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区小麦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力 李凤霞 +2 位作者 徐维新 李晓东 苏文将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5期324-329,共6页
利用青海高原上两个不同海拔高度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就低海拔地(民和)和高海拔地(诺木洪)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8年来民和和诺木洪两站均存在变暖趋势,且高海拔地... 利用青海高原上两个不同海拔高度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就低海拔地(民和)和高海拔地(诺木洪)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8年来民和和诺木洪两站均存在变暖趋势,且高海拔地区的线性增暖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春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表现在低海拔地区播种期提前,成熟期基本没有变化,生育期延长,产量下降;高海拔地区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产量波动较大。春小麦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高海拔地区春小麦生育期缩短11.7 d,而低海拔地区无显著变化。分蘖期是两地小麦生育时期变化的转折点,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气候变暖 春小麦 生长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物量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3
2
作者 苏淑兰 肖建设 +2 位作者 裴青生 李晓东 苏文将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0-26,共7页
以青海省海晏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3–2015年围封与自由放牧地植被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3–2015年生长季(5–9月)自由放牧草地植被高度、产量均显著低于围封草地,盖度仅6–7月显著高于围封样地(P<0.05... 以青海省海晏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3–2015年围封与自由放牧地植被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3–2015年生长季(5–9月)自由放牧草地植被高度、产量均显著低于围封草地,盖度仅6–7月显著高于围封样地(P<0.05);2)以围封草地7月末观测数据作为年牧草高度和盖度最大值,发现2003–2015年高度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盖度呈倒抛物线型变化趋势;3)年牧草产量最大值与6–7月平均气温趋势一致,且呈显著幂函数相关关系(P<0.01),降水对牧草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年牧草产量与上一年降水呈显著幂函数相关关系;4)利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做年牧草产量预测模型结果为y=124.44T6-7月+2.59R上一年–2 180.23(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生物量 高度 盖度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格朗日水汽源诊断方法在三江源区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权晨 陈斌 +2 位作者 赵天良 周秉荣 韩永翔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8-697,共10页
以NCEP/NCAR每日4次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再分析资料驱动大气三维输送模式FLEXPART(Flexible Particle Model),借助于拉格朗日水汽输送和源区识别技术,在考虑了空气块输送过程中的比湿变化基础上,诊断三江源区大气的水汽... 以NCEP/NCAR每日4次的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再分析资料驱动大气三维输送模式FLEXPART(Flexible Particle Model),借助于拉格朗日水汽输送和源区识别技术,在考虑了空气块输送过程中的比湿变化基础上,诊断三江源区大气的水汽来源、输送途径及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三江源区短时输送(6 d内)的水汽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以及其西北侧陆地区域,而更长时间(8~10 d)的来源可追踪到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等远距离海洋区域;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两支,第1支为沿着索马里海到阿拉伯海的跨赤道水汽输送,第2支为在西风控制下从中亚乃至西亚地区向三江源区的输送。定量分析亦显示:6月青藏高原西侧的水汽输送贡献最大,7月阿拉伯海成为了主要水汽来源,8月阿拉伯海水汽输送贡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水汽源区 拉格朗日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2年隆宝高寒湿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史飞飞 周秉荣 +4 位作者 颜亮东 祁栋林 乔斌 石明明 陈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2-1294,共13页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长江源区隆宝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提取1986-2017年隆宝的地表类型信息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气候角度出发对影...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长江源区隆宝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提取1986-2017年隆宝的地表类型信息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气候角度出发对影响湿地演变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进行定量辨识,最后构建湿地面积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模型以用于后期湿地演变规律预测。结果表明:(1)近32年隆宝湿地演变特征受地势影响在空间上存在非均一性,在时间上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02年前后出现由增至减的转折,高寒湿地逐渐向高寒草甸平稳演替;(2)近32年隆宝气候呈现气温显著升高,而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风速和蒸发量显著增大,相对湿度和积雪日数显著减少,地表温度显著升高,最大冻土深度在年际波动中逐步变浅,在2002年后区域内气候整体呈现明显的暖干化趋势;(3)隆宝湿地面积演变依次与风速、气温、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响应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宝湿地 随机森林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在高原机场一次低空风切变过程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颜玉倩 田维东 +1 位作者 李金海 韩炳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9-1338,共10页
为提高西宁机场风切变预报预警能力,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机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激光雷达资料,对2018年4月26日发生在西宁机场由微下击暴流引发的低空风切变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低空风切变过... 为提高西宁机场风切变预报预警能力,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机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激光雷达资料,对2018年4月26日发生在西宁机场由微下击暴流引发的低空风切变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低空风切变过程发生在西宁机场11号跑道,是在风速突然变化过程中发生的水平风切变。低空风切变发生前西宁机场处于横槽前部,以西北气流为主;西宁机场上空多云且为低高度对流云,地面湿度条件较好(t-td≤4℃);中层(750~650 hPa)有干空气卷入,有利于对流活动的发展。风廓线雷达显示飞机落地时刻有较强的下沉运动并出现了低层降水,低空风切变过程发生前10~20 min 1000 m以上空中存在强乱流;激光雷达监测表明13:25(北京时,下同)在沿降落轨迹线距跑道入口4.05 km,高度475 m处出现气旋性涡旋,是低空风切变出现的前期信号;13:29-13:30形成微下击暴流并出现小高压环流,在跑道入口441 m、高度81 m处出现中辐散,辐散风诱发水平风切变,导致飞机低高度复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风切变 风廓线雷达 激光雷达 微下击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8年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许学莲 雷玉红 +4 位作者 许圆圆 祝存兄 祁栋林 李存莲 王发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121,共9页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枸杞生长季(5―10月)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统计≥0℃积温、积温日数和高(低)温日数,采用线性趋势和M-K突变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气...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枸杞生长季(5―10月)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统计≥0℃积温、积温日数和高(低)温日数,采用线性趋势和M-K突变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气温整体变暖趋势明显,且夜间增温速率高于白天增温速率,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37、0.33、0.54℃/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日较差以-0.21℃/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负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正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1世纪00年代至01年代。枸杞生长季高温日数整体以气候倾向率1.1 d/10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低温日数以1.7 d/10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枸杞生长季≥0℃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增加趋势明显,≥0℃积温和积温日数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6.6℃/10年和0.7 d/10年。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分别于1994、1995、2000年发生突变,最低气温没有发生突变。1991―2017年柴达木盆地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31.5 kg/(hm^(2)·10年)和12 254.0 hm^(2)/10年,气温日较差对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影响最大,其他气温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种植面积的次要因子为高温日数和≥0℃积温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气温 枸杞 生长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8
7
作者 颜玉倩 何赵祥睿 朱克云 《农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2-19,共8页
为了研究干旱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准确评估干旱造成的危害程度。笔者利用河南省气候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商丘灌溉资料分析冬小麦完成各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利用Z指数等方法,讨论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河南省冬小麦干... 为了研究干旱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准确评估干旱造成的危害程度。笔者利用河南省气候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商丘灌溉资料分析冬小麦完成各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利用Z指数等方法,讨论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河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丰年和歉年降水条件东西部差异较大,当东部(西部)全生育期降水>263 mm(284 mm)时,降水条件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2)在时间分布上,1965—2014年河南省Z指数呈下降趋势,趋于干旱;空间上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少趋势;(3)河南省干旱风险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指数 Z指数 风险区划 风险评估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