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陈晓光 李林 +1 位作者 朱西德 王振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5期249-254,共6页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a来青海不同区域... 利用1961—2006年青海不同区域气象资料,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气候突变前后的差异性,分析了气候显著变化并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归因。结果表明:近46a来青海不同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柴达木盆地增暖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0.44℃/10a;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显著增多,气候倾向率为6.67mm/10a,而东部农业区年降水量则呈现出减少趋势。温室气体浓度的显著增加、云量变化、高空水汽输送的变化以及下垫面状况差异等因素是造成青海气候显著变化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区域性差异 成因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海显莲 靳世强 +2 位作者 曹释安 戴升 李甫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1期217-219,共3页
利用青海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农牧业土壤干旱监测资料、生态气象灾害及水体遥感卫星监测等资料,对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异常偏多,第一场透雨提前;气温阶段性偏低,10站次达寒潮标准,... 利用青海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农牧业土壤干旱监测资料、生态气象灾害及水体遥感卫星监测等资料,对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异常偏多,第一场透雨提前;气温阶段性偏低,10站次达寒潮标准,8站次达强降温标准;北极涛动大部分时间为负位相,是异常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土壤墒情较好,低温使农作物生长期和牧草返青普遍推迟;青海湖至4月13日完全解冻,解冻期较2016年提前38 d,较近10年平均提前44 d,湖面面积达200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影响分析 青海省 2017年春季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海东部城市群气候承载力评估与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亚男 李红梅 +2 位作者 刘彩红 段丽君 金显玲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5,共11页
为探索高原地区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气候承载力基本内涵出发,基于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考虑气候资源和极端气候事件双重属性,本文识别并构建了包括气候天然容量、气候极端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以... 为探索高原地区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气候承载力基本内涵出发,基于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考虑气候资源和极端气候事件双重属性,本文识别并构建了包括气候天然容量、气候极端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以及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四方面要素的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以青海东部城市群为例,应用模型探讨了气候承载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01—2020年青海东部城市群气候承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因受到气候天然容量和极端气候事件压力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青海东部城市群低和较低气候承载力区主要集中于民和—乐都—西宁—湟中沿线大片区域,中气候承载力区零散分布于湟水谷地两岸区域,高承载力和较高承载力区则主要分布于该地区的西北部和东部北地区。研究结果提示本文建立的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于青海东部城市群是合理可行的,可以描述城市群城市气候承载力在时空上的格局演变过程,可作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承载力 多源数据 定量评估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雨量分析
4
作者 赵国蓉 李万志 +1 位作者 刘冰 祁门紫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2-639,共8页
降雨型滑坡是青海省发生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但关于诱发滑坡的降雨雨量特征仍缺少相关研究。通过对2016—2023年发生的339次降雨型滑坡事件发生当日及前1~10 d降水条件进行分析,以理清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的降水条件... 降雨型滑坡是青海省发生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但关于诱发滑坡的降雨雨量特征仍缺少相关研究。通过对2016—2023年发生的339次降雨型滑坡事件发生当日及前1~10 d降水条件进行分析,以理清降雨型滑坡灾害特征及其致灾的降水条件。研究表明:(1)降雨型滑坡呈东多西少分布,西宁市和海东市发生次数最多,西宁市辖区、湟中区、民和县、乐都区为高发县。(2)降雨型滑坡发生次数与汛期降水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与前期降水累计量关系密切。(3)滑坡发生具有滞后性,滑坡有效降水在10 d以内存在3d和7d 2个有效降水期,当10 d累计降水量大于40 mm时发生滑坡的概率较大。(4)在滑坡发生的过程中,小雨、中雨是基础,大雨、大雨以上量级降水是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致灾雨量 前期有效雨量 青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水位波动对气候暖湿化情景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林 申红艳 +1 位作者 刘彩红 校瑞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0-608,共9页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建立基于水量平衡的青海湖水位变化的定量评估模型。研究表明:2004年前后,青海湖水位出现由降到升的突变,自2005年以来持续回升;水位波动具有8 a和21 a的显著性周期;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季风增强、西风环流趋弱、气候趋于暖湿、流域植被恢复、冻土退化和径流量显著增大,引起了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回升。基于湖泊水量平衡原理建立的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影响定量评估模型,能够客观反映青海湖流域上年及当年降水量、流量和蒸发量对湖泊水位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气候变化 高原季风 西风环流 归一化植被指数 冰川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胡玲 郭卫东 +1 位作者 王振宇 汪青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4-70,共7页
利用青海高原41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雷暴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绝对变率和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近47年青海高原雷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各区变化特征不一致... 利用青海高原41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雷暴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绝对变率和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近47年青海高原雷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各区变化特征不一致,雷暴多的地区减少趋势越明显,雷暴最少的柴达木盆地变化不明显,甚至略有增加;雷暴初日表现为显著的推迟趋势,雷暴终日呈显著的提前趋势,雷暴期在缩短;青海南部高原雷暴出现最早,结束最晚,柴达木盆地出现最晚,结束最早;年雷暴日数在2000年发生明显突变,周期分析发现存在准5年周期振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雷暴天气引起的雷击、暴雨灾害在逐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雷暴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青海高原地区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42
7
作者 李红梅 马玉寿 王彦龙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0-505,共6页
将青海高原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地区,根据1983—2007年各个地区气象台站所观测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 将青海高原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地区,根据1983—2007年各个地区气象台站所观测的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植物返青普遍期呈提前趋势,柴达木盆地返青普遍期呈推迟趋势,4个地区黄枯普遍期均呈延迟趋势,植物生长季延长。年降水量各地变化趋势不同,年降水量和阶段降水对植物生长关键期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与气温相比其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青海高原 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干热风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8
作者 胡玲 汪青春 +2 位作者 刘宝康 苏文将 周万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0-457,共8页
基于青海省56个气象站1961—2010年50年气象资料对干热风的发生日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青海高原干热风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且以小灶火为高发地,其次为东部农业区且以循化为高发地;近50年来干热风日数、强度均呈逐年上升趋... 基于青海省56个气象站1961—2010年50年气象资料对干热风的发生日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青海高原干热风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且以小灶火为高发地,其次为东部农业区且以循化为高发地;近50年来干热风日数、强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2010年年平均达到29站次,分别较20世纪60和70年代偏多17和ll站次;近年来平均最高气温的明显升高与相对湿度逐年减小是干热风日数增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气候变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9—2003年青海省干湿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史津梅 唐红玉 +1 位作者 许维俊 王志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6期356-361,共6页
利用青海省1959—2003年气象资料,计算了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青海省旱涝监测中,PDSI指数反映旱涝程度更为客观;青海省的干旱主要以轻旱为主;夏秋季年际干湿交替较冬春季频繁,变化振幅也较大;秋季青海省... 利用青海省1959—2003年气象资料,计算了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青海省旱涝监测中,PDSI指数反映旱涝程度更为客观;青海省的干旱主要以轻旱为主;夏秋季年际干湿交替较冬春季频繁,变化振幅也较大;秋季青海省干旱化倾向最为严重,冬春季出现轻旱几率最大。另外,春季干旱总面积在减小;夏季轻旱面积增加,而中旱、重旱面积在减小;秋冬季重旱面积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PDSI指数 干旱 湿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青海省草地类型分类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红梅 马玉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29,共6页
分析青海省50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的>0℃年积温平均值和年降水量平均值,以及各站的海拔高度和纬度值,建立年积温和年降水量的估算方程。在GIS环境下,根据年积温和年降水的估算方程,以及青海省高程资料,插值出分辨率为4 km×4 k... 分析青海省50个气象台站1971-2006年的>0℃年积温平均值和年降水量平均值,以及各站的海拔高度和纬度值,建立年积温和年降水量的估算方程。在GIS环境下,根据年积温和年降水的估算方程,以及青海省高程资料,插值出分辨率为4 km×4 km的各个格点的年积温和年降水量值,然后根据湿润度公式计算出每个格点的湿润度值,最后根据综合顺序分类法第一级——类的检索图,确定各个格点的草地类型。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天然草地共有18类,其中寒冷潮湿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的面积最大,约占草地总面积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青海省 草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红梅 李林 +1 位作者 邓振镛 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374-18377,18457,共5页
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并对各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1961~2008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几乎无明显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并对各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1961~2008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几乎无明显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风速和日照时数逐年减小。②在当前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受其影响,草场理论载畜量也呈减小趋势;暖冬较有利于牲畜安全越冬,幼畜成活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有利于牲畜抓膘育肥,但牲畜产肉量还受草场退化等众多负面因子的影响;家畜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不利的气象条件可引发家畜的许多疾病。③针对当前畜牧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各地采取了草业建设、畜种改良、发展畜牧业新模式、牧业病虫害防治、气象灾害防御等措施,其在提高草地生产力、解决草畜失衡、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牲畜性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 畜牧业 影响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海东农业区的影响评估与适应对策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彩红 祁贵明 戴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08-6610,6613,共4页
[目的]研究青海海东农业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方法]利用1961~2009年青海海东农业区有关气象、农业观测资料,对农业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 [目的]研究青海海东农业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方法]利用1961~2009年青海海东农业区有关气象、农业观测资料,对农业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海东农业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1961~2009年海东农业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37℃/10a,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略有减少,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70 mm/10a和-27.55 h/10a,近49年来极端事件发生日数虽有减少但程度加重。未来100年海东农业区气温上升显著,降水略有增加,气候变化会对农业的生产环境、布局、结构和生产力产生影响,将使农业生产产量波动增大、布局与结构改变、成本与投资增大。为适应气候变化,应积极地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加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实现潜在的效益。[结论]该研究为政府和农业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区 影响评估 对策 青海海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深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焕平 张占峰 汪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2153-2156,2178,共5页
利用1981~2010年青海8个观测站0.8、1.6、3.2 m地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0年青海年、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0.8、1.6、3.2 m地层年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 利用1981~2010年青海8个观测站0.8、1.6、3.2 m地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0年青海年、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0.8、1.6、3.2 m地层年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幅最大值为0.62~0.69℃/10a;各层均以玛多升幅最大;近30年大部分站四季平均深层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升幅最大,冬季最小;年、季深层地温突变时间绝大部分站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层年平均升温幅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年平均气温与各深层地温均为正相关;降水与深层地温的相关性不明显;冻土深度与各深层地温均为负相关。研究结果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深层地温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环境场特征和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敏 李万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2期12658-12661,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对青海2006~2010年2、6和6h以上3个时段短时强降水(1h≥25mm)天气过程的环境场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多发区在青海南部和东部,7和8月为峰值区;6h以下时段内强降水发生...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对青海2006~2010年2、6和6h以上3个时段短时强降水(1h≥25mm)天气过程的环境场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多发区在青海南部和东部,7和8月为峰值区;6h以下时段内强降水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是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干线,而6h以上是短波槽和切变线;强降水发生前,500hPa有强的水汽辐合,相对湿度大,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中低层风场的垂直风切变强,且风随高度顺转,发生在6h内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垂直风切变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境场特征 物理量 诊断分析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青海高原采暖能耗的影响及预估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彩红 苏文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494-500,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青海高原34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青海采暖期能耗的影响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高原采暖能耗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自1998年开始呈显著增暖趋势,气候变暖后全省平均... 利用1961—2010年青海高原34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青海采暖期能耗的影响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高原采暖能耗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自1998年开始呈显著增暖趋势,气候变暖后全省平均采暖期缩短9 d,各地采暖度日数普遍减少,尤以青海高原西南部减幅最大,采暖强度明显减弱.理论上由气候变暖导致的青海高原地区采暖耗能降低4.9%~15.3%,全省平均单位面积可节约标煤量1.79 kg/m2.未来温室气体中等排放(SRESA1B)情景下,全省采暖能耗将明显减少,但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采暖能耗 影响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时兴合 汪青春 +1 位作者 赵燕宁 马占良 《青海农林科技》 2007年第4期51-57,共7页
利用1959~2004年青海东部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气象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的年、季序列,用气候诊断方法对干旱变化的成因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部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比60或80年代平均偏高了0... 利用1959~2004年青海东部11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气象资料,建立了气象要素的年、季序列,用气候诊断方法对干旱变化的成因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部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比60或80年代平均偏高了0.3—0.5℃,冬季增温比较显著,这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偏暖趋势比较一致。90年代该地区春、秋季降水量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下降,河水的径流明显减少,农作物生长季干旱发生的频次增加,危害程度加重。气候变暖将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越冬和安全返青,同时也将导致农牧业供水矛盾加剧、晚霜冻和病虫害危害程度的加重以及夏季洪涝、高温热浪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的信息,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变化 影响 青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卫东 汪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6期10736-10739,共4页
利用青海省1961 ~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青海省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0年日平均气温通过0、3、5、10℃的初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呈推后趋势,积温显著增加;在东部农业区及柴... 利用青海省1961 ~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青海省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0年日平均气温通过0、3、5、10℃的初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呈推后趋势,积温显著增加;在东部农业区及柴达木盆地积温指标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尤为明显;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8 ~10、14~16年的周期,0、3、5、10℃初日、终日及积温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出北早南晚、北晚南早、北多南少的分布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积温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油菜旱灾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义花 苏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0期8617-8620,共4页
基于1961~2010年47个气象站和5个农气代表站气象资料、干旱灾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了油菜生育期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关系,最终确定青海省油菜不同生育关键期干旱风险评估的实际阈值;并通过海拔、经度、纬度、油菜生育期... 基于1961~2010年47个气象站和5个农气代表站气象资料、干旱灾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了油菜生育期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关系,最终确定青海省油菜不同生育关键期干旱风险评估的实际阈值;并通过海拔、经度、纬度、油菜生育期旱灾发生频次的拟合方程,对青海省油菜不同生育期干旱进行风险区划,区划结果可以为科学、合理地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油菜 干旱 风险区划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2018年汛期降水特征及气象服务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希娟 傅生武 马占良 《青海农林科技》 2019年第1期46-49,共4页
本文针对2018年汛期降水特征、主要灾情及影响、气象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归纳和总结,以期对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效应对气象灾害。
关键词 青海省 汛期 降水特征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3月青海省强降水天气过程决策气象服务探讨
20
作者 史津梅 朱玉军 +1 位作者 巨克英 戴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7期168-169,218,共3页
利用青海省气象局的实时观测数据、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以及全国灾情直报系统中的灾情数据,分析2016年3月强降水过程的特征及气象服务情况。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极值,农业区湟源、互助、西宁、湟中、乐都、平安... 利用青海省气象局的实时观测数据、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以及全国灾情直报系统中的灾情数据,分析2016年3月强降水过程的特征及气象服务情况。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极值,农业区湟源、互助、西宁、湟中、乐都、平安6个地区出现第一场透雨,透雨出现时间较常年提前30~40 d。对此次过程气候预测有所偏差,从短期角度来说对气温的降幅预报仍把握不到位;分析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气象服务发现,灾害性天气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中预报准确率是核心;上下联动、合作联防是做好预报服务的重要举措;防灾减灾工作规范、有序、运转协调,提高工作效能,能一定程度上弥补预报预测的不足;要实现"社会参与"的气象服务联动机制,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气象部门气象服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预报预测评估 决策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