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0 a青海高原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
作者 伊俊兰 张仙 +2 位作者 祁栋林 徐炜 辛萍萍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36-1746,共11页
为明确青海高原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联,为区域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及气候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61—2020年青海省42个地面气象站资料,运用PWV与地面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 为明确青海高原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联,为区域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及气候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61—2020年青海省42个地面气象站资料,运用PWV与地面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计算分析青海高原PWV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60 a青海高原PWV以1.0 mm·(10a)^(-1)的速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在夏季达到最大值,月际变化呈单峰型。(2)空间分布上,PWV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高值区分布在东部农业区,低值区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四季的最大值均在东部农业区,最低值出现在冬季。(3)青海高原年均PWV存在明显的突变和周期变化,突变发生在1997年,6~10 a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较强。(4)未来,青海高原PWV保持当前继续上升趋势的概率比较大,Hurst指数大于0.8,说明未来一段时间PWV仍将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5)青海高原PWV与降水量和气温相关性较高,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青海高原全年可利用降水量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WV 时空变化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MORLET小波分析 HURST指数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青海省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分析
2
作者 杨浩 乔斌 +3 位作者 赵彤 王喆 杨耀晨 周秉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2-410,422,共10页
[目的]评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生态风险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异,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1980—2020年青海省ESV,构建基于ESV变化的生态风险评... [目的]评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生态风险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异,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1980—2020年青海省ESV,构建基于ESV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各县区生态风险指数(ERI),进一步揭示ERI时空演变规律及生态分区。[结果](1)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占总面积的89%以上,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性转化;(2)ESV总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变化趋势,草地和水体贡献率超过80%,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中间过渡”的特征;(3)ERI以2010年为界呈“先升后降”趋势,聚集中心由西南向西北扩散,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青南及西北部分地区,中南部和东部地区风险逐步降低;(4)依据ESV和ERI的变化规律,划定青南地区为风险管控和生境修复优先区,东部地区为风险预防和生态巩固重点区,西北地区为风险严控和生态特别保护区。[结论]从ESV动态变化视角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可更准确地表征特定时期的风险状况,更容易捕捉风险演变的时空规律并有效预测其趋势,更有利于形成生态风险管控的科学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风险 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国胜 徐维新 +3 位作者 董立新 李林 时兴合 汪青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56,共7页
对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大气降水对裸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水平和垂直土壤水分梯度均明显大于草地和作物地;天然草地浅层((0~30cm)土壤水分明显受天气状况和牧草生长影响。在牧草返青期,浅层土壤... 对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大气降水对裸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水平和垂直土壤水分梯度均明显大于草地和作物地;天然草地浅层((0~30cm)土壤水分明显受天气状况和牧草生长影响。在牧草返青期,浅层土壤水分明显处于低值期,40cm~60cm土层是土壤水分的高值区,土壤水分不断向浅层输送,可弥补大气降水的不足。在牧草整个生长季节,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处于低值区,40cm~6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处于高值区,70cm~100cm土壤水分在牧草的整个生长季保持相对稳定;作物(春小麦)地土壤水分,在小麦生长旺盛的6月份,表现出土壤供水不足。7月~8月份降水仅能渗透到土壤浅层(0cm~20cm),在30cm深处,土壤湿度仍处于低值区。秋季降水可以入渗到较深层处(30cm~40cm),秋季降水量对决定次年土壤的底墒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季节变化 旱地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赵慧芳 李晓东 +1 位作者 张东 校瑞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6,共12页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实测资料和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卫星遥感估算模型,并通过研究青海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利用EOS/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气象监测资料,结合实测资料和NDVI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卫星遥感估算模型,并通过研究青海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草地生长季,生态监测站草地地上生物量与NDVI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P<0.01)。利用模型估算的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在2003-2017年表现出弱的增加态势,2003年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最低,仅为2622 kg·hm^-2,2010年最大,达3252 kg·hm^-2;2003-2017年,青海省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其中,青海省果洛州东南部、玉树州南部、黄南州东南部和海北州东南部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最低;2003-2017年青海省绝大多数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均呈现保持不变或者趋好的变化特征,其中曲麻莱、都兰以及甘德等地区部分草地地上生物量明显减少。气温升高热量条件充足的背景下,青海省草地受降水量增多带来的水分条件趋好的有利影响,对高寒地区草地植被的生长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导致草地NDVI升高,地上生物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草地 NDVI 草地地上生物量 遥感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OAA/AVHRR监测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江山 殷青军 杨英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2,共6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脆弱。近20年来,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生态环境, 特别是草地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探路者数据库(Pathfinder Data Sets)1981—1999年间的 NOAA/AVHRR N...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脆弱。近20年来,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生态环境, 特别是草地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探路者数据库(Pathfinder Data Sets)1981—1999年间的 NOAA/AVHRR NDVI资料序列, 分析了青海省近 20 年来草地生产力变化的时间特征及地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NOAA/AVHRR NDVI植被指数 草地生产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牧区雪灾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江山 周咏梅 +1 位作者 赵强 杨英莲 《灾害学》 CSCD 1998年第1期30-33,共4页
对青海省牧区各气象站的积雪深度、积雪日数等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青海省牧区积雪状况和草场特点,建立了雪灾预警模型。
关键词 雪害 预警模型 青海 牧区 积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多年生栽培牧草气候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周秉荣 韩炳宏 +5 位作者 李世雄 李甫 权晨 李璠 颜亮东 马扶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1-601,共11页
为进一步确定青海境内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及其分布范围。本文通过牧草生境法,初步确定了草地型气候条件;同时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而得出单一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并对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确定青海境内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及其分布范围。本文通过牧草生境法,初步确定了草地型气候条件;同时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而得出单一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并对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牧草生境法获得的草地类型与实际草地类型分布范围较为一致。禾本科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积温>1 200℃,降水>370 mm,湿润度100~500(为了数据处理方便,将湿润度扩大100倍);次适宜气候条件为年积温1 200~2 200℃,湿润度为200~300,降水480~780 mm,7月平均气温-0.9~18℃;而不适宜气候条件为年积温>2 200℃,降水0~200mm,湿润度<100或年积温<1 000℃,降水>630mm,湿润度>500。除柴达木盆地外,禾本科牧草在全省境内均能良好生长,而豆科牧草仅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因此,牧草能否在某一地区适宜生长,并不是由单个气候条件决定,而是多种气候条件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牧草 气候适宜性 气候条件 青海省 牧草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甘德两次降雪过程的微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海宏 肖建设 +1 位作者 陈奇 姜海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93-1103,共11页
利用青海省甘德两次降雪过程的微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两场降雪过程雪深、雪密度、雪中含冰量、雪中含水量和雪面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地表反照率与雪密度、雪中含冰量及雪中含水量的关系,结合降雪过程近地面温、湿、风廓线特征分析了... 利用青海省甘德两次降雪过程的微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两场降雪过程雪深、雪密度、雪中含冰量、雪中含水量和雪面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地表反照率与雪密度、雪中含冰量及雪中含水量的关系,结合降雪过程近地面温、湿、风廓线特征分析了积雪对近地面温、湿、风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会导致地表反照率显著增加,降雪过后正午时地表反照率可高达0.8~0.9。随着积雪的消融,地表反照率逐渐减小;积雪反照率与雪密度和雪中含冰量呈正相关,与雪中含水量呈负相关;地表积雪覆盖会导致近地面温度梯度绝对值减小,相对湿度梯度绝对值在凌晨减小、午后增大,地表积雪覆盖对近地面风速梯度变化并无特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微气象 陆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草地蝗虫发生面积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严应存 李凤霞 +5 位作者 颜亮东 宋理明 马宗泰 周秉荣 张娟 高素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4-98,共5页
利用青海省1995-2006年蝗虫发生面积与相关大气环流特征量、气候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因子与蝗虫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蝗虫发生面积省、州、县级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显著影响青海省蝗虫发生面积的环流指数特征量为副... 利用青海省1995-2006年蝗虫发生面积与相关大气环流特征量、气候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因子与蝗虫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蝗虫发生面积省、州、县级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显著影响青海省蝗虫发生面积的环流指数特征量为副高强度指数和极涡面积、极涡强度指数。副高强度指数强,青海省蝗虫发生面积大;极涡面积大、极涡强度指数强,蝗虫发生面积小。在蝗虫孵化期,降水量的分布和数量对其发生面积产生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温度对蝗虫发生面积的影响各地基本一致,对蝗虫产卵、越冬、孵化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温度偏低是制约蝗虫爆发的主导因素。蝗虫产卵、孵化期空气湿度低有利于蝗灾的爆发。用预测模型对2007年蝗虫发生面积进行逐级试报,效果较好,这为青海省蝗灾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蝗虫 发生面积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城市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祁栋林 李晓东 +5 位作者 肖宏斌 肖莲桂 魏鸿业 马明亮 孔维强 金惠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162-5165,共4页
对2001 ~ 2012年青海省西宁和格尔木2个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或NOX)和PM10(或TSP)年际变化趋势和负荷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 2012年期间西宁市PM10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SO2和NO2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PM10和NO... 对2001 ~ 2012年青海省西宁和格尔木2个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NO2(或NOX)和PM10(或TSP)年际变化趋势和负荷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 2012年期间西宁市PM10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SO2和NO2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PM10和NO2浓度变化呈现极显著的下降趋势,SO2浓度变化呈现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格尔木市TSP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SO2(2003~2012年)和NOx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TSP和SO2浓度变化的下降趋势显著,NOX浓度变化下降趋势不明显.西宁和格尔木市大气质量指数总体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西宁市12年间大气质量均达到中污染级别,处于警戒水平;格尔木市2008 ~2010年期间达到轻污染级别,符合空气质量标准,2003~2007和2011 ~ 2012年为中污染程度,处于警戒水平,2001和2002年分别达极重和重污染级别,处于紧急和警报水平.西宁市主要污染物分指数的排列顺序是PM10>NO2> SO2,而格尔木主要污染物分指数的排列顺序是TSP> SO2>NOx,2个城市主要污染物均是气溶胶颗粒物,且进入2010年以后SO2和NO2(或NOX)污染负荷系数非常接近.西宁和格尔木2个城市大气污染物与主要气象因子均处于较高的关联水平(0.55 ~0.78),同时也显示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春油菜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1
作者 李璠 陈国茜 +3 位作者 李菲 赵梦凡 赵熙玲 严应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1,共9页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对应时段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海高原春油菜生长季内气温显著升高以及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日照减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春油菜物候期和生长阶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白菜型油菜的4个关键物候期以0.22~0.44 d·a^(-1)的速度整体推迟,甘蓝型油菜的播种期和出苗期分别以0.36 d·a^(-1)和0.04 d·a^(-1)的速度提前,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以0.05 d·a^(-1)和0.41 d·a^(-1)的速度推迟;营养生长期除互助县甘蓝型油菜和门源县白菜型油菜分别缩短0.24 d·a^(-1)和0.15 d·a^(-1)外,其余各地的生长阶段延长0.02~1.31 d·a^(-1)。春油菜物候期及生长季时长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对气候因子变化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平均气温与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呈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与播种期、出苗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与播种期、出苗期在甘蓝型油菜中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在白菜型油菜中为负相关关系,同时开花期日照时数越多,越能促进油菜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油菜 物候期 生长季时长 气候因子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0A1 V6产品下青海省各片区积雪的分布气候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飞飞 李晓东 +5 位作者 肖建设 雷春苗 曹晓云 苏文将 石明明 刘致远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8,共12页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态功能区变化不显著,从阶段变化来看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在2016积雪季后积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而在2016积雪季前仅柴达木盆地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减少(p<0.05),其余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2)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日数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内26.8%的面积积雪日数显著增加(p<0.05),而三江源腹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部积雪日数显著减少(p<0.05)。(3)近16年来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积雪覆盖面积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气温显著负相关(r>0.5,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0A1 V6积雪产品 积雪气候特征 积雪覆盖面积 积雪日数 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评估及驱动力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梦凡 周秉荣 +4 位作者 赵彤 周华坤 校瑞香 颜亮东 李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3-103,共11页
为了研究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特征及驱动因子,以青海省草地植被覆盖区域为对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和作物需水量等方法构建干旱评估模型,评估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趋势,并探讨形成干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整个生长... 为了研究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特征及驱动因子,以青海省草地植被覆盖区域为对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和作物需水量等方法构建干旱评估模型,评估青海省草地植被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趋势,并探讨形成干旱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祁连山区大部草地植被基本维持轻旱和无旱,严重干旱区域集中在青南牧区的低覆盖度草地,干旱空间总体分布基本表现为低覆盖度>中覆盖度>高覆盖度;草地植被在整个生长季的干旱灾害类型以轻旱为主,中旱次之,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较低,极端干旱强度呈增加态势;降水和蒸散在整个干旱发生过程中驱动作用最大,且均为负向影响,随着干旱等级加重,蒸散逐渐代替降水成为影响干旱的最重要驱动因子。风速整体上对干旱的影响表现为正向,气温、日照时数和水汽压对干旱影响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植被 干旱 变化特征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申燕玲 赵梦凡 +1 位作者 赵彤 沈晓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2-241,共10页
利用1961―2019年青海省春小麦和油菜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及气象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播种期相关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相关的气象条件中,日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增温趋势较为明显,分别以0.40℃·10a^(... 利用1961―2019年青海省春小麦和油菜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及气象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播种期相关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相关的气象条件中,日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增温趋势较为明显,分别以0.40℃·10a^(-1)和0.44℃·10a^(-1)的速度增加;相对湿度在2004年之后呈缓慢降低趋势(-0.57%·10a^(-1));地温和气温对播种的影响最大;气温稳定通过0℃、3℃和6℃以及地温稳定通过0℃、6℃和10℃的初日在空间分布上受海拔影响,整体呈现“东南早、西北晚”的分布特征;春小麦和油菜稳定通过0℃、3℃以及地温稳定通过0℃初日提前的趋势较为明显。根据气温、地温稳定通过界限温度初日统计法建立的模型与播种期相关性较高,可为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预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油菜 气象要素 模型构建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uomi NPP/VIIRS数据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夏季土壤水分监测模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素雲 陈国茜 +4 位作者 祝存兄 乔斌 史飞飞 曹晓云 周秉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8-306,共9页
土壤水分是量度干旱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如何对其有效监测与预警一直是各界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基于Suomi NPP/VIIRS数据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归一化植被水分指数NDWI、植被状况指数VCI,分别构建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3种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量度干旱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如何对其有效监测与预警一直是各界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基于Suomi NPP/VIIRS数据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归一化植被水分指数NDWI、植被状况指数VCI,分别构建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3种土壤水分监测模型,利用连续的野外定点观测数据及生态站点观测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并在2017年夏旱过程进行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2012—2016年模型回代检验中,TVDI指数模型表现最优(RMSE为4.4%),其次为VCI指数模型(RMSE为4.7%),NDWI指数模型表现最差(RMSE为5.2%);2018—2020年夏季互助遥感检验场定点观测检验中,TVDI指数模型表现最好(RMSE为3.8%),VCI指数模型次之(RMSE为5.0%),NDWI指数模型表现最差(RMSE为8.8%);2017年夏季干旱过程中,TVDI指数模型反演的旱情发展过程及分布范围与实际旱情情况相符,而NDWI指数模型反演的旱情分布范围明显偏小,VCI指数模型甚至不能反映旱情缓解、解除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omi NPP 土壤水分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归一化植被水分指数 植被状况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时序异常检测的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插值方法研究
16
作者 王秀英 孙树娇 +5 位作者 王喆 陈奇 李甫 杜华礼 杨耀晨 杨帆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097-8110,共14页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平上的NEE数据。通过对比机器学习算法和通量数据后处理算法(Reddyproc)两种数据填充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与时序异常检测(Time series anomaly detection,TAD)的新框架,用于NEE数据的空白填补。研究结果表明:1)Reddyproc算法在剔除异常值后,NEE插补决定系数(R^(2))达到0.67,数据离散度显著降低,数据质量提升;2)八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表现最优,其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6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2.17μmol s^(-1)m^(-2),且经过时序异常检测后,估算精度提升了17%;3)Reddyproc和RF估算的CO_(2)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冷季(1—3月和10—12月)Reddyproc估算值低于RF,而暖季(4—9月)则高于RF,表明冬季Reddyproc低估了CO_(2)释放,夏季则低估了CO_(2)吸收。该新框架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不确定性和缺失导致的二氧化碳通量计算准确率问题,为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持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事件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方法的适用性、改进和优化方向,以实现更准确、可靠且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填补模型,为生态系统建模和预测提供强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涡动协方差 时序异常检测 机器学习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24年青海地区典型冰川面积及冰储量数据集
17
作者 赵彤 杨浩 +1 位作者 李晓东 孙玮婕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146-157,共12页
冰川作为青海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其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影响。为全面了解青海地区冰川长期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多波段阈值法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波段分析、地形过滤及人工目... 冰川作为青海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其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影响。为全面了解青海地区冰川长期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采用多波段阈值法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波段分析、地形过滤及人工目视修订,对青海地区典型冰川边界进行提取,构建了时间跨度为2012–2024年,空间覆盖包括祁连山及三江源地区的青海地区典型冰川面积及冰储量数据集。数据集经过对比验证,冰川面积检验的Kappa系数在0.85以上,充分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本数据集具有高分辨率、高现势性和长时间序列的特点,能够为青海地区冰川的动态监测、气候变化响应分析及冰川水资源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本数据集也可广泛应用于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及冰川灾害评估等领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地区 冰川面积 冰储量 多波段阈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40多年的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时兴合 李凤霞 +3 位作者 扎西才让 达成荣 贾红莉 傅生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利用1961~2004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年、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40多年来年季平均气温平均增温幅度为0.3~0.6℃,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多数季节增温具有非对称性,并且20世纪90年代... 利用1961~2004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年、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40多年来年季平均气温平均增温幅度为0.3~0.6℃,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多数季节增温具有非对称性,并且20世纪90年代四季增暖最为明显。夏季和冬季降水略有增加,而过渡季节降水变化基本呈减少趋势。年均和秋、冬、春、夏四季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均为正值,分别为0.48、0.57、0.692、0.337、0.373℃/10a。冬、夏季降水变化的倾向率为0.442、4.672mm/10a;而秋、春季了水变化的倾向率为-2.304、-0.022mm/10a。冬季降水量和累计积雪量的缓慢增加容易导致该地区地表积雪的积累,极易形成雪灾或低温冻害。春季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发生的频次将增加;秋、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比较大,将有利于病虫害的越冬、繁殖,加重病虫害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冬季 增温 病虫害 东部 越冬 四季 海西 气候变化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植被旱情指数的青海高寒区干旱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冯蜀青 殷青军 +4 位作者 肖建设 吴素霞 校瑞香 苏文将 张文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145,共5页
利用MODIS资料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构建NDVI-Ts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作为旱情指标,对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2004年7月上旬的旱情进行了动态监测,同时利用各气象台站实测的地面数据进行... 利用MODIS资料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构建NDVI-Ts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作为旱情指标,对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2004年7月上旬的旱情进行了动态监测,同时利用各气象台站实测的地面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法对青海高寒区进行干旱动态监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地表温度 温度植被旱情指数 干旱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海省雪灾风险评估模型 被引量:14
20
作者 伏洋 肖建设 +3 位作者 校瑞香 洒文君 李凤霞 赵慧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97-205,共9页
通过建立雪灾定量化评估模型,提供反映雪灾地理分布特征的风险区划,以实现快速、准确地对区域雪灾进行大范围监测和情景分析。根据青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县级行政为评价单元,提取了91.7m×91.7m栅格的坡度、坡向、草地类型等孕灾... 通过建立雪灾定量化评估模型,提供反映雪灾地理分布特征的风险区划,以实现快速、准确地对区域雪灾进行大范围监测和情景分析。根据青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县级行政为评价单元,提取了91.7m×91.7m栅格的坡度、坡向、草地类型等孕灾环境参数值,对雪灾形成的潜在地理条件进行分析;以雪灾规模、频率和密度等为致灾体危险性指标;选取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交通密度以及土地资源丰富度等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应用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青海牧区雪灾定量化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在使用相关基础图件和资料基础上,对属性和图形数据库进行操作,分别得到雪灾的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再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等操作,最终得到青海省雪灾风险区划图。研究结果可对牧区越冬前采取有效风险管理以减轻损失,保障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当地政府及防灾救灾部门制定灾前减灾规划和灾后救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对于全国其他省区的雪灾风险评估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模型 评估 雪灾 风险评估 区划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