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R模型在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小玲 刘逸瑞 +1 位作者 王成 保长佩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7-766,共10页
为了对青海省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认识青海省生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生态工作提供相应方向和措施,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为了对青海省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认识青海省生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生态工作提供相应方向和措施,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分析青海省生态安全的状况,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青海省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等级逐年上升至较安全等级。(2)从关联度来看,在子系统中,状态子系统占主要地位。在各评价指标中,影响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因素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环境维度。(3)从障碍度来看,目前阻碍青海省生态安全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为造林面积、治理废气项目完成投资、二氧化硫排放量等要素。在2005—2020年,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政府需积极落实政策,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生态安全 综合指数法 灰色协调度法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SIR模型在成都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小玲 刘凡菲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7-363,共7页
成都市生态安全评价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建立成都市2010—2022年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多... 成都市生态安全评价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建立成都市2010—2022年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多因子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成都市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从中度预警状态转变为安全状态,生态安全指数由0.267上升至0.724。其中,驱动力指数由0.057上升至0.102,压力指数由0.044上升至0.117,状态指数由0.029上升至0.089,影响指数由0.103上升至0.228,响应指数由0.034上升至0.187。城市扩张、工农业污染、公共政策与公民素质是影响成都市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能源体系、交通体系、农业结构5个角度提出了维护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态安全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微粉和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滢 马丽媛 陈曦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8-82,共5页
为了提高再生微粉作为辅助胶凝材料的应用前景,采用单掺再生微粉和复掺再生微粉、粉煤灰、硅灰等矿物掺合料两种方式取代部分水泥后制备水泥净浆试件,研究这两种掺配方式对水泥净浆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泥... 为了提高再生微粉作为辅助胶凝材料的应用前景,采用单掺再生微粉和复掺再生微粉、粉煤灰、硅灰等矿物掺合料两种方式取代部分水泥后制备水泥净浆试件,研究这两种掺配方式对水泥净浆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泥净浆中单掺再生微粉时,掺量不宜超过20%。在水泥净浆中复掺再生微粉、粉煤灰及硅灰时,30%取代率下复掺效果最好,各龄期的强度均超过了对照组,28 d抗压强度达到27.65 MPa,56 d时达到35.40 MPa,说明复掺再生微粉、粉煤灰与硅灰时,可以发挥不同粒径超细颗粒的级配效应,同时再生微粉、粉煤灰与硅灰复掺后的二次水化作用均有利于改善水泥浆体内部的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微粉 矿物掺合料 级配效应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青海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 被引量:49
4
作者 贾海发 邵磊 罗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5-220,共6页
为定量测度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揭示其时序演变特征,文中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2018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生态文明各子系统间的... 为定量测度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揭示其时序演变特征,文中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2018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生态文明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8年青海省经济发展实现了大幅度跨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2018年青海省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2008-2010年一直保持在严重不协调阶段,2011-2016年持续提升,并保持在基本不协调阶段,2017-2018年进一步提升,并保持在基本协调阶段。基于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青海省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典型、可定量的特点,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生态文明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慧慧 贾海发 +1 位作者 李成英 刘成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2,共7页
为定量测度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揭示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从居住条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5个方面,构建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区)为评价单元,运用熵... 为定量测度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揭示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从居住条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5个方面,构建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区)为评价单元,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对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在西宁、海东2个行政区内均呈现出东南高周边低的空间格局,且大多处在较低水平。从各子系统来看,西宁、海东行政区内的居住条件均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均呈现出中部地区高于周边地区的空间格局;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海东行政区内由北向南呈下降趋势,西宁行政区内则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基于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青海省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测度方法具有典型、可定量的特点,可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测度与评价 空间差异 青海省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青海省生态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小勇 贾海发 赵万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6-173,183,共9页
[目的]定量测度青海省以及各市州生态承载力,并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为青海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采用TOPSI... [目的]定量测度青海省以及各市州生态承载力,并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为青海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采用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19年青海省及其各市州的生态承载力,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从时间维度来看,2008—2019年青海省及各市州的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承载水平明显提升;从空间维度来看,青海省各市州间的生态承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出“东部两市高于其他地区”的特征;从障碍度来看,2008—2019年青海省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整体上经历了社会发展—环境污染—人口压力和经济增速的转变。[结论]2008—2019年青海省生态承载力显著增强,但生态形势仍然严峻。应积极落实生态保护的各项政策,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综合提升各市州生态承载力,从而实现青海省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DPSIR模型 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和聚丙烯混合纤维改良西宁黄土力学和热学特性分析
7
作者 王云 李辉 +2 位作者 孙渊 樊琦 赵明泽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8-1148,共11页
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纤维及其组合方式对黄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以青海省西宁市某地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玄武岩纤维、聚丙烯纤维及二者混合纤维的加筋效果对比试验。通过常规三轴试验,确定出适合西宁地区单体纤维的最佳掺量和混合纤维... 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纤维及其组合方式对黄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以青海省西宁市某地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玄武岩纤维、聚丙烯纤维及二者混合纤维的加筋效果对比试验。通过常规三轴试验,确定出适合西宁地区单体纤维的最佳掺量和混合纤维的最佳掺量比,并探讨在不同含水率(10%、12%、14%、16%、18%)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影响下素黄土和混合纤维加筋黄土的力学和热学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评价加筋黄土的加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B∶P=3∶2时,混合纤维加筋相较于玄武岩和聚丙烯单体纤维加筋,土体强度分别提升了23.2%和13.2%。(2)随含水率增加,混合纤维加筋黄土的黏聚力和弹性模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含水率为14%时,土体强度提升最大,加筋效果最好;混合纤维加筋黄土的内摩擦角随含水率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相较于素黄土,其变幅较小。(3)在冻融循环影响下,试样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及导热系数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20次时,混合纤维加筋黄土与素黄土的强度损失率差值达到最大(9.8%)。研究成果可为混合纤维加筋黄土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纤维加筋黄土 三轴剪切试验 含水率 冻融循环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硐压缩空气储能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8
作者 王龙轩 张文 +4 位作者 杨晓林 丛晓明 王汉勋 王鑫雨 龙永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5-292,共18页
在如今全球气候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实现碳净零目标,各国可再生能源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由于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着间歇性、不稳定等缺陷,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储能技术可有效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整合与并网问题。其... 在如今全球气候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实现碳净零目标,各国可再生能源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由于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存在着间歇性、不稳定等缺陷,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储能技术可有效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整合与并网问题。其中,废弃矿硐压缩空气储能(Abandoned Mine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AM-CAES)由于具备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受到了中外储能领域的广泛关注。基于此,综述了AM-CAES的相关研究,阐述了AM-CAES的基本原理及其热力学模型推导现状,研究了AM-CAES在选址适宜性、工作效率、安全性及环境影响和经济可行性4个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外AM-CAES示范项目的特点及其生态和经济效益,对比了中外AM-CAES相关政策,最后总结并探讨了AM-CAES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尚面临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利用既有废弃矿硐开展压缩空气储能,一方面能够大幅降低工程投资,减少新土地资源的开发,具备较高的环境友好度;另一方面可平衡能源供需,提高电网稳定性,并促进可再生能源集成,从而降低高碳电力比重,应用前景广阔。目前,AM-CAES在储能效率、储能周期、系统规模上仍待进一步突破,投资规模和收益方式也仍需相关政策出台进行推动和完善。旨在为废弃地下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存储与转换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以期助力中国生态修复和能源转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废弃矿硐 压缩空气储能 环境友好 地下空间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木质素改良黄土的性能与评价
9
作者 赵皓琪 张吾渝 +1 位作者 刘昊阳 董超凡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5,共14页
【目的】以青海西宁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探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木质素改良黄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方法】通过封闭系统条件下对木质素改良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开展基本物性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热学试验,综合评价木质素磺酸钙(... 【目的】以青海西宁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探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木质素改良黄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方法】通过封闭系统条件下对木质素改良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开展基本物性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热学试验,综合评价木质素磺酸钙(CL)、木质素磺酸钠(SL)和无磺木质素(SFL)对黄土的加固效果,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土体结构与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相同掺量下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L改良土>SFL改良土>SL改良土;导热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SFL改良土>CL改良土>SL改良土;SFL改良土pH值最小且导电性能最好。【结论】结果表明:未经冻融循环的黄土试样掺入木质素后均能有效提高黄土强度和隔热能力并降低pH值,SFL改良土均展现出显著的优势,SFL自身具备的C=O双键使固化土表现出低pH值和高导电性,其隔热性能得益于石英的高含量。在冻融循环作用下,CL和SFL改良土通过促进土颗粒间的钙质和镁质胶结形成,有效增强土体的抗冻性和结构稳定性,降低冻胀现象对土体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此外,考虑到SFL显著的性能提升与经济性,优先选择SFL作为冻土地区黄土改良的材料,研究成果可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改良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木质素 改良黄土 力学性能 PH值 微观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冻土半空间中地下隧洞对平面P波的散射规律的研究
10
作者 王天开 马强 +1 位作者 周凤玺 石天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52-166,共15页
基于饱和冻土介质波动理论,探究了饱和冻土场地中地下隧洞对平面P波的散射规律。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P波入射下温度、入射频率、接触参数及埋深比对地表位移和洞周动应力集中因子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未冻结土场(T=-0.2℃)中地表位移... 基于饱和冻土介质波动理论,探究了饱和冻土场地中地下隧洞对平面P波的散射规律。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P波入射下温度、入射频率、接触参数及埋深比对地表位移和洞周动应力集中因子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未冻结土场(T=-0.2℃)中地表位移均大于低温冻结土场(T=-15.0℃)的位移,在冻结条件下,动应力集中因子在数值上远高于未冻结条件下的相应值。接触参数在低温时对地表位移幅值的影响不明显,但随着接触参数增加,地表位移振幅变化更为敏感;低温时,动应力集中因子随接触参数增大而显著增加。地表位移随埋深比的增加而逐渐平缓,但埋深比的变化对动应力集中因子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冻土半空间 无衬砌隧道 平面P波 散射 波的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钢腹板/平钢底板焊接接头构件温度场及残余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
11
作者 张豪 张紫辰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6-123,共8页
应用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热平衡方程和双椭球热源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Q345波形钢腹板/Q345平钢底板CO_(2)气体保护焊接头构件的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进行分析,对比了单、双面焊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焊接路径端部对残余应力的... 应用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热平衡方程和双椭球热源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Q345波形钢腹板/Q345平钢底板CO_(2)气体保护焊接头构件的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进行分析,对比了单、双面焊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焊接路径端部对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波形钢腹板与平钢底板焊接时的熔池形貌以及温度变化曲线均与文献中的试验结果相吻合,相同时间下温度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1.3%,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单面焊产生的纵向残余应力大于横向残余应力,腹板处焊趾的残余应力偏低,底板处焊根和焊趾的残余应力分布相似,整体为拉应力;随着距底板表面距离的增加,底板的横向残余应力变化不规律,纵向残余应力减小。单面焊后焊接路径端部会产生明显的应力突变。相比于单面焊,双面焊后构件的温度峰值更高,焊趾、焊根和底板中的横向残余应力变化不规律,热源二次加热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应力降低以及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钢腹板 平钢底板 焊接残余应力 有限元模拟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效应作用下P波入射成层弹性地基场地的地震响应
12
作者 杨奕琪 马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729,共13页
基于热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建立平面P波入射下的成层弹性地基场地模型.根据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在基岩-成层弹性地基层系统中采用传递矩阵法,推导得到成层弹性地基层中波幅系数转换矩阵,获得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成层弹性... 基于热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建立平面P波入射下的成层弹性地基场地模型.根据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在基岩-成层弹性地基层系统中采用传递矩阵法,推导得到成层弹性地基层中波幅系数转换矩阵,获得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成层弹性地基场地地震响应的解析解答.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热传导系数、介质温度、固相比热容等热物性参数对成层弹性地基场地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入射角为0~90°时,热效应下的水平位移放大系数相对于等温条件下的减小了40.53%,竖向位移放大系数相对于等温条件下的增加了8.28%,成层弹性地基的水平和竖向位移放大系数峰值分别比均质弹性地基的增加了33.17%和38.12%.随着介质温度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随着频率的增大,地表水平和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软硬土层在土层中的排列次序、固相比热容和热膨胀系数对地表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 平面P波 热效应 成层弹性地基 传递矩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降雪影响的桩锚支护深基坑变位特性
13
作者 李元勋 石佳根 +1 位作者 马川 陈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624-8631,共8页
为深入研究季冻黄土地区桩锚支护深基坑的变位特性,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对比不同工况下桩顶、桩身水平位移及坑外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水分发生迁移重分布,存在外界补水条件会使水分迁移速率加快,使得支护... 为深入研究季冻黄土地区桩锚支护深基坑的变位特性,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对比不同工况下桩顶、桩身水平位移及坑外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水分发生迁移重分布,存在外界补水条件会使水分迁移速率加快,使得支护结构位移与坑外地表沉降远大于开挖阶段,封闭条件冻融阶段的最大桩顶和桩身水平位移较开挖阶段增大了6~8倍,坑外地表沉降量增大了3倍;与封闭冻融条件相比,降雪条件下桩顶和桩身水平位移约增大1.4和1.2倍,坑外地表沉降量增大了1.5倍。研究结果可为此类季冻黄土地区桩锚支护深基坑施工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冻融循环 降雪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强盐渍粉砂土MICP的有效性探索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坪伸 张文 +3 位作者 赵媛 杨晓旭 侯福星 袁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73,共9页
在极端环境中发现原生高产脲酶微生物并开展岩土体的固强研究,是岩土体微生物矿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该文在青海柴达木地区的强盐渍土中发现一种新型原生高产脲酶微生物,在强盐环境中,试验该微生物的盐耐受性和矿化性能,开展被加固... 在极端环境中发现原生高产脲酶微生物并开展岩土体的固强研究,是岩土体微生物矿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该文在青海柴达木地区的强盐渍土中发现一种新型原生高产脲酶微生物,在强盐环境中,试验该微生物的盐耐受性和矿化性能,开展被加固土体力学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强盐渍环境下,该新型微生物脲酶活性保持在3.02U~5.03U。在强盐渍粉砂土中进行微生物矿化试验,一周时间内,可以使盐渍粉砂土柱中的碳酸钙含量增加8.11%,碳酸钙主要以球霰石为主;土柱的孔隙率降低6.12%,孔径由4~40μm大孔隙为主,变为以0.4~4μm的中孔隙为主,孔径分布范围变小了65%~68%;土柱的基本力学强度指标值得到提升。研究表明:该新型原生高产脲酶微生物对青海强盐渍土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经过对其矿化诱导,可以产生球霰石沉淀,并能有效地黏结盐渍土颗粒,实现对盐渍土固强的目的。研究提供了在强盐渍土中进行微生物提取和矿化固强的研究方法,为探索高盐极端环境岩土材料MICP的有效性,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盐渍土 高产脲酶微生物 微生物矿化 脲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冻黄土地区框锚边坡预应力锚杆内力计算方法
15
作者 李伟 李元勋 +2 位作者 李辉 董勤喜 向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1,共7页
冻融土体与锚杆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不足,导致工程实践中未能充分考虑土体冻融对锚杆内力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基于西宁市季冻湿陷性黄土冻融循环三轴剪切试验,建立考虑冻融次数影响的湿陷性黄土黏聚力经验关系式;根据锚固体与周围土... 冻融土体与锚杆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的不足,导致工程实践中未能充分考虑土体冻融对锚杆内力的影响。针对该问题,基于西宁市季冻湿陷性黄土冻融循环三轴剪切试验,建立考虑冻融次数影响的湿陷性黄土黏聚力经验关系式;根据锚固体与周围土层的变形协调关系,推导冻融条件下框架预应力锚杆锚固段轴力和剪应力的解析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分析冻融次数对锚固段轴力和剪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黏聚力呈指数型下降,锚固段轴力和剪应力在前3次冻融循环中急剧增大,冻融次数达到7次后趋于稳定;相较锚固段末端,锚固段始端轴力受冻融次数的影响更大,但锚固段始端至末端的剪应力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冻融 框锚边坡 湿陷性黄土 黏聚力 锚杆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冰盐冻融作用下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与界面过渡区细观力学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本清 余红发 +2 位作者 巩旭 吴成友 麻海燕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1,共7页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与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和ITZ显微硬度在盐冻过程中均呈现出典型的两段式线性变化,即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强的初始强化阶段和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的后期劣化阶段;初始界面粘结强度或ITZ显微硬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初始强化速率减慢,后期劣化速率加快,且低水胶比的混凝土有着较好的抗盐冻性能;盐冻过程中混凝土粗骨料和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与ITZ显微硬度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此研究结果为盐冻环境下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除冰盐 单面冻融 界面过渡区 力学性能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微粉与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立俊 李滢 陈文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83,共6页
为了提高再生微粉在混凝土中的利用率,将单掺再生微粉的混凝土与复掺再生微粉、粉煤灰和硅灰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单掺再生微粉和三者复掺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孔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掺量低于20%... 为了提高再生微粉在混凝土中的利用率,将单掺再生微粉的混凝土与复掺再生微粉、粉煤灰和硅灰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单掺再生微粉和三者复掺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孔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掺量低于20%时,单掺再生微粉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于同掺量时的复掺混凝土,孔隙率相比于复掺时也有所降低;而掺量高于20%时,复掺效果优于单掺,特别是当复掺掺量为30%时,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相比单掺掺量为30%时提高了33.4%,总孔隙率和大孔占总孔隙的比例分别降低了4.4%和17.77%。这说明再生微粉的掺入量较大会给混凝土带来不利影响,但添加粉煤灰与硅灰后,它们可以发挥协同作用,从而改善混凝土的复合水泥基体强度和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微粉 混凝土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孔结构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条件下细粒硫酸盐渍土盐冻胀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海翔 柴明霞 +2 位作者 马艳霞 高英 张小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9,73,共8页
硫酸盐渍土在失水或者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会产生盐胀现象,严重影响结构物的正常使用.为研究细粒硫酸盐渍土盐冻胀力学特性,选取青海乐都公路段二十里铺区沿线硫酸盐渍土,采用自制试验箱,开展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分析含盐量及冻融循环次数对... 硫酸盐渍土在失水或者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会产生盐胀现象,严重影响结构物的正常使用.为研究细粒硫酸盐渍土盐冻胀力学特性,选取青海乐都公路段二十里铺区沿线硫酸盐渍土,采用自制试验箱,开展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分析含盐量及冻融循环次数对法向盐冻胀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中盐溶液向土体上表面迁移,同时析出的盐结晶和冰结晶使土样中硫酸钠溶液浓度增大,从而引起土体膨胀变形.压实系数为0.93、含水率为20%的细粒硫酸盐渍土盐冻胀力随着含盐量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盐冻胀力的增长趋势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在一个冻融循环周期内,按照盐冻胀力中盐胀占比及冻胀占比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将盐冻胀力变化分为四个阶段:盐胀阶段、盐冻胀耦合阶段、冻胀阶段、融化阶段,并测得含盐量为1.5%~4.0%的细粒硫酸盐渍土冻结温度在2~-5℃内变化,且冻结温度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而降低;盐冻胀力冻结峰值与残余值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细粒硫酸盐渍土的盐冻胀力具有累加性,且含盐量越大累加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硫酸盐渍土 盐冻胀力 冻融循环 含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累积塑性应变演变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鑫 张吾渝 +2 位作者 董超凡 唐富春 刘成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为探究黄土路基在冻融循环和交通荷载耦合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应变变化规律,选取西宁地区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GDS双向动三轴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一系列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围压、动应力幅值以及频率对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规... 为探究黄土路基在冻融循环和交通荷载耦合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应变变化规律,选取西宁地区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GDS双向动三轴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一系列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围压、动应力幅值以及频率对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引入拟合参数建立考虑多因素的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累积塑性应变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增大,在6次冻融循环后增长速率减缓且趋于稳定;减小动应力幅值和增大围压能显著抑制累积塑性应变的发展;加载初期累积塑性应变随频率变化不明显,随着振次的增加,频率作用凸显,累积塑性应变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基于试样的累积塑性应变演变规律,分别采用幂指数模型和对数模型进行拟合,发现后者拟合效果好;综合考虑4种因素对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建立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并对试验的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季冻区黄土路基永久变形的计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累积塑性应变 冻融循环 动应力比 频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黄土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富春 张吾渝 +1 位作者 唐鑫 刘成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61,共14页
【目的】由于黄土所具有的结构疏松、抗剪性低,以及对水、力及震动都十分敏感等工程特性,故探究采用双向土工格栅对西宁地区黄土加筋前后土体动力性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GDS双向动三轴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加筋层间距、不同围压、不... 【目的】由于黄土所具有的结构疏松、抗剪性低,以及对水、力及震动都十分敏感等工程特性,故探究采用双向土工格栅对西宁地区黄土加筋前后土体动力性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GDS双向动三轴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加筋层间距、不同围压、不同动应力幅值工况条件下加筋黄土的动三轴试验,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加筋层间距对黄土动强度、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等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探讨分析加筋黄土动力响应特性的演化规律。【结果】结果显示:黄土动应变随着动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骨干曲线呈现应变强化型,并且骨干曲线随加筋层间距的减小逐渐由曲线型过渡为直线型;随着加筋层间距的减小,黄土强度随之增大,随着围压和加筋层间距的增加,黄土幅值剪应力明显增大,动剪应变减小,阻尼比明显减小。【结论】结果表明:围压和加筋层间距对加筋黄土的动力特性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且存在一个最优加筋层间距。研究成果可为西宁地区加筋黄土道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动三轴模型试验 加筋间距 动力特性 循环荷载 变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