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含煤层气盆地CO_2地质储存潜力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郑长远 张徽 +1 位作者 贾小丰 方志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109,共4页
煤层CO2地质储存是CCS中的四种技术方案之一,是减少CO2排放的有效方式。根据最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调查的含煤层气盆地煤层气可采储量结果,基于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推荐的计算方法进行我国主要煤田CO2地质储存潜力评价,计算了我... 煤层CO2地质储存是CCS中的四种技术方案之一,是减少CO2排放的有效方式。根据最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调查的含煤层气盆地煤层气可采储量结果,基于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推荐的计算方法进行我国主要煤田CO2地质储存潜力评价,计算了我国埋深在1000~2000m内煤层的CO2地质储存潜力,计算结果表明全国28个含煤层气盆地煤层储存CO2总潜力为9881×10^8t。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准格尔盆地、吐哈盆地、海拉尔盆地的储存潜力都超过10×108t,这4个盆地的总储存潜力为6845×108t,占全国总储存潜力的6927%,将是我国进行煤田CO2地质储存的主要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CO2地质储存 潜力评价 CO2-ECBM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4”玉树地震断裂带对震后地质灾害影响作用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彭亮 马兴华 +3 位作者 金家琼 田浩 白刚刚 郑长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83,共6页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地震造成山体松动、沟道堵塞,引发了许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对于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其空间分布则主要还是...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地震造成山体松动、沟道堵塞,引发了许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对于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其空间分布则主要还是受发震断裂的控制。选取巴塘河-结古镇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了研究,发现玉树地震断裂对地质灾害发育有以下影响作用:(1)地震断裂两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发育区是在断层两侧2500 m范围内,而500 m范围内地质灾害最为发育。(2)玉树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7度以上烈度区。(3)玉树地震滑坡、崩塌的优势主滑方向为东北—西南,近似垂直于发震断层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断裂带 地质灾害 影响作用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平安地区CO2气藏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郑长远 张徽 +2 位作者 师延霞 胡丽莎 张超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48-154,共7页
地质安全性评定是碳储工程开展的重要依据,研究天然CO_2气藏成藏模式可以从反向思维上论证深部咸水层碳储工程的可行性。对其泄漏的监测工作可以作为突发状态下碳储工程地质安全性评定的一种论证。以青海平安地区天然CO_2气藏为研究对象... 地质安全性评定是碳储工程开展的重要依据,研究天然CO_2气藏成藏模式可以从反向思维上论证深部咸水层碳储工程的可行性。对其泄漏的监测工作可以作为突发状态下碳储工程地质安全性评定的一种论证。以青海平安地区天然CO_2气藏为研究对象,采用CO_2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的理念,对其气藏的成因、运移和成藏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海平安地区天然CO_2气体属无机壳源成因,由高含CO_2气体间歇性高压自喷井(ZK10)首次揭露了青海东部白垩系地层中CO_2气水混合层,区内晚白垩纪民和组和古近纪系西宁群2套地层为理想的CO_2地质储存储层。区内断裂及之间相互沟通关联的次级断裂构成了CO_2气藏的疏导网络,断裂相交的位置更是高纯度CO_2气藏发育的有利区,也是本区域最有利于以后碳储工程开展的深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藏 CO2地质封存 气藏成因分析 青海平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湟水河流域矿泉水水化学分布特征及界限指标来源分析
4
作者 胡峰 刁玉山 +5 位作者 何钟强 黄鑫 邓斌 罗安平 孟越 张子茵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9-323,共15页
天然矿泉水不仅是宝贵的矿产资源,还能够为地表水环境系统(例如湿地与河岸带)提供补给水源,在保持生态系统多样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源于青海省海晏、湟源的湟水河流域内发现了大量富锶矿泉水,少量泉水同时富含锂和偏硅酸。然而,目前... 天然矿泉水不仅是宝贵的矿产资源,还能够为地表水环境系统(例如湿地与河岸带)提供补给水源,在保持生态系统多样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源于青海省海晏、湟源的湟水河流域内发现了大量富锶矿泉水,少量泉水同时富含锂和偏硅酸。然而,目前对矿泉水中这些界限指标的来源及其相关水化学演化过程尚缺乏研究,同时个别采样点存在限量指标超标的情况,直接影响了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青海湟水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流域内天然泉水样品,采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及物质迁移模拟方法揭示矿泉水水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这对理解湟水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样品中大部分达到了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标准,且Sr质量浓度全部大于0.2 mg/L,少数样品富含锂和偏硅酸。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其水化学类型逐渐从HCO_(3)-Ca·Mg型过渡到SO_(4)-Na型,这是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溶解石膏层的结果。从Sr与HCO_(3)、SO_(4)^(2-)和Cl^(-)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对地下水Sr质量浓度的贡献程度有限;相反,由于C a与Sr化学性质相似,在矿物中易发生原子交换,从而石膏层或蒸发岩类矿物中可能富集含Sr矿物,此类岩层在水岩作用下会释放一定量的Sr。地下水中Li的来源主要与古咸水湖沉积环境有关,过量的偏硅酸则来源于地热水在深循环过程中溶滤的铝硅酸盐矿物。对物质迁移模拟分析表明,在北部流径上,地下水主要溶解石膏、石盐和伊利石,而天青石和锂辉石的溶解贡献了Sr和Li;在南部流径上,石膏和石盐的溶解导致高总溶解固体(TD S)值,且去白云石化过程显著。研究成果能够为矿泉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矿泉水 界限指标 水文地质成因 湟水河流域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青藏高原东部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5
作者 张清纯 安福元 +4 位作者 巴丁求英 徐一帆 司璐 柴璐琦 张文科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7-1695,共19页
研究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活动强度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今高原生态保护、草地管理、“黑土滩”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光释光定年方法,对青海省黄南地区具有典型鼢鼠... 研究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活动强度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今高原生态保护、草地管理、“黑土滩”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光释光定年方法,对青海省黄南地区具有典型鼢鼠活动遗迹的土壤剖面进行了环境指标测定和古鼠洞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古鼠洞在9.3 ka-3.2 ka集中分布,特别是在9.3 ka-6 ka达到活动高峰,随后在6 ka、3.2 ka和1.7 ka分别出现数量递减。这与全新世以来区域降水和温度变化较为一致,说明早中全新世较好的水热条件改善了高原鼢鼠生境,促进其数量增长;中晚全新世以来,水热条件减弱,人类活动持续增强,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呈阶段性下降,说明气候恶化和人类活动增强共同影响了高原鼢鼠活动强度。总体来看,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影响高原鼢鼠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类活动的增强促进了这一过程。该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持续暖湿化背景下的草地动态管理、草原鼠害治理和承载力管控提供了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光释光测年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封存工程泄漏超高CO_2浓度对植被影响的多光谱遥感监测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郑长远 师延霞 +2 位作者 张杨 胡丽莎 张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290-295,共6页
利用天然CO_2气田模拟碳封存工程泄漏超高浓度CO_2后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基地,借助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获取多个时相的卫星影像基础上,监测当地植被指数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很好的应用于因高浓度CO_2泄漏造成的... 利用天然CO_2气田模拟碳封存工程泄漏超高浓度CO_2后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基地,借助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获取多个时相的卫星影像基础上,监测当地植被指数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很好的应用于因高浓度CO_2泄漏造成的植被影响监测,既适用于微小尺度的精细监测,同时也对宏观范围内植被监测起到很好的效果,为完善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程环境影响监测技术方法体系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多光谱技术 遥感监测 生态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地热能分布特征与聚集机制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严维德 王焰新 +4 位作者 高学忠 张树恒 马月花 尚小刚 郭守鋆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23-230,共8页
位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一个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周界由深大活动断裂控制,其内堆积有大厚度的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揭露厚度达900~1440m,基底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调(勘)查资料显示,盆地内具有热流值较高... 位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一个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周界由深大活动断裂控制,其内堆积有大厚度的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揭露厚度达900~1440m,基底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调(勘)查资料显示,盆地内具有热流值较高的特征,基底花岗岩地热梯度大于5℃,热异常明显。青藏高原宽频地震探测资料显示,共和盆地所在的东昆仑地块上地幔存在着一条宽达150km的低速带,其与巴颜喀拉地块深地幔中以大型低速异常体为特征的地幔热柱相关联,该低速带延伸到地壳,在共和盆地及其周边一带地表以下1~40km的不同部位形成热流异常区,导致在盆地浅部形成丰富的以干热岩、地下热水为主的地下热能资源,其不仅在城镇供暖方面具有现实推广意义,而且在发电等能源利用中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剖面 地幔热柱 地热能 地下热水 干热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CO_(2)沿井筒泄漏两相反应流动特征模拟
8
作者 郑长远 蔡雨娜 +1 位作者 雷宏武 封官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04,239,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而CO_(2)注入储层后的泄漏风险是CCUS技术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目前CCUS工程中还未有深部封存的CO_(2)泄漏事故发生,但天然CO_(2)泄漏事件并不少见,因此以天然CO_(2)井筒泄漏...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而CO_(2)注入储层后的泄漏风险是CCUS技术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目前CCUS工程中还未有深部封存的CO_(2)泄漏事故发生,但天然CO_(2)泄漏事件并不少见,因此以天然CO_(2)井筒泄漏点为研究对象进行类比研究可为CCUS工程泄漏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西宁盆地南部天然CO_(2)泄漏场地中的典型CO_(2)井筒泄漏点———ZK10井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数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该井间歇喷发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及伴随的化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ZK10井的水气间歇喷发过程受CO_(2)过饱和析出、气举效应及储层动态补给的协同控制;②受控于CO_(2)的过饱和析出及流体混合作用,井筒内CO_(2)闪蒸点以上位置地下水的pH值随深度减小而增大,并随喷发过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③ZK10井间歇喷发过程中,井筒内形成方解石和石英矿物沉淀,受控于矿物的溶解特性,其沉淀特征各异。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的天然或CCUS工程中CO_(2)井筒泄漏点的泄漏机制及化学特征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为相关部门制定监测及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二氧化碳 井筒泄漏 间歇喷发 化学反应 CCUS技术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白垩纪基性岩墙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洪菊 拜永山 +3 位作者 刘春娥 贾小龙 张海龙 陈健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对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首次发现的辉绿岩墙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辉绿岩为高TiO_2(1.65%~2.87%)、高碱(全碱在2.98%~5.32%)的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辉绿岩中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了102 Ma的年龄,Sm-Nd等时线年龄为(120±8.3)Ma,... 对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首次发现的辉绿岩墙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辉绿岩为高TiO_2(1.65%~2.87%)、高碱(全碱在2.98%~5.32%)的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辉绿岩中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了102 Ma的年龄,Sm-Nd等时线年龄为(120±8.3)Ma,从而确定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白垩纪基性岩墙群的存在,并可初步确定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早白垩世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祁漫塔格 白垩纪 基性岩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盆地南部天然CO_(2)泄漏和浅部含水层响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长远 雷宏武 +3 位作者 崔银祥 白冰 季备 刘阳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232,共10页
CO_(2)地质封存是重要的CO_(2)减排技术之一,其中泄漏风险评价是该技术实施的关键,而天然CO_(2)泄漏研究是获取泄漏评价关键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野外调查,现场测量以及水样、气样和岩样的采集和测试,分析了西宁盆地南部CO_(2)的来源、... CO_(2)地质封存是重要的CO_(2)减排技术之一,其中泄漏风险评价是该技术实施的关键,而天然CO_(2)泄漏研究是获取泄漏评价关键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野外调查,现场测量以及水样、气样和岩样的采集和测试,分析了西宁盆地南部CO_(2)的来源、泄漏特征和其泄漏到浅部含水层后相关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西宁盆地南部发现了多处天然CO_(2)泄漏,包括高含CO_(2)的泉、废弃钻孔的间歇水气喷发和CO_(2)井喷等多种形式的泄漏显示,以及与之伴随的较大范围的钙华。气体中CO_(2)占绝对含量,CO_(2)碳同位素介于-2.5‰~-0.4‰,指示泄漏的CO_(2)来源于深部无机成因,并通过深部断层泄漏进入浅部承压含水层,与地下水一起径流、排泄或在浅部二次聚集。CO_(2)泄漏区域土壤^(222)Rn浓度异常(超过9000 Bq/m^(3)),这可作为识别隐伏泄漏通道的重要方法。地下水对CO_(2)的泄漏产生了明显的物理化学响应,包括现象独特的井筒间歇喷发(喷发200 s和停止130 s),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变化(比如pH值的降低(小于7),电导、HCO_(3-)、Ca^(2+)的升高和氧同位素的漂移),以及地表大面积特征明显(比如气泡构造)和成分以方解石为主的钙华。该场地天然CO_(2)泄漏特征与美国Utah场地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研究成果不仅能为CO_(2)地质封存的泄漏风险评价提供天然类比知识,而且还有助于了解地球深部地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CO_(2)泄漏 浅部含水层 响应 CO_(2)地质封存 西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干盐湖地区地下卤水空间分布特征--以昆特依干盐湖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修猛 刘文玉 +5 位作者 韩凤清 韩继龙 Hussain Syed Asim 年秀清 毛庆飞 严维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0-233,共14页
昆特依干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为特大型综合盐类矿床.大盐滩是昆特依干盐湖内最大的盐滩,地下赋存有一定量的卤水矿床,但该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差,主要卤水矿层含水性弱,开采难度大.核磁共振找水方法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直接找水... 昆特依干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为特大型综合盐类矿床.大盐滩是昆特依干盐湖内最大的盐滩,地下赋存有一定量的卤水矿床,但该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差,主要卤水矿层含水性弱,开采难度大.核磁共振找水方法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直接找水地球物理新方法,具有高分辨力、高效率、信息量丰富和解的唯一性等优点,本文运用该方法对昆特依干盐滩地区地下卤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与反演,结合已有的地质与钻井资料,对测点进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获得以下认识:1)大盐滩0~130 m深度范围内,共存在3个卤水含水层,主要呈扁平状或漏斗状、近似层状展布,W1为晶间潜卤水层,渗透系数较大,颗粒较粗,单位体积含水量为0.4%~2.7%,W2和W3为晶间承压卤水层,渗透系数较小,颗粒较粗,单位体积含水量分别为0.2%~1.1%和0.1%~0.8%;2)大盐滩地区存在两个卤水富集区,分别为研究区西南部沉积盆地中心的Ⅰ号富卤区和盆地东北部的Ⅱ号富卤区;3)根据区域内卤水富集分布以及构造情况,划定大盐滩向斜沉积中心、大盐滩北侧F1~F8及遥F6断裂发育区和冷湖构造带为区域内主要的找矿找水远景区;4)GMR核磁共振系统在干盐滩地区理论探测深度为130 m,该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探测自由水,而且可以依据束缚水的分布解译地下各类含水盐类矿物和含水黏土矿物的存在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干盐湖 地下卤水 柴达木盆地 盐湖资源 昆特依干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及非趋势波动分析的滑坡稳定性及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田成成 张盛生 +1 位作者 张磊 吴艳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06-810,共5页
以尖点突变理论及非趋势波动分析为基础,构建滑坡稳定性及变形趋势判断模型。首先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对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滑坡的分阶段稳定性特征;再利用非趋势波动分析判断滑坡累计序列和速率序列的整体及分阶段变形趋... 以尖点突变理论及非趋势波动分析为基础,构建滑坡稳定性及变形趋势判断模型。首先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对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滑坡的分阶段稳定性特征;再利用非趋势波动分析判断滑坡累计序列和速率序列的整体及分阶段变形趋势,并与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实例表明,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分阶段研究中,等时段和递增时段的分析结果具有明显差异,说明阶段分解方式对结果的影响较大,且以递增时段分析结果的规律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点突变理论 非趋势波动分析 稳定性评价 变形趋势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回归分析和小波变换的边坡变形组合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振兴 陈飞飞 +1 位作者 马还援 李忠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42,51,共6页
为有效地判断边坡变形的发展趋势,基于边坡变形的现场数据,首先利用回归分析和小波变换分解边坡变形数据的趋势项和误差项,并选取若干最优的分解数据进行组合确定边坡变形数据的趋势项和误差项,再利用BP和RBF神经网络对趋势项和误差项... 为有效地判断边坡变形的发展趋势,基于边坡变形的现场数据,首先利用回归分析和小波变换分解边坡变形数据的趋势项和误差项,并选取若干最优的分解数据进行组合确定边坡变形数据的趋势项和误差项,再利用BP和RBF神经网络对趋势项和误差项序列进行预测,得到单项预测的结果,最后研究分析了定权组合预测和非定权组合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趋势项和误差项的分离过程中,不同分离方法的分离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以6次多项式回归、5次及7次傅里叶回归和sym2小波变换的结果较好;同时,在单项预测中,分项预测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单项预测,验证了分项预测的有效性,并由组合预测的结果可知,2种组合预测的效果均较好,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测精度,且非定权组合的预测精度要优于定权组合预测的精度。上述研究为边坡的变形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变形 回归分析 小波变换 组合预测 趋势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