮含量 比叶面积 水分利用效率 高寒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杨洪晓 卢琦 +2 位作者 吴波 张金屯 孙德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2期7-12,17,共7页
以青海省共和盆地黄沙头沙地为例,在植被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封沙育草、丘间造林和沙障等措施能够启动高寒流动沙地的植被恢复过程,有效提高植被盖度、代表演替后期的优势物种的盖度... 以青海省共和盆地黄沙头沙地为例,在植被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封沙育草、丘间造林和沙障等措施能够启动高寒流动沙地的植被恢复过程,有效提高植被盖度、代表演替后期的优势物种的盖度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流动沙地治理地块的边缘因为容易受到未治理地块的风沙影响,植被恢复速度较慢。研究结果对改进流沙治理技术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尽管流沙治理地块的这种“边缘效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可以通过扩大治理地块的面积予以弱化,因为这样能降低治理地块的边缘与核心部位的面积比,从而保证有更大比例的核心部位能快速恢复其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共和盆地 高寒沙地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沙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青海贵南县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冯益明 吴波 +3 位作者 卢琦 王学全 杨恒华 孙德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187,共6页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年期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共存。另外,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向其他景观类型转移数量很少,贵南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重道远。(4)贵南县2016年景观格局预测显示:到2016年,草地、建筑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积下降,贵南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动态 遥感 高寒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与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洪晓 卢琦 +2 位作者 吴波 罗天祥 杨恒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 195 8年以来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流沙治理实验为基础 ,研究了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过程中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人工治理初期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 ,并逐渐达... 以 195 8年以来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流沙治理实验为基础 ,研究了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过程中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人工治理初期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 ,并逐渐达到最大值 ;但是随着恢复的继续进行 ,赖草会逐渐占据优势 ,上述三项指数降低。设置人工沙障后削弱了沙丘表面风沙活动对植物定居的不良影响 ,促进植物物种顺利定居并启动植被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区 植被恢复 人工修复 种子植物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群落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君梅 王学全 +1 位作者 刘丽颖 杨德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7-49,60,共4页
对青海沙珠玉地区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因子性状的研究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对干旱区土壤有很好的改良效果。随着流动沙丘被固定,土壤逐渐出现结皮层,颗粒组成中砂粒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粉粒质量分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逐... 对青海沙珠玉地区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因子性状的研究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对干旱区土壤有很好的改良效果。随着流动沙丘被固定,土壤逐渐出现结皮层,颗粒组成中砂粒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粉粒质量分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逐渐增加,pH值有降低的趋势。由线性回归分析可看出,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与砂粒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粉粒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干旱沙区的土壤要恢复到自然的水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对于荒漠化地区土壤保护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沙区6种生态恢复树种蒸腾实测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琦 王学全 +2 位作者 刘君梅 尹书乐 杨恒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0-33,62,共5页
在植物生长旺季(七八月份),采用快速称质量法对青海共和盆地主要生态恢复树种垂榆(Ulmus pumila var.pendul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乌柳(Salix cheilophila)、沙柳(Sal... 在植物生长旺季(七八月份),采用快速称质量法对青海共和盆地主要生态恢复树种垂榆(Ulmus pumila var.pendul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乌柳(Salix cheilophila)、沙柳(Salix psammophila)的蒸腾速率进行测定,探讨其蒸腾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垂榆、小叶杨、沙棘、沙柳蒸腾速率日进程均为单峰型曲线,柠条和乌柳为双峰型曲线,不同树种日均蒸腾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柠条、沙柳、乌柳、沙棘、小叶杨、垂榆;各树种不同方位叶片蒸腾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不同方位叶片日均蒸腾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南面叶片、西面叶片、东面叶片、北面叶片;小叶杨日蒸腾耗水量可达93.556 kg,垂榆与20年生乌柳日蒸腾耗水量约为小叶杨的40%,灌木树种沙柳、柠条、沙棘耗水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区 生态恢复 蒸腾速率 蒸腾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达连海干涸追溯 被引量:6
7
作者 赵雪彬 更藏措 《青海农林科技》 2004年第1期19-20,共2页
达连海干涸现象说明,沙珠玉地区水文状况恶化趋势发展,提出改善本区生态环境可能途径。
关键词 共和盆地 达连海 干涸现象 截流 绿洲建设 畜牧业 沙漠化 生态环境建设 种草养畜 节水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兰县宗巴滩封沙育林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文录 张胜邦 +1 位作者 周晓伟 杨红文 《青海农林科技》 1995年第3期46-49,45,共5页
通过分析封沙育林在防护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讨论1990年和1994年的植被恢复情况,并对其成效做了评析。建议荒漠区封沙育林应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规模治理和项目管理、封育与利用相结合,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并举,逐... 通过分析封沙育林在防护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讨论1990年和1994年的植被恢复情况,并对其成效做了评析。建议荒漠区封沙育林应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规模治理和项目管理、封育与利用相结合,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并举,逐步扩大荒漠区的天然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 封沙育林 评估 天然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