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5—2020年青海省雷电灾害时空分布及其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蔡永祥 罗少辉 +3 位作者 唐文婷 刘晓燕 王军 王治邦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2-95,119,共5页
利用1995—2020年青海省雷电灾害资料,研究该区域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5—2006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增加趋势;2007—2015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下降趋势;2016—2020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平稳略有上升趋势。青海省雷电灾害空间分... 利用1995—2020年青海省雷电灾害资料,研究该区域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5—2006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增加趋势;2007—2015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下降趋势;2016—2020年青海省雷电灾害呈平稳略有上升趋势。青海省雷电灾害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分布特征,其中,雷灾密集区位于西宁市辖区、大通县、河南县、湟中县和互助县区域。1995—2020年,雷电灾害造成青海省人员伤亡282人,平均11人/a,同时对办公设备,广电、电力系统、通讯系统和住宅等方面也造成了损失,其经济损失达1247.12万元,平均47.97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时空分布 灾害特征 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指数的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超君 杨玉平 +3 位作者 胡亚男 赵珠 金欣 马海玲 《青海农林科技》 2021年第3期38-42,共5页
本文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6个县的气象、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完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 本文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6个县的气象、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完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风险性较高,东北部和西部以及北部偏西地区的风险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指数 干旱灾害 风险区划 青海省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20年青海致灾雷电日的气象环境参数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龚梅竹 刘晓燕 +3 位作者 达鹏奎 王玉娟 黎峰 罗少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7,共7页
选用青海省1998—2013年雷暴日、2008—2020年闪电、1998—2020年探空和雷电灾害资料,分类统计一般和较大及以上致灾雷电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主成分的权重指标得分法,对比分析两类致灾雷电日的气象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998—2... 选用青海省1998—2013年雷暴日、2008—2020年闪电、1998—2020年探空和雷电灾害资料,分类统计一般和较大及以上致灾雷电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主成分的权重指标得分法,对比分析两类致灾雷电日的气象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998—2020年青海省致灾雷电日主要分布在青南牧区和东部农业区,呈东南较多,西北较少态势;年变化为多峰振荡型,总体呈下降趋势,有明显季节性变化,主要出现在夏季(6—8月),秋末和冬季出现概率较小。基于主成分确定权重指标得分法,发现一般致灾雷电日气象环境参数中高荷载值为0~6 km风垂直切变、0~6 km风速差和高原修正K′指数;较大及以上致灾雷电日中高荷载参数为0~6 km风垂直切变、0~6 km风速差和700 hPa假相当位温(θ_(se-700 hPa))。其中,0~6 km风垂直切变和0~6 km风速差在两类致灾雷电日中都起主导作用,说明其值的变化对致灾雷电日的发生与否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致灾雷电日 气象环境参数 特征研究 主成分分析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层状云系微物理结构特性的飞机观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黎俊 康晓燕 +2 位作者 王启花 郭世钰 韩辉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3,共12页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PMS)对三江源一次春季典型层状云系进行分层垂直探测,研究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春季典型层状云系由3层云层组成,卷层云(Cs)为冰云,分为上、下两层的高层云(As)为过冷混合...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PMS)对三江源一次春季典型层状云系进行分层垂直探测,研究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性。结果表明,春季典型层状云系由3层云层组成,卷层云(Cs)为冰云,分为上、下两层的高层云(As)为过冷混合态云,过冷水高值区位于下层高层云的中上至中下部位,在其中下部过冷水含量及云粒子浓度最大,具有较明显的地区特性。过冷水高值区的液态云粒子主要是中值直径在3.5~27.5μm范围内的云滴,30.5μm以上云粒子基本上为冰相。在下层高层云中上部的过冷水高值区有较明显的淞附增长现象,而中下部存在较明显的冰晶效应。在下层高层云过冷水高值区,过冷水含量比率的平均值达(90.8%±10.9%),且其中部至中下部位处(95.6%±5.6%)明显高于中上部(79.8%±12.1%),为人工增雨作业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层状云系 飞机观测 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高强度降雨的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马秀梅 刘晓燕 +1 位作者 代青措 马琼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1,共4页
传统地质灾害特征分析方法,以地面综合调查为主,忽视局部高强度降雨条件这一主观因素,使得地质灾害特征分析结果存在较高的片面性。该文提出基于局部高强度降雨的地质灾害特征分析方法,根据降雨强度、灾害持续时间和平均降雨量等指标设... 传统地质灾害特征分析方法,以地面综合调查为主,忽视局部高强度降雨条件这一主观因素,使得地质灾害特征分析结果存在较高的片面性。该文提出基于局部高强度降雨的地质灾害特征分析方法,根据降雨强度、灾害持续时间和平均降雨量等指标设立临界组合判别运算雨量阈值,按照雨量阈值判断地质灾害类型,并结合预警判据图分析局部高强降雨的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全面分析出实验地区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群发性和同时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灾害特征 高强度降雨 局部 雨量阈值 预警判据图 临界降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青海草地早熟禾栽培草地植被群落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罗少辉 李林栖 +3 位作者 马玉寿 李世雄 王晓丽 王彦龙 《草学》 2018年第5期24-29,共6页
在祁连山区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调查了2012~2016年在黑土滩退化草地上利用根茎型青海草地早熟禾建植的人工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草地植被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栽培草地群落盖度、植... 在祁连山区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调查了2012~2016年在黑土滩退化草地上利用根茎型青海草地早熟禾建植的人工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研究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草地植被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栽培草地群落盖度、植株高度、地上植物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P <0. 05),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 <0. 05);土壤含水量和容重也有很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青海草地早熟禾 人工草地 植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区一次雷暴的地闪活动及云内的电场探空观测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廷龙 余海 +3 位作者 王军 张茂华 周方聪 陈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91-1602,共12页
2016年夏季在青海大通地区获得一次局地雷暴云内的电场探空资料,结合雷达、地闪定位资料,详细分析了该雷暴的地闪活动特征及云内的电荷结构.结果显示,该雷暴过程的负地闪在时间上呈间歇性发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不连续,且所有的正地闪... 2016年夏季在青海大通地区获得一次局地雷暴云内的电场探空资料,结合雷达、地闪定位资料,详细分析了该雷暴的地闪活动特征及云内的电荷结构.结果显示,该雷暴过程的负地闪在时间上呈间歇性发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不连续,且所有的正地闪都发生于雷暴的成熟阶段.在雷暴成熟阶段与消散阶段过渡期获得云内的垂直电场廓线表明,雷暴内的电荷结构在探空阶段呈四极性,最下部为处于暖云区内负电荷区,往上依次改变极性.最上部的正电荷区由于数据丢失无法判断其上边界外,其余3个电荷区的海拔高度分别为:5.5~5.7km(3.4~2.3℃)、5.7~6.2km(2.3~-0.4℃)和6.2~6.6km(-0.9~-1.7℃),对应的电荷密度为-1.81nC·m^(-3)、2.47nC·m^(-3)和-1.76nC·m^(-3).其中,下部正电荷区的强度最大,其次为上部的负电荷区.通过分析电荷区分布与正地闪活动的关系,认为暖云区内负电荷区的形成有利于诱发下部正电荷区的对地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电场 雷达 电荷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青海高原雷电环境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罗少辉 汪家鹏 +1 位作者 金欣 陶世银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98,203,共6页
利用青海省53个气象台站的最小相对湿度、最大日降水量、冰雹日数、霾日数、雾日数、蒸发量和最大风速等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闪电日数与以上各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青海省雷电环境特征,以期为... 利用青海省53个气象台站的最小相对湿度、最大日降水量、冰雹日数、霾日数、雾日数、蒸发量和最大风速等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闪电日数与以上各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青海省雷电环境特征,以期为青海省雷电灾害的防御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年闪电日数在2.1~119.0 d之间,两个高值中心在玉树州南部和海南州北部,雷电活动最为密集、闪电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玉树州、果洛州等地区;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冰雹日数、最大日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与闪电日数关系最为密切,均对雷电日数具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环境 主成分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闪电日数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地区加油站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金欣 蔡忠周 +4 位作者 罗少辉 王英建 王敏 韩文玲 王秀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5期181-184,共4页
加强加油站的雷电风险普查能够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西宁市68家加油(气)站为样本,结合加油(气)站地理位置、雷电易发性区划等基本概况,普查工程性防雷措施和非工程性防雷措施等情况。结果表明,西宁市、大通县、湟... 加强加油站的雷电风险普查能够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西宁市68家加油(气)站为样本,结合加油(气)站地理位置、雷电易发性区划等基本概况,普查工程性防雷措施和非工程性防雷措施等情况。结果表明,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2008-2016年闪电日数平均分布为45.9、70.9、60.8、42.2 d。大通县东北部雷电易发性处于极高危险区,湟中县的西南部处于高危险区,西宁市主城区以及湟源县与湟中县交界地区处于中等危险区,湟源县大部分乡镇属于低危险区。西宁地区加油站以埋地线路为主,日车流量主要集中在100~300辆。西宁市加油站接闪器、引下线、加油区接地、油(气)储罐、储油区接地方面以8分居多,占总数的51.5%以上。应同时加强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提高加油站的防雷管理能力和公众的防雷安全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油站 雷电灾害 雷电易发区 风险普查 管理措施 青海西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带性土壤铁(铝)键合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少龙 李月梅 +3 位作者 张志春 甄国赟 孙丰豪 欧建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41,共11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型,反演近60年(1961-2020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Fe(Al)-C平均含量6.07 g·kg^(-1),[Fe(Al)-C]/TOC平均16.87%,其含量分布地带性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西部地区(P<0.05);(2)3种草地类型Fe(Al)-C含量在2.35~8.81 g·kg^(-1)之间,[Fe(Al)-C]/TOC为11.99%~20.52%,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均显著高于高寒草原(P<0.05);3种高寒草地Fe(Al)-C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模拟数字化制图结果显示,近20年(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Fe(Al)-C分布面积变化相比过去两个时段(1961-1980年和1981-2000年,其含量≥5.75 g·kg^(-1)的分布面积平均增加了1.64%),整体处于碳汇状态,三江源地区土壤铁(铝)键合碳在土壤稳定中的固碳潜力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青藏高原 铁(铝)键合碳 土壤碳库稳定性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CMC方法的滑坡堆积体土壤水力参数反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忠周 严海文 +2 位作者 李美骏 邵伟 杨宗佶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极端降雨条件下,入渗可急剧增大滑坡体中软弱结构面上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是触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因此,土壤水动力模拟是滑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模拟结果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土壤渗透特性的参数化。该文以汶川地震扰动区的银洞子滑坡... 极端降雨条件下,入渗可急剧增大滑坡体中软弱结构面上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是触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因此,土壤水动力模拟是滑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模拟结果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土壤渗透特性的参数化。该文以汶川地震扰动区的银洞子滑坡堆积体为例,以土壤含水量野外观测数据为基础,基于Richards方程构建入渗模型,利用自适应差分演化算法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方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简称DE-MCMC)反演van Genuchten土壤水力参数。通过比较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评估DEMCMC算法在土壤水动力模拟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DE-MCMC算法反演的后验参数极大降低了先验参数分布的不确定性,并显著提升土壤含水量的模拟精度。将DE-MCMC方法应用于滑坡水文,可有效率定土壤渗透特性参数,为降雨型滑坡预警提供更为可靠的土壤水动力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堆积体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参数反演 van Genuchten模型 DE-MCMC算法 RICHARDS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典型天然草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12
作者 周少龙 李月梅 +4 位作者 张志春 汪生珍 刘鑫 李崇帆 李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46-2155,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为探寻青藏高原腹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及WSOC含量分...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为探寻青藏高原腹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及WSOC含量分配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气候因子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高寒草地土壤WSOC平均含量为250 mg·kg^(-1),分布地带性特征明显,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东部、中部与西部间差异显著,WSOC/SOC平均为7.66‰,东部、中部与西部差异不显著;3种天然高寒草地类型土壤WSOC含量为60~350 mg·kg^(-1),高山灌丛草甸最高,高寒草原最低,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显著高于高寒草原;3种天然高寒草地类型土壤WSOC/SOC为6.8‰~8.3‰,高寒草原略高于高寒草甸、高山灌丛草甸,三者间差异不显著;三江源全境土壤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土壤WSOC含量与各气候因子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高原冷寒环境中,WSOC含量的预测气候因子中除年均降水量(MAP)贡献率最高外,年均光照时数(ASD)也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年平均气温(MAT)反而略显次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青藏高原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附近“列车效应”致灾大暴雨过程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苟阿宁 王玉娟 +3 位作者 张家国 吴涛 韩芳蓉 冷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52-1064,共13页
2016年7月6日在武汉发生了一次造成城市严重内涝的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逐小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EC 0.25°×0.25°细网格模式数据,对这次梅雨锋附近极端暴雨的降水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和暴雨成因等进... 2016年7月6日在武汉发生了一次造成城市严重内涝的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逐小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EC 0.25°×0.25°细网格模式数据,对这次梅雨锋附近极端暴雨的降水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和暴雨成因等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大暴雨是在典型梅雨期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高温、高湿区配合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暴雨则出现在西南低空急流风速辐合区,925 hPa西南低空气流的进退有利于东北路冷空气南下,这与雨带的落区和维持有密切联系。(2)梅雨锋狭长雨带上的降水量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强暴雨主要集中在几个中心,降水中心的分布与梅雨锋附近低层风场扰动有关,梅雨锋雨带上产生大暴雨是一个典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沿着西南一东北走向的引导气流移动,湖北特殊地形促使"列车效应"进一步加强。(3)列车线主要由江淮切变线或边界层辐合线附近的中尺度系统扰动形成,地面中尺度气旋性辐合及低空西南急流长时间维持,是形成"列车效应"的主要原因。(4)MCS在雷达回波上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个是MCS在雷达回波形态上属于带状对流,由层状云和列车线共同组成,雨带与西南气流走向一致;第二特征是层状云和列车线移动方向几乎一致,MCS移动方向与列车线走向平行,垂直于列车线的分量很小;第三个是对流单体在列车线上游新生、加强,并向下游移动,对流单体的传播方向和列车线方向相反。(5)西南急流向近地面扩展、"牛眼"结构及风随高度顺转等中尺度系统,促使近地面扰动加强,诱发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中尺度对流系统 观测分析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刺儿菜对重金属镉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罗少辉 王秀英 +1 位作者 吴浩 盛海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43,共4页
为探究刺儿菜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作用与效果,对研究区进行了不同尿素水平的施肥试验,并定量分析了其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施用231.5~925.9kg/hm2尿素,刺儿菜地上部分生物量和镉积累量均显著提高,镉提取率与对照组相比升... 为探究刺儿菜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作用与效果,对研究区进行了不同尿素水平的施肥试验,并定量分析了其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施用231.5~925.9kg/hm2尿素,刺儿菜地上部分生物量和镉积累量均显著提高,镉提取率与对照组相比升高了15.44%~35.12%,施用694.4kg/hm2尿素时效果最佳。刺儿菜对镉的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具备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可作为该污染区土壤修复的乡土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刺儿菜 土壤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林春英 李希来 +4 位作者 张静 孙海松 孙华方 马程彪 李成一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7-1036,共10页
本试验选择黄河源区果洛州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退化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变化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土壤腐殖质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冻融丘腐殖质碳、... 本试验选择黄河源区果洛州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退化过程中土壤腐殖质变化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冻融丘和丘间土壤腐殖质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冻融丘腐殖质碳、胡敏素和胡敏酸未退化与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差异显著(P<0.05),对退化较丘间敏感;冻融丘和丘间的腐殖质碳、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冻融丘土壤腐殖质组分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1);冻融丘中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木糖苷酶(BXYL)、α-1,4-葡萄糖苷酶(αG)、β-1,4-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肽酶(LAP)、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脲酶(UR)对胡敏素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丘间酶活性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高寒沼泽湿地退化导致土壤腐殖质减少,致使碳功能的下降,土壤水分、全氮和土壤酶有利于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建议在高寒沼泽湿地修复中加强土壤水分和有机肥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退化程度 土壤腐殖质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牧草混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张骞 张中华 +10 位作者 马丽 杨晓渊 郭婧 徐文华 周秉荣 邵新庆 王芳 贾永忠 贺有龙 金欣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59-1666,共8页
适宜的牧草混播对于改善退化高寒草甸及高寒地区畜牧业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早熟禾(Poa pratensis)、呼伦贝尔苜蓿(Me... 适宜的牧草混播对于改善退化高寒草甸及高寒地区畜牧业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早熟禾(Poa pratensis)、呼伦贝尔苜蓿(Medicago falcata)为试验草种,在三江源区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开展为期3年的混播试验,探讨不同牧草混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及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草甸土壤养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EM(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混播的土壤养分状况最佳;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EM混播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综上,在重度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如采取人工草地建植手段,建议选择EM混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混播 土壤养分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休闲体系作物产量和土壤磷形态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8
17
作者 金欣 姚珊 +3 位作者 Batbayar Javkhlan 贾丽洁 张树兰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60-1671,共12页
【目的】研究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变化,有助于选择和优化特定作物体系下不同肥料管理措施,提高磷资源效率。【方法】基于20年土冬小麦/夏休闲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利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并分析... 【目的】研究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变化,有助于选择和优化特定作物体系下不同肥料管理措施,提高磷资源效率。【方法】基于20年土冬小麦/夏休闲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利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并分析其与小麦磷吸收量、土壤磷表现平衡之间的关系。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氮钾化肥配施(NK)、磷钾化肥配施(PK)、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结果】旱作条件下,20年长期NP、NPK和MNPK处理较CK、N、NK、PK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年平均增产在205~265 kg/hm2之间,以MNPK增幅最高。NP、NPK和M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和秸秆吸磷量。PK、NP、NPK、M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树脂磷(Resin-P)、碳酸氢钠提取无机磷(NaHCO_3-Pi)、氢氧化钠提取无机磷(NaOH-Pi)、浓盐酸提取无机磷(C.HCl-Pi)和残余磷(Residual-P)含量,显著降低了碳酸氢钠提取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有机磷(NaOH-Po)含量。PK、NP、NPK与CK相比,对稀盐酸提取无机磷(D.HCl-Pi)、浓盐酸提取有机磷(C. HCl-Po)含量影响不大,而MNPK显著提高了D. HCl-Pi和C. HCl-Po含量。N、NK处理较CK显著增加了Residual-P和C. HCl-Po,显著降低了NaHCO3-Po和NaOH-Po,对Resin-P、NaHCO_3-Pi、NaOH-Pi、C.HCl-Pi和D.HCl-Pi含量没有影响。与试验初始时相比,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和有机肥主要增加了土壤中可利用态无机磷的比例,降低了残余态磷和有机磷的比例。土壤中Resin-P、NaHCO_3-Pi和C. HCl-Pi与小麦磷吸收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磷素盈余显著增加了D. HCl-Pi、Resin-P和NaHCO_3-Pi的含量。【结论】供试土壤条件下,NP、NPK和MNPK三种平衡施肥措施都不仅有利于作物增产,而且有利于保持高比例的土壤有效磷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蝼土 无机磷组分 有机磷组分 冬小麦-夏休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一次连续风暴中两次强对流卫星雷达特征及与闪电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仁君 苟阿宁 +4 位作者 王玉娟 徐双柱 余蓉 张琴 明绍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7-467,共11页
2018年5月17—18日,湖北省一次连续强风暴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利用FY-4A卫星、雷达和地基闪电观测等资料,对相似环境背景下17日夜间鄂西北强对流(第1阶段,下同)和18日上午鄂东强对流(第2阶段,下同)的环境背景和天气... 2018年5月17—18日,湖北省一次连续强风暴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利用FY-4A卫星、雷达和地基闪电观测等资料,对相似环境背景下17日夜间鄂西北强对流(第1阶段,下同)和18日上午鄂东强对流(第2阶段,下同)的环境背景和天气系统特征等差异进行分析,提炼卫星雷达和闪电资料对分类强对流的预报依据。(1)此次连续强风暴是副高稳定维持,西南涡东移,暖式切变线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出现在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和低涡东侧的辐合区中,第1阶段短波快速东移后中高层转为冷平流,上干下湿的层结利于冰雹和大风出现,第2阶段则处在槽前暖湿气流中,湿层深厚,探空对流有效位能CAPE中等强度,出现持续性强降水的概率较大。地面中尺度涡旋促使强对流发展维持,18日冷空气南下是第2阶段雷电密集的主要原因。(2)鄂西北强对流正闪比例较大,正闪峰值时刻和降雹时刻几乎一致,零星地闪分布在强回波外侧35~50 dBZ回波中,≥60 dBZ强回波中并未观测到地闪,鄂东强对流闪电频次较多,以负闪为主,密集的负闪分布在35~55 dBZ强回波区,零星正闪和强回波外围25~35 dBZ层状云对应,以上雷达特征对分类强对流预警都有很好的指示意义。(3)FY-4A闪电成像仪资料LMI、云顶亮温TBB低值区和二维地闪探测位置吻合,LMI总闪和二维地闪随TBB低值中心移动,冰雹和对流性大风的TBB更低,分布在230 K以下,强降水则在250~27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 Lighting Mapping Imager(LMI) 强风暴 闪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参量的湖北地闪预警方法及效果检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苟阿宁 吴翠红 +4 位作者 袁延得 冷亮 朱传林 韩芳蓉 吴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78-890,共13页
利用天气雷达、探空资料,采用成熟的雷暴识别外推技术,比较有、无地闪活动时的概率密度分布和隶属度特征差异,提取雷达参量,采用模糊逻辑原理建立临近1 h地闪预警方法。分析表明,-25~-10℃高度层最大反射率因子(REF)和回波顶高是湖北地... 利用天气雷达、探空资料,采用成熟的雷暴识别外推技术,比较有、无地闪活动时的概率密度分布和隶属度特征差异,提取雷达参量,采用模糊逻辑原理建立临近1 h地闪预警方法。分析表明,-25~-10℃高度层最大反射率因子(REF)和回波顶高是湖北地闪预警的最佳因子,尤以REF_(-15℃)、REF_(-20℃)和REF_(-z25℃)表现最佳,REF_(-10℃)效果次之,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对雷电指示意义较小,根据不同因子贡献不同给与了不等权重分配,并通过雷电样本阈值分布规律,采用动态权重系数进行细化,实现了地闪未来1 h的临近落区预报。利用每6 min滚动预报未来1 h(6 min间隔)的临近预报结果和实况进行1 km网格点对点综合评分,30 min击中率(POD)可达50%以上,临界成功指数(CSI)为30%左右,POD和CSI随预报时效缓慢降低。通过个例预报检验,发现该预报方法在大范围雷暴天气预报评分较高,而局地对流的预报评分偏低。该研究说明基于雷达参量的模糊逻辑地闪预警方法基本合理可靠,可用于湖北雷电短时临近自动预报预警及决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临近预报 模糊逻辑 决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寿县两次浓雾生消过程中两个高度微物理机理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世珍 张昭艺 +8 位作者 吴诗晓 杨军 王兆宇 石春娥 胡汉峰 张浩 倪婷 邱玉珺 陆春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利用安徽寿县2019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浓雾过程地面与20 m高度处的雾滴谱和能见度数据,对雾不同发展阶段的谱分布、雾滴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谱宽等微物理特征及不同微物理量(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利用安徽寿县2019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浓雾过程地面与20 m高度处的雾滴谱和能见度数据,对雾不同发展阶段的谱分布、雾滴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谱宽等微物理特征及不同微物理量(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雾过程均为辐射雾;当贴地强逆温结构维持时,能使水汽抑制在逆温层内,有利于浓雾的长期维持。20 m高度处雾的形成时间晚于地面,在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前期,地面各微物理特征量都大于20 m高度处。成熟阶段后期,可能由于雾凝结释放潜热、地面加热等过程增加了雾中的湍流混合强度,让雾在垂直方向上变得均匀。两个高度雾过程均以核化、凝结增长为主,但在地面雾中碰并也起了重要作用。地面雾从形成、发展再到成熟阶段,碰并过程逐渐增强,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较强正相关到弱正相关或负相关;20 m高度处雾从成熟阶段的前期到后期,平均直径与数浓度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这可能与湍流运动、夹卷混合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微物理特征 微物理量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