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红 吴坚 +4 位作者 曹成瑛 朱友义 王生元 罗焕 周署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7-658,共2页
冠状动脉节段走行于浅层心肌纤维下,称为壁冠状动脉,表面心肌称为心肌桥。虽然壁冠状动脉是一种先天性的解剖变异,但由此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临床报道有所增加^[1]。因此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壁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64层螺旋CT 心肌桥 心肌纤维 解剖变异 临床报道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颅内血管密度增高病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曹成瑛 陈红 +1 位作者 马院林 张海青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83-686,共4页
目的:探索高原地区患者颅脑CT平扫显示血管密度增高的病因,分析其与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搜集居住在海拔2500~4800m的186例颅内血管密度增高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另选取98例颅脑CT正常的成人为对照组。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点... 目的:探索高原地区患者颅脑CT平扫显示血管密度增高的病因,分析其与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搜集居住在海拔2500~4800m的186例颅内血管密度增高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另选取98例颅脑CT正常的成人为对照组。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点,统计各种病因所占比例,比较两组颅内动脉、静脉窦CT值、近期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6例高原地区颅内血管CT值增高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34例,占72.0%,慢性高原病(CMS)46例,占24.7%,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6例,占3.2%。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红蛋白含量、脑动脉、静脉窦CT值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20.781、150.952、221.988,P<0.01)。颅内血管密度增高组脑动脉CT值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b=0.202、0.271、0.292,P<0.05)。结论:高原地区颅内血管密度增高及程度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高原地区引起血红蛋白浓度增高的病变都可能使脑血管密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脑血管 血红蛋白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高原病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成瑛 陈秋红 +2 位作者 陈红 王生元 罗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高原地区PTE的认识。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居住地海拔2 500~4 500 m的54例PTE患者为高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的居住地海拔1 ...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高原地区PTE的认识。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居住地海拔2 500~4 500 m的54例PTE患者为高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的居住地海拔1 800~2 450 m的36例PTE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PTE患者危险因素构成比,对PTE相关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4例高原地区PTE患者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40例,占74.1%,其中12例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占22.2%;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9例,占16.7%,其中3例合并DVT,占5.6%;单纯肺栓塞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3例,占5.6%;冠心病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继发肺栓塞1例,占1.9%;其他原因4例,占7.4%。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高原组与对照组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红细胞计数、HGB浓度增高为高原地区P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624、10.680)。结论高原地区PTE患者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发性生率较低海拔地区高,红细胞增多、HGB浓度增高是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 肺动脉 血栓 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DWI、HR-MRI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高危斑块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朱友义 高律萍 +1 位作者 曹成瑛 陈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700-703,共4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高危斑块特征。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MRI-DWI、HR-MRI检查,分析与急性...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高危斑块特征。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MRI-DWI、HR-MRI检查,分析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斑块特征。结果:最终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2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9例。MRI-DWI、HR-MRI对脑梗死不同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Kappa检验中,MRI-DWI、HR-MRI在脑梗死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诊断上一致性较强(Κ>0.5)。脑梗死患者斑块主要位于腹侧壁、上侧壁,脑梗死和脑缺血患者斑块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WAMLN、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百分比、狭窄率、正性重构、斑块表面不平整比例高于脑缺血患者,LAMLN低于脑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MRI检查可见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高危斑块特征,主要表现为斑块负荷、狭窄率、正性重构、表面不光整占比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平扫在诊断慢性高原病中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曹成瑛 陈红 +1 位作者 王生元 罗焕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胸部CT平扫主肺动脉影增宽,左、右心室腔内CT值与慢性高原病血红蛋白增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慢性高原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居住地海拔2 500~4 600 m之间的53例确诊为慢性高原病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并与正常胸部CT检查...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胸部CT平扫主肺动脉影增宽,左、右心室腔内CT值与慢性高原病血红蛋白增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慢性高原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居住地海拔2 500~4 600 m之间的53例确诊为慢性高原病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并与正常胸部CT检查对比,对主肺动脉增宽,左、右心室腔内CT值,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进行统计,不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近期血红蛋白含量进行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结果:53例慢性高原病患者左、右心室腔内CT值((56.14±6.27)HU、(56.86±6.69)HU)增高,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12.17±4.09)HU)增大,与无慢性高原病患者左、右心室腔内CT值((38.02±3.42)HU、(38.85±3.86)HU)、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2.02±3.07)HU)对比,t值分别为18.470、16.976、14.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高原病患者左、右心室腔内CT值、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3、0.701、0.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高原病患者主肺动脉直径增宽,t值16.411,不同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原地区胸部CT平扫主肺动脉直径增宽、左、右心室腔内密度增高程度、左室腔与室间隔CT值差值增大与慢性高原病有显著关系,可以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