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
1
作者 薛超 田丽慧 金耀涛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1期40-47,共8页
为了明确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植被恢复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法对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特征方面,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 为了明确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蒸散量(ET)的时间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植被恢复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法对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特征方面,青海湖东沙地生态系统的ET在季节尺度与日尺度上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单峰的变化特征;在年尺度上,随着沙地植被的恢复和生长,ET整体呈现缓慢减少的态势,水分散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在年尺度上,ET的年变化与日变化主要受到气温(T_(a))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春季E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T_(a)与饱和水汽压差(VPD),在夏季,秋季和冬季,T_(a)与降水量(P)是主导因素。经过三年的观测研究发现,青海湖湖东沙地的人工固沙植被改变了本区的水文过程,使得ET、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温度(T_(s))都发生了变化。在植被恢复过程中,ET与水分收支不断减少,SWC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地 涡度相关法 蒸散 随机森林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蒸散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婧梅 蔡海 +6 位作者 程茜 乔春连 褚晖 陈懂懂 徐世晓 赵新全 赵亮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3-233,共11页
了解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的蒸散状况有助于认识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水循环,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观测青海省玛沁县小嵩草退化草地(34.35°N;100.50°E,海拔3 963m)的水热通量,对该地区2006-200... 了解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的蒸散状况有助于认识该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水循环,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观测青海省玛沁县小嵩草退化草地(34.35°N;100.50°E,海拔3 963m)的水热通量,对该地区2006-2008年全年的蒸散情况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表明,2006-2008年三江源退化草地的蒸散值分别为452.24,474.24,459.57mm,降水量分别为460.7,496.1,480.1mm,其中有75%以上的降水分布在生长季,全年水平上蒸散量与降水量之比(ET/PPT)为95%以上,蒸散量与降水量基本持平。生长季日蒸散量1.8~1.9mm/d,而非生长季日蒸散量<0.6mm/d。蒸散日变化和年变化均为单峰型,每年6-7月蒸散量最大,为2.0~2.2mm/d;日蒸散峰值出现在正午左右,其最大值生长季为0.21mm/h,非生长季为0.10mm/h。退化草地蒸散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净辐射,其次为饱和水汽压亏和空气温度。随着生长季的推进,潜热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逐渐增大。与未退化的矮嵩草草甸相比,退化草地生长季蒸散量较小,而非生长季蒸散量较大,这一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的植被盖度驱动草地生态系统的蒸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蒸散 三江源地区 青海省 退化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6个主要树种适宜造林地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崔雪晴 马红萍 +6 位作者 黄桂林 侯盟 徐明 郑国强 崔北祥 卓凌 廖成章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78,共5页
利用森林调查数据、土壤质地数据、地理属性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模拟了青海省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祁连圆柏、青杨、金露梅和沙棘这6种青海主要的造林树种的适宜分布范围,并结合当前林业相关政策提取出青... 利用森林调查数据、土壤质地数据、地理属性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模拟了青海省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祁连圆柏、青杨、金露梅和沙棘这6种青海主要的造林树种的适宜分布范围,并结合当前林业相关政策提取出青海适宜造林的区域。模拟结果中,6个树种的最大熵拟合结果精度都较好(AUC=0.86~0.99)。经分析发现,假设以上6树种在现有农田(坡度>25°)和荒地中造林,则青海省可造林的区域面积为549.25hm^2,占全省面积的0.01‰,占已有林地面积的0.49‰,主要分布在德令哈、都兰、共和、贵南、囊谦、班玛以及海东市和西宁市的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林地 最大熵模型 青海省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与战略重点——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卫民 帖征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8,共3页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如何发展、路径如何选择、战略重点放在哪里?是这些地区政府和群众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青海省为例,提出一些思路。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城镇化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思路研究——以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袁卫民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36,共4页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也是青海乃至全国资源开发和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之一。为此,必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结合区域特点,按照"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也是青海乃至全国资源开发和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之一。为此,必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结合区域特点,按照"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资源集约利用与产业协调发展,统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整体规划,着力打造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形成各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青海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典范,积累经验。同时,也为全国资源型、生态脆弱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地区 循环经济 主导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袁卫民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0,共4页
青海中小企业起步晚、数量少、基础力量薄弱。在这个"大企业强省、小企业富民"的时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实现青海"富民强省"战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青海省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依托优势资源的互补战略... 青海中小企业起步晚、数量少、基础力量薄弱。在这个"大企业强省、小企业富民"的时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实现青海"富民强省"战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青海省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依托优势资源的互补战略、依托特色资源的特色战略、依托稀缺资源的专精战略、依托旅游资源的虚拟战略,供青海中小企业发展选择战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中小企业 战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9
7
作者 马仁萍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20期25-25,共1页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是典型的农作物副产品,历来是广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和饲料来源,但受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鼓励政策限制,致使秸秆资源废弃、流失。若能加以充分利用,不仅能有效保护环境,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 秸秆 现状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时空格局分布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海玲 马金安 +1 位作者 李存霞 郑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6期80-84,97,共6页
以青海省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综合重心分析模型、相对变化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分析方法,从研究水资源时序移动轨迹、利用结构变化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等三方面,探析2007—2016年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受降雨... 以青海省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综合重心分析模型、相对变化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分析方法,从研究水资源时序移动轨迹、利用结构变化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变化等三方面,探析2007—2016年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受降雨、温度等因素影响,青海省水资源总量重心偏离几何重心,各年的重心移动轨迹具有不稳定性;水资源用量重心与GDP重心总体偏离几何重心的方向一致,年际移动轨迹呈"一"字形;全省用水总量空间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人均用水量空间变化幅度较大;不同类型用水空间变化呈差异化,除生活用水变化幅度最小,其他类型用水空间变化幅度较大,各州市用水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各州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时序变化呈多样化,分为增长型、下降型、变化幅度不明显型3种类型,全省过半的区域仍处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效型及以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重心转移 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对变化率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湟水河流域湿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应丰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94-96,共3页
基于遥感卫星监测、样地调查和定点观测,研究了青海湟水河流域湿地资源。结果表明青海湟水河流域湿地资源面积为91 168.34 hm2。湿地资源可分为4类12型。湿地面积大小顺序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自然湿地资... 基于遥感卫星监测、样地调查和定点观测,研究了青海湟水河流域湿地资源。结果表明青海湟水河流域湿地资源面积为91 168.34 hm2。湿地资源可分为4类12型。湿地面积大小顺序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自然湿地资源面积为85 793.62 hm2,人工湿地资源面积为5 374.72 hm2。海晏县湿地资源面积最大,平安县湿地资源面积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流域 湿地资源 调查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布哈河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现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孔东升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112-115,共4页
在阐述青海省布哈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地理概况,湿地资源情况,湿地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湿地公园面临的生态问题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
关键词 湿地公园 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11
作者 赵仲茜 《南方农业》 2018年第17期172-172,176,共2页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性区域也为建设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开展保护三江源生态文明的相关工作,也推动着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自然...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性区域也为建设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开展保护三江源生态文明的相关工作,也推动着青海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立足于现实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文明 建设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林地保护与利用战略布局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应丰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57-59,共3页
基于青海省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其特点,提出青海省林地保护与利用区域战略布局,为青海省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青海 林地保护利用 区域布局 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粮食供需现状及应对粮食缺口的对策
13
作者 杨川陵 《青海农林科技》 2007年第3期43-45,共3页
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影响,青海省粮食生产量近期难以有效提高,供需缺口仍呈钢性增长并将长期存在。应对粮食短缺的对策是:稳定粮食生产,努力减少缺口;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依靠全国粮食大市场,解决青海省粮食短缺问题;发展粮库功能... 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影响,青海省粮食生产量近期难以有效提高,供需缺口仍呈钢性增长并将长期存在。应对粮食短缺的对策是:稳定粮食生产,努力减少缺口;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依靠全国粮食大市场,解决青海省粮食短缺问题;发展粮库功能,应对复杂的市场形势,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粮食现状 缺口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固碳量的比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红琴 宋成刚 +1 位作者 张法伟 李英年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以青海海北高寒区域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inn.)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月至9月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并据此对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植物... 以青海海北高寒区域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inn.)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月至9月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并据此对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不同层次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根据生物量所占比例确定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0.50和0.48。依据不同月份灌丛冠面最大长度、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采用方程“Wij=e〔aln(A·B·H)+b〕”计算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表明利用该方程评估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是可行的。不同月份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分别为9.36-21.15、78.07-90.12和74.37-101.22g·m-2,差异不明显;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33.20和26.85g·m-2,总计为60.05g·m-2。金露梅灌丛草甸草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111.41和445.41g·m-2,总计为556.82g·m-2。如果根据草本和灌木占地面积78%和22%进行加权计算,则金露梅灌丛草甸当年的总净初级生产碳量为447.53g·m-2,其中灌木的净初级生产碳量仅占2.95%,且金露梅灌丛草甸地下部与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碳量的比值为3.75。研究结果显示: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以草本固碳为主,且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明显高于其地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区域 金露梅灌丛草甸 碳含量 生物碳量 净初级生产碳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调查 被引量:6
15
作者 石凡涛 马仁萍 常琪 《草业与畜牧》 2011年第8期31-38,共8页
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的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基本摸清了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工程成效以及好的做法和经验,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退牧还草 实施情况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沙地三种类型沙丘生境土壤粒度变化特征
16
作者 刘蕊娜 田丽慧 +1 位作者 金耀涛 薛超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9-16,共8页
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地是青海湖盆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有效遏制沙化的进一步扩张,本文以该沙区三种类型沙丘作为研究样地,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度组成,根据Folk和Ward公式计算粒度参数,分析不同地貌部位的地表沉积物(40 cm深度)... 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地是青海湖盆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了有效遏制沙化的进一步扩张,本文以该沙区三种类型沙丘作为研究样地,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度组成,根据Folk和Ward公式计算粒度参数,分析不同地貌部位的地表沉积物(40 cm深度)在2011年和2020年的粒度组成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SH沙丘,表层沉积物各坡位极细砂分别增加23.46%、29.56%和29.24%。且迎风坡不同深度的粉粒含量都随着时间和深度明显增加;08SJ沙丘,在十年的变化中,表层极细砂含量分别增加10.77%、8.74%和1.55%。但在迎风坡,表层细砂含量减少,深层细砂含量则增加,背风坡呈现与迎风坡相反的趋势;对于LDSQ,十年中整体表现为细砂含量减少,粗砂含量变化较小。在十年的变化中粒度平均值变化不大。这表明通过人工植被建设,可以高效控制土壤风蚀,促进土壤细粒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沙地 土壤粒度 植被恢复 粒度组成 粒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青海大通“8·17”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伟东 费杜秋 +6 位作者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支泽民 顾锡静 李红英 张生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46,共6页
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3 d前两次极端... 为降低青藏高原山地河谷区突发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大通“8·17”山洪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1)从致灾因子来看,灾害由成灾当日及3 d前两次极端降水引发,前期极端降水时地表土壤吸收了一定量的水分,使得当日极端降水易于形成超渗产流,在地表快速汇流成灾。2)从承灾体来看,灾害发生时,人口、建筑、牲畜以及耕地等各类承灾体在河流出洪口高度集中,砖混结构的建筑和简易搭建的棚圈对于山洪、泥石流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灾区的耕地广布于河流下游宽广谷地,山洪挟带大量泥沙运移至下游时造成漫灌,使得九成以上的耕地绝收。3)从自然孕灾环境来看,V形河谷陡坡和黄土的“气阻效应”使得地表超渗产流迅速成洪,上游的多条支沟汇水使得山洪流量陡增,而沿程河流比降大、产生的重力势能又为山洪的运移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因此在当地形成了汇流速度快、成洪流量大、运移冲击力强的罕见山洪;从社会孕灾环境来看,主要是生产、生活场所选址不合理,增加了本可避免的灾害损失。据此为青藏高原河谷区山洪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响应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8·17”山洪灾害 灾害系统理论 致灾因子 承灾体 孕灾环境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1961—2019年暖冷昼(夜)日数比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静 郑国强 +2 位作者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11,共12页
基于青海高原1961—2019年50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采用极端气温相对指数探讨青海高原昼夜极端气温日数比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平均暖昼、冷昼、暖夜、冷夜临界温度值分别为20.7、-1.7、7.8、-18.5℃;(2)青... 基于青海高原1961—2019年50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采用极端气温相对指数探讨青海高原昼夜极端气温日数比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平均暖昼、冷昼、暖夜、冷夜临界温度值分别为20.7、-1.7、7.8、-18.5℃;(2)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日数比均在1961—2010年呈显著增大趋势,2011—2019年略有下降,暖冷夜日数比均在1961—2019年呈显著增大趋势。青海高原整体、东部农业区、环湖地区、柴达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突变在20世纪80年代,青南牧区则在20世纪90年代;(3)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东部农业区、柴达木中西部、青南牧区中西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均不到0.7-0.8。20世纪80年代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夜)日数比基本持平或略少。20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青南牧区中西部、柴达木中西部地区暖昼日数是冷昼日数的2.5倍以上,青南牧区西部、东部农业区、柴达木中西部地区暖夜日数是冷夜日数的2.8倍以上;(4)最高气温的显著上升是造成青海高原暖冷昼日数比呈显著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是造成青海高原暖冷夜日数比呈显著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且青海高原日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日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极端气温 暖冷昼日数比 暖冷夜日数比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地区毛苕子腐解对枸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顺虎 马明呈 +2 位作者 田丰 谭建萍 马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109,118,共5页
以毛苕子(Vicia villosa)、枸杞品种宁杞7号为材料,研究了毛苕子腐解的绿肥对枸杞种植土壤养分及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绿肥及翻压绿肥对枸杞的营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效果,毛苕子165kg·hm-2可显著提高2年生枸杞的成活率,其... 以毛苕子(Vicia villosa)、枸杞品种宁杞7号为材料,研究了毛苕子腐解的绿肥对枸杞种植土壤养分及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绿肥及翻压绿肥对枸杞的营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效果,毛苕子165kg·hm-2可显著提高2年生枸杞的成活率,其株高、新枝数和新枝长均有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苕子 腐解 枸杞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土栽培在青海东部地区智能温室的实践与创新
20
作者 郑维生 申芸萍 杨应文 《长江蔬菜》 2017年第15期25-27,共3页
通过6年的种植管理实践,将引进的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种植管理模式在原有技术和设备上做了一些调整及改进,使其管控技术和操作程序更加简便,节省了种植成本,提高了设施蔬菜无土栽培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无土栽培技术 青海东部地区 智能温室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创新 设施蔬菜 种植成本 操作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