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方案与成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巧英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3-24,共2页
“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建设可显著提高对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对防灾减灾措施实施和降低灾害损失至关重要。通过详细解读青海省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的背景、目标、技术路线、建设任... “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建设可显著提高对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对防灾减灾措施实施和降低灾害损失至关重要。通过详细解读青海省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的背景、目标、技术路线、建设任务以及预期效益,进一步论证建设方案的具体措施、关键技术和实施步骤,并分析其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的实际成效和工作启示,为构建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四预”能力建设 小流域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青海省北川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明楠 刘景涛 +2 位作者 朱亮 周冰 温得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50,共7页
[目的]研究植被恢复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明确植被恢复条件下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趋势,为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科学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结合青海省北川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长序列气象、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尺度水循环要素... [目的]研究植被恢复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明确植被恢复条件下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趋势,为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科学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结合青海省北川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长序列气象、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尺度水循环要素的演变趋势,分析植被恢复对关键水循环要素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川河流域丘陵山区植被覆盖快速增加,仅2000—2019年期间平均增幅14.98%,最大增幅52.2%。1956—2019年,流域年降水量相对平稳,但年径流量呈不显著衰减趋势,平均降幅1.60×10^(7) m^(3)/10 a,流域生态用水量增加是造成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大气降水的时空分配,在空间上更多降水用于流域内部生态消耗,减小了对下游的水源供给量,在时间上更多降水参与土壤水—地下水循环,延长了向流域外的排泄周期;地表风速、水面蒸发量、干旱指数等气象要素显著降低。[结论]植被恢复影响下,北川河流域生态用水量增大,径流量衰减,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循环过程的水量比例增加,流域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流域水循环 生态耗水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个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多尺度精度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麦杞莹 谭学志 +5 位作者 吴欣欣 刘丙军 杨芳 张明珠 温得平 马海青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1,共11页
基于2001—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28个雨量站逐时实测降水数据,通过计算6个统计指标和研究不同降水事件的出现频率,分别在年、月和日3个尺度上评估了3种降水产品CMORPH、GPM和ERA5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精度。结果发现:①对比年、月、日3个... 基于2001—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28个雨量站逐时实测降水数据,通过计算6个统计指标和研究不同降水事件的出现频率,分别在年、月和日3个尺度上评估了3种降水产品CMORPH、GPM和ERA5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精度。结果发现:①对比年、月、日3个时间尺度,3种降水产品在月尺度上均表现出与实测降水数据存在高度正线性关系,而在年和日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较弱;②日尺度下3种降水产品汛期的表现均比非汛期差,在干燥月份对降水事件的探测准确度较其他月份低,但误报率却是秋冬季较高,且沿海附近站点的误报率均较内陆站点高;③相较之下,GPM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④CMORPH和GPM对各类型降水事件的估计能力均较好,能较好地反映实测降水数据对不同类型降水事件的贡献。总体而言,3种产品中,GPM最能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降水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精度评估 CMORPH GPM ERA5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4
作者 王淑芝 温得平 《干旱区地理》 2024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归因研究对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集中度、集中期、有序聚类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归因研究对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集中度、集中期、有序聚类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周期和突变变化特征,基于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和双累积曲线定量评估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 a大通河流域气候暖湿化明显,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发量增幅分别为0.42℃·(10a)~(-1)和8.9 mm·(10a)~(-1)、5.6 mm·(10a)~(-1),年径流呈减少趋势,倾向率0.67×108m^(3)·(10a)~(-1)。(2)径流集中度和不均匀系数呈微弱下降趋势,枯季径流增加趋势明显,年内分配更趋于均匀,集中期有推迟趋势,延迟速率为3.0 d·(10a)~(-1)。(3)年径流在44 a左右尺度上周期震荡明显,突变发生在1990年,突变后径流量减少3.52×108m^(3),流域冰川分布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无显著变化。(4)气候、人类活动对大通河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7.7%和117.7%,降水量是流域来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跨流域调水是引起径流减小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大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